川端康成陷入到一阵沉默之中,他当然知道,对方口中的事业影响是指的什么。
只不过,他早就确定了不参加政治。
帮助藏原这个老友,前往俄国,或者说是保护相关小说家,他都可以去做到。
这出于人文关怀,对于个人权利的维护。
可让川端康成为他们站台,他则是万万做不到的。
许久之后,川端康成只能针对包国维的作品进行分析。
“从历史上来说,曰本国一直都将华夏奉为宗主国,直到这百年来,情况才渐渐发生了改变。
我们从学习华夏,转变成了学习西方国家。
可传承几百年以来的文化,深深刻入到我们的骨髓和灵魂之中,再如何西化,我们都改变不了骨肉乃是华夏影响下的事实。”
在曰本国内,川端康成一直都是传统文化的推崇者。
他或许改变不了全盘西化的滔滔大势,可终究还是坚守着部分传统文化的传承。
《雪国》之中,雪夜、夕阳、叶子之死的描写,展现出如“银河泻入心里”一般的闲寂虚无。
《古都》对于京都街道、寺庙的描写。
《千只鹤》中人物间克制、含蓄的情感,以及对茶具等传统器物的描写,都蕴含着侘寂之美。
某种意义上,川端康成的许多作品,都借鉴了曰本古典文学如《源氏物语》等作品的写作手法和叙事结构。
再与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潮相互结合。
所以,即便是当局者如何叫嚣。
在川端康成看来,曰本文化都完全不能够摆脱华夏文化的影响。
“正是因为如此。”川端康成细致分析说道。“所以秉文君的作品,才会给我们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体会。
我们更能够从他的作品之中,体会到一种文化同源的共鸣。
但跟曰本文化的‘哀’完全不同,秉文君的作品之中,或许有带着‘悲’,可总能够体现出一种与曰本小说完全不同的生机。
这是我们需要学习到的,一种难能可贵的写作思想。”
显然,自从包国维发迹之后,川端康成便对他的作品,进行了极其细致分析和理解,这种理解并不浮于表面,而是深刻且透彻的。
一旦打开了话匣子,两个人曰本当今顶尖一批的小说家,当即滔滔不绝起来。
特别是川端康成,他又再次说道。
“《菊与刀》这本书我是很喜欢的,有些部分看起来是对于曰本人的诋毁,可却是分析的很透彻。
让人感觉出,曰本人的问题本来就在那里。
我们之所以会产生诸多问题,很多时候,便源自于这些骨子里面的矛盾。
曰本人进行了太多的自我剖析,可总是无济于事。
现在我想来,或许华夏这个曾经的宗主国,才是看曰本最为清楚的一群人”
针对包国维的各种作品,川端康成都进行了分析。
他一点也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可还是发自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
不过,藏原惟人的注意力却不在对方的话语之中了,他没有忘记今天自己为什么要找川端康成。
两个人许久未见,或许有无数的话语需要聊,可有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才是当务之急。
于是,藏原惟人意外地打断了对方的话语。
“川端君,秉文先生可不仅仅有积极的作品,他也有体现出‘哀’文化的小说。”
愣了一下,川端康成刚想要反驳,可想到了什么,不由得瞪大了眼睛说道。
“秉文君又出新作了?”
铺垫了这么久,藏原惟人终于是找到机会,从怀里缓缓掏出了一本手抄本小说,如同适才在会场推销一般,与川端康成详细介绍了一番。
“川端君,这本可是以曰本为背景的小说,秉文君所写的,你若是看到的话,一定能够对于他有一个全新的理解。”
川端康成脸上先是欣喜,可随即又紧紧皱起眉头,有些不可置信地说道。
“我没有听说过,秉文君最近有什么作品,在华夏国我有几个朋友,得到最新的作品,即便是来不及翻译,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告诉我内容。”
所以,他略带怀疑地看向对方。
“藏原君,你该不会是被骗了吧?”
自从包国维大火之后,相关盗版就没有断过,冒名的更是数不胜数。
“包秉文新作!”
这个名头,几乎成为了如今各大书商常用的套路。
即便是在曰本国内,相关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为了能够早日追赶上西方,山寨的风气早就在曰本国内盛行。
众多书商,甚至会从华夏国内,找到许多包国维还没有传播到曰本的作品,拼拼凑凑一番,形成一部全新的作品。
而在曰本,包国维就算是知道了,也根本没有办法约束,只能够听之任之了。
作为一名小说家,川端康成自然是对于一切盗版行为嗤之以鼻,所以才如此敏感。
特别是看到对方手上,拿着的小说,还仅仅是手抄本。
藏原想要解释一番,可想了想,并没有这样做。
而是将手抄本塞入到川端康成的手中,随后说道。
“川端君研究了这么多秉文君的小说,到底是不是真的,看一看不就知道了?”
川端康成愣了一下,下意识地接过手抄本。
显然,他拿着那份稿件的动作有些嫌弃,不过碍于朋友的面子,他还是耐下心子去看。
“我只看一些,你知道的,拙劣的模仿和拼凑是很容易看出来的。”
川端康成话音刚落,便瞥见了小说的第一句话。
“历数过往,我的人生满是可耻之事。”
看完之后,他便将稿件下意识地拿远了一些。
很显然,在他看起来这跟包国维的风格,差距实在是太多了。
虽然,包国维的作品风格跨度极大,可川端康成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开头。
而且还是这种
看起来,怎么更加像是一个曰本作家的作品。
川端康成甚至有点怀疑,是不是面前这位好友,拿着他自己写的作品,想要寻求更加客观的评价,或者是戏弄自己。
毕竟,当一名作家出名之后,读者看到他的新作,总是会若有若无地带着些许光环。
感觉到好友的怀疑,藏原用手指指了指稿件。
“别急川端君,继续看下去罢。”
几日后。
“我小时候,曾在一个夏天的午后,穿着红色的毛衣,在走廊上走来走去,逗得家人哈哈大笑。就连一贯严厉的大哥,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太妙了,这个桥段深刻描写出了曰本人内心的矛盾性!”
终于拿到手抄本的野坂参三,重重锤了一下桌子,对着小说里面的剧情感慨说道。
随后,他又深深沉入到小说里面的剧情之中。
他的面容时而扭曲时而欢喜时而悲伤,却似乎在看自己的经历一般。
拿着稿件的手,都不停地冒出汗水来,桌子上已经到处都是擦拭的纸张。
“我们俩在那宛如白痴与疯子的结合般的生活中,既没有对未来的规划,也没有对明天的憧憬,只知道一味地在饭馆、酒馆、茶馆等场所进进出出,不断地喝酒,不断地抽烟,不断地和女人厮混.
在这生活之中,我不禁时常会问问自己,这便是我们想要的生活么?”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身为曰本布尔什维克主事人之一的野坂参三,身子不由得颤抖了一下。
紧接着,他又看到在书中的经济危机之下,叶藏与堀木被资本主义及时行乐的风尚所影响,一步步堕落下去。
人们也沉迷于物质与感官的短暂刺激,甚至为此忍受饥饿,最后死亡。
而无论如何,社会如何动荡,经济如何萧条,当局如何更替,那些几百年以来站在权利财富巅峰的世家,似乎一点都没有改变过。
野坂参三在这本书里面,看到了从前完全没有看到的东西。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句华夏名言,在曰本国内似乎不太出名。
可野坂参三,在《人间失格》里面,看到了这种寻求公平的挣扎与愤恨,以及在面对无情社会的无力感。
这种思想,杂糅在符合曰本国情的经历和剧情中,显得更加具有感染力。
不知过了多久,他还没有从小说剧情里面缓过神来。
可眼底,却似乎升起了一团从来没有的火焰。
“《人间失格》,要让所有人看到!”
野坂参三,这位曰本本土影响力极大的布尔什维克者,发自内心的说道。
第489章 赞叹!这是曰本国正需要的作品!
川端康成一直在持续创作。
去年他在《朝日新闻》发表了一部作品,《浅草红团》是一部关于浅草地区不同阶层人物生活与命运的作品。
受到左翼思想的影响,川端康成开始越来越关注底层百姓,在大环境之下的各种经历。
《浅草红团》这部作品更像是报道文学的风格,在书写的时候,川端康成力求能够展现出浅草地区的众生相和社会风貌。
这自然就需要大量的文本资料来支撑。
所以,每每要进行创作之时,川端康成就必须要将自己锁在房间里面。
一边翻看着从各个好友那里,收集来的资料。
另外一边,则是大量阅读各种书籍,以作为自己创作的倚仗。
当然,川端康成翻看最多的,还是那本《源氏物语》,他的许多创作灵感,都来自这本书的内容。
某种意义上,《源氏物语》这部书便是川端康成创作路上的指路明灯。
甚至川端康成愿意称之为自己的“老师”。
川端康成有很多个版本的《源氏物语》,都摆在一个书架之上,以供川端康成实时查阅。
不过,这几天,这个书架上面似乎是有点积上了灰尘。
时值深夜,川端康成还是无法入眠,干脆就从榻榻米上起身,坐在书桌面前,继续进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