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包国维,我真没想当大文豪! 第554节

  什么特么在学术研究上不是很擅长!

  钱穆和钱玄同二人面面相觑,都觉得包国维这小子就是故意在装逼。

  钱穆不由得说道:“秉文,这本书你打算如何写?或许我们二人可以帮到你。”

第498章 《宏观经济学》的想法?到访紫禁城!

  对于任何时代的学者来说,著书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许多人耗尽毕生心血,才能够写出一篇流传后世的著作。

  许多人穷极一生,却还是不能够写出一部得到认可的作品。

  况且,人的精力终究是有限的。

  没有人能够高质量、高强度的产出。

  这也是几位先生对于包国维表示怀疑的原因。

  在多本作品之后,包国维再继续输出,本就是一个不符合常理的存在。

  可他们似乎忘记了,包国维本来就是当今,最打破常理的一个人。

  包国维将自己对于《宏观经济学》的构思和想法,大致介绍了一遍。

  他脑袋里面的概念也不明确,不过有了一个框架。

  “首先,我认为这本教材,必然不同于北大以往的其他教材。

  宏观经济学理论如今正处于起步阶段,就算是在国外也是一个十分全新的学科。

  所以,与其注重教材的专业性,不如注重教材的普适性。

  将部分深度,换成在内容上的全面,能够涵盖了当前宏观经济学的大部分领域。

  这才是这部教材的重中之重。”

  包国维将自己的位置摆的很正。

  在深度方面,由于研究经历的缺失,他肯定是不够的。

  可在广度方面,由于脑袋里面丰富的知识,他又是十分擅长。

  以此扬长避短,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

  不出所料,在听完包国维的定位之后,钱穆与钱玄同二人,脸上都不免有些变化。

  似乎是在说着。

  这小子,好像真有那么一点东西?

  “其次,这本书阅读门槛一定是要低的。”包国维紧接着深入解释,他摊开手说道。

  “倒不是我瞧不起北大的学子,只不过经济学这本学科,还并没有在国内完全普及,终究是有些晦涩的。

  据我所知,北大如今在经济学课程的教育方面,还十分薄弱吧?”

  钱玄同眯了眯眼睛,想了想随后有些痛心地说道。

  “如今在理工科文科方面,咱们许多建设还跟不上,更不要说什么经济学课程了,再加上前几年的动荡,北大如今是什么都缺!”

  “倒也不是全然没有。”钱穆在一旁补充说道。“去岁陈惺农从东洋回来,就在北大担任了法科教授,他虽不是经济学专业,可翻译的《资本论》一书影响重大,如今咱们北大的许多经济学课程,也尽然是他在带的,不过”

  他又将目光投向了包国维。

  “不过,北大乃至于国内的各大高校,在经济学方面的研究上还十分薄弱,不仅仅是如今的国民,连许多大学高材生,对于经济学的理论也还是一知半解。”包国维笑着接插说道。

  “所以,通俗性,让更多人能够接受这部教材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一直支持在教育上,要做到寓教于乐。

  不同于《小岛经济学》这种浅显的经济学理论,《宏观经济学》必然具备一些专业性,所以通俗易懂很重要。”

  钱玄同皱起眉头,还是质疑说道。

  “秉文你说得很有道理,可这更加适合普通人和其他高校学子。

  若对于北大这样的学府来说,我倒是不怎么认同这点了,书籍太过于浅显,反倒是对于学生有害的。

  他们习惯了简单易懂的课本,自然会嫌弃那些难懂的,长此以往寻求捷径,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对于北大学子来说,难一些反而是一种好事”

  比起通俗性来说,钱玄同更希望对方能够写出一本专业性的著作。

  这对于国内如今经济领域理论的发展,显然是十分重要的。

  而且在教育理念方面,钱玄同还是从前严师出高徒的那个路子。

  觉着教育,就该是古板严厉的,没有什么可“娱乐”的。

  包国维将茶杯放在桌上,定神盯着钱玄同看。

  钱玄同被看得发毛,不由得说道。

  “秉文,怎么了。”

  包国维却是哑然失笑:“难道德潜先生觉着,普通人和学生都不是人么?”

  “我不是”钱玄同老脸顿时一僵,不由得急了。

  包国维摆摆手说道:“德潜先生不必着急,我并不说你高傲,而是觉得,既然写了教材,就不应该仅仅是拘泥于北大的教学。”

  随后,他的目光越发认真起来。

  “我希望这本书出来以后,不仅仅成为北大学生的专业性教材,还是让普通学生学习的。

  让更多人,知道宏观经济学的魅力。

  让普通学生、研究人员、文员雇员乃至于商人,都可以将这部书作为参考。

  理解自己身边的经济规律,乃至于整个国家的运行原理。”

  “秉文的这番想法,格局实在是宏大啊!”钱穆不由得感慨。

  在他的眼里,包国维的思路与周围人完全不一样,总是能够从更加大的视角,来看向问题。

  这无疑,已经比其他学者胜了太多。

  钱玄同歪头说道:“如《小岛经济学》一般?”

  “不!”包国维略显激动地说道。“《小岛经济学》仅仅是科普而已,他的价值实际上被夸大了,主要还是因为,第一本相关书籍的缘故。

  而从内容上来说,《小岛经济学》太过于浅显,也有些片面。

  相比来说,我这部《宏观经济学》则是以一个更加宏大的视角,类似于进阶性的作品。”

  钱穆不由得认同说道:“将知识传播到更多人的手里,让所有人更加全面的了解国家的经济问题,对于更好应对经济问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让我们的民众,也不至于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规律一知半解。

  秉文,你这样的想法启发了我。”

  从前,钱穆觉着所谓知识,无非是少数优秀人的东西。

  普通人没有必要得到过多的知识,他们没有这个条件,也没有这个必要。

  可包国维的思想,让钱穆想起了“有教无类”这句话。

  自孙先生离开之后,民国的“天下为公”似乎成为了一纸空谈。

  普通民众百姓的权益并没有得到增强,反倒是不同阶级等级的桎梏依旧是存在的。

  甚至于,如今的国府,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乃是为了买办资本以及江南地主阶级服务的权利机构。

  所以民众,不过是他们的耗材。

  一开始,还有很多人追求平等的思想,可久了之后,所有人似乎都忘记了。

  而此刻,包国维重新激起了钱穆心中的热忱。

  一视同仁,教育很难做到完全公平,可让更多人能够学习到先进的知识,通晓国家运行的规律,这难道不是一种相对公平吗?

  “有教无类”不应是一种空谈。

  如雷灌顶一般,钱穆这位大师,对于包国维的话,有了更加深层次的理解。

  另外一边。

  沉默良久,钱玄同却用审视的眼光看向包国维说道:“金陵方面没有邀请你去么?”

  很明显,在钱玄同看来,以包国维所展现的格局和思想能力。

  去国府担任一个经济方面的要职,简直是绰绰有余。

  实际上,在国内许多学者看来。

  包国维这种级别的经济学家,理应是请到财政部门,对于当下如同一滩烂泥的国家经济,进行一些帮助的。

  可包国维还是来了北大。

  “宋子文找过我。”包国维微微笑道。

  钱玄同看向对方:“你拒绝了。”

  “我没有。”

  “那为什么?”

  包国维意味深长地说道。

  “不是不想,实是不能。”

  钱玄同脸上表情不断变化,最终唾弃一般地说道。

  “常凯申此獠,该天诛也!”

  一时间,房间里面陷入到了静寂之中。

  如此胆大的话语,却没有人想着出面,要将钱玄同的嘴给捂住。

  不知道过了多久,房间里面传来两声叹息。

  1931年的北平是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古老的北平城墙内,既有庙宇、四合院、皇宫等传统建筑,也有新式的西方建筑,诸如教堂和使馆。

  城内,传统建筑的色调渐渐衰败,也带上了许多灰尘。

  而新式建筑的色彩逐渐鲜艳,在北平城上俯瞰,显得异常显眼。

  来了北平,包国维自然是先带着章念月去了一趟紫禁城。

  自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平政变”以来,紫禁城已经完全脱离了它百年以来的神秘面容,普通民众通过买票,也可以进入到这里参观。

  神武门城楼的牌匾上,故宫博物院五个大字十分醒目。

  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是易培基,早年曾经参加过武昌起义,也算是国府的元老之一。

  如今更是北平师范大学的校长。

  不过包国维是秘密造访,并没有见到此人。

  为了出行不被引起关注,包国维甚至找到了两撇小胡子,给自己贴上。

首节 上一节 554/5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