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重生儿子的心声在南洋建国 第103节

  听到李明轩说到后面这条,刘铭华肯定这才是他们不想尽快推进的原因。

  李明轩的理由,让他想起儿子关于以后德国改革的情况,好像和李明轩说的情况差不多,想了想,反正现在政府高层已经有了这个意识,他也就不急于行政改革了。

  “不过你要抓紧时间啊,毕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南洋的民主意识觉醒速度可能会超出我们的预期。”

  “嗯,确实很快。”

  李明轩点头道,想到今年自己主推的放开新闻管制,现在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报纸和观点,这些都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民主意识的进程。

  现在再想起这些,李明轩有种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的感觉。

  说起南洋的新闻管制,那还是南洋建国初期为了统一思想、防止舆论制造事端,政府实行了严厉的新闻管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南洋国家局势的稳定,李明轩经过考察这种管制已经没必要了。

  于是便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主动提出了放开新闻管制的提案,经过议会讨论后,提案很顺利的通过了。

  最新的公告年初就下发了,规定南洋公民在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到新闻署提交申请,经评估后就可以创办报刊。

  经过半年的试运行,南洋各地就出现了近千家大小报社出版社。

  各类报刊读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市场上,南洋的出版市场在短时间内疯狂膨胀起来。

  尤其是最近关于东京大审判这件事上,南洋市面上的各家报纸为了吸引观众,真是花样百出,各种论点、秘闻层出不穷,民众的参与度也是越来越强烈。

  李明轩想到这些,苦笑道:

  “确实应该加快进度了,至少相关的征地必须要加快了。”

  刘铭华听李明轩这么说,知道他有些后悔过早的放开新闻管制了。

  “别想那么多了,明轩,既然放开就放开吧,有得必有失,你看看现在出版市场多热闹了,各种小说,言情、志怪、武侠还有修仙的让我看的都有些目不暇接。”

  “最近我看到广闻报上刊载的一部小说叫《南洋神剑》的小说写的很有意思啊,和石玉昆的《三侠五义》类似。不过比之《南洋神剑》,想象力更加丰富,里面描写的打斗场面真的让人浮想联翩。”

  说到这里,刘铭华忍不住和李明轩分享了下有意思的事,顺便也转移他的注意力。

  “这本书啊,我也看了,据说作者是一个还俗的道士,有真功夫在身的。”

  听到这本书,李明轩也笑起来。

  《南洋神剑》现在在南洋已经吸引了一大批的读者,广闻报社也因此一炮而火,其发行量翻倍的暴增。

  随之一起的是,现在学校学生对每天的武术都格外用心了。

  《南洋神剑》这本书由于广泛的受众,现在已经被改编成广播,据说影视版权也卖出去了。

  一本小说带动如此大的产业,想到这些,李明轩又觉得放开新闻管制其实也不错。

  想到广播和影视,李明轩突然想起件事来,需要刘铭华来定。

  “铭华,有件事,我们必须尽快定下来,就是方言问题。”

  刘铭华听到李明轩说起方言,立刻知道这必须早定下来,现在南洋的语言很乱,虽然都说的是汉语,可是因为来自不同的地方,往往出现各种交流障碍。

  “是不是在普通话和粤语中做选择?”

  “是的。”

  “明轩,你怎么想的。”

  “我也拿不准,如果是建国的时候,那时移民大部分来自南方,我们可以直接定位粤语,现在,随着北方移民的增加,南洋说普通话的比例已经超过了粤语。”

  李明轩对此也是有着犹豫。

  刘铭华和李明轩长期居住在南洋,对于普通话和粤语都能轻松掌握,之前没什么感觉,最近通过广播和电影,意识到这确实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普通话和粤语两者各有特点,普通话的前身是明清时期,在北京流行的官话,粤语可追溯到古汉语,一些发音与古汉语基本一致。”

  “但是普通话较粤语有明确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范,这使得普通话的学习和推广更为容易。这方面粤语就比较弱了。

  不过在音调上,粤语有着独有的优势,普通话有四个声调,而粤语则有九个,使得粤语在发音上更为复杂多变,因此,粤语在表达上可能更加生动、形象,有时能够更准确地传达某些地域特有的文化、风俗和情感。。”

  李明轩说着两者的优缺点。

  “确实不好办,民间可以先不管,让他们慢慢融合,但是必须定下来官方用语来。”

  “明轩,你看这样吧,我们就将粤语定位南洋官方用语。”

  “奥,为什么选择粤语呢。”

  李明轩有些好奇刘铭华的选择。

第178章 粤语标准化

  “其实没有别的原因,主要是怕粤语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你看现在大陆局势基本定了,未来他们必定也要同一语言,毫无疑问,肯定会选择普通话。如果我们也选择普通话。那么粤语只有香港、澳门地区了。”

  “未来随着我们和大陆影响力不断增大,香港、澳门的人肯定会转学普通话,用不了多久,粤语就会消失。”

  “铭华,的确会这样,如果我们选择粤语,那么粤语和普通话就能共同存在。”

  李明轩补充道。

  “是的。这样吧,不用你们政府出面了,我就以皇--帝的身份推行粤语吧。”

  刘铭华好像想到了些什么,决定道。

  “你是想让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以及非洲地区的华人也都用粤语?”

  李明轩听到刘铭华用这个身份推粤语,立马猜到了他的目的。

  “嗯,未来,我期望,南洋和这些地方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而语言统一无疑是前提,能很好的拉近这些地区的距离。”

  “行,这样再好不过了。”

  李明轩对未来这个大市场很期许,其实不只是李明轩,南洋所有些见识的人都期盼着统一市场的形成。

  ......

  一周后,刘铭华正式以多国最皇--帝的名义发了一份倡议。

  倡议的目标分别是南-洋政府、斯里--兰卡政府、马达--加斯加政府、吉布--提政府和香--港华人代表、澳--门华人临时府(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澳门之所以是华人临时政府,是因为,自从葡--萄牙与南--洋发生军事冲突后,南--洋就出动部队,将澳--门的葡萄牙殖民者给驱逐出去了,并且,帮助当地组建了华人临时政府)。

  倡议内容是,为促进各地区的友好交流,提议相关国家的官方语言通用粤语,并邀请各国相关语言专家及宣传部人员,到新加坡共同商议粤语标准及规范。

  刘铭华的倡议很快在各地的官方报纸上被头版头条登出。

  这是刘铭华自从被称为多国-皇--帝后,发布的第一条倡议,因此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尤其是这次还包含了香港和澳门地区,随着香港大公报等刘铭华的倡议。

  这份倡议在香港华人中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作为粤语的重要使用地区,在香港和澳门的居民对刘铭华的倡议反响热烈。

  当地许多有影响力的语言学家,纷纷毛遂自荐,前去参加粤语标准化大会。

  香港成为第一个响应的地区,派出了最有影响力的语言专家组,来到新加坡。

  在香港代表团出发的同时,其他各国政府也开始积极响应刘铭华的提议。

  不久之后,各国相关语言专家和宣传部门的代表齐聚新加坡,共同商讨粤语的标准和规范。

  会议期间,专家们积极讨论,充分交流意见,为制定一套完善的粤语标准付出了努力。

  ......

  朱广潜作为近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及语言学家,自从知道南洋将对粤语标准化后,就升起了浓浓的兴趣。

  朱广潜自费从大陆来到了新加坡。对于这个国度,他的内心其实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十多年前,他曾来这里求学,那时的新加坡在他的记忆中还留有深深的印记。

  然而,此次故地重游,他却惊讶地发现,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让他几乎认不出来了。

  下游轮的那一刻,朱广潜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

  码头上海泊着来自各国的商船,原本应该是人头攒动、劳工忙碌的地方,现在却完全被机械所取代。

  吊装机高效地吊运着货物,叉车和货车自动穿梭其中,一切都显得如此井然有序。

  新加坡码头的先进程度一点不比纽约港、伦敦港差。

  朱广潜发现这些设备的厂家都是汉语,不难猜测都是南洋自己生产的。

  让他不禁感叹南洋的科技发展之迅速,从赶走日本人后,南洋就埋头发展,短短4年的时间竟然已经达到这个程度。

  朱广潜漫步在港口,目光被港口的繁忙景象所吸引,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津津有味地观察着每一个细节。

  正当他陶醉在眼前的一切时,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声亲切的呼唤:

  “孟实老弟,你也来了。唉,孟实,朱孟实。”

  朱广潜听到声音回头看去,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

  竟然是胡适,那个他一直敬仰的学者胡希疆!

  朱广潜赶紧迎上去说道:

  “希疆兄,真没想到会在这里遇见你。”

  胡适看到自己没叫错人也很高兴。

  “嘿,我看着像你呢,就试着叫了一声,没想到还真叫对了!你也是来参加粤语标准化的吧?我就说嘛,像你这样的语言专家肯定会来的。”

  “希疆兄说笑了,在希疆兄面前我哪敢自称专家啊,孟实纯属过来学习。”

  朱广潜在胡适面前可不敢托大,同时问出了心中的疑问。

  “希疆兄这次过来是为什么,据我所知希疆兄好像不擅长粤语吧。”

  “嘿,我确实对粤语了解不多,最近这不是被国内的事搞得烦死了,正好借这个机会出来转转。”

  胡适无奈的说。

  “出来转转也好。”

  朱广潜很理解胡适的处境。

  “孟实,刚刚你在看什么?看的这么投入?我叫你好几遍才有反应。”

  胡适似乎不愿提及国内的那些事,他刻意转移话题。

  朱广潜知道胡适不想聊这些,很识趣的反问:

  “奥,希疆兄,你看那港口的机械化程度,是不是很高啊?”

  胡适顺着朱广潜的指引望去,微微点头,应道:

  “嗯,确实很不错,大部分的工作都实现了机械化,不过这也没什么吧,上海应该也差不多做到了吧?”

  朱广潜凝视着那些高效运转的设备,感慨道:

  “上海确实发展得不错,不过你看看这些设备,它们的厂家可都不是西方的啊。”

  胡适听到朱广潜的话,露出惊愕的神情,难以置信地问道:

  “嗯?这这,难道是南洋自己生产的?”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疑惑,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四周看了下,所有设备上的生产厂家都是中文字体,很明显有能力生产这些的只有南洋了。

  想到此处,胡适的心中涌起一股钦佩之情。

首节 上一节 103/1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