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重生儿子的心声在南洋建国 第139节

  看到刘铭华开始回想,李明轩、丹尼尔、顾维钧和刘言站在一边耐心的等待着。

  好一会,刘铭华梳理清楚前因后果后,睁开眼,看向众人。

  刘铭华深吸了一口气,缓缓道:

  “不用再查了,明轩。这些死士既然选择了服毒自杀,那么他们留下的东西也必然经过了精心的处理,我们很难找到什么有用的证据。再查下去,就徒费精力。”

  他接着说道:

  “我想,动手的可能是美国或者苏联,至于到底是哪一家,目前我还不能确定。

  至于英国,我们虽然刚和他们有些不愉快,但他们的胆量和实力还不足以做出这样的事情。再说这样的事对他们也没好处。”

  听到刘铭华的判断,众人也很赞同。

  听到刘铭华的分析,顾维钧很认同的说道:

  “陛下,刚才来的路上我们也讨论了,得出的结果和你的一样,不过让我们和你确认是美国和苏联的还有一个原因。”

  说到这里顾维钧停顿了下,调了调众人的好奇心,才继续下面的内容。

  “这段时间,苏联和美国的媒体格外反常,他们两家竟然很统一地对你大唱赞歌,将你的事迹和贡献赞扬的很高。

  这是一种明显不打自招的表现,我们觉得,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掩盖他们的真实意图。尤其是美国他们可是刚刚过去一个总统,他们的媒体不关心这些,竟然对你这个远在万里之外的国家首领遇刺如此的上心。很显然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顾爷爷,是不是还有一种可能,美国的当权者是为了演示肯尼迪总统遇害的真相,用老爸遇到刺杀这件事来转移民众的注意力。”

  这时一直沉默的刘言,说出另一个原因。

  “嗯,言言说的也很有可能,肯尼迪遇刺,太过诡异了。铭华在这个时候出现这种事,无疑是给了肯尼迪事件的幕后黑手好机会。”

  听到刘言给出的猜测,李明轩想了下,以美国和的制度这个可能性好像更大。

  “说幕后的主使就是--苏联了?”

  丹尼尔说出结论。

第243章 影响

  经过众人的一番推理分析,最终的幕后凶手指向了——苏联。

  得出结果后,李明轩和丹尼尔如释重负,都松了一口气。

  这件事情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答复,不然无论是对国民还是刘铭华自己,都难以交代。

  刘铭华前后重新推理了一遍,发现动手的很大概率就是苏联,道:

  “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在非洲的行动严重侵害了他们的利益。我想,应该是在乍得地区区吧,尤其是在肯尼亚之后,乍得地区几乎被我们围起来了,这应该是引起了当地苏联势力的警惕。

  与此同时,我们这些年在非洲大陆上的扩张,想来早就招致了苏联人的不满。怎么说咱们所有的势力团结起来,在明面上可是完全压苏联一头的,这也是苏联人想除掉我的一部分原因,他们觉得只要没有的存在,就可以斩断各国之间联系的纽带。”

  “俗话说,不遭人嫉是庸才。这不是正说明我们做的太突出了吗。”

  “顾老,你这话说的好啊。我们姑且这么想吧。”

  刘铭华再次向李明轩询问起接下来的南洋有什么打算:

  “明轩,你对未来有何打算?”

  李明轩目光坚定地说道:

  “我想就你苏醒的事情继续保密,对外营造你尚未苏醒、伤势严重的假象。至于你后续的一些事务,我认为可以由言言代为出面处理。”

  说到这里,李明轩等人不约而同地小心翼翼看向刘铭华。

  刘铭华微微颔首,表示赞同,“嗯,这个想法不错,我同意。继续啊?”

  刘铭华忍不住抬起头,发现众人都神色紧张地看着自己,心中不禁有些疑惑,

  “怎么都看着我?接着说啊。”

  众人之所以如此小心,是因为他们的这番话颇有夺权篡位之嫌。

  在古代,这种话理应由皇帝本人主动提出,若由下人说出口,难免会惹人遐想。

  李明轩见刘铭华这样,知道他并未在意这些,想想也是,如果刘铭华真的那么贪恋权利,也没有自己什麽事了,想到这里李明轩觉得自己有些小人了。

  李明轩强压下心中的羞愧,深呼吸了几下,然后清了清嗓子,稍稍镇定后继续说道:

  “哦,是这样的,我们考虑到你目前的状况,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时机。我们计划直接将咱们这十六个国家联合起来,而且现在美国国内正为总统之位争执不休,根本无暇顾及我们。

  苏联呢,因为之前有刺杀你的事情,我们只要适当的暴露出一些线索,想来苏联也不敢在这件事上过多阻挠。至于欧洲那些国家,就更不用提了,现在他们自己的屁股还没擦干净呢。这就是我们的计划,你觉得怎么样?”

  刘铭华沉思片刻,然后说道:

  “嗯,我觉得可行。毕竟言言也长大成人了,是时候让他走到台前,一展身手了。身为太子,在紧要关头,理当肩负起应尽的责任与义务。那么,就照你所言行事吧。”

  刘铭华语罢,便把目光移向了端坐于一侧的儿子身上。

  刘言敏锐地捕捉到了来自父亲那饱含深意的凝视,瞬间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期望以及肩头那份沉甸甸的担子。

  面对周遭众人投来的关注目光,刘言腰板一挺,神情肃穆且庄重地点头示意,以此表明自身已然严阵以待、蓄势待发。

  眼见得此番目的已然顺利达成,李明轩心头不禁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欣喜之情。

  只见他面带微笑,转头对着刘铭华言道:

  “如此甚好!铭华啊,你在此安心静养,好生调养一番身子骨儿。至于言言嘛,明儿个记得寻我一趟,届时咱俩再详加商议后续的诸般事宜。”

  闻听此言,刘言当即高声应道:

  “放心吧,李叔叔。”

  刘言铿锵有力的回答。

  ......

  就这样,在李明轩等人匆匆离开医院,消失在夜幕中的那一刻起,医院内部的气氛就骤然紧张起来。

  为了响应并积极配合国家对于敏感事件的政策要求,方清平对全院人员,下了最强封口令,刘铭华的状况被严格保密,如果泄露出去是要受刑的。

  至于对于外界的媒体,院长方清平只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答复,就对医院下令杜绝一切媒体采访了。

  一时间,关于刘铭华病情的各种传闻出现在南洋的大街小巷。

  南洋的媒体圈中,各家媒体纷纷报道着关于刘铭华的最新情况,尽管刘铭华此刻仍处于昏迷状态,但南洋的媒体普遍秉持着一种乐观的态度。

  他们更愿意相信星海皇家医院的专业诊断和治疗,坚信未来刘铭华康复的希望是存在的。

  这种乐观的论调在民众中引起了共鸣,给予了他们一丝安慰。

  然而,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这种乐观态度依然难以完全平息外界的疑虑。

  尤其是美国西方的媒体,他们对星海皇家医院的诊断结果持怀疑态度。

  他们更愿意相信那些耸人听闻的传闻,认为刘铭华可能已经成为了植物人,永远都无法醒来。

  一些极端的媒体甚至宣称,刘铭华已经离世,只是南洋政府出于某种目的,才一直隐瞒着这个消息。

  随着事态的发展,南洋政府迟迟没有给出强有力的答复,这无疑加剧了外界的猜测和疑虑。

  包括南洋民众也开始感到不安,他们纷纷通过媒体上讨论着刘铭华的病情,各种猜测和谣言层出不穷。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渐渐地倾向相信那些悲观的传闻,认为刘铭华可能真的已经离世。

  尤其是当太子刘言随着李明轩出席公共场合后,这种猜测似乎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验证。

  在民间,更是流传着各种荒诞不经的传言。

  有人说南洋政府已经开始四处寻找珍贵的水晶,打算效仿苏联的做法,为刘铭华制作一个水晶棺。

  这个传言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们纷纷猜测着这个水晶棺的样式和制作过程。

  甚至有人开始讨论刘铭华的安葬地,有的人建议安葬在珠穆朗玛峰下,象征刘铭华的至高无上;也有人觉得应该安放在星海市,供后人瞻仰。

  这些传言虽然荒诞,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对于刘铭华的怀念和尊重。

  尤其是关于制作水晶棺的流言,人们纷纷购买高质量水晶,捐献给皇室,希望能够为刘铭华的制作水晶棺尽一份绵薄之力。

  民众的行为,竟然还一度让国际水晶市场出现了大涨。

  这种民众情感上的共鸣和支持,无疑给了南洋政府更大的压力。

  迫使南洋政府必须给出一个让民众满意的结果出来。

  ......

第244 章 舆论战争

  自从李明轩等人从医院返回后,他们立即下令让肯尼亚的龙组展开对非洲苏联势力的秘密探查,尤其是被苏联控制的乍得地区。

  经过半个多月的艰难摸索,龙组的成员们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他们巧妙地接近了苏联支持的恩贾梅酋长多多提母,并通过一系列的机智对话和巧妙的策略,成功地从他那里套出了真相。

  原来,多多提母由于惧怕华人继续扩张,在苏联人的鼓动下,便对刘铭华采取了极端行动。

  执行暗杀任务的人员,都是多多提母部落中最受信任的几个人。

  半年前,他们被派到了西伯利亚,由苏联克格勃对这些人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同时在行动中的武器,也都是苏联人提供的。

  得知真相,并掌握所有证据后,南洋政府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将这一切公之于众。

  丹尼尔直接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揭露了多多替母的罪行。

  发布会最后,丹尼尔直接将多多提姆定义为恐怖组织,南洋将对其采取严厉的打击。

  当然,为了避免与苏联发生直接冲突,南洋政府在公布的信息中,揭露的信息中有意地隐匿了苏联所扮演的角色。

  虽然南洋政府并没有提及任何有关苏联的事,但是乍得作为苏联在非洲大陆的扶植起来的势力在国际上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所以随着南洋公布真相,全世界各国心中几乎都能猜到,此次刺杀行动的幕后黑手必定是苏联。

  1964年2月2日,龙抬头。

  在纽约城一个宁静的清晨,《纽约时报》的一则头条新闻《苏联恐怖主义的受害者——华人皇帝刘铭华、美国总统肯尼迪》吸引了全美国的注意。

  该新闻明确指出,这场暗杀完全是由苏联主导的,多多提姆只是苏联扶植的一个傀儡,针对刘铭华的所有暗杀行动,都是苏联克格勃的阴谋。

  同时,该报还指出,在非洲大陆上,苏联一直妄图通过种种手段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华人势力的崛起无疑对他们构成了严重威胁。

  不管怎么说,这篇文章中对苏联暗杀刘铭华的动机分析的头头是道。

  不过紧接着刘铭华的故事是,关于肯尼迪被暗杀的真相。

  文中明确指出,自肯尼迪总统上台后,带领美国处处都压苏联一头,导致苏联总书记对肯尼迪痛恨不已,同时为了改变这种局势,才在美国大选的时候,将肯尼迪总统暗杀了。

  由于《纽约时报》还将肯尼迪总统遇刺事件也归咎于苏联,认为这是苏联对美国的报复谋划。

  所以这份《纽约时报》的报道,得到了美国当局的极大推崇,并大有将其定义为事实的趋向。

  所以受美国政府的要求,紧随《纽约时报》之后,伦敦的《泰晤士报》、巴黎的《费加罗报》以及德国的《图片报》等西方传媒巨头纷纷效仿,举起各自的“长枪短炮,对刘铭华和肯尼迪遇刺这件事,从各个角度分析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和背后的国际政治因素,使得这一事件更加扑朔迷离、引人关注,其情节之曲折足以拍一部40集电视剧了。

  这场由《纽约时报》主动引发的舆论风暴,如狂风巨浪般席卷全球,将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卷入其中。

  转瞬间,风云骤变!

  各国政府、媒体、民众都纷纷关注着这场国际性的舆论漩涡。

  各种声音、观点、立场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复杂而混乱的画面。

首节 上一节 139/1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