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重生儿子的心声在南洋建国 第73节

  刚果河的许多支流都到盆地内汇进干流,因此,这里水系发达。

  刚果河是非洲中西部最长的河流,如果以赞比亚境内的谦比西河为源头计算,全长达4640公里,名列全非洲第二位,仅次于尼罗河。

  盆地气候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5至27摄氏度,降水量1500至2000毫米以上。盆地边缘矿产资源丰富,金刚石、铜、锗、钴、锡、铀、锰、钽的储量都居世界前列。

  另外盆地还是重要农业区,盛产油棕、咖啡、橡胶、烟叶等。

  刚果盆地种种优良的条件,赢得了"中非宝石"的美誉。

  接管刚果地区后,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控制区内的人口不足400万。可见二战中,法国在殖民地抽调的人口有多狠。

  据报道,二战时的法军有四分之三是来自殖民地的黑人,现在看来一点没夸张。

  李开完全控制了刚果地区后,没收了殖民地的所有法国资产,凡是敢反抗的法国居民全部收押到俘虏中,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随着李开在非洲站稳脚跟,南洋政府立刻配合行动,向这片遥远的土地大规模移民。

  移民南洋这件事,移民局非常熟悉,第一批就将近一百万华人通过好望角被送到了刚果,还顺便带去了大量的生产物资。

  李开把他们安排在水势平缓的刚果河中游处,那里土地肥沃,非常适合生产。

  刚果盆地内部为热带森林,里面十分危险,不适合人类居住,刚果河入海口,河水湍急,目前阶段也不适合居住。

  华人到了那里,天赋属性很快就觉醒了,开垦土地,种地种菜,很快河口三角洲就有了繁荣的迹象。

  在向这里移民华人的同时,莱昂·姆巴领导的民族解放军为了应对法军的压力,将控制区内的的黑人,全部移民到了移民到喀麦隆,随时补充前线的损失。

  还有一点,就是相对于刚果,喀麦隆自然条件更适合居住,在他们的观念里,只要占领了一片地区,这里就是他们的地方,同时也放弃了之前他们生存的地方。

  很传统的游牧观念。

  李开也没阻止,并且乐见其成。

  到目前刚果、加蓬地区除了城镇中的少量黑人,控制区内的所有部落已经全部被迁移到了喀麦隆东部。

第125章 冷战开始

  在南洋与法国在非洲斗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国际上发生风起云涌的变化。

  1947年2月21日,英国外交部通知美国国务院,英国将于3月底停止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希望美国帮助继续提供支持。

  英国的这一行为为美国扩展势力和“遏制”苏联提供了机会。

  1947年3月12日,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其中,杜鲁门公开宣布苏联是美国的主要敌人

  这就是有名的“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由于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而苏联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因而美苏之间的冷战无可避免地烙上了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但是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并非是冷战发生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只是双方争夺政治利益与国家权力的工具,是一个遮人耳目的“幌子”。

  在冷战的背景下,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双方都在寻找更多的盟友和支持者。

  美国非常希望能够得到南洋的支持,因为南洋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战略地位,而且在亚洲地区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对此,南洋方面并没有急于表态。

  通过儿子那里,刘铭华非常清楚冷战的过程。

  虽然现在,美国依靠核垄断,在冷战中处于攻势状态,但是这种状态不会持续太久,因为苏联很快就会研发出原子弹,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到那时,社会主义国家的斗争性,苏联的势头会快速起来,反压美国一头。

  因此,刘铭华觉得到那时,在偏向美国阵营,无疑是更有价值。

  怎么说锦上添花永远比不上火中送炭。

  其实南洋的意识形态,既不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完全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而是类似战前德国那样的国家社会主义。

  国家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并不相同,同时也反对那种生产资料为个人所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也不是以共产主义为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强调生产资料公有。

  而国家社会主义强调的是生产资料在所谓国家意志影响下的监控,政府并不直接控制生产资料的配置和使用,但政府代表国家拥有对生产资料的绝对控制权,使用权和分配权。

  他将通过税收限制高收入及财产分配,鼓励增加公共教育,鼓励工人阶级更多的参与,消除垄断和防止投机和懒惰。

  由于民间资本实力有限,南洋皇室和国有资本通过投资早早将国家关键行业垄断了,如医院、农业、铁路、机场,通信等。

  比如遍布南洋各大城市的皇家医院由皇室和当地的勋贵共同建立的,而人民医院就属于南洋的国有企业,以皇室为首的贵族产业和国有企业是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为南洋人民服务。

  以后不单单是南洋,像马达加斯加和吉布提这些以南洋皇室为首的国家,将来都会有这样的制度。

  以保证皇室在该国的影响力,并将皇家的与国家绑定在一起,达到休戚与共的关系。

  对于一些不影响民生的行业,南洋皇室和国有资本是被禁止涉足的,像文娱产业,体育产业,服装、美食等等只要不涉及民生的在南洋是完全放开的。

  所以说南洋更多的是倾向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可是由于南洋皇室的存在,和活跃的市场经济,被苏联视为资本主义国家。

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使用,小说资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为此,苏联特工在南洋异常活跃,四处鼓动地方叛乱。

  好在前段时间因为法荷两国的侵略,南洋的野心家被一股脑拔出了。

  如果留到这时被苏联鼓动起来,再加上苏联的暗中支持,南洋的损失会超出想象的大。

  就像现在的印度,今年苏加诺的孟加拉解放组织倒向苏联后,苏联立马了支援大量的物资,同时派出了专家协助苏加诺。

  苏加诺的孟加拉解放军立马鸟枪还炮,在战场上打的英印联军四处逃窜。

  短短两个月,已经从孟加拉邦一路打下了恰尔古德邦和比哈尔邦,现在已经威胁到了印度核心的中央邦和北方邦。

  英国此时不得不加大了对印度的援助,紧急从本土和附近的澳大利亚、东非、南非等地抽调了50万军队。

  李开走后,蔡静文是印州南洋军最高指挥官,自从印度战局出现变动后。

  蔡静文当机立断,派遣军队占领了孟加拉邦比哈尔邦的北部地区,包括了现在的锡金、尼泊尔等地。

  为此,苏联方面专家安德烈亲自找到蔡静文,颐指气使的让他将军队撤回到印州。

  安德烈的傲慢,蔡静文直接无视,挥手命人将他赶出了大营。

  安德烈被赶出大营后,顿时就要大骂,这时军营里出来一个文质彬彬的军人,拿着一份文件让安德烈看。

  安德烈打开文件,竟然是是苏加诺和李开签署的秘密协议。

  大体意思是,苏加诺革命胜利后,将恒河平原到喜马拉雅山脉的区域划分给南洋的协议,以报答南洋对苏加诺的支持。

  看到这份协议后,安德烈的脸立马绿了。

  苏加诺既然签署这份协议,为什么不告诉他,看着他去找蔡静文,这不是让他来丢脸吗。

  越想越气,也就越没脸再待在南阳路。

  安德烈当天就回到印度,一到营地就对着苏加诺一顿疯狂输出。

  最终在苏联的默认,和英国的无暇顾及下,南洋得到了印度北都地区的一块领土。

  南洋经过一个月时间在稳固了对印度北部地区的统治后,英国的50万援军来到了印度。

  随着这些新鲜血液的加入,印度的局势立马被控制住,战线缓缓被打回了孟加拉邦。

  英国人还没来得及高兴,苏联人在印度的西部地区巴基斯坦又挑起了叛乱,并很快组建了巴基斯坦独立军,在英国殖民军还没反应过来下。

  巴基斯坦独立军很快控制了北部的印度河流域。

  英国殖民政府现在的情况真是糟透了!他们东西两边都有叛乱,腹背受敌,而那 50 万援军也不太够用啦。

  如此关键的时刻,印度当局竟然还在搞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逼迫英国政府允许印度独立。

  印度的人力资源算是用不上了,英国政府只能再次从东非、南非殖民地抽调 30 万军队来稳定局势。

  好在这 30 万军队的加入,终于让印度的局势稳定下来了。

第126章 混乱的印度

  印度如此庞大的市场,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不眼馋的。

  包括南洋和美国。

  南洋虽然占领了印度的北都山区,其实对印度的局势没有一点影响。

  之前苏联支援印度独立势力时,美国就曾想过支援印度平复叛乱,可是遭到了英国的强烈反对。

  英国的拒绝,并没有让美国就此罢休。

  随着印度局势越来越恶劣,美国只能亲自上阵,如果印度这么一个人口大国倒向苏联,那对美国的打击是致命的。

  所以他们暗中扶持了南方印度的独立势力阿齐姆·普莱姆基,企图通过他来煽动印度民众的情绪,破坏印度的社会稳定。

  阿齐姆·普莱姆基是一个极端的民族主义者,他主张印度应该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他的思想与美国的利益相符,便开始向他提供资金和武器支持。

  普莱姆基得到了美国的支持后,便开始在印度南部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

  他在演讲中煽动民众的情绪,号召他们起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

  他的演讲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很快他就成为了印度南部地区最有影响力的领袖之一。

  英国殖民者很快得知了普莱姆基行为,派出了大量的军队和警察,对普莱姆基的支持者进行了残酷的镇压。

  普莱姆基的妻子和孩子都在这场镇压中死于非命。

  普莱姆基看到自己的家人被杀,悲愤欲绝。最终在准备不足下,毅然扛起了起义的大旗。

  由于有美国充足的武器支援,普莱姆基的起义军迅速膨胀,很快席卷了整个南印度卡纳塔克邦、喀拉拉邦、泰米尔纳德邦3个邦。

  普莱姆基带领15万义军趁着军队士气高昂,直指印度第一大城市孟买所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

  南印度的起义让英国当局陷入了恐慌,他们不计后果地从其他殖民地增兵百万,试图镇压印度起义军。

  这批兵员大部分来自没有自主权的东南非洲殖民地,他们被强行征入军队,远离家乡和亲人,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战斗。

  英国殖民政府分出了 40 万人镇压南部起义,其他的兵力则被用来补充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的战线损失。

  面对气势汹涌的义军,毫无准备的殖民军队被打得人仰马翻,损失惨重。

  然而,尽管遭受了巨大的挫折,殖民军队仍然依靠人数优势,艰难地守住了战线,将起义军挡在了马哈拉施特拉邦之外。

  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数以万计的士兵和平民失去了生命,他们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

  英国在印度的行动很快引起了全世界的谴责。

  英国殖民政府对印度叛乱的态度,简直是不管不顾,他们就像是为了争一口气般,继续加大从各个殖民地征兵的力度,势必平定印度的叛乱。

  实际上,现在的英国已经完全陷入了绝境,如果不能平定印度的叛乱,致使印度独立,那么遍布全球的英国殖民地肯定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纷纷起义寻求独立。

  到那时,英国将会失去对所有殖民地的控制,这是英国政府绝对不能承受的。

  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英国政府只能拼尽全力在印度平叛,哪怕会因此引起国际上的谴责。

  他们深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引起世界各国的不满和反感,但他们已经别无选择。

  如果英国不采取行动,那么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将会面临更大的危机。

  自二战结束以来,英国的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还没走出战争的阴影,之后接连镇压海外殖民地,更让英国本土的情况雪上加霜。

  其实现在英国急需大量从殖民地吸血,来帮助本土迅速发展起来,回到战前的经济水平。

首节 上一节 73/1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