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伊芙用了一些办法,好心提醒迪士尼,暑期档还没有结束,迪士尼还有一部电影准备登场呢。”
“然后,伊芙又唤醒好莱坞沉睡的记忆,让人们想起去年夏天的一些惊喜。”
“在这个关口,我旁敲侧击地提醒迪士尼,嘿,演员卡司里还有一位演员愿意随时配合宣传,承担起点燃观众观影热情的重任。”
“嗒哒。”
“我们就来到了这里。”
(本章完)
第295章 关键武器
对迪士尼来说,2001年暑期档是一场灾难。
本来,2000年暑期档就已经够糟糕了——
“极速60秒”、“上海正午”、“扭转乾坤”、“一如既往”等等备受期待的作品表现都低于预期,最后迪士尼北美票房过亿的暑期档作品就只有一部动画片“恐龙”,这显然不是迪士尼希望看到的暑期档答卷。
却没有想到,今年居然还能够继续下探底线,更加拉胯!
“珍珠港”,年度重磅,不止迪士尼给予最高规格的待遇,铺天盖地的宣传已经持续超过六个月时间;整个北美地区、整个好莱坞也都纷纷给予密切关注。
依靠“绝地战警”、“勇闯夺命岛”打开事业的导演迈克尔-贝执掌导筒,后来打造出“加勒比海盗”系列的传奇金牌制作人杰瑞-布鲁克海默(Jerry-Bruckheimer)担任制片人。
本-阿弗莱克、乔什-哈奈特、凯特-贝金赛尔击败一众强劲对手构成卡司的黄金三角。
主创团队对电影表现出极大的信心,面对居高不下的制作成本,迈克尔-贝和杰瑞-布鲁克海默自愿放弃票房分红,三位主演也自愿降低片酬,确保每一分制作成本都能够用在刀刃上,但电影制作成本依旧高达一亿四千万美元。
这让“珍珠港”成为有史以来制作成本最高的战争电影。
即使撇开类型不谈,“珍珠港”也是仅次于“泰坦尼克号”制作成本最高的电影,成为所有人的热议焦点。
人人都期待着“珍珠港”能够引爆今年暑期档的票房狂潮,却没有想到,这枚核弹却成为了一枚哑弹。
口碑,全面崩盘,不止影评人,观众也不喜欢。
北美地区一亿九千八百万美元、全球四亿四千万美元的票房成绩,粗粗一看,好像也没有那么糟糕;但考虑到一亿四千万美元的制作成本,还有迪士尼拒绝公开的宣传成本,这数字就显得特别寒碜。
扣除海外发行,扣除院线分红,加加减减一番,迪士尼不仅没有赚钱,可能还需要面临两千万美元以上的损失。
如果说“珍珠港”至少还砸出了一些水花,围绕电影围绕演员的讨论数不胜数,在一片骂声之中强势出圈,未来影碟的租赁和销售还能够为迪士尼挽回一些损失;那么另外一部作品就连水花都没有一点,才真正让迪士尼内伤:
“亚特兰蒂斯:失落的帝国”。
什么?
没有听说过?
没有关系,因为真正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也没有多少。
值得一提的是,动画电影的制作在九十年代迎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以皮克斯和梦工厂为首的工作室正在改变行业规则,正式从2D时代跨入3D时代,始终坚持2D制作的迪士尼渐渐跟不上行业的步伐。
“亚特兰蒂斯:失落的帝国”,这是迪士尼传统意义上2D制作的最后一部作品,为一个时代画上句号。
电影制作成本高达一亿两千万美元,并且在迪士尼乐园位于奥兰多的总部举行盛大而隆重的首映式,希望能够为2D动画电影画上一个完美句号。
然而。
北美八千万美元、全球一亿八千万美元的最终票房成绩,令人大失所望。
尽管迪士尼没有公布详细情况,但根据业内人士预估,这部电影应该为迪士尼带来超过八千万美元的损失。
“珍珠港”一比较,好像也就没有那么糟糕了。
“亚特兰蒂斯:失落的帝国”的困境,导致迪士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艾斯纳(Michael-Eisner)承受无数炮火。
董事会认为,一切源于迈克尔-艾斯纳的判断失误。
这不仅导致“小美人鱼”、“阿拉丁”、“美女与野兽”等等经典动画的幕后功臣杰夫瑞-卡森伯格(Jeffrey-Katzenberg)决裂离开迪士尼,联合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大卫-格芬(David-Geffen)成立了梦工厂。
同时导致迪士尼在时代进程上进入了错误的方向,拒绝听从杰夫瑞-卡森伯格的意见,没有跟上时代转入3D制作,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最强领域,正在慢慢成为公司继续前进继续发展的累赘。
迈克尔-艾斯纳陷入困境。
不过,这些都已经是后话。
截止到七月为止,迪士尼没有能够扭转去年暑期档的低迷,反而又更进一步地滑向漫无止境的黑洞。
也正是在这样的契机里,伊芙-威尔逊和埃德加-库克把握住了机会,终于让迪士尼看到了“公主日记”。
本来,“公主日记”甚至不能算是中量级选手。
一来是投资成本,只有两千六百万。
二来是题材类型,浪漫爱情喜剧的票房天花板比较明显,至今为止依旧没有一部两亿美元的作品出现。
在迪士尼今年暑期档的一系列作品里,最多也就是轻量级选手。
然而,现在情况不同了。
连续遭遇沉重打击之后,迪士尼迫切需要挽回一些颜面、止住下滑颓势,在垃圾桶里翻翻捡捡找寻一番,盖瑞-马歇尔和朱莉-安德鲁斯加持的“公主日记”轻而易举就脱颖而出。
而伊芙和埃德加所需要做的就是,提醒一下他们:
如果仅仅依靠传统方式,主打安妮和朱莉,这样的宣传很难打开局面;不如考虑一些不同的切入点。
比如,安森。
去年夏天,一份“GQ”杂志能够成为业内讨论焦点,尽管时过境迁,热点早就已经冷却,但他们可以再次唤醒记忆,复制同样的成功。
尽管埃德加暂时还没有机会观看“公主日记”的完成品,但他知道,安森的表现机会有限,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没有操作空间。
电影,结合杂志。
埃德加希望人们能够尽可能多看到安森这张脸,尽快熟悉安森这张脸,并且从时尚切入,突出印象。
所以,这也是埃德加专门带着安森前来挑选首映式服装的原因。
本来,首映式并没有那么隆重,不需要正装出席,而且新闻通稿的数量也远远比不上颁奖典礼那么多,再加上“公主日记”的主角是安妮-海瑟薇,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安森的装扮都没有必要太隆重——
换一个角度想,这反而是展现安森个人品味的最好时机。
但现在,情况已经不同。
埃德加还是希望安森能够在红地毯上展现个人品味,但这份时尚品味必须带来冲击力,让人们牢牢记住。
后续,伊芙则会跟上。
去年,他们在艾美奖颁奖典礼上完成了一次。
这次就驾轻就熟起来。
抵达目的地,才推开门,安森看到眼前之人,一下没有反应过来就愣住了。
对方开口,“你看到我,在正式问候前,是否应该从道歉开始?”
(本章完)
第296章 兴师问罪
前世站在门外,雾里看花,能够看出一些名堂,却看得不真切。
现在置身其中,这才慢慢明白为什么人们总说娱乐圈是资本游戏却不是普通人能够玩得转的。
从试镜到会议再到访谈,从首映到派对再到颁奖典礼,处处是门槛,外观造型往往就是第一印象。
当然,是否有人不介意这些呢?
毫无疑问。
要么是真正的艺术家,要么就是已经站在金字塔顶尖的巨星,前者靠才华后者靠脸,那就是他们的通行证。
安森才刚刚入行多久,郑重其事挑选服装造型的次数就已经不止一只手了,今天又必须为首映式挑选。
推开门,一个窗明几净的圆形空间就出现在眼前,金色阳光充盈着每个角落,窗外庭院里的绿色植物显得格外葱翠,鲜艳的绿色让室内洋溢着勃勃生机,整个胸腔瞬间打开,脚步不由就轻盈了些许。
迎面而来,安森就看到一位脸色苍白双肩微陷的瘦弱身影,仿佛刚刚从“亚当斯一家”剧组走出来一般。
安森一看,这张脸孔……他认识!
但是,他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却没有想到,不等安森开口,对方反而先发制人,“你看到我,在正式问候前,是否应该从道歉开始?”
劈头盖脸地,就是兴师问罪。
空气微微凝结,就连埃德加也是脸色一紧,下意识就看了安森一眼,难道他们之间有什么过节吗?
此时也已经顾不上,埃德加立刻就开口试图解围,但他的话语被安森的笑声覆盖,后续声音就吞咽下去。
“抱歉。”安森非常干脆也非常坦诚地,就表示了歉意。
骄傲?
那是什么,可以当饭吃吗?
更何况,道歉也不是道歉,因为安森能够看出来,找茬并不是找茬,更准确来说,应该是一个玩笑。
如同暗号一般。
果然,安森干脆利落的回应,让眼前的“星期三”展露一个笑容,“你不准备询问一下原因吗?”
星期三,这是“亚当斯一家”里的……小女儿,也许迎来形容眼前的男士并不妥当,但安森脑海里浮现出来的印象就是如此。
安森也同样上扬嘴角,“如果朋友需要一句抱歉才能够缓解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我非常乐意给予回应。至于原因,我们可以再慢慢讨论。”
“比如,现在。”
“所以,为什么?”
“星期三”并没有立刻开口,而是细细咀嚼一下安森的话语,笑容在眉宇之间沉淀下去,尽管看不到嘴角弧度,反而感觉整个人都明亮些许,“你是一个有趣的人。”
埃德加:哈啰,有没有人愿意为他更新一下前情提要?
“咳咳。”埃德加清了清嗓子,“安森,伱和斯里曼先生认识?”
艾迪-斯里曼,此时站在眼前的,赫然就是艾迪-斯里曼。
去年,“老友记”拍摄期间,传闻布拉德-皮特准备踢走安森,成为一时热门话题,达伦-斯塔明白这是安森增加曝光率的良机,于是邀请艾迪为安森挑选造型,最后才有了安森横空出世的新闻聚焦时刻。
却没有想到,再次碰面已经是一年后。
但安森还是想不明白,他什么时候欠艾迪一句道歉,怎么回事?
艾迪看向埃德加,“怎么,你的客户穿着我设计的衣服踏上艾美奖红地毯并且成为整个行业的热门话题,你却不知道我和你客户的渊源?否则,你为什么认为我会发出邀请,主动为你的客户提供赞助?”
信息量,有些大,每个人的关注焦点不同。
埃德加,“艾美奖?”
安森,“赞助?”
正如前文所说,娱乐圈是资本游戏,即使是一线顶级艺人,如果出席大大小小活动的服装全部自己准备,这也是一笔难以消化的庞大开销。
区别在于,顶级和一线可以找到赞助,二线三线则可以租赁服装,十八线的话就必须自己想办法了。
真正让安森意外的就在这里,“公主日记”是他职业生涯第一次首映式,第一部正式登上大屏幕的作品,居然就能够找到赞助?
而且,还是赞助主动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