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看来,电影市场不可能这样一直低迷下去,在2002年的当下,电影依旧是最受欢迎的休闲娱乐手段,观众们迟早会返回电影院日子恢复正常,如果不是夏天,那就是秋天或者后续的假日。
事情,就是如此简单。
所以,他们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真正高明的棋手,他们把注意力放在暑期档身上,却不会孤注一掷,后续秋季档和假日档也会布局——
正是因为如此,往年一向清冷一向空虚的秋季档,今年也得到额外瞩目,早早地为假期档预热。
竞争,格外激烈。
华纳兄弟的“哈利-波特与密室”、米高梅的“007:择日而亡”、派拉蒙的“星际旅行10:复仇女神”、米拉麦克斯的“纽约黑帮”、新线影业的“指环王2:双塔奇兵”、环球影业的“8英里”等等电影,重磅登场——
密集轰炸,全面攻击。
质量、数量、热度、声势,从不同方面来看都能够深深感受到,档期瞩目程度完全不逊色于暑期档。
其中,华纳兄弟一马当先。
今年暑期档,华纳兄弟全面哑火,倒也不能说糟糕,一部“史酷比”拿下一亿五千万美元、一部“王牌大贱谍3”更是横扫两亿一千万美元,在激烈竞争之中依旧占据一席之地,并没有完全掉队。
但细细研究就知道,华纳兄弟选择在暑期档后退半步。
一贯喜欢高投资高回报的华纳兄弟居然在今年暑期档没有任何一部投资过亿的作品,完全把风采让给“蜘蛛侠”、“星战前传2”等等重磅,而是把重点放在下半年布局,这一错峰出行的策略堪称大胆。
一部华纳兄弟自己的“哈利-波特”、一部新线影业的“指环王”,两個系列正是华纳兄弟现在的王牌,显然,他们希望另辟蹊径地在暑期档之外打开局面,抓住这一年电影市场的乱局重新制定秩序。
这,才是真正的霸气——
当其他人全部规规矩矩地坚持在暑期档耕耘的时候,华纳兄弟却艺高人胆大地在其他档期吹响颠覆市场格局的号角,毕竟彼时暑期档是否能够复苏还是一个未知数。
一旦华纳兄弟成功,延续三十年的北美电影市场格局就将彻底重写。
然而。
暑期档爆了,“蜘蛛侠”成功了。
于是。
华纳兄弟以及其他电影项目就被推向一个尴尬局面。
今年夏天,市场爆发出难以置信的能量刷新无数记录,将暑期档的总票房数字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这也意味着,秋季档还是一如既往地遭遇挤压。
情况,顿时紧急起来。
结果,不妙。
率先登场的“哈利-波特与密室”,被无数人寄予厚望,毕竟“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可是书写无数历史的超级巨鳄,然而这部投资成本一亿美元的作品表现低于预期。
不仅首映周末票房没有能够抓住声势创造历史,而且受制于口碑影响后续票房跌幅远远超出想象,甚至可以说是惨烈,目前上映五周累积票房勉强突破两亿美元。
按道理来说,北美两亿美元的票房表现已经非常难得非常出色,但上映第五周周末三天票房数字已经滑落到六百万美元,这意味着北美三亿彻底没有了可能——
和去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北美两亿八千八百万美元累积总票房相比不进反退,确实令人失望。
即使是“哈利-波特”,也还是没有能够改变市场格局,也许,华纳兄弟还是太莽撞了?
等等,这件事,又和安森有什么关系?
原因很简单,“哈利-波特与密室”的表现低于预期只是一个开始,其他电影也纷纷遭遇不同程度的打击,然后,安森也即将加入这场混战之中。
(本章完)
第643章 正面撞墙
特别年份,特别格局,秋季档和假期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前所未有地忙碌起来,喧嚣热闹的表面底下则是市场重新布局的权力争夺,竞争的激烈程度超越想象。
华纳兄弟再次展现自己的魄力和雄心。
然而。
“哈利-波特与密室”的票房终究没有能够颠倒乾坤,诚然,电影票房依旧出色,再次证明系列电影的号召力,远远谈不上失败;但相较于华纳兄弟的殷切期待来说,票房表现还是令人失望的。
尤其是在“蜘蛛侠”改写历史的背景下。
不过,华纳兄弟也不必慌张,因为“哈利-波特”不是唯一一部感受到市场能量被掏空的重磅作品。
“007:择日而亡”,上映四周,累积票房一亿三千八百万美元,但周末票房数字已经滑落到七百八十万美元。
“星际旅行10:复仇女神”,首映周末票房一千八百万美元,甚至输给了小妞电影“曼哈顿女佣”。
“纽约黑帮”,首映票房九百万美元,仅仅在一千五百间院线上映的根本原因在于,口碑不曾引爆——
尽管这部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电影更多还是瞄准颁奖季,但丹尼尔-戴-刘易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卡梅隆-迪亚茨群星云集的卡司阵容足足耗资一亿美元制作,米拉麦克斯电影公司的期许显然不止如此而已。
失望。哑炮。低迷。
悄无声息地,这正在成为秋季档和假期档的主旋律。
当然,也不是全然没有好消息的——
“8英里”,这部说唱巨星埃米纳姆的半自传电影成为一匹黑马,制作成本仅仅四千万,却在一众顶级重磅作品的夹击之中杀出一条血路,引爆焦点,上映六周累积票房已经轻松来到一亿一千万美元,擅长以小博大的环球影业再次书写一笔。
但是,这不够,远远不够。
万众瞩目、殷切期望之下,结果——
就这?
整个好莱坞都显得意兴阑珊,尽管不少人暗暗嘲笑华纳兄弟的痴心妄想,但真正站在金字塔顶尖的枭雄们却扼腕华纳兄弟的大胆尝试没有能够成功。
他们不担心华纳兄弟的成功,因为一旦华纳兄弟成功在秋季档和假期档打开局面,其他电影公司也将毫不犹豫地加入战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一片萧瑟和扼腕之中,2002年转眼已经接近尾声,假期档还剩下最后一波——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
“指环王2:双塔奇兵”登场。
和“哈利-波特”系列一样,去年年末,“指环王”系列成功打响第一炮,在口碑狂潮之中点燃市场,如今续集被寄予厚望,彰显华纳兄弟的布局野心。
结果。
票房,算成功,却依旧憋着一口气,没有能够完全引爆。
电影试图充分利用假期氛围,提前到周三全面公映,于是上映第一周等于放映五天,拉长阵线。
周末三天六千万美元,首周五天一亿零两百万美元。
首先,这是值得庆祝的成绩,因为导演彼得-杰克逊(Peter-Jackson)仅仅耗资九千四百万美元制作成本,电影的票房数字预示着华纳兄弟和新线影业能够轻松实现盈利,可能比“哈利-波特”赚钱。
其次,如此成绩依旧没有达到预期,不要说彻底引爆假期档了,首周五天的累积票房数字依旧比不上“蜘蛛侠”首映周末的数据,果然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甚至可以清晰听到一片扼腕叹息之声。
“……就说彼得-帕克不是那么容易复制奇迹的嘛。”
“没有想到居然错过了。”
“所以到底是哪里不足?华纳兄弟志在必得却功亏一篑。”
“不会吧,难道还是野心太大?”
“假期档终究无法和暑期档媲美。”
“这情况,应该乖乖认输,还是依旧不甘心失败?”
窸窸窣窣,叽叽喳喳。
整个好莱坞的氛围略显怪异,但毫无疑问的是,谈资和焦点全部集中在华纳兄弟以及假期档身上——
并且,展开讨论。
就连“哈利-波特”和“指环王”这两个顶级王牌系列也还是没有能够复制“蜘蛛侠”在今年夏天引爆的能量,所以,这意味着什么?
一种可能,假期档终究还是无法抗衡暑期档的传统,也许华纳兄弟应该放弃在假期档开辟全新战场的计划。
一种可能,“蜘蛛侠”的成功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正如“泰坦尼克号”点燃世纪末的票房炸弹之后整整五年才出现第二部北美六亿一样,市场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准高度,电影公司们应该放慢脚步。
所以,前者,还是后者?亦或者还有其他可能?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猫鼠游戏”在圣诞节登场。
来了来了,为人们答疑解惑为市场打开局面的机会来了。
尽管“猫鼠游戏”不是“蜘蛛侠”,准确来说这是没有任何关系也没有任何可比性的两部截然不同作品;但在这样的背景下,却引发无数想象和猜测。
其一,“蜘蛛侠”的成功是否意味着安森的登顶?
其二,不久之前刚刚改写北美电影市场格局的安森在假期档能否掀起波澜?
其三,其他作品终究没有能够颠覆局面扭转乾坤的情况下,“猫鼠游戏”是否能够力挽狂澜改写故事?
种种。种种。
也许“猫鼠游戏”不是“蜘蛛侠”,但这样一部充满无限遐想的犯罪电影,囊括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汤姆-汉克斯和安森-伍德这样的顶级合作阵容,好莱坞有充分的理由关注电影票房的最后走向。
不止梦工厂,也不止华纳兄弟,整个好莱坞视线集体聚焦。
于是。
熙熙攘攘的滚滚热浪缓缓酝酿,并且伴随着“指环王2”首映五天票房统计数字出炉之后,达到巅峰——
“啊,扼腕!终究还是需要由‘猫鼠游戏’来解答。”
“不久之前,安森-伍德解答了暑期档这道难题,现在假期档这道难题再次摆在眼前,难道还是需要依靠安森-伍德?”
“安森-伍德:能否成为新世纪以来的第一个巨星?”
在2002年的当下,好莱坞暂时没有进入版权时代,这座名利场不夜城依旧是相信巨星效应的。
从汤姆-克鲁斯到布拉德-皮特再到威尔-史密斯最后到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整个九十年代始终笼罩在巨星光芒底下,一位顶级演员就能够号召整个市场的千千万万观众进入电影院为作品买单。
这是一个群星璀璨的年代。
一直到巨星死亡、版权闪耀为止,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成为世纪末的最后一个巨星,而现在好莱坞则提出一个全新观点:
安森-伍德能否成为世纪初的第一个巨星?
(本章完)
第644章 滑垒上位
2002年的好莱坞,依旧是巨星时代。
按道理来说,暑期档的成功与辉煌,和安森无关;自然而然,假期档的瓶颈和桎梏,也和安森无关。
安森-伍德,根基尚浅,也就是一个花瓶一名偶像一枚棋子而已。
正是因为如此,当安森出演“大象”的时候引来群嘲,专业人士们识破安森的野心,劝他不要操之过急;当安森担任“蝴蝶效应”制片人的时候再次引发吐槽,专业人士们识破安森的布局,劝他不要步子迈太大。
一切,都是假想,也是偏见。
然而。
正如时势造英雄一般,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齿轮一个一个对上号契合起来,机会就这样诞生了。
好莱坞依旧相信巨星并且依旧期待巨星,任何困难和瓶颈的解决方案都是巨星,相信巨星扭转局势就可以了,但重点在于,这位巨星是谁,安森可以吗?安森已经达到如此水准如此级别了吗?
安森和“猫鼠游戏”,这样的组合成为假期档的一次测试,是安森测试假期档的潜力,也是假期档测试安森的潜力——
看起来像是一次双向奔赴,但其实双方都非自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