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之从1996开始 第22节

  实在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段时间,贾樟可实在是心里苦。

  当初带着荣誉从香江归来的时候,学校重视,学生热议,一时之间让贾樟可有点飘飘然。

  但是后来发现很多东西都是一时的,在自己想要拍电影长片的时候,却从学校得不到一点支持。

  再去外面寻求投资的时候,发现自己获得的短片奖在人家眼里就是个屁,啥也不是。

  这几个月,贾樟可几人到处在找投资,但是却一无所获,反而是遭到了一众白眼。

  可能唯一的好消息就是于立伟在香江不负众望,成功在香江电影发展局那里申请到了五万块钱的资金。

  但是就这点钱根本不够。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于立伟想起在东来顺遇到的那个年轻人,提议过来问问。

  贾樟可对刘周也还有印象,但当时他也不是很相信刘周会投钱。

  但是此时大家都想尽了办法,死马当活马医,贾樟可就硬着头皮过来中戏。

  让他没想到的是,刘周对于投资居然这么痛快,而且这么重视自己。

  刘周这话犹如一冽甘泉,立马滋润了贾樟可那被打击得干枯的心田。

  “贾师兄慢点喝,我说过我不是开玩笑的。”

  刘周大概也知道贾樟可为什么这么激动,人成功的第一步总是千难万难的。

  “刘周师弟你是不知道,唉,算了,那些糟心的事情就不说了,总之非常感谢师弟你。”

  “那贾师兄你们筹集了多少资金,还缺多少钱?”

  “我们在香江那边申请到了五万,然后我们短片获奖的奖金有五万,但是奖金分出去了两万,最后我们一些人凑了近两万块钱,总共筹集了十万。

  我这部电影拍完大概要二十万,所以还缺了十万,刘周师弟你这边能投资多少钱?”

  刚开始贾樟可的心气还是很高的,希望能够拉来五十万来拍电影。

  但是现实狠狠给了他一巴掌,然后就一直精减预算,最后减到二十万到极限了。

  这其中的大头就是贾樟可准备将拍电影使用的35毫米胶片换成16毫米的。

  现在这个年代拍电影用的都是胶片,可是胶片跟胶片那也是有很大差别的。

  16毫米的胶片就是最差的那种,拍摄出来的画面放到大屏幕上面会变得模糊,粗糙,与主流电影拍摄使用的35毫米的胶片差距很大。

  这么说吧,16毫米的胶片一般是用来拍摄新闻,或者是在教学当中使用,因为它便宜轻便。

  而胶片这东西是一分钱一分货,如果不是实在没办法,贾樟可除非脑子有洞才会选择16毫米的胶片。

  “剩下的十万我可以都投了!”

  “真的?”

  “当然!”

  “这可太好了,师弟,你可是帮了我大忙!”贾樟可的声音都不自觉地大了几分。

  刘周能理解贾樟可为啥这么激动,这年头想拉到电影投资的难度,比噩梦级别的副本还要难打,现在副本通关了,没有像真正的游戏迷那样激动地仰天长啸都算是克制的。

  “贾师兄,二十万的投资真的够吧?”

  刘周上了近一年的导演课,知道贾樟可将一部电影长片的预算做的这么极限,肯定做出很多牺牲。

  此时拍一部电影主要的费用就是胶片的费用和演员片酬以及拍摄期间的人吃马嚼。

  贾樟可一伙人都是为爱发电,片酬和吃住方面肯定是能省则省的,唯一能砍掉的就是胶片的费用。

  而选择16毫米的胶片无疑是唯一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这些第六代导演前期的作品画面粗糙模糊的根本原因。

  不过刘周也没想着多投点钱让他用更好的胶片,一来他没这么多钱,二来在外部环境最艰难的情况下,贾樟可和他的团队才能激发出最大的潜力。

  《小武》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在国外获奖,画面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贾樟可的才华。

  “够,当然够。”

  贾樟可可不敢说不够,万一把刘周吓跑了那可就鸡飞蛋打了。

  “那你们准备什么时候开拍呢?”

  “你这边资金到位的话,下个月就可以开拍,团队都是现成的,地点也确定好在我的汾阳老家,现在也就香江那边还有一些手续,不过于立伟已经在处理了。”

  “贾师兄,我这边有一个小小的请求,不知你能不能答应。”

  “什么请求你说。”

  “就是你能不能把拍摄的时间放在七月份,我也想去剧组现场观摩一下。”

  贾樟可以为刘周是不放心资金的使用问题,他对此也理解,毕竟说起来他们俩才是第二次见面,根本算不上熟悉。

  人家不放心把这么一大笔资金交给自己也很正常。

  “没问题,正好我们也可以准备地更充分一些。”

  “如此的话,还剩最后一个问题,贾师兄,我们在商言商,虽然你们拥有拍摄团队,你们团队和我出的资金也一样,但如果这部电影产生收益的话,那收益我也要百分之五十。”

  “可以,这个事情我可以做主答应你。”

  对于这样的收益分配方案,贾樟可虽然知道对自己这边是有点亏的,但是对这部电影能不能盈利他自己都不知道。

  他现在最大的希望是把电影拍出来,其他的一切往后靠。

  如果最后这电影真挣钱了,那也是刘周活该挣这个钱,所以贾樟可没有丝毫的犹豫就答应了刘周的条件。

  “那我没什么问题了,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签合同?”

  (本章完)

第28章 《小武》

  两天之后,刘周再次受到贾樟可的吃饭邀请。

  地点是在刘周和他第一次见面的东来顺火锅。

  当刘周赶到那里的时候,发现还不止贾樟可一个人,包括他总共有四个。

  除了第一次遇见看到的三人外,还有一个长相幽默,看着就可乐的哥们,刘周觉得,如果他要是去演喜剧的话,也许能成为黄金配角也说不定。

  怎么说呢,这人长得跟小头爸爸一样,一张脸上面小下面大,发际线还往后移,还留着小胡子,看着就特有喜感。

  但听贾樟可介绍之后才知道这人是他同学顾争,今年也才二十七岁。

  刘周感觉他长得有点太着急了。

  另外两个上次刘周有过一面之缘的叫王红伟和于立伟。

  这几人就是贾樟可的核心创作团队。

  和几人彼此打了招呼之后,刘周也直接入座。

  “听老贾说,刘周你是羊城人?”于立伟笑着问道。

  “没错,很荣幸认识你于哥。”刘周用粤语回道。

  “哈哈,不用这么客气。”

  于立伟是香江人,在京城能遇到一个说粤语的,让他倍感亲切。

  其实于立伟普通话说得也不错,他几年前就来过京城了。

  92年他刚从比利时国立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就跑来京城拍了一部纪录短片。

  当时正是亚运会后的京城,他的题材就是是京城周边的大篷车表演,两块钱一张票的那种。

  而且他的父母是海外爱国华侨,后来在六十年代他们一家人来到香江。

  受到父母的影响,于立伟对内地充满好奇,总想探究一番。

  他尤其对京城这个城市情有独钟,后来在这个城市,他遇到了他的妻子,04年还跟贾章柯一起拍了京城题材的《世界》。

  几人闲聊了一会,贾樟可说道:

  “师弟,你看我们什么时候能把合同给签了?”

  “我这边随时都可以,不过在此之前我想拜托于哥一件事。”

  “什么事你说,我绝对义不容辞。”

  “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我想请于哥帮忙,帮我在香江注册一家工作室,到时候我以工作室的名义投资这个电影。”

  刘周这样做也不是为了逃税什么的,而是担心上面注意到自己。

  《小武》这部电影注定拿不到标,活脱脱的地下电影。

  而且因为有人告状,总局在1996年通过了一个《电影管理条例》,为此还禁了一批导演。

  这个条例中的第36条明确规定参加境外的国际电影节或影展需经电影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小武》瞄准的就是海外的电影节,在没有标的情况下怎么可能被部门批准参展,所以到时候必定得顶风作案。

  刘周可不希望自己因为投资禁片被上面注意到,他还要在内地混呢。

  为了安全,刘周必须给自己套个马甲。

  显然几人也大概明白刘周的用意,不过都没在意。

  “注册工作室的事情包在我身上,在香江注册公司很简单的。”

  随着正事聊完,刘周很快和这几人熟络起来,他们知道刘周不喝酒也没强求。

  “刘周,真的非常感谢你,我和红伟还有顾争考了好几年才考上北影,去年我们东拼西凑差点当裤子才弄出个短片。

  这次如果不是你还有于哥,我们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才能拍一部真正的电影。”贾樟可动情的说道,眼睛有些湿润。

  于立伟拍了拍贾樟可的肩膀,没有说话,他对此感同身受,如果不是热爱电影,他也不会北上南下的为了电影东奔西走。

  “师兄,你就别煽情了,一切都会变好的,我能看出你们都是对电影怀有一番赤忱的,你们今后一定能成功。”

  “是我有点矫情了,借师弟你吉言,争取通过这部电影一炮而红。”

  说完几人碰了一杯。

  “对了贾师兄,你剧本带了吗?”

  “带了,不过我们几个准备再打磨一下。”

  “那能先让我看看吗?”

  “没问题。”

  贾樟可从身后作为包里面抽出了一本十来页后的本子递给刘周。

  刘周喝了口水,接过剧本,翻开第一页,定晴一看,忍不住一口水就喷出来了。

  只看见剧本首页上正写着电影名:

  《靳小勇的哥们儿、胡海梅的膀家、梁长有的儿子:小武》!

  尼玛这是人起的电影名吗?

  刘周都不知道这是太文艺还是太土嗨。

  “师兄,你这电影名字是认真的?21个字,念出来都要一段时间。”

首节 上一节 22/2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