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之从1996开始 第40节

  前者在去年四月份出版的,到现在刚好十五个月,销量破两百万。

  后者则是今年元旦开始出版的,到现在七个月,销量破一百万五十万册。

  八月一号这天,《萌芽》杂志也正式公布了这一消息,同时宣布刘周的第三本小说《少年的你》将在八月下旬出版发行。

  这无疑又给刘周的热度添了把火。

  如果今年没人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话,那已经可以提前宣布今年内地文坛最靓的仔是他刘周了。

  不过就在外面刘周的报道纷纷扰扰的时候,刘周却一直没有公开露面。

  他知道过犹不及的道理,所以这段时间一直没有出声。

  趁着现在有时间,老爸学校也放假了,刘周带着爸妈去北戴河那边避暑去了。

  在北戴河待了半个月,回到家的时候距离开学也没有几天。

  老爸要开始忙着学校的事情,老妈也要去操心书店,刘周在剩下几天就一直陪着爷爷。

  八月底,刘周回到学校。

  今年迎新的工作不再需要刘周了,他也乐得清闲。

  98级表演班相对97级来说要好很多,不过这个好,几乎都是邓朝一个人撑起来的。

  刘周不用迎新是清闲下来了,却也让他感觉今年开学似乎有点冷清。

  仔细一想,才发现自己的朋友很多人都没回学校。

  刘周在中戏的朋友几乎都是表演班的,他们很多人都出去演戏。

  除了上学期期末的几个,在暑假的时候也同样有几个接到了满意的邀约拍戏去了。

  和曾梨形影不离的袁荃也去拍电影了,她接了一部音乐片,是女二号的戏份。

  但导演很有名气,是第四代导演的滕文季,他儿子今后也是著名导演,只是不适合拍电影。

  幸亏曾梨没有去拍戏,让刘周不至于一个人。

  一天晚上,刘叶神神秘秘地请刘周去东来顺吃火锅。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刘叶笑着说道:

  “老刘,吃好了吧,没吃好我们再点。”

  刘周放下筷子,拿纸巾擦了擦嘴,慢条斯理地说道:

  “说吧,从你请我在这吃饭我就知道事情小不了,再看你现在这样,那肯定没啥好事。”

  “老刘,要不你是我最好的兄弟呢,实在是太了解我了,我……”

  “先说事,看麻不麻烦,我再考虑做不做你兄弟。”

  “老刘,我知道你不是这样的人。”

  刘周也不再和刘叶开玩笑,说道:

  “说吧,具体什么事,能帮的我一定搭把手。”

  刘叶也正色起来,说道:

  “暑假的时候,我接到了一部电影,他们邀请我演男主角。”

  “这不是好事吗?难怪回来看你一点都不急,耗子都有点急了,如果知道你去演电影了,还是主角,不得更急。”

  “他那是眼光高,看不上一般的剧本,你别打断我,我还没说完呢。”

  “那你先说。”

  “本来这个月底就要进组的,但是导演告诉我,有一个投资商撤资了,拍不了了。”

  “等会,我还是得打断你一下,你不会是想让我投资吧?”

  “怎么可能,这可是几十万的事情,我怎么可能拿这来请你帮忙。”

  “好吧,算你还有点良心,你接着说。”

  “然后我们导演就不知道哪里知道了你会投资电影的消息,然后又发现我和你比较熟,所以他想和你见一面。”

  “所以他就请你来当中人引荐?”

  “对,说起来我也不太好意思的,但是导演一直拜托我,让我也不好拒绝,但是你和他谈的时候不用考虑我,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这部电影叫什么名字?”

  “《那山那人那狗》!”

  “你周末带那个导演来找我吧。”

  (本章完)

第50章 拒绝与帮忙

  《那山那人那狗》这部电影是改编自彭剑明的同名小说,也是刘叶这货的处女作。

  这是国内第一部反映邮政题材的电影,不过内核还是讲述父子情。

  这是一部拍得非常唯美的电影,也是一部命运多舛的电影。

  这部电影已经筹备有两年了,但是还是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

  要知道,这可是潇湘厂主导的电影,就连国营大厂都如此,可想而知现在的电影市场有多萎靡。

  刘周没想到国营厂的片子拉投资都找到他这里来了。

  他有预感,他现在投资电影的消息只是小范围传播,等《苏州河》在海外获奖之后,肯定会有更多的人找上门。

  周末,刘叶带着一个中年男子来到刘周的四合院。

  刘周也已经泡好了茶,招呼他们在前院亭子的石桌前落座。

  “老刘,这位就是《那山那人那狗》的导演霍见起霍导。”刘叶说完转头对霍见起介绍道:“霍导,这位就是我的朋友刘周,也是目前国内最火的青年作家。”

  霍见起立马笑着接话道:

  “刘周先生的名字我最近这段时间可是如雷贯耳,前段时间媒体报道你的小说在海外出版,这可是文化出海,给我们挣了不少面子啊。”

  霍见起确实蛮佩服刘周的,倒不是他小小年纪敢投资电影,而是佩服他作家的身份。

  在八九十年代,作家的地位很高,尤其是在文艺圈,更是站在圈子的顶端。

  像张一谋还有陈诗人为首的第五代导演,前期几乎所有电影都是改编自作家的小说。

  所以导演圈子里对作家的身份非常尊重。

  刘周虽然写的是青春文学,可能不太符合老一辈人的口味,但是他的作品销量高啊,而且现在还出版到海外,这也确实是让人钦佩的事情。

  “霍导你过誉了,我只是侥幸罢了,倒是你之前拍的《赢家》非常不错,创作手法也很成熟,当年内地电影界全部电影节的奖你可都拿了个遍。”

  《赢家》这部电影是霍见起导演的处女作,是改编自梁晓生的小说,是反映残疾人现状的电影。

  这部电影是在96年上映的,然后就在国内几乎所有的电影节上都拿了奖,也让霍见起在导演行业一战成名。

  而说起霍见起,却很难说他是第几代导演。

  年龄上他跟老谋子一样,而且是同一届校友,可实际上他又是不折不扣的“年轻导演”,96年才拍完第一部电影。

  按照时间来说他属于第六代,现实情况就是五代不够格,六代又太老,以至于他在以后自嘲是五代半导演。

  “我那也是侥幸,沾了题材的光。”

  霍见起虽是这么说,但嘴角压都压不住,显然刘周的话是挠到了他的痒处。

  两人又寒暄了一会,霍见起叹了口气说道:

  “刘周你应该也明白,我是过来找你投资的,我把剧本也带来了,你可以先看一下。”

  说实话,霍见起已经快五十岁的人了,却要对一个年轻人放低姿态,还是让他感觉有点脸红。

  但没办法,现在在国内想拍一部电影实在太难了。

  除了张一谋和陈诗人这两位在海外拿了大奖的,他们拍电影不缺钱外,国内还有哪个导演拍电影是不缺钱?

  当然,现在第六代导演还没有完全淌出在海外拿奖然后卖版权挣钱最后吸引海外资本投资的路子,所以霍见起暂时也就不知道。

  但是就算他知道了对他来说也没什么用,每个人的创作理念是不同的,拿奖也是可遇而不可求。

  刘周接过剧本静静翻看起来,但是脑子却在想着其他事情。

  《那山那人那狗》是部好电影,但是对于投资人来说却是一个坑,而且是个大坑。

  这部电影拍出来以后,国内就卖出去一个拷贝,而且这还是谣传,实际上一个拷贝都没有卖出去,根本就没有发行公司感兴趣。

  最后只能是卖给电影频道,可价格低的可怜,才不到五十万。

  这部电影在金鸡电影节、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印度国际电影节都有获奖,可海外发行权卖了出去,也不过八万美金。

  但这些海外版权卖的钱,都不一定是否够剧组在海外逛那么一圈的。

  虽说片子后来在一本受到欢迎,票房是《我的父亲母亲》的两倍还多,但那也是两三年后的事情。

  而且这部片子之所以在一本有这么好的成绩,完全是因为得到发行权之后一本片商的宣传方式非常的具有创意跟用心,换一个人来操作都不见得有效果。

  明知道是个坑,刘周肯定是不会往下跳的。

  而之所以刘周不愿意投资还将霍见起请了过来,也是为了给刘叶面子,同时也给他们指一条路。

  刘周也知道这部电影最终还是能顺利拍完,就是过程艰辛了很多,剧组甚至因为经费问题坐火车下湘江,再从湘江坐长途汽车到拍摄地,刘叶路上还遇上车匪路霸劫车。

  将剧本的最后一页合上,刘周问道:

  “这部电影总投资多少钱,还缺多少钱?”

  “这部电影是潇湘厂主导的,总投资两百万,他们已经筹集了一百万,还有一百万的缺口。”

  “还差这么多?潇湘厂不是大厂吗?”

  全国刚开始有十六家电影厂,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电影厂的发展情况也各有不同。

  其中有七家电影厂脱颖而出,发展的比较好,后来也被称之为七大厂,潇湘厂就是大厂之一。

  听到刘周这话,霍见起叹气道:

  “唉,你是不知道,大厂子现在情况都不好,现在除了北影厂,都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98年这个年份,基本上大制片厂都是这个情况。

  现在电影厂自己的电影拍摄资金也是来自外部,当然这个指的是主旋律片除外的艺术片,主旋律电影是任务,不会缺钱。

  潇湘厂最有名的的一部电影应该是92年与香江联合摄制的《新龙门客栈》,然后接下来就都是主旋律电影了。

  《那山那人那狗》虽说是部好电影,但是对于投资商来说,他们不在乎电影好不好,他们只在乎能不能赚钱。

  显然在他们眼里,这部披着邮政的外衣,讲述老套父子情的文艺片是完全没看头的,投进钱去也是打水漂。

  之前说好的一位投资商突然撤资,那位投资人撤资的理由也很可笑,因为羊城有一套别墅他看上了,所以把资金拿去买房子,说好的投资就没了。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人家就是不想投了。

  “霍导,你们不会指望一百万的缺口都由我解决吧,我可没这么大的身板。”

  “当然不是,其实这次不仅我来京城了,潇湘厂的康见铭厂长也过来了,他现在应该去了北影厂,想说服他们和潇湘厂联合出品。

首节 上一节 40/2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