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你好,这里是《萌芽》杂志社。”
“你好,请问是曲河编辑吗?我是刘周。”
刘周寄稿件的时候作者一栏没有写的笔名,而是直接用了自己的名字。
对面听到刘周的回复,语气立马热情起来,
“刘周你好,我等你的电话可是等了三天了。”
“这几天学校放假,回家去了。”
“明白,那你有时间来一趟魔都吗?”
“可能没有时间,有什么事我觉得电话里交流也行。”
“没问题,我们这边也是只有几个问题和你确认一下。”
“你说。”
“这本小说你是确定百分百是你原创的吧?”
“没错。”
刘周对这个问题倒没有觉得被冒犯,他知道这是杂志社那边的常规流程,后面还是要写进合同里的。
“这部小说你计划是写多少字呢?”
“大概十八万字,我这里还有三万多字的存稿。”
在简单聊了几个问题之后,就到了双方最重视的内容,稿费!
此时稿费的支付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字数收费,还有一种是按版税计算。
以前都是按照第一种来支付稿酬的,这得要感谢王硕,是他给广大作家群体趟出了第二条路。
因为刘周的这本小说是长篇小说,杂志社先会在《嫩芽》上连载,如果反响很好的话还会出单行本。
因此如果有机会出单行本的话,刘周可以拿两部分的钱。
连载的稿费没什么好谈的,新人统一是千字五十元子。
最重要的是单行本的稿费。
虽说杂志社也不确定会不会出单行本,但是他们不会留下这么明显的漏洞,所以事先也会一同确定好单行本的稿酬支付方式。
对于单行本,刘周当然是选择版税的方式。
大部分作者的版税率是在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少部分人可以拿到更高,最知名的几位听说能拿到百分之十五。
不过刘周是别想了,人家也不可能来和你对赌签什么阶梯性版税。
他还是一个毫无名气的新人,而且还要靠《萌芽》杂志做推广,版税也没有太多商谈的余地。
编辑曲河给出的是百分之六。
这个版税率不高,但是刘周也没有异议。
在一切商谈完毕之后,编辑曲河说道:
“如果没问题的话,我会把合同在这两天寄给你,你注意查收一下。”
“好的,不过我想问一下,我的这部小说大概什么时候会开始连载。”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会在这个月的下半月那期开始刊载。”
《嫩芽》杂志刚开始创办的时候是就是半月刊,后来六十年代的时候因为纸张供应紧张改为月刊,再后来停办了一段时间。
复刊之后也还是月刊,正好今年开始,重新发行半月刊。
刘周没有想到自己的小说这么快就能在杂志社开始连载,向他们这样大型的杂志社一般都会提前一两个月确定好稿件的。
不过这对刘周来说当然也是好事,说明对方还满看重自己这部小说的,而且也能早点拿到稿费。
“那你们一期连载多少字,我心里也好有个底。”
“一期大概连载五千字,一个月发表一万字左右,如果全部连载完,按你说的这本小说有十八万字,需要连载十八个月。”
编辑曲河的话出乎刘周的意料,他没想到会连载这么久,这可有点打乱自己的计划。
前世他只是一个杂志读者,从没去注意一本小说会连载多久。
这要是在网文里,作者不得被读者喷上天!
十八万字的小说,你分十八个月更新?你以为读者会惯着你吗?
但后面貌似真有作者证明,读者还真会惯着你!
“要连载这么久吗?每期连载的字数能不能多一点?”
编辑曲河还真是第一次碰到作者说要多更新一点的,不过还是耐心地回道:
“这个暂时可能不行,稿件很多都已经定好了,不过很多时候杂志并不会连载全本,一般连载到一半或者一半以上的内容,就会结束连载,然后视情况再推出单行本。”
刘周有点听懂了,如果连载反映良好的话会出单行本,反馈不好的话就有可能被撤下。
编辑曲河见刘周这边沉默下来,接着说道:
“以我的经验来看,你的小说是很有吸引力的,我们有好几个编辑都觉得不错,大概率是可以出版的。”
他也没有把话说满,虽然他确实觉得这本小说不错,但是图书出版这东西谁也说不准。
刘周对这倒不是太在意,他相信自己小说的质量,也相信对方的专业性,只是突然发现要拿到钱还需要等一段时间。
“那我没问题了。”
挂断电话后,刘周也是舒了口气。
虽然结果和自己设想的有点出入,但起码搞钱大业的第一步是迈出去了。
很多东西确实得自己经历过才懂,原来里面还有这么多行规。
现在小说已经不用自己太操心了,只需要每天按部就班写点就行,按照那边的连载速度,时间充裕的很。
现在唯一需要操心的就是导演技能的学习。
放假前刘周已经拿到了北影那边导演系的课表,和自己的专业课的上课时间还是有点冲突的,但是没办法,该逃还是得逃,只要后面考试不挂科,班主任应该会帮自己搞定。
而另一边,魔都《萌芽》杂志社的一间编辑室里,
编辑曲河放下电话后也长舒一口气。
他入职《萌芽》已经十年了,也算是杂志社里的老编辑。
《萌芽》杂志社创刊于1956年七月,是内地第一本青年原创文学刊物。
经历了诸多风雨,在八十年代之后开始重新起航,曲河是看着杂志社一步一步慢慢壮大的。
到了今年,随着《萌芽》发展的越来越好,上面也决定改版。
不仅将杂志改为半月刊,同时开辟了多个栏目,企图在青年,少年文学领域开拓出更大的版图。
作为杂志社里的老人,曲河也被委以重任,负责青春文学的筛选工作。
为此,杂志社专门招聘了一批年轻人,曲河也管着一个五人的编辑小组。
虽说杂志社已经在《萌芽》杂志上持续求稿,也收上了一些稿件,但是曲河都觉得一般般。
再加上这个类型的小说很少人写,所以青春文学栏目但现在大半年了一直不温不火,甚至是一潭死水。
这让曲河感觉非常上火。
他甚至通过自己的人脉,向一些熟悉的作者约稿,不是遭到拒绝就是嘴上答应,但一直没交稿,他知道人家这也是变相的拒绝。
直到看到刘周的这本《一闪一闪亮星星》,曲河才火气全消。
这小说虽然才寄来五万字,但是依然可以看出出色的文笔,以及优秀的讲故事能力,再加上还有点科幻的元素,让人感觉脑洞大开。
这让他一眼就相中了这本小说。
所以立马就按照地址给作者写了回信,他看到作者居然还是中戏文学专业的,这更让他有信心。
国庆中秋假期他只在国庆节和中秋节那天休息了两天,这几天一直在等刘周的回电。
今天总算是等到了对方的电话,他还担心这本小说会被其他杂志给抢走。
幸好一切都比较顺利。
曲河亲自准备好合同让人寄往京城,然后亲自将文稿校对了一遍,之后向主编的办公室走去。
第10章 意外
放假回来,好像所有人都有点焉了。
后世有个说法,叫放假综合症。
不过刘周倒还是精神满满,毕竟心中有目标,做起事来也更有动力。
因为要去北影那边蹭课,所以最近刘周也忙了很多,就连篮球都打得少了,刘叶还为此专门来找他,但是被刘周应付过去了。
刘周暂时不想被那么多人知道自己想要当导演而去北影蹭课,所以这段时间几乎都是自己一个人单独行动。
大一安排的课也比较多,大家也比较忙,虽然同学有点好奇刘周经常找不到人,但也没有寻根问底。
刘周来到北影蹭课原以为会被老师给认出来,但是发现还是他想多了。
北影导演系的学生虽然不多,但是有很多其他专业的人过来蹭课,所以对于刘周这个新面孔老师根本没有理会。
大学就是这样一点好,上课比较自由,也更包容。
此时门禁也不是很严,甚至校外的人都可以进来蹭课。
对于这样的情况,刘周当然是乐见其成。
为了方便去北影上课,刘周特地买了一辆自行车。
本来还想买台手机的,但一想到现在死贵死贵的手机价格以及今后几年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还是忍住没买。
时间缓缓来到十月的下旬,京城已经入秋了,学校里的树叶都已经开始泛黄。
十月二十五日,刘周特地来到新华书店,买了最新一期的《嫩芽》杂志。
翻开目录,找到青春文学栏目,看见自己的小说正式发表了。
本来刘周以为自己会比较淡定的,但发现还是无法做到心如止水,高兴的心情怎么都抑制不住。
况且为什么要压抑高兴的心情呢?
带着情不自禁的微笑,刘周欢喜地蹬着自行车前往北影教室。
上完课,刘周这次没有急着回去,来过北影这么多次,还没仔细逛逛这所学校。
北影的校园也不是很大,不过最起码比中戏校园更大。
在这北影一边闲逛,刘周也不由地拿自己的母校和这所学校相比。
中戏校园虽然不大,但相比其他艺术学院更加具有象牙塔的特质,文化味道浓重,可以说无论是文化还是学术的氛围要好很多,有着浓重的历史厚重感。
而相比于中戏更加的严肃的风格,北影则是更加的自由。
两座学府完全是两个风格,学生有时候会互相瞧不上又相互佩服,挺矛盾的。
话说刘周来了北影这么多次,还从没见到一个后世成名的人物,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来去太匆忙还是运气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