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正就是题材选择上,不应该关注这些正面人物,应该将镜头对准生活在大都市中那些边缘人物,小偷、妓女、无业青年等等。
只有表现出在大时代背景中那些边缘人物的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且用镜头真实的记录下来,才能被称之为电影。
对于这些评价,如果李艺书知道的话,只会一笑了之。
因为他知道现在的北电,有很多未来拍现实题材的第六代导演,像什么知名点的管唬、王全鞍等人,如今都还在学校等着毕业答辩。
都是成长在一个时代的关系,上一世李艺书还是挺羡慕这些第六代导演们的,想拍什么就拍什么,而且各个都出了名。
只不过羡慕归羡慕,他还是不太喜欢一些第六代导演们拍的电影,太晦涩太矫情了。
一直都说电影是艺术,这话不假,但电影是大众艺术,不是那些曲高和寡的人独有的。
既然拍了电影就不能太过突出个人,你不能以你个人的思想去覆盖广大观影人群的思想。
就好比陆大导演后来拍的《金陵!金陵!》,以他陆太郎为日本帝国主义辩驳的思想,去覆盖广大人民群众思想,他这不是脑残是啥?
关于在北电校园内展开的议论,李艺书原本是不知道也不了解的。
但是随着一封从燕京北电寄到峨眉制片厂的信,却是让他知晓了这几日北电导演系、表演系还有文学系,因为他而展开了无比激烈的讨论。
来信人没有写自己的名字,只是以“竹叶”这个笔名代替了。
看着信中的“竹叶”讲述李艺书的电影在北电放映后,所引起的讨论与争议,包括他/她对电影的一些理解,以及想要问的一些关于电影的细节内容……
在信的末尾,他/她还流露出希望能够尽快收到李艺书的回信与答复。
回信啊——
李艺书只是想了几秒的功夫,就决定给对方回信了。
好歹这算是自己收到的第一封影迷来信,对方又是北电大三的学妹,怎么着也得回这封信。
写信这样的事情,李艺书上一世已经很多年…
不,确切的说是差不多三十多年没有写过了。
一方面是没有需要写信的人,另一方面后来手机时代的到来,真要有什么事情的话,直接打个电话,该说的一次就能说清楚。
哪怕是在别的省份,多支付点国内漫游费就是。
回了一封信后,李艺书便开始在厂子里安安安心心的剪辑起来了,他现在所有的思绪跟精神,全都放在了《那山》这部电影上。
只因为李艺书很清楚,一个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往往是决定了他未来导演生涯的一个关键节点。
张一谋当年从摄影师转行当起了导演,第一部就是拿到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红高粱》。
这部电影可以用石破天惊来形容了,首个拿到柏林电影节的国内影片,他的大名一下子轰动全国。
跟他有几分相似的可能就是顾常为了,当了十几年的摄影师,后来拍了一部《孔雀》,也是引得国内娱乐圈震荡,只因为他是国内第一掌镜,难保不会发生张一谋这般转行就拿大奖的机会。
转行当导演,带给了顾常为很多的好处,而在李艺书看来,最大的好处,可能就是方便跟女演员们近距离、乃至负距离的接触了。
而这也是李艺书所期望的,当一当大导演,体验大导演的快乐。
就这样,晃眼到了四月底,李艺书再次收到了“竹叶”的来信。
这回信中没有在提及北电对他的讨论,也没有了关于《那山那人那狗》的一些疑惑,有的只是“竹叶”一些琐碎的日常生活。
想想也是,过了大半个月了,他李艺书又不是什么大名人,只是一个大四名不见经传的导演系学生,能被讨论上几天已经很不错了。
先下国内讨论电影最多的,应当是张一谋在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
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妻妾成群》也因此大红大紫,成为了当下很多文艺青年去书店必买的一本书。
这年头电影对原著小说的加持还是非常大的,往往一本不怎么畅销的书,如果被改编成了电影,那么立马就能卖出比原本高出好几倍的销量。
后来莫研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还调侃当初《红高粱》被翻拍成电影后,出版社又找他重新加印了好几次,让他狠狠的赚了一笔稿费。
之前在北电的时候,李艺书就看到有好几名同学,抱着一本《妻妾成群》在哪儿叽叽喳喳,大谈自己的读后感。
但硬要说这本书火,倒也没那么火,真正火的还是港台传来的武侠小说跟言情小说。
国内的话,王硕前年在《当代》双月刊发表的《永失我爱》,在今年初刊印出了单行本。
李艺书没看过这本书,但是从报纸简介上,大致得出这就是一个“身患绝症”的悲伤爱情故事。
貌似这本书最近还挺火的,已经卖了七八万册了。
看到这个销量,李艺书不震惊是假的,就这么一个“绝症爱情故事”就能卖这么高?
要不自己也写一本赚点稿费?
越想越觉得可行,他现在每天来制片厂,只是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手头上的时间还是很宽裕的。
李艺书倒是想再拍一部电影,可现在手头上还有一部《那山那人那狗》等着参展。
不如潜下心来学学“创作”,他记忆中可是有不少国内外的优秀电影,很多都是适合改编成小说的。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李艺书开始“创作”了。
考虑到时代背景,还有这年头的阅读习惯,最终选择了《情书》这部日本纯爱电影进行改编。
因为以前没写过小说,也没看过原著,完全之照着电影情节进行小说化,所以在李艺书写了几千字后,不确定自己写的好不好。
恰好在跟“竹叶”的回信当中,逐渐的确定了对方是“她”的身份后,就把自己写的稿子誊抄了一遍,一同寄给了对方。
想看看这位女文青是不是喜欢这个故事。
一开始光看字迹,李艺书还不好说对方是男是女。
但是后来逐渐从文字的描写,包括她信中的内容,都很具有这个时代文艺女青年的风格——无事话悲秋,欲语泪先流。
第15章 【萌芽杂志社,国产纯爱鼻祖】
北电。
距离期末已经不剩多少日子了。
大四的学生们,都在忙着参与毕业答辩。李艺书事先已经跟学校方面沟通过了,他可以晚点回校在做毕业答辩。
而那些大二、大三的学生们全都在四处找关系,想着去剧组跑跑腿打打杂,学习学习经验,或者演几个小角色。
原本于飞鸿也想跟在闺蜜王倩的后面去跑跑剧组,磨炼磨练自己的演技,但是在跟李艺书的回信之中,逐渐沉迷在了跟这位笔友的精神交流。
特别是在李艺书寄来了三页书稿内容后,更是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了,只因为她爱惨了《情书》这个故事。
一封阴差阳错的来信,揭开了一段纯真的爱情故事……
光这三页书稿的内容,就已经足以让打小喜欢文艺的于飞鸿,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故事。
她看了一遍又一遍,迫切的想要知道后续的剧情。
为此于飞鸿一连好几天寄出去十几封信,只希望李艺书能够赶紧把这个故事给写出来。
面对发来这么多封催更信的“竹叶”,李艺书也没想到对方居然这么喜欢这个故事。
回想《情书》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拉开了日本纯爱流的浪潮。
而现在国内这些八九十年代的文艺女青年们,喜欢上这种纯纯的不带有任何负面情绪的故事,实在是一件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谁让如今的国内爱情小说大都是偏现实题材,或者是琼瑶那种爱得死去活来的言情小说。
纯爱小说这种设定,绝对能戳中相当一部分文青们的骚点。
6月底,李艺书回了一趟北电,参加了毕业答辩,好歹是多了几十年执导经验跟后来更为先进的理论知识,再加上又有一部作品兜底,他的毕业答辩也算是顺利通过了。
本来李艺书还想去见见那位笔友的,除了跟她通信几个月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几天前,笔友“竹叶”来信说,她已经帮忙将李艺书寄过去的稿子,又转寄给了上海的萌芽杂志社。
只是学校很多学生都跑去混剧组了,想了想还是没有去找,想着等来年他读研究生的时候,再见见这位学妹也不迟。
本来笔友是想着直接往出版社投递的,但是考虑到李艺书如今没什么名气,又怕书稿在出版社明珠蒙尘,竹叶还是决定寄给当下深受青年读者喜欢的《萌芽》。
《萌芽》成立于1956年7月,主打的就是青年原创文学刊物。
刊登的文章不限于小说、散文、诗词等青年创作的文学作品。
李艺书年龄符合,又是8万字的中长篇小说,写的故事又是那么唯美,在“竹叶”看来这要是不能入选,那肯定是黑幕了。
前些日子李艺书回了信给竹叶,也不知道《萌芽》那边有没有联系对方?
在北电又待了几天,参加了毕业典礼后,李艺书又急匆匆的回了川蜀,准备给电影精剪做最后的一个收尾工作,敢在七月中旬之前,把底片彻底给弄好。
这天上午。
当李艺书来到制片厂门卫处,就见到门卫大爷坐在校门口的树荫下乘凉,瞥到他来了,指了指门卫室:“李艺书,你来的正好,这又有你的信!”
“好咧王大爷。”
李艺书笑盈盈的。
这两个来月,他的信三四天就有一封来自燕京的信,门卫王大爷都已经熟悉他了。
进了门卫室,一叠书信放在了桌子上。
他走过去从中找出自己的那封信,没有选择待会去看,而是当场拆开来一睹为快。
一目十行,李艺书嘴角微微上扬,《萌芽》那边三天前回信给了“竹叶”,不仅收下了这本书稿,还按照千字15元的价格给予了稿费。
按照1990年国家版权局的《书籍稿酬暂行规定》,标准是每千字10元到30元之间,一些全国知名的作家,稿费还能更高一点。
给出萌芽杂志社给出15元这个价格,已经算是很看好李艺书的作品,才给了这个中间值。
按照千字15元来算,8万多字的书稿,李艺书总共收到了1213.53元的稿费。
当李艺书拿出“竹叶”在信件中附带来的汇款单,看着上面的数字,忍不住感叹一声:“这年头,果然还是写小说赚钱啊,哪儿像三十年后,连混口饭吃都难。”
要不是有一颗当大导演的梦,李艺书都想一直当文抄公了。
不过想想《那山那人那狗》要是能够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到时候版权卖出去所带来的收益,将会是这笔稿费的数百上千倍后,也是熄了继续当文抄公的想法。
“期待啊——”
距离威尼斯电影节报名,只剩下一个月的时间了,也不知道北电那边准备的怎么样了,还有自己的特招名额应该已经下来了吧?
咚咚——
家中的房门被敲响。
李艺书迷迷糊糊的从床上爬了起来,来到门口一看,赫然是蒋琴琴。
“琴琴,你怎么来了?”
看到来人,李艺书很是惊讶,之前他才跟老妈赵雪说好了,等过俩天就去山城接放假的蒋琴琴来川蜀玩的,怎么这姑娘自己来了?
“嘻嘻,我跟我妈一块坐火车来的,她正好来这边川蜀出差。”
蒋母是一名工厂会计,偶尔也会跟着厂里的业务员一同出差。
这次正好蒋母要到川蜀这边的一家兄弟工厂,便把早早放假迫不及待想要来川蜀这边玩的女儿给带上了。
“我妈知道伱来了?”
“嗯嗯,干妈知道。我是先去的制片厂,才知道艺书哥哥你还在家睡觉。”
“这几天忙着剪辑的事,一直没怎么睡好。”
李艺书打了个哈欠,回头看了一眼家里面的时钟,已经11点多了,便道:“琴琴,你先坐一会儿,我去洗漱一下,等会儿中午带你去吃火锅。”
“好的艺书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