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441节

  若是这些人整天忧心自己这个皇帝在记恨他们,时间长了,肯定会出大事的?

  刚刚程咬金当着自己哭得那么伤心,当时自己还以为他为儿子傻心,现在明白了,这哪里是在哭儿子啊?

  他这是在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哭泣,伤感被自己这个皇帝嫌弃和冷落,现在回想起来,程咬金诺大的七尺壮汉,泪眼里分明夹杂着懊悔、不甘、忧虑和不安。

  以至于一个纠纠的武夫,统领几万大军的将军,竟然都被这重重心事给压垮了。

  是啊

  玄武门之事,自己每次都不愿想起,多少次从梦中惊醒,李建成和李元吉被一刀枭首,鲜血喷的到处到里,眼神绝望不甘的盯着自己,到死都没有闭眼。

  自己有自己的心结,而李靖程咬金他们也有他们的心结,秦琼这两年病的更重了,又何尝不是痛悔当初。

  而这些人里程咬金还有着双重心结,以至于吓得他带着两个儿子三年不敢回京。眼看时过境迁,他好不容易将程怀亮放回长安,结果还因为隐太子余孽的事情意外身亡了。

  这恐怕也是程咬金亲自回京的原因,他是在恐惧,害怕自己算旧帐,更害怕程怀亮是自己授意人干掉的,如此忧心忡忡,日子久了,就算是铁打的汉子,也承受不住啊?

  李世民再也坐不住了,脸色极其冷峻和凝重,站起身在殿内走来走去。他忽然间发现,自己做为皇帝,竟然忽略了这群将领们的心思,只想着玄武门九将,而忘记了秦府旧将。

  或许自己心中也有些忘不下,那些旧将们做为臣子,肯定看得比起自己更重,相互猜疑之下,就会变成一种梦魇和心魔。而且,还有李靖李绩那些人,若是他们一直得不到自己的信任和重用,最后恐怕也会在无奈之下选择背弃自己。

  可这些人自己却是离不开的,这些人实在是太多了,实力也太庞大了,若是他们每次喝醉了,聚在一起,聊的都是玄武门旧事,整日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

  那最后睡不着的,就该是自己这个皇帝了。

  这件事情,确实是自己疏忽大意了,想到这里,让李世民这个铁血帝王都有些后背发凉!

  李言心里微微一笑,看着李世民一脸焦虑的样子,装做不知内情一脸慌恐的问道:“父皇,是不是儿臣做错了什么,或者是说错了什么?”

  “还是儿臣昨日不该留程咬金在东宫吃饭,若是父皇觉得儿臣私自接触这些边疆重将,犯了朝庭的忌讳,儿臣向父皇请罪!”

  “不,乾儿伱做的很好,若不是你提醒父皇,父皇恐怕会误了大事,现在朕总算知道刚刚知节为什么一幅失魂落魄、神情崩溃的样子了。”李世民回到御案后,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慢慢恢复了过来。

  幸好,自己在北伐之前发现了这个问题,还能从容料理,甚至这个问题没解决,还可以拖延大战的时间。

  若是真的拖到大战开始,谁知道会生出什么变数?

  “没事儿,乾儿勿须担忧!”

  李世民看着被自己情绪影响,一脸忐忑不安的长子,笑着说道:“若是别的普通皇子和这些领兵大将们接触犯些忌讳,但你是太子,是我大唐明正言顺的储君,多接触这些将军,了解一些兵事和边疆的军情,也不是什么坏事儿,朕不会介意的。”

  “哦,多谢父皇!”

  李言像是忽然想起一件事情,说道:“儿臣还有一事禀报,上次儿臣代父皇前去吊唁程怀亮将军的时候,程咬金就拉着儿臣说了半天的话,并且还专门给儿臣介绍了他的幼子程怀弼。”

  “当时儿臣不解其意,但昨日在东宫,他说有意让幼子入东宫给我当伴渎,父皇,不知道儿臣是该接受还是拒绝?”

  李世民一愣,脸上顿时一阵苦笑,看来自己还真的是天天忙朝务,忽略了这些将领们的心事,程咬金这分明是在努力向自己示好,修复君臣之间的关系,而自己却没有意识到,真是失败啊!

  或许这也不是程咬金一个人想法,而是一群将领们的试探。

第663章 太子,你推荐谁呢?

  2024-07-13

  想到这里,李世民忽然发现了储君存在的另一个作用,那就是可以为自己和文臣武将们之间做一个缓冲,于是断然吩咐道:“这是好事儿,你就收下吧,若是以后再有将领们要将子侄送到东宫侍读,你也照收不误。”

  “另外,你是皇储,平时也要多和这些将领们接触,代表朕和他们搞好关系。有些事情,他们碍于朕是皇帝不敢轻易说出口,而当着伱的面却可以畅所欲言,你也可以无所顾忌的多和他们交交心,一来代表朕去笼络他们。”

  “二来,若是发现他们有什么心事或者忧虑,你也可以及时的转达给朕,知道吗?”

  李言心里大喜,没想到还有意外收获,这等于李世民又给自己松了束缚,以后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接触那些文臣武将们,而不用担心他的猜忌了,于是恭敬道:“是父皇,儿臣以前忽略了,以后一定注意。

  “嗯”

  李世民满意的点了点头,忽然想到刚刚的事情,带着些考较的问道:“承乾,你觉得李恪的建议怎么样?”

  “父皇,这种大事一向都是您乾纲独断的,儿臣年幼,这些事也不便发表意见.”

  李世民脸色一板的说道:“你怎么也跟李恪一样?你是太子,不是普通的亲王,以后要继承大唐这万世基业的,军国大事,怎么能不了解呢?你平时也算博览群书,就算纸上谈兵,也应该有些想法。”

  “怎么,对父皇还藏着掖着的吗?尽管直言,说错了朕也不会怪你的。”

  “即然这样,那儿臣就说说自己的想法,若是有不对的,还望父皇指教?”

  见李世民点了点头,李言这才假装思考了一阵,说道:“父皇,边疆离长安距离遥远,若是设为各道,从效率上来说,确实会好上很多;可蔽端也很明显,权力集中,又地处边陲,容易形成番镇割剧,尾大不掉。”

  “若是再有些野心勃勃的将领,私下主动挑恤突厥,引得管辖之地不断发生大的战役,这样朝庭的资源就会不断向那里汇集,就更容易使得将领坐大,引起祸乱,后患无穷啊!”

  李言的回答,很是让李世民满意,做为储君没有像李恪那样,只见其利,而不见其蔽。

  李言也是做过皇帝的人,虽然有些投机取巧,水平也未必有那么高,但在大局上还是分得清轻重缓急的。

  实际上边镇互不统属,皇上和朝中大臣们都知道这样会造成各自为战的局面,效率低下?可集中权力,又会尾大不掉,最后平乱所耗费的代价会远远超过了节省的那部分资源。

  是以两害相权取其轻,为了避免边将军权过重,主动牺牲了一部份效率,来确保朝庭的稳定和安全,从长远来看,完全是值得的。

  后世有句名言,稳定压倒一切!

  不管在任何时代,治理天下的思路都是一样的,先求稳定在图发展。

  而李恪却只懂得收买将领的人心,将军国大事当儿戏,不知道他是看不到这些缺点,还是刻意的忽视了。但无论哪一种,李世民都觉得这个儿子还是太莽撞了,也有些愚蠢。

  牺牲朝庭的利益,去换取众将对他的拥护,实在是可恶之极。

  “当然,这些事情,父皇打了一辈子的仗,肯定是心里清楚的。”

  说到这里,李言话锋一转的说道:“儿臣猜测,父皇有意设置定襄道行军大总管一职,也是因为今冬明春的北伐,将定襄一带定为北伐大军的后勤基地,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也是为了集中力量,确保北伐的胜利。”

  “等到北伐之后,这个定襄道肯定是要撤掉的,以免其他边镇有样学样,为朝庭的长治久安留下隐患。”

  李世民眼睛一亮,脸上浮现一股欣赏的神彩,赞叹的道:“乾儿果然聪明灵透,一眼就猜到父皇的用意了,这证明平时你的心思还是用到了正道上,学业也是卓有成效的。”

  “朕过段时间,要奖赏李纲、于志宁、陆德明他们,为大唐培养了一位优秀的太子.”

  “父皇过奖了,儿臣也只是胡乱猜测,倒是几位老师确实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都一把年纪的人了,还整天辛苦教导儿臣,当得父皇的奖赏。”李言一幅乖巧的样子,让李世民老怀大慰。

  “对了,朕再问你,这个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的人选,你觉得谁最为合适?”

  “父皇,这种边疆重将的任命,儿臣可不敢置喙。再说,儿臣都不认识几个将领,哪能知道谁更合适一些?”李言照例先做推辞,一幅不予置评的样子。

  李世民微微一笑,太子的回答完全在他的预料之中,这几乎已经成为君王和臣子讨论重要事情的流程了,每个人都是先谦虚,以示谨守本份,绝无野心,最后百般推让之下,再说出自己的想法。

  越重要的事情,推让的次数越多。

  这个套路,李世民有时候一天都要玩儿个好几遍,熟得很,就连房玄龄遇事也不例外,要推让一番。

  是以也不奇怪,继续打着太极:“你也不小了,和其他人自是不同,这事儿李恪做为亲王不该多嘴是本份。”

  “但你却不能避免,因为你是太子储君,这大唐终有一天要交到你的手上,这文武百官内外臣僚,无论是朝中庶务还是军国大事,你都有资格参与,也应该承担起责任。”

  “像这次的事情,你倒是不想干涉,可程咬金却借着醉酒,将你拖了进来。你是太子,又不能完全置身事外,若是一点儿想法也没有,恐怕会被众将们小瞧。”

  李世民感叹道:“朕进这太极宫也有三年了,办了不少事,总结出一个规矩,这大事往往都是从小的症兆开始的。这办错一件事,威望就减一分,错的多了,这皇帝在臣子们心目中,也就没有了对九五之尊的那份敬畏了!”

  “父皇说的是,儿臣谨受教诲!”

  李言试探的说道:“不过儿臣确实对那些将军们不太熟悉,不如父皇将打算任命的将领说出来,儿臣在这几名将领中,再做一些思考,然后再给父皇答案怎么样?”

  “哈哈哈,你啊!”

  李世民笑着说道:“真是个小滑头,难道玄龄说你外表敦厚,实则通透,外柔内刚。”

  “房大人真是过奖了,儿臣愚鲁之资,多亏父皇和母后倾心教诲,父皇更是在儿臣身上下了一番心血。”

  李言一脸谦虚恭敬的说道:“房大人恐怕是碍于父皇的颜面,对承乾多加褒奖,也有鼓励鞭策之意,儿臣一定更加努力,不负父皇母后还有房大人的期望。”

  “托父皇的福泽,若是能达到父皇才智的三分,儿臣都已经心满意足了!”

  李世民笑着摇了摇头,略一思忖,随后说道:“要是在尉迟恭和程咬金之间做一个选择,你觉得谁更为合适?”

  果然,程咬金的一番哭诉和李言的暗示,还是让李世民心里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李言假装闭起眼睛思索起来,过了大约一盏茶的时间,李言说道:“儿臣与尉迟将军和程将军接触的都不多,对他们两人没有偏见,但他们即然被父皇任命为大将军,这份忠诚和能力自然是不必多说的。”

  “两位将军任行军大总管,都是十分合适的”

  李言略微整理了一下言词,御前奏对,可不能轻忽,刚刚不涉正事,就是父子交谈。现在议到边疆重臣的任用,可就是关系利害了,不能再口无摭拦。

  虽然李言觉得李世民任命尉迟恭不太妥当,但如何说服李世民听取自己的意见,则十分考较一个臣子的进谏水平,哪怕自己是太子,在这种事情上,也不会比普通臣子要占优势。

  不过幸好自己提前就对此有所准备,不至于太过突兀。

  听着这种油光水滑的开头,李世民微微一笑,不置可否,他知道重点在后面,也不打扰,饶有兴致的等着太子的表现,甚至心中还微微有些期待。

  作为皇帝,从朝中栋梁的宰府重臣到精于世故的基层老吏,李世民接见的都数不清,心中自然对各个层级的官员们怎么面圣心里有个谱,自己的太子,会处在哪个层级呢?

  这让李世民十分好奇,他又会怎么完成这场君前奏对呢?

  李言没有察觉到李世民心态的变化,一边思索着一边说道:“儿臣倒想起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一段典故挺有意思的,若是父皇有时间,儿臣可以和父皇一起探讨一下。”

  一听这种方式,李世民虽然面无表情,心里则是暗赞一声,太子小小年纪,却如此聪慧,知道这两位重臣,无论提谁否谁都不是很合适,很有可能就得罪了另一位,所以借着历史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即说了自己的建议,又没有直说。

  具体如何决择,全看当事人自己的感悟了,可以说进退两便,左右逢圆,也没有后患,端的显水平。

第664章 李言的智慧

  2024-07-13

  三国时期的历史李世民也知道一些,但没有看得那么细,太子想讲哪一段儿,又蕴含了什么样的意义呢?这让李世民更期待接下来的谈话,甚至连嘴都没张,点了点头,示意李言尽可畅所欲言。

  李言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润了润嗓子,从容不迫的说道:“三国时期汉昭烈帝玄德公刘备,年轻落魄的时候,曾经有过两个结义兄弟,分别是二弟关羽,三弟张飞。”

  “三兄弟相互扶持,不离不弃,最后经过多年奋斗,终于打下了荆州之地,成为了一方枭雄。”

  “后来又得了军师诸葛孔明,在孔明的建议下,为了扩张实力,刘备将荆州根据之地,交给二弟关羽镇守。而自己带领大军西征巴蜀,建立了西蜀政权,与江东的孙吴,与北方的曹操鼎足而立,三分天下有其一。”

  略略介绍了一下故事的背景,见李世民颔首认同后,李言继续道:“后来又打下了汉中之地,当时群臣们都认为,刘备有两个结义兄弟,关羽镇守荆襄,那么这汉中,肯定是交给三弟张飞来守。”

  “就连张飞也是这么认为的,踌躇满志的准备收拾行囊出镇一方,可最后刘备经过统筹考量,却下令由出身荆襄势力的魏延镇守汉中之地。”

  “那时候,刘备的势力主要有三部份组成,一个是刘备多年东征西讨蹉跎半生而至死不渝的以关羽张飞为代表的核心势力;第二个就是打下荆襄后,以诸葛亮、魏延、黄忠为代表的荆襄势力;第三个就是西川之地的新投靠的本土势力;”

  “汉中的还不算在内.”

  说到这里,李世民眼神微微一跳,似乎明白了太子想表达的意思,但依然没有开口。

  李言只好继续解释道:“这个命令一下,群臣无不诧异,张飞更是不能理解,整天在家里喝焖酒,甚至醉酒后颇有牢骚之言,隐有责怪刘备不讲兄弟情义的意思。”

  “张飞一个莽夫,自然觉得,当年结义的三兄弟,大哥做了西蜀之主,二哥镇守荆襄之地,这汉中自然应该交给自己,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但诸葛军师却上门劝解道,往日为兄弟,今日为君臣,昔日的大哥现在已经西南半壁河山的君主,心中不能只有两位义弟,还有更多投靠的臣子和势力,还有无数的百姓,都是刘备的子民。”

  “刘备征西川的时候,只是荆襄之主,任命亲信二弟镇守荆襄无可厚非,任谁也说不出来什么。但一干追随刘备攻打西川的荆襄将领们也指望着效忠君主,而后建功立业,封妻荫子。”

  “若是汉中再交给往日的义弟来镇守,那么人心就会散了,大家会觉得刘备任人唯亲,不是论功行赏,而是按远近亲疏依次封赏,那么最早追随刘备的两位义弟封完了,还有糜竺简雍孙乾等人。”

  “随后才是荆州系的将领们,西川的就更排不上号了,剩下的都没得吃,汉中的新降势力,就更远了。”

  “若是这样,刘备的江山顷刻之间就会土崩瓦解.”

  “经过诸葛孔明的解说,最后三弟张飞也明白了,大哥是皇帝,但皇帝却不仅仅只是大哥,皇帝要以江山社稷为重,并无偏私,对所有的臣民都要一视同仁,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兴复汉室。”

  李言最后一拱手说道:“汉昭烈帝只是西南一隅之主,而父皇是九州万方的天子,更加雄才大略、英明睿智,儿臣相信父皇一定能做出妥善的决择!”

  李世民听到这里,已经完全明白了太子的意思,心里都忍不住暗暗叫好,喜不自胜,看着长子就像在看一个宝贝。这样的智慧,就算不是自己的儿子,做为臣子,也是宰府之材啊!

  太子不但用历史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和倾向,而且并没有纠结于尉迟恭和程咬金才能武勇忠诚这些细节上的东西,考虑问题的眼光颇为宏大,竟然能从不同派系的平衡和稳定朝中的势力的角度来看待一个将领的任免。

  这正是一个帝王应该具备的视野和格局,小小年纪,殊为难得,自己在这个年龄的时候,还没有这种大局观呢?

首节 上一节 441/6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