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597节

  李言怒气汹汹的撇了侯君集一眼:“若我不是大唐储君,换做任何一个人,你侯大将军现在已经尸冷多时了?”

  “做为大唐储君,我可以不在意,可做为突厥汗国的实际掌权者,做为右贤王,本王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气。挥兵南下,一来出口恶气,二来也是为了向大唐讨一讨去年的帐。”

  “你回去就把本王的意思向唐皇说明,连本带利,就是那三个条件,若是大唐不答应,本王就率百万大军,攻破黄河防线,杀入京畿,自己去拿。”

  说到最后,李言见侯君集脸色阴沉,也是缓了口气,苦口婆心的说道:“岳父大人,其实我这些条件,并不仅仅是针对父皇,更多的还是一番良苦用心,在替父皇破局。”

  “国内的那些世家大族与皇室盘根错节,早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这几年在父皇进行内部放革时,这些人和皇上打擂台,玩儿的不亦乐乎,让父皇拿他们也没办法。”

  “五姓七望,山东豪门,江南华族,他们个个富可敌国,吸食着百姓的财富,平时父皇拿他们没办法。这次外敌压境,所谓覆剿之下,安有完卵?”

  “这个国家不单单是李家和百姓的,这些财富也不能光让我们李氏一家出,他们也该出点血了。”

  见侯君集脸色缓和下来,李言解释道:“孤的这些条件,和亲对父皇没有任何影响。这几年大唐风调雨顺,区区百万石粮草对大唐来说,也不过是举手之劳。”

  “而百万匹布帛,草原人用的都是粗布麻衣,又可以拉动消费,繁荣大唐经济。”

  “最主要的就是开放互市和这百万两黄金了!”

  “开放互市影响的是世家商队的利益,父皇推不动,孤就帮他一把。至于黄金,孤为什么要黄金,而不是其它的,就是因为黄金这种稀有资源,只有世家大族才有。”

  “南北朝数百年的战乱,黄金都被他们收藏起来了,孤这一刀,实际上是斩向他们的。”

  说到最后,李言才笑着说:“从父皇和世家大族那里拿来一些,转入我东宫的小金库,最后再通过互市,把父皇的还给他,而世家大族的据为已有不好吗?”

  侯君集听到这里,眼前一亮。

  是啊,自己的头脑确实笨的可以,只想着是中原的财富流向草原,可太子殿下岂会把这些到手的财宝分给外族,实际上等于是从皇上和世家那里割肉,用来填补自家。

  这样一想,侯君集顿时转变了立场,如此光明正大的割那些世家的机会自己可不曾遇到过。

  于是一脸兴奋的说道:“殿下,若是这样的话,那百万两黄金就不多了,你不知道,那些豪门望族把陛下气的够怆,百万两黄金实在是便宜他们了。”

  “我看就是再翻上几倍,他们也拿得出来.”

  见侯君集也是一脸的财迷,李言苦笑了一声:“岳父大人,我已经算过了,百万两刚好在他们的承受范围内,一家出一点儿,也不是太心疼;若是再多,恐怕他们宁可和突厥打上一仗。”

  “要知道黄金是要他们自己掏,要是打仗的话,出钱的是朝庭,而上战场的都是些普通百姓,他们躲在后方,无论怎么着,也不会损害到他们的。”

  “就这样吧!”

  “韭菜也不能一下子割到根儿上了,来日方长,要是岳父大人看他们不顺眼,慢慢养养,明年再割也得来及”

  “就算这样,还得配上一些舆论攻势,不然,这些世家可不会轻易妥协。”

  侯君集疑惑道:“什么舆论攻势?”

  李言压低声音,细细的在侯君集耳边说了一番话,侯君集听的一脸愕然,最后诧异的问道:“真的要这样吗?你不怕适得其反,把他们逼的结成一股绳来反抗你?”

  李言不屑的笑笑:“岳父大人是高看了他们,他们没你想的那么有骨气,那些人看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色厉内荏。论到拉帮结派,玩弄阴谋诡计是他们的强项。”

  “可面对我这只会使用暴力的草原莽夫,他们只能低头。”

  “再加上你在朝中大造舆论,对外表达本王对他们的真实态度,相信在这种压力之下,他们不会愿意尝试本王的怒火。更何况,本王还有后续的军事动作来配合,不怕他们不就范。”

  侯君集被李言这环环相扣的算计给惊得目瞪口呆,最后爽朗的大笑起来:“哈哈哈,好,就这样,咱们和皇上联合起来,一内一外共同使力,还怕玩儿不死他们.”

  想明白了这里的环节,侯君集顿时就觉得李言要的不多了。

  要知道贞观四年之前,突厥每年入侵给大唐造成的破坏都是巨大的,攻破城池、焚烧房屋、残杀百姓、毁坏粮田、掠夺人口,还有大唐为了抵御突厥而训练军队、打造军械、筹集粮草、军响开支等。

  更别提战端一开,战争消耗更是流水般的往外淌。

  而草原上的人命不值钱,游牧民族打仗的成本更是低到令人发指,两边开战,损失巨大的还是中原一方。

  若真正的打下去,草原人可以维持着年年打,广袤无边的草原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粮仓;可中原王朝,哪怕国力再强盛,十年风调雨顺的积蓄也才堪堪能应付打上一仗。

  要是打上个三年五载的,国家就要被拖垮了。

  真真核算下来,突厥人抢走一文钱,就要给大唐带来十文的损失,其中九文大家都没有得到,而是消耗在战火之中了。

  而通过和平方式解决这些矛盾,大唐给出去的只有三文。

  古代人是落后,却不是蠢,和平方式只是丢了一个面子,却实实在在的节省了大量的开支。拼死一战,看似维护住了气节,实则对国家的元气透支是需要好几代都补不过来的。

  是以历朝历代都愿意给强敌一些好处,把这些瘟神给请走。就算这样,也只能阻止大规模的入侵,像边境一些小部族的骚扰,就算给了钱也无法控制。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大唐,那些小部族,自然舍不得放弃割这块肥肉的机会。

  当然,这些小规模的骚扰,大唐该打还是打,并不会影响中原和草原在大面上的和平。

  史书上记载的两族和平相处,就是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边境冲突是一刻都不曾停止过的。

第913章 大军压境

  2024-07-13

  以前李绩的通漠道,兵员最多时不过十万。

  可现在,仅九原丰州一带,就汇集了二十万兵马,再加上东部的胜州榆林一带,北方黄河一线现在已有三十多万兵马。

  就这样,长安还在一直往北边调兵,这明显是要打大仗的节奏。

  身边的副将洪恩见李绩一副焖焖不乐的样子,在一边问道:“将军,如今朝庭重视北疆防线,随着兵力的增加,将军的影响力也跟着增长,这不是好事儿吗?”

  “属下看您忧心忡忡,不知所谓何事?”

  李绩是隋末瓦岗出身的将领,后来投降李渊,是大唐少有的少壮派功臣。年纪轻轻就被封为英国公,战功赫赫,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个腹有韬略的帅才。

  只是在玄武门之前,拒绝了李世民的邀请,从此被边缘化。

  但其才能着著,使得李世民也不得不倚重。

  可用而不可信,就是李绩自己对他在皇帝心中的评价,这种评价也使得李绩虽居高位而始终郁郁的根本原因。

  副将洪恩是李绩的同乡,从李绩上瓦岗时就追随的老人儿。

  多处相处下来,名为主仆,实为兄弟,对于李绩的心事,多少知道些,只是他人微言轻,对于高层的事情,也是束手无策。

  “你知道什么?”

  李绩眼底闪过一道忧虑:“现在在朝中领重兵的不是秦王府老人,就是玄武门旧将,而我是唯一一个不属于这两个派系,能率这么多兵马的将领。”

  “以前黄河防线只有十万兵马还好,虽然人数不少,却远离长安,外面还有二十万铁骑的阿史那云部,西北边的金山大都督府离着黄河也不远,在这两大都督府的护持之下,皇上很是放心。”

  “可现在呢?”

  “朝庭将这里的兵马扩张了三倍,却没有没有提升本将的职务?”

  “想当年,程咬金在定襄之役开始前,可是兼任了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可我依然是一个普通的行军总管,这说明什么,说明皇上并不想升我的职啊?”

  洪恩却是宽慰道:“那也不见得,将军,皇上至今没有任用任命新的统帅,就说明皇上对您的看重,至于没有提升职务,或许是皇上不认为突厥会南下吧?”

  “前段时间,潞国公不是奉皇上之命,北上谈判了。”

  “这说明皇上更倾向于以和平方式解释突厥问题,若是提升您为行军大总管,可不单单是一个军职问题,更意味着整个通漠道进入战时机制,这样会极大的刺激到突厥。”

  “是以圣上增加军队数量,而保持原来的规格不变,正是为了大局着想,不会专门针对将军的。”

  洪恩说的也有道理,李绩的心情略微松了松,表情也缓和了下来,暗叹一声,都是心事太重的缘故啊?

  正准备夸赞洪恩几句的时候,眼神骤然一缩,只见在前方的阴山南麓的一个山头,突然升起三道浓黑的狼烟。李绩连忙跑向城楼上,放眼北望,只见关山重重,好几个山头都飘着烟尘。

  蜿蜒崎岖,一直延升向大漠的最深处

  还没有反应过来,丰州城头上的警钟被急促的敲响,刺耳的咚咚声,传遍整个城池。

  自从贞观四年,大唐打败颉利,将防线推进到黄河一线后,就在阴山范围内的数十个山头,竖了几十个烽火台,秘密麻麻的延伸到千里外的草原深处。

  久在边镇,几乎所有的军士都知道,一道狼烟代表有少量未知军队接近,示意城池加强戒备;两道则代表万人以上规模的骑兵出现,而最高警示级别的三道狼烟,就是代表着十万以上的草原铁骑大规模入侵大唐。

  ‘来了!’

  李绩心里默念一声,随后深吸一口气,大声下令道:“洪恩,传本将令,丰州、永丰、丰安、九原等黄河一线所有边镇,进入战时状态,关闭城门,封锁一些北上渡口。”

  “招集全城所有将士上城防守,打开仓库,滚木镭石火油箭矢通通搬上城头。”

  “同时派出信使,向东边的胜州榆林,和漠南的阿史那云部以及定襄灵州长安,传送八百里加急,通报这里的情形。”

  “并让九原的十万步卒渡过黄河,支援丰州,将本将的总管府迁至丰州,召集所有参将以上军职者前来府衙议事。”

  李绩不愧是久经战阵的将领,忙而不乱,一条条军令几乎不加思索的脱口而出。身边的传令兵,一个个接令后前往各方,整个城池在他的指挥下,迅速忙碌起来。

  李绩知道,烽火传递一道接一道,速度较快,此时突厥大军还在几百里之外。

  三天之内,突厥前锋必然会兵临阴山脚下,丰州城前。

  若是这个时间耽搁的越久,那来敌的数量就会越多,规模越大。

  李绩心里默念着,听说这次右贤王西征,携七八十万之众,经过葜必何力和夷男的两次大战,应该会大幅度消弱一些。

  而唐军在黄河一线就有三十万,漠南的阿史那云部有二十万铁骑,再加上夷男的三十万大军,合计也是八十万人。面对这么庞大的守军,又有坚城天险守护,右贤王当真如此狂妄?

  三天后,丰州城外,从远处的山峦处,开始出现突厥骑兵,从出现第一个骑兵的一刻,就像捅穿了蚂蚁窝似的,一批批骑兵如潮水般,密密麻麻无穷无尽的开始涌现。

  仅仅一天时间,城外的旷野中,就被全部侵占。

  李绩站在城头,心里的震惊也是无以复加,从几十里之外的永丰城传来的消息,永丰城外也是如此。

  这样算来,黄河之外的阴山脚下,突厥骑兵绵延百里不绝,这样的规模,估算下来,突厥人莫不是达到了百万之众。

  在他的印象之中,大唐什么时候遭遇过这么大的外敌?

  丰州夹在两道河流之间,南部黄河是主脉,河水奔涌,水高浪急,而北部黄河水流较浅而缓慢,平坦的地势导致河道纵横交错,沙丘石滩遍布,水流常常改道,无一定之规。

  突厥骑兵隔着几百米河滩,在草场边缘停了下来,开始举着三叉戟,拿着弯刀,敲着手中的盾牌,对着城头发出肆无忌惮的啸叫,极尽威摄之能事?

  几十万人同时摆出攻城阵形,营造出一股滔天的杀机,压得整个丰州城如同在汹涌巨浪中航行的一艘危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

  城头的大唐守军们十分紧张,其中不少老兵都经过贞观四年前突厥人几乎连年入侵中原的时代,对突厥人的做战方式很是熟悉,总是先逞威而后攻城。

  李绩更是清楚,以突厥人的规模,只要攻城,丰州城守不了多久。

  城外河道凌乱的石滩,在初夏之季,水流并不深,很多地方都可以涉水而过。因得这些复杂的河道存在,丰州城外也并无护城河,就算突厥人没有攻城器具,也抵挡不了多久。

  就在众人以为,要不了多久,突厥人就会发动攻击的时候。

  城门方向的突厥队形分开,从中走出一队唐军士卒,这些人脱离突厥大队,径直往丰州城而来。

  来到城下,李绩才看清,当先者正是半月前出使草原的潞国公侯君集。

  侯君集此时也发现了城头的李绩,忙大声喊道:“李将军,快把城门打开,我等出使突厥返回大唐,本将正有重要军情,要速速前往长安面见圣上。”

  城头众将看向李绩,李绩看着远处的突厥大队人马并无靠前的意思,让士卒打开城门,放侯君集一行入了城。

  随后没过多久,突厥人就缓缓后撤,一个时辰的功夫,消失的无影无踪,就像根本没有来过似的。

  这让李绩和丰州城的将领们都是大感疑惑。

  丰州离长安城还有一千五百里的距离,在城中给侯君集准备马匹和口粮的时候,李绩将侯君集拉到一边,焦急的问道:“潞国公,你不是去草原谈判去了吗,怎么把突厥大军给招来了?”

  “你这话说的,怎么叫我招来的?”

  侯君集不爽的反驳了一句,随后仿佛极为惋惜似的说道:“本来我都谈好了,大唐承认突厥对漠北的占领,而突厥也和大唐修好,两家联姻,互不侵犯。”

  “右贤王部就准备返回乌尔格的时候,谁知在这个时候出了变故.”

  “出了什么事儿了?”李绩神情紧张的问道。

  侯君集似乎顾虑重重的说道:“我要是告诉伱,你可千万别传出去,否则军心必乱。”

  “你放心,皇上把九原防线交给我,城在人在,城亡人亡,这点轻重我还是知道的。”

首节 上一节 597/62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