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春暖花开
这天起,陈凡的生活步入新的轨道。
早上6点起床,骑着母马、带着小马驹到大队部,将马寄存在5队的牲口棚,便去卢四爷家学习毛笔字,顺便向老人家请教中医知识。
如今他已经将四小经典背完,开始学《针灸》和《神农本草经》,针灸还好一点,主要是考记忆力,这是他的强项,背熟全身穴位而已,小意思。
只是具体的扎针卢四爷也不算精通,只能勉强算会,说是等过些天,陈凡把《皇帝内经》、《难经》等经典都背下来,再给他介绍一位能扎针、诊脉的老师。
让陈凡觉得棘手的是《神农本草经》,主要是老版的草药图片画得有点抽象,他不能准确分辨。
对此,卢四爷也没别的好办法,只能等春暖花开,田野里的草药长出来之后,再带他去现场采摘辨认。
除了中医之外,陈凡的毛笔字也进展迅速,拿着那支鸡毛笔,能娴熟地写一篇楷体文,而且有模有样,不再跟画画似的。
这样学习大半个小时之后,接近7点钟,他才到广播站上班。
现在兽医班已经结业,上午不再开班,他也没有别的事,就在广播站里一边练功、一边学习练字,偶尔也会指点张翠娥学习知识。
前院的兽医班没开了,那间教室却没被大队部收回去。
杨兴秀仗着开办兽医班时,各个小队先淘汰女生的理亏,又趁着兽医班解散的便利,顺利占下了这间教室,办了个“文化补习班”。
她将全大队的女生筛选了一遍,在征求个人意愿的基础上,找了十一个女生过来参加文化补习班的学习,这些女生几乎都是有心上学,家里却不支持,只在村小读了两年,但之后都在坚持自学的人。
杨秀英也问过黄莺她们三个,只是她们守着陈凡这个大宝藏,哪里还看得上隔了两层的补习班,便婉拒了。
补习班的老师就是张翠娥,她一边教那些“学生”学校文化知识、以及从陈凡这里借来的“赤脚医生手册”和“兽医教材”,另一边不懂的就向陈凡提问请教。
反正她也不是每天都来,偶尔来的时候,还会带个鸡蛋或者红薯,陈凡也就乐意教她。
话说回来,之前兽医班的男生就够努力的,这些女生比那些男生还拼命,就拿赤脚医生手册来说,即便她们不懂是什么意思,也会一字一句地背下来,还有英语课本,不会发音,就先死记单词字母,等张翠娥从陈凡这里学会了,再去教她们。
这种毅力,让陈凡也有些小小感动,所以有时候也会亲自过去讲一段。
除了张翠娥很懂事、这些女生很努力这两个原因之外,陈凡之所以肯花点时间教她们,就是心里还有点恶趣味。
他心里想着,等恢复高考的消息公布,到时候自己再怂恿一下,让这些女生全部都去报名考试,若是其中有不少人能考上中专,甚至是大学,不知道以后卢家湾会不会阴盛阳衰?
除非兽医班的男生肯听他的话,坚持学习中学阶段的知识,否则只怕不好说。
消磨两个小时,等上午下班之后,他便骑着马,和杨志军、李正群一起到兽医站“上班”。
真是上班,用周站长的话说,他们已经不需要学习理论知识,直接上手增加临床经验就完了。
所以从第一天开始,兽医站的牲口几乎全是杨志军和李正群两人在治疗,汪医生他们只在旁边指点,后来更是背着双手旁观,从头到尾一言不发。
至于陈凡,这些普通病例对他来说没有丝毫意义,便每天在周站长的办公室里喝茶看书,他看的自然是兽医站的杂志文献等资料。
只要碰到有意思的案例,他都会说出来,跟周站长和其他医生分享。
所以在他这里,学生变成了老师、而老师则变成了学生。有时候周站长和其他医生也会回忆以往遇到过的特殊病例,拿出来向他请教。
而只要是兽医站资料室里有的,陈凡都能找出来对应的案例,如果没有,也没关系,他会将症状情况详细记录下来,然后用周站长的名义,给《江南农业科学》杂志社写信求助。
别说,他们还真收到了杂志社专家写的回信,有确切把握的就提供解决方案,没有把握的则提供解决思路,让陈凡和周站长他们的医术都提高了一大截。
有鉴于此,学习期间他们在兽医站的午饭,全让兽医站给包了。
本来学习期间的餐费是由派出单位或个人自己解决,叶树宝也给他们每人批了10斤粮票,让他们自己在镇上吃饭,这样就不用回来。
现在好了,所有粮票都省下来,一张都没动过。
粮票可是好东西,你只要出门,就离不开它。
这个粮票跟粮食本又不一样,粮食本是跟户口本绑定的,家里有多少人,就有相应的定量粮,每个月拿着粮食本,到粮食店去买米,粮食店的营业员会在粮食本上做记录,这样就能买到粮食,用不着粮票。
粮票是在外面餐馆里吃饭,或者去国营饭店买主食的时候才会用到。
也就是说,不出门就用不到粮票,只要你出门,就必须带粮票。
一直以来,陈凡都没有离开过南湖公社,第一个原因当然是他没有假期,每天都必须上班,只有上午9点到下午4点之间有空,但是以这个年代的交通状况,这几个小时,走也走不远。
坐车吧,去县里的车只有两趟,早上7点一趟,下午2点一趟,时间不凑巧,自然去不了。
除此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他没有粮票,除非自带干粮上路,否则出去就只能饿肚子。
现在好了,两个困难解决了一个,省着点用,10斤粮票足够他用一个星期,只要再搞定工作时间的问题,他也能出去溜达一圈,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兽医站一直待到下午3点半,三人又赶回大队部。
这时候兽医班的另外10名学生也会回来,不过他们不是在教室上课,而是在大队部院子外面新搭了一间草棚里,一起给牲口看病。
卢家湾总共有80多头骡子、马、驴、牛这样的“常备牲口”,另外还有不少人家里养着猪,家家户户都养着狗。
后来的人养猪,几个月就能出栏,哪怕是改良过的土猪,最晚一年也能出栏,但是现在的土猪,一头猪养两三年、甚至更久也是常事,所以出售派购猪并不只在年底有,只是年底算是一个旺季,相对集中而已。
其他时候,生产队里也至少有两百头的存栏猪。
再加上一些鸡、鸭、鹅、狗,以及少量的羊,如今的生产大队,绝对不缺禽畜。
既然有这么多的禽畜,那多点状况也很自然。
再加上附近甘家村大队和白浪湖大队距离这里不算太远,他们那边如果有牲口生病了的,也会拖过来请卢家湾的兽医们医治。
因为这里有个连兽医站周站长都甘拜下风的“陈医生”,那他们当然是挑更好的地方送。
于是这样一来,卢家湾便成了南湖公社新的“兽医站”。
正好,兽医班的同学们需要生病的禽畜练手,简直是一拍即合。
所以从公社兽医站回来之后,杨志军和李正群便开始扮演汪医生他们的角色,在一旁指点其他同学医治动物。这时候补习班的女生也会凑过来一起跟着学习。
只有在遇到他们没见过的病情的时候,就会去请陈凡下来。
简单的陈凡便指点杨志军和李正群动手医治,复杂的才会自己动手。
只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复杂的病例。
也对,牲口常见病就那么多,哪来那么多的疑难杂症。
这样一直忙到下班,陈凡便会回家。
至于没治完的禽畜,当然是留给学生们继续练手,要不然他培养这么多人干嘛?!
回到家里,先到后面的土坡上继续整理自己的宅基地,或者烧一窑青砖,一直忙碌到天黑才停手。
吃过晚饭,洗漱完之后,再给姜丽丽讲几节高中课程,差不多到晚上10点,这一天就过去了。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半个月。
转眼间,正月过去,大地重新披上绿装,已然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
这个时候,生产队也开始忙碌起来,要为春耕做准备。
而被陈凡寄予厚望的女生补习班,也在不知不觉中,人越来越少,直到所有人都去上工,热闹了一个冬天的大队部也安静下来。
第214章 抵触和真香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芒种粟,谷雨种大田。
寒冷的冬季过去,温暖的春天到来,眼下马上就是春分时节,又到了准备春耕的时候。
卢家湾大队部前院,一袋袋的谷种堆积成山,各个小队的人都过来领早稻的稻种。
继上次开会竞争兽医班名额之后,12个小队的队长再次齐聚。
而且这次他们不是一个人,每个人都带了自己的“队伍”。
10队的队长苏玉军两腿张开站着,双手背在身后,嘴里叼着自己手卷的烟,眯着眼睛看向那堆稻谷,“老张,今年的谷种你看过没有?怎么样?”
7队的队长唐先军咂吧两下嘴,“你还不相信小叶?这么多年了,他负责生产部分,就没出过差错。”
12队的队长候成根呵呵笑道,“这不是信不信的问题,老叶做事肯定没有问题,但是事关几百号人一年的生计,哪个敢大意?”
6队的队长杨传福抓下头上的帽子,又敞开薄棉袄扇风,“这鬼天气,才2月头(农历)就这么大太阳,也不晓得今年风水顺不顺呐。”
唐先军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你个乌鸦嘴,伱不说话就肯定顺。”
杨传福瞟了他一眼,“封建迷信要不得啊。”
一句话将唐先军气个半死。
5队的队长张广文一手叉腰,一手拿着烟杆,这时候才慢条斯理地说道,“今年的谷种我看过,粒粒饱满,都是好种子。”
他这话一出,所有人都喜笑颜开。
一年的收成好不好,种子是第一步,如果是良种,哪怕气候稍微差一些,也能通过“人定胜天”救回来。
可万一要是种子不行,你施再多的肥、灌再多的水,那也是在做无用功。
听见张广文说种子颗粒饱满,他们当然开心。
大家笑了一阵,苏玉军突然看着他问道,“老张,你怎么看上去有点不开心呢?”
这话一出,这一片小队长聚集的地方,渐渐安静下来。
其他人这才想起来,好像今天张广文的脸色确实不是太好,今天领种子,他怎么这个样子?
张广文看了众人一眼,又抽了口烟,才吐出一口长长的烟雾,轻声说道,“今年公社下了死规定,每个队要拿出两成的水田,种新稻谷。”
新稻谷?
众人面面相觑,过了两秒,杨传福才轻声问道,“什么新稻谷?”
张广文抿抿嘴,脸色颇为沉重,“就是去年报纸上,说可以增产200公斤的杂交水稻。”
一听这话,全场顿时静寂无声。
以前大家种的普通稻谷,亩产一般在200到250公斤左右,如果能风调雨顺,一亩地能产300公斤,那是顶了天!
增产200公斤,这是要唬谁啊?!
他们都种了一辈子地,只知道霉烂种子会影响到收成,什么时候种子可以增加这么多的产量了?
那不是耕田甩鞭——催牛吗。
想到这里,大家的脸色都不好看。
(这里被调整过了,主要是解释为什么会抵触,聪明的书友应该能猜到是什么吧,关于产量的!)
……
“杂交水稻?”
陈凡一手拿着笔记本和笔,一手摊开手里的稻种,满脸惊讶地看着叶树宝,“这就是杂交水稻?”
叶树宝脸色简直能苦出水来,一个劲地抽着闷烟。
“哎呀,怎么搞啊。”
肖烈文摘下帽子,愁得直抓头发,“公社钱书记说,这种杂交水稻的试验田数据是亩产500公斤,就算打了个折扣,放在我们这里种,一亩地最少也有7、800斤,相比以前可以涨7、8成,还说这些稻种,是他好不容易争取回来的,哎哟,钱书记也算是个明白人,怎么就鬼迷心窍了呢。”
张队长抹了把脸,端起茶缸子喝了一口,愁眉苦脸地说道,“一下子就要走两成地,还必须是上等水田,万一要是这东西不靠谱,明年我们卢家湾就要减收两成,搞不好就要去买返销粮咯。”
杨书记哼哼两声,“减收两成,你还有钱去买返销粮?不端着碗去讨米就不错咯。”
顿了一下,又说道,“不管怎么样,这是公社下达的任务,愿不愿意都要听。”
说着长叹一口气,扶着大腿站起来,“丑媳妇总归要见公婆,都出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