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 第253节

  一个个都满面红光,大声说着各种各样的话题。

  什么7队的某某和10队的谁谁谁互相看上了,估计过年的时候就要结婚;小水塔今天可能就要封顶,什么时候能够用上自来水;8队的刘瘸子聊发少年狂,50多岁的人了,竟然还想托媒人说亲;本队的三个女生都和陈老师住同一个屋檐下,应该能赢过5队那个小丫头吧?

  吃瓜吃到了自己,陈凡脸色当即就黑了下来,背着双手往前闯,一路堪比开水壶,所有人迅速让路。

  黄莺几人红着脸跟在后头,和相熟的人点头致意,脚步却一点都不慢。

  穿过人群走到里面,刘会计和黄保管员正在做最后的清点,杨队长则在一旁对账。

  他们看见陈凡过来,也只是点了点头,又专注手上的工作。

  人家在做正事,陈凡自然也不好打扰,便在一旁乖乖等着,同时用凌厉的眼神扫视四周,希望能给他们一点心理压力,让他们知道不能随便八卦。

  然后收到一片友善的笑容和目光。

  出了点差错,陈凡很心塞。

  不一会儿,杨队长打了个手势,旁边刘师傅立刻敲响铜锣,随着一声锣响,现场立马安静下来。

  刘会计上前两步,捧着厚厚账册,一边看一边说道,“都安静一下啊,我跟大家通报一下今年早稻的收获情况,还有口粮分配。我们卢家湾6队,共有水田350亩,总收入早稻是232579斤,……”

  哪怕社员们早就知道大概数字,这时候也忍不住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刘会计转头看了一眼刘师傅,“叔爷。”

  刘师傅当即敲了一下锣,现场立刻安静下来。

  刘会计继续说道,“其中70亩种的是杂交水稻,收获63009斤。”

  大家听到这个数字,又想说话,却都硬生生忍住。

  刘会计抬起头看了一眼,嘴角浮现一抹微笑,加快念的速度,“交公粮是23030斤,购粮45500斤,不过购粮收回4325.29元,这笔账先不发,等年底统一结算。

  剩下的164049斤,上交提留12000斤,还剩152049斤。按照人七劳三的原则,口粮部分就是106434.3斤,我们队里总共是343个人,不分男女老幼,每个人的口粮是310斤3两。”

  说到这里,他将账本合上,仰起头大声说道,“现在,让黄保管员主持发放口粮,全部排好队,每户派一个人过来领。”

  话音刚落,他便干咳一声,看向陈凡,“知青户,5个人,陈老师,你来领吧。”

  陈凡有点懵,“不是,知青户不是只有姜丽丽吗?”

  刘会计笑着说道,“你落户口的时候,就暂时落在知青点,到现在你都没有去找队长变更,所以算是知青户的人,黄莺、杨菊、刘丹她们呢,目前都在知青院子里面住,虽然没有变更户口,也算知青户的人,干脆你就一起领了算了。”

  这话一出,人群中顿时传来阵阵轻笑声,却又很快平息。

  陈凡则满脸无语。

  得嘞,领就领吧。

  他便向黄保管员走过去。

  黄保管员看着他笑道,“你们院子里有5个人,可以领稻谷1551.5斤,另外呢,昨天杨队长也说了,只要你能帮我们完成交粮任务,就奖励你一袋苞谷。

  本来我们只是想顺利交粮,没想到全部都被定为一等粮,所以经过小队领导讨论,决定追加奖励,多给你一袋苞谷。”

  小队领导讨论?

  还不就是你们三个!

  陈凡嘴角微抽,“都是苞谷有点干,能换一袋红薯么?”

  黄保管员甚至都不用请示杨队长,当即拍板同意,“么有问题,那就一袋苞谷加一袋红薯。”

  红薯比苞谷便宜多了,能省一点是一点嘛!

  杨队长自然也是乐哈哈,指挥几个民兵将陈凡的口粮和奖励搬过来,还指派了一个人,“帮陈老师送回去。”

  那人一边将袋子搬上板车,一边笑道,“放心,只要陈老师同意,我能帮他把谷舂成米。”

  周围顿时传来一阵嘻嘻哈哈的声音。

  陈凡却笑着说道,“好意心领,舂米就不用了,我那里还有好大两袋米没吃完,等吃完米再说。”

  这时一个不知名的妇女大声喊道,“陈老师,这个是新米,不一样的呢。”

  然后一个个的跟陈凡普及新米比陈米好吃多了。

  陈凡自然知道新米和陈米不一样,哪怕这个陈米只是去年的稻谷,并不算多陈,终究还是有些心动。

  他想了想问道,“咱们是怎么舂米的?”

  关于舂米这件事,他确实不怎么熟。来这里大半年了,吃的米一直都是别人送的,稻谷则存到了大队部仓库里,到今天为止,他还没舂过米呢。

  结果黄保管员开始赶人了,对着那个民兵挥着手说道,“帮陈老师拉回去,顺便给陈老师讲讲是怎么舂米的。”

  听到这话,周围又是一阵爆笑。

  陈凡垮着脸,得,自己恐怕要成笑料了。

  不过这种善意的笑话,他也不在意,等那人拉着板车离开,他当即跟在后面,还虚心请教,“那么生产队是怎么舂米的呢?”

  附近的人看见他这个样子,仅有的一点玩笑心理都瞬间消失,纷纷对身边的人感慨地说道,“难怪陈老师年纪不大,本事却这么高,他是真的不怕笑话,只顾学问呐!”

  陈凡不管周围的人,等着那人的回答。

  黄莺却快步跑上前,凑到他身边,主动解释道,“我小时候舂米,是用石碓来舂,就是把稻谷放在石碓里面,然后有个杠杆木桩,可以用脚踩着,一点点的砸,那时候大家都是这么舂米的。

  后来公社给生产队发了好几样机器,榨油机、轧棉机、打谷机都是那时候发的,同时还有一台碾米机,有了碾米机以后,大家就轮流着去10队碾米,再也不用一点点地人工舂米了。”

  陈凡听了微微点头,顿了两秒,他转身看向杨菊,轻声说道,“小菊,给你布置一道作业。”

  杨菊不假思索地跑上前,“你说。”

  陈凡正色说道,“在我二楼的书房里,有不少机械类的专业书,你可以随便看,不过在今年之内,也就是12月31号之前,你要给我画一份碾米机的设计图出来。”

  杨菊顿时愣住,“啊?”

第352章 上大学的机会

  拉着粮食回到知青院,民兵帮忙把谷子卸到杂物房里,又对着陈凡说道,“陈老师,今天是先发米,发完米之后,再发油,待会儿你们还要去领油。”

  “啊?”

  陈凡愣了一下,看着他眨眨眼,“为什么不一起呢?”

  黄莺又冒头了,跳出来大声说道,“因为发米的时候灰尘很多,发油要把油缸的盖子揭开,每家每户自己带油壶过去打,如果同时发的话,灰尘就会落到油缸里,油就不好吃了。”

  陈凡恍然点头,“行,那待会儿我们再过去。”

  随即给民兵递了支烟,送他离开。

  姜丽丽知道陈凡还要去小水塔工地有事,便轻声说道,“你有事就先去忙吧,待会儿我们自己去领油就行。”

  杨菊也点头说道,“没事,陈老师你去忙你的,几斤油我们还是能拎得动的。”

  黄莺和刘丹也连声赞同。

  陈凡想了想,自己已经体验过一次领口粮,而且油也不像米那么重,她们几个分分就能拎回来,便让她们处理,自己骑着马往小水塔赶去。

  马蹄儿嘚嘚响,不一会儿就赶到小水塔工地。

  这时候15米高的圆柱形建筑已经竖起来,下面都是厚厚的红砖墙,在最上面一截,外部还抹了水泥做防水处理。

  陈凡跳下马,让小母马自己去吃草,随后大步向前,一边和十几名工人打着招呼,一边走上土坡。

  今天在这里盯着的是杨书记,他见到陈凡过来,当即挥手打招呼,“来啦。”

  又问道,“今天你们小队发口粮,都发完了吗?”

  “还没呢。”

  陈凡笑道,“杨队长第一个给我发,领了口粮之后,我就先过来了。”

  杨书记点点头,“换成是我,也会第一个给你发,好让你过来上工。”

  陈凡咧着嘴笑道,“我到这里不算上工吧,广播员和兽医才是我的本职工作,来这顶多算帮忙,就和邱师傅、马师傅差不多。”

  他左右看了看,“诶,邱师傅和马师傅呢?怎么没看见他们?”

  杨书记指了指头顶,“他们在上面呢。”

  陈凡抬头望去,“啊?做防水?”

  杨书记点点头,“你来之前,已经做好了管材、水泵的安装,井管是之前就打好的。只等上面的水箱干透,再清洗干净,就可以试着抽水送水。”

  说到这里,他长长地叹了口气,望着顶上正在施工的水箱,“可惜哦,今天下午他们就要回县城,建筑公司都打电话来了,说是县里的码头要维修,必须要他们回去坐镇。

  小水塔没有正式运行送水,他们不在,我总感觉心里不踏实。”

  陈凡看了看头顶的水箱,想了想说道,“没事,我上去看看。”

  杨书记转头看了他一眼,很想说伱上去看有什么用?难道看一遍就能把两位老师傅的本事学到手吗?

  不过想想以前陈凡的种种神奇之处,终究没有说话,看着他顺着钢筋扎成的梯子直着往上爬,没几下就到了顶。

  杨书记伸手搭在额头上,忍不住嘿嘿笑了两声,“难怪老肖总夸他,跟猴子似的,一下子就上去了。”

  陈凡翻进水箱里,邱师傅和马师傅正带着十几个工人一起忙碌,甚至顾不上跟他寒暄,只是挥挥手打了個招呼。

  他也不过去打扰,站在梯子上看了一会儿,等到快要完成收工,才顺着铁梯爬了出去。

  别人是上去快、下来慢,到了他这里,下来比上去还快,没几秒就落到地上,对着杨书记打了个手势,“我看过了,不愧是老师傅的手艺,没得说。”

  不知怎么滴,哪怕杨书记明知道陈凡没两位老师傅懂怎么建水塔,听到这话,一颗心还是放了下来,咧着嘴笑道,“那就好、那就好。”

  看过之后,陈凡自己也松了口气,掏出烟递给杨书记一支,又帮他点燃,问道,“昨天我听叶队长和安哥他们说,要和三虎哥他们一起去县城,给鸭子和鹅找销路,今天没见他们过来,是去县城了吗?”

  杨书记抽了口烟,摇摇头说道,“没有,最快也要后天才能动身,这两天得安排人值班。”

  陈凡愣了一下,转头看着他,“值班?值什么班?”

  没听说生产队有什么重要事情啊,否则的话,早上吃饭的时候,黄莺她们就该说了。

  “还能什么班,当然是防汛班。”

  杨书记一口抽掉半支烟,狠狠地吐出一口烟雾,看着陈凡笑道,“每年都得来一回,8、9月份是洪水高峰期,洪水期的时候,大到长江两岸,小到水库河流,都要设置防汛哨棚。

  今年雨水不是很多,还好一点,要不然啊,7月份就该设哨棚啰。不过雨水再少,除非是干旱年,河里的水位太低,那就可以不用太小心,派几个人每天巡视一下就行,否则的话,就必须设置哨棚,预防洪水。”

  听到这话,陈凡也想起来了。

  对于江南地区沿河而居的农村居民来说,每年生活必不可少的就是到哨棚防汛值班,这项工作几乎跟种地一样,成了一种习惯。

  要一直到2010年以后,许多地方慢慢的开始改造水位监测系统,大范围地利用电子监控设备,才逐渐摆脱对依靠人力监控江河水位的依赖。

  但是现在嘛,水位监控一天10个工分,人不能离哨,必须日夜盯着河水,还要定时记录水位数据,但凡有河水在短时间内突然暴涨的情况出现,就要敲响铜锣,全小队的壮劳力、甚至是男女老少都要带着箢子、铁锹、锄头上堤,随时做好抢险的准备。

  同时小队通知大队、大队通知公社,公社安排水利所的技术员上堤勘察,根据情况及时处理。

  在这件事情上,无论是70年代,还是80、90年代,从农村到镇上,再胆大包天的人,也不敢有丝毫糊弄、懈怠的心态。

  因为当大堤决口的那一刻,洪水可不管你是领导干部还是群众,扑过来就要完蛋!

  所以不管那颗心脏是黑是红,一般都不敢在水利口伸手。

  这特么是真的会要命的啊!

  听到是防汛值班,陈凡便不吭声了。

  反正跟他没关系,连双抢他都没参加,更别指望他会去防汛值班。

  更何况一天10个工分呢,又不需要干重活,只需要蹲在那里就行,这种好事一般都是落到那些双抢时候下了苦力的壮劳力头上,陈凡绝对不会去跟他们抢这种“好机会”!

首节 上一节 253/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