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 第446节

  相比那些什么熟食店、供销社、茶水摊,一间杂志社,逼格不是更高?!

  如果不是知道卢家湾副业的利润有多高,他都不想去碰那些“俗气”的行当,直接专心做杂志!

  至于稿件也不用担心。

  这年头的大学生,哪个不爱看点文学著作?回头向他们征稿,肯定会有很多人踊跃投稿。

  什么?质量?

  咳咳,都校刊了,能不能把要求放低点?!

  实在不行,请知名作家陈凡或晨东赞助两篇行不行?!

  看着安全恨不得现在就行动的样子,陈凡又笑道,“除了文学刊物,你也可以组织办财政类的半专业刊物啊。

  或者协助其他专业的同学,帮助他们办‘物理杂志’、‘化学杂志’、‘数学杂志’……,这些都可以啊。

  这样的项目,既可以帮你和同学们赚钱,还能给你增加资历,比单纯挣钱不是要强得多?!”

  安全越听越兴奋,最后干脆趴在桌子上,作五体投地状,“恩人呐!”

  有了明确的思路,后面的组织执行可是他的强项啊,这事儿绝对没问题!

  看见他这个样子,旁边姜丽丽和俞可盈都乐不可支。

  只不过两人都没有看他,而是看向陈凡。

  区别是姜丽丽眼里满是崇拜和爱慕,俞可盈则全是感激。

  有了老陈的指点,她相信自己男人一定能做出一番优秀的成绩,不会被任何人看轻!

  ……

  从安全家里出来,陈凡摸摸肚子,幽幽叹了口气,“上了一堂课,结果就混了个水饱。”

  姜丽丽对着他笑道,“回家了我给你做好吃的,想吃什么?”

  陈凡看向她,笑道,“今天不回学校啦?”

  姜丽丽皱皱鼻子,羞涩中带着几分不情愿,“后天你就要走了,我想多陪陪你。”

  陈凡打了个哈哈,等她坐进侉子里,当即发动摩托车上路,迫不及待地回家。

  ……

  第二天,早上。

  两人都罕见地没有起早床。

  姜丽丽窝在陈凡怀里,明明很清醒,可就是不想起来。

  直到她听见一阵电铃声,当即转过身对着陈凡,“小凡,有人来了。”

  陈凡睁开眼,眉头微微皱起,“这时候谁会来?”

  有人过来,再赖床就不合适了,他便翻身起床,先给姜丽丽掖好被子,“你再躺一会儿。”

  随即走到窗户前,推开玻璃窗,一股冷空气扑面而来,顿时清醒了几分。

  他对着门外喊道,“谁啊?”

  几秒后,一道声音响起,“陈同志,巴老有请。”

第518章 再也不飞了

  第二次到巴老家里,还是老样子。

  就是客厅里多了一个人。

  看见陈凡进来,他和巴老一起转头。

  陈凡不经意地看了他一眼,面容清瘦,戴着一副黑框眼睛,头发往后梳得一丝不苟,穿着一件有点旧的老式羊毛大衣,里面是黑色羊毛衫,全身上下整整齐齐,看上去应该是位讲究的“老上海”。

  巴老对着陈凡招招手,脸上的笑容显得很开心,“小陈快过来,给你介绍一位老前辈。”

  那人听见这话,咧着嘴无声地笑着,目光也一直放在陈凡身上。

  陈凡快步走过去,先恭恭敬敬地打招呼,“巴老好、先生好。”

  随即主动拉了把椅子坐到茶几前,故作埋怨地说道,“您要介绍老前辈给我认识,也要提前说一声啊。您看看,我这脸没洗、牙没刷,急匆匆地跑过来,礼物也没带一件,多不好意思。”

  巴老顿时让一口茶呛住,没好气指着他,“小滑头,没个正行。”

  那位先生也终于“哈哈”地笑出声来。

  巴老转头对他说道,“就是这个小滑头,一下子顺走了我从北方战场带回来的钢笔,还有风眠的那只画筒。”

  那位先生一听,笑声更加爽朗,“你呀你,终于遇到对手咯。”

  笑声过后,巴老终于介绍道,“他叫夏衍,你可听说过?”

  陈凡瞬间眼睛瞪得老大,赶紧起身重新问好,“夏老先生好。”

  如果说巴老是文坛大佬,那夏衍便是戏剧界的话事人之一,备注:戏剧包括电影。

  在电视机还没普及、电视剧还没兴起的时代,就没有“影视界”这个概念,现在观众说的都是电影、戏剧,这里的戏剧主要是指话剧。

  至于京剧和地方剧,那叫戏曲,民间叫老戏。

  而夏衍便是戏剧家,也是左派戏剧的发起人、奠基人和领导人之一,还是全国作协重要成员,在作协内部地位也不低。

  可惜,时运不济,作为“四条汉子”之一,两次被连累。

  直到几個月前才返回上海。

  他和巴老是多年的老交情,互相之间串门很常见。

  只不过,陈凡心里有点犯嘀咕,巴老把自己叫来,就是为了介绍夏老?

  自己脸还没那么大吧?!

  思长时短。

  陈凡刚重新问过好,巴老便说道,“今天叫你过来,是因为老夏看上了你的《摆渡人》,想将其改编成剧本,交给上影厂拍成电影,你意下如何?”

  陈凡呵呵直笑,我意下不如何。

  嘴上却说道,“那是我的荣幸啊。您放心改、随便改!”

  这可是夏衍,他说要拍,就可以视为下达任务。……《英雄儿女》就是他看了巴老带队去了北方战场采集素材、后来写的《团圆》之后,指示长影厂拍摄的。

  现在点了他的名,几乎可以预见,《摆渡人》一定能拍成电影。

  就是不知道是今年还是明年上映。

  可是他心里除了高兴,还有点打鼓。

  为啥呢?

  众所周知,八十年代是“文风”最宽松的时候,很多尖锐的文章都能堂而皇之地见报、出版。

  而在这段时期,地位极高的夏老却没什么文章出来,是不是很奇怪?

  因为他当时写的文章尖锐到连那时候的报刊都不敢刊登,气得他只能关起门来读书,直到90年代才发表了几篇回忆录。

  现在陈凡只是期望夏老对待“艺术”的时候能够心平气和些,千万别在剧本里加料,否则他的小心脏承受不住啊!

  夏老见陈凡如此干脆利落,尽管早有预料,也不禁有些欢喜,当即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支笔递给他,笑着说道,“听说你书法不错,这支笔送给伱,祝你更上一层楼。”

  陈凡刚双手接过去,没来得及说话,旁边巴老便没好气地说道,“他的书法已经略胜启功一筹,还更上一层楼,你让他上天不成?!”

  夏老顿时一惊,转头看着陈凡,“竟然有如此造诣?”

  顿了两秒,他便说道,“既然你刚才说没带礼物过来、不好意思,那就送我几幅字吧,这样就不用不好意思了。”

  陈凡目光逐渐陷入呆滞,大佬们都这么不喜欢客气的吗?

  不过人家都付了“润笔费”,他也就不吝笔墨。

  照旧用巴老的笔墨纸砚,不一会儿功夫,便写了两副大字。

  夏老惦记着改编剧本的事,拿着刚刚干透的字,顺了巴老一只画筒装着,夹在腋下心满意足地急匆匆离去。

  站在门口目送夏老走远,巴老才关上门,拍拍陈凡的胳膊,往回走去。

  等陈凡顺手关好门、三两步跟上来,他才感慨地说道,“端先(夏衍是笔名,本名沈乃熙,字端先)回上海之后,每日郁郁寡欢,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也不见人,与他当年家门常开、哪怕黄口小儿也可随意出入的态度大相庭径。

  本来我还在想有什么办法,可以稍微治疗他的心情,没想到今天一大早他突然过来找我,说想要把《摆渡人》改编成剧本。”

  巴老说着笑了笑,“他已经很久没有写过剧本,应该是你的这篇小说有一些东西触动到他,这是非常难得的。”

  几句话的功夫回到客厅,陈凡扶着巴老坐下,又给他加满茶水,笑道,“那是我的荣幸。”

  确实是荣幸,夏衍很少写改编剧本,就改编过茅盾的《林家铺子》、《春蚕》,根据《红岩》改编的《在烈火中永生》,鲁迅的《祝福》等聊聊几部。

  却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的文章也能入他的眼,这可是大佬的待遇,不用等电影上映,只需要这个消息传开,全国作协那一帮人都要高看他一眼!

  陪着巴老聊了几句,陈凡便说道,“其实就算您今天不让人去找我,我也要来找您。”

  顿了两秒,他迎着巴老询问的眼神,笑道,“我买了明天去首都的机票,过几天要陪同何主席去参加作协复建讨论会,所以要过来向您告辞。”

  巴老恍然点了点头,“原来是这个事。”

  他笑了笑说道,“过几天我也会过去,到时候还能在首都见面,雁冰一定会很高兴见到你。”

  陈凡脖子一缩,“您可别这么说,我会骄傲的。”

  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

  对,就是当今文坛的话事人,连巴老也要稍逊一筹。

  巴老打了个哈哈,挥挥手说道,“告别的话不用多说,还有相见的时候。去吧去吧。”

  陈凡哈哈一笑,老人家果然洒脱。

  随即抄起茶几上的紫砂壶就跑,气得巴老跳起来骂,“你个瓜娃子,以后不许进老子家门。”

  好嘛,乡音都冒出来了。

  ……

  陈凡先骑着摩托车回家,将这把顾景舟紫砂壶小心翼翼地放好,随后上楼看了看,房间里空空如也,看来姜丽丽应该已经去了学校。

  他也不停留,骑着车去了她学校,却不是找她,而是找胡老师告辞。

  姜丽丽还要在这里待四年呢,哪能用时人前用完人后?

  陪着胡老师聊了一会儿,留下几个自己雕的小摆件,陈凡便告辞离开。

  等姜丽丽中午放学,陪她在学校里吃了顿饭,顺便宣示一下主权,下午又去了一趟复旦,将这个流程又走了一遍。

  虽说有巴老打过招呼,可他自己也要知趣,这样才能长久。

  倒是没有陪姜甜甜吃晚饭,而是拉着她回家,和丽丽汇合后,去安全家吃单独的乔迁宴。

  吃饭的时候,听到安全兴致勃勃地跟陈凡聊如何在学校里办副业社、杂志社的事情,姜甜甜顿时来了兴趣。

  回家之后,姜甜甜问道,“小凡,我能在学校办校刊报纸或杂志吗?”

  陈凡坐在沙发上,等姜丽丽端来热水,当即踢掉拖鞋泡脚,舒服地呼出一口长气,随即看着她笑道,“当然可以啊,他要办也只能在上交大办,除非有其他学校的允许和配合,否则出不了校园大门。

  即便可以卖去外校,也不影响你在自己学校办刊。”

首节 上一节 446/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