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 第476节

  设计图上交,再给一点半新不旧的二手设备,以及一点起始任务订单,后续如何,上级就不会再管,以后云湖汽车厂是死是活,就看杨厂长他们做得怎么样?

  怎么说呢,这个待遇确实不怎么样。

  就以二汽和江南汽车厂为例,二汽属于亲儿子序列,所有的生产设备和车型都是一汽援建,一汽承担了二汽11个专业厂和热处理、电镀两个系统的包建任务。共支援二汽技术业务骨干1539人,之后又抽调大批技术工人,总共支援了4200人。

  就连二汽的工厂,一开始也是一汽的工厂设计处设计的。

  再看江南汽车厂,别说亲儿子,连义子都算不上,顶多是个徒弟。

  一机部只给政策和设备批文,其他东西都要由江南省工业厅去东拼西凑,当年就连云湖机械厂也被抽过血。

  纯纯的三等待遇。

  如果不是这时候的汽车设计图纸可以找一机部申请,恐怕这个一年只产一两百辆卡车的汽车厂,会直接转型去生产拖拉机。

  而云湖汽车厂就处于两者之间。

  可是这份待遇,是用陈凡的两套图纸换回来的。

  若是杨厂长他们争气还好,否则的话,弄不好最后给几个汽车巨头做了嫁衣裳,自己沦落到江南汽车厂之流,只能在本地嚎两嗓子,等到破产潮一到,直接解散完球。

  可要说一机部和省厅干的不对,那也不合适。

  人家毕竟还是给了资源,怎么说都不算白嫖。

  杨厂长看着陈凡脸上变了颜色,便知道他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不禁苦笑道,“虽然我们拿到了援建资源,可等工厂建成投产,最快也要半年以后,而这段时间我们也只能小打小闹,就跟红旗汽车生产车间一样,靠人工去拼凑。

  而一汽、二汽、北汽这样的大厂,他们有完整的零配件供应单位,拿到图纸就可以准备生产新车,肯定要远远领先于我们。

  这样一来,我们先天就落了下风。

  所以我留你下来,主要就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面对这种局面,你有没有好的建议,第二个,你在一汽也是提了建议的,现在回来我们自己单位,还有没有合适我们的东西?”

  他掏出烟自己抽出一支,随后将整包烟丢给陈凡,“别的福利我争取不了,回头等云湖汽车厂成立,我再给你挂个技术顾问的头衔,和机械厂一样,一个月100块的津贴,就是个意思。”

  陈凡拿起烟看了看,嗯,过滤嘴中华,便抽出一支叼在嘴里,顺手将烟揣进口袋,再掏出打火机点燃。

  旁边李副厂长眼角直抽抽,只能掏出自己的过滤嘴永光,给赵主席和张书记散了一支。

  陈凡抽了口烟,轻轻摇头说道,“津贴就算了,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这东西还是不要搞太多,我在省卫生厅挂的顾问也没领津贴,还有机械厂和棉纺厂的,以后我也不拿了。”

  李副厂长闻言一愣,皱着眉头说道,“这怎么行呢?你做了厂里的顾问,还切切实实办了事,哪能什么东西都不要?况且顾问津贴本来就合情合理,一些老领导不也拿了上级发的津贴,你拿又有什么关系。”

  陈凡却坚定地摆摆手,“您要给我发奖品,我都收着,津贴就算了,以后都不要,没领的也不要了。”

  津贴这东西,其实有点类似于万金油,只要能想个合适的理由,又有这个条件,就可以发放,算是工资的一个补充。

  其实在55年工资改革之前,革命工作者基本上都没有工资,而是以“供给”的形式领取收入,当时有伙食、服装、津贴(零用钱)以及随军子女供给(保育费、保姆费)等等。

  后来全面改成工资制之后,这些各种各样的“供给”都被折算到工资里面,成为工资的一部分。(有一本书叫《健民的账本》,记录了52年到93年的家庭收入与支出,几乎涵盖我国从头到尾的工资改革,很有意思)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全国所有职工干部都只领工资,包括工龄、加班、高温、险恶等等特殊津贴也都被折算到了工资里,除了工资,再没有其他任何形式的收入。

  自然也没有津贴。

  但是嘛,事在人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工资之外,又有了“津贴”。

  比如从甲单位借调高级技术人员到乙单位,乙单位为了让人家多卖力干活儿、解决问题,就会暗戳戳地给一些餐食津贴、住宿津贴、夜班津贴之类的福利。

  有的是实物,有的直接给钱、给票。

  当然,必须是有本事的专家才有,普通的技术工可没这么大的福气。

  后来好像也没人管,渐渐的这种津贴就堂而皇之地出现了,甚至还得到部分地方政府的承认,所以才会有一个人在几个单位领钱这种事发生。

  只不过人数相对较少,那时候又没有微博宣传,所以知道的人也不多。

  就比如陈凡之前同时拿着几份津贴,机械厂和棉纺厂的普通职工却都不知道,以为他只领一点福利品而已。

  也差不多算是“圈内人尽皆知、圈外无人知晓”,要不然早就被人写举报信。

  虽说不是什么大错,却也难免脸上不好看。

  而现在恢复稿费,仅靠写作收入一个月就有两千多,另外还有一份卢家湾的工分,实在没必要为了这点钱冒风险,便直接拒绝,以后都不再领取。

  杨厂长和李副厂长相视一眼,见他如此坚定,便只能点头同意。

  李副厂长想了想,对着他说道,“毕竟你还是厂里的顾问,不能什么福利都没有,配车和相关用油、维修这个继续留着,另外厂里会给你一部分实物补贴,不涉及金钱,你就不要推辞了。”

  这个陈凡倒是没有拒绝,反而笑道,“可别什么乱七八糟的都丢给我啊,不好我可不要。”

  李副厂长立刻仰头大笑,“放心,你李叔可不会拿普通货色搪塞你。”

  陈凡笑了笑,转头看向杨厂长,正色说道,“杨叔,您去了一汽,也看了我写给他们的建言书,您觉得他们生产方面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杨厂长沉吟两秒,抬起头说道,“质量!”

  陈凡轻轻点头,“其实严格说来,红旗轿车也好、解放卡车也好,他们的设计并没有太致命的缺陷,只能说对比进口车缺少竞争力。他们最根本的问题,是在生产过程中对质量把控不足,容易出现缺陷品。

  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管理制度缺失、对进厂材料和零配件监管不严,放任缺陷材料流入生产线,如果说这个还可以通过严格的管理去改变,那第二个才是真正要命的事情。”

  杨厂长目不转睛地看着他,“那是什么?”

  陈凡忽然叹了一口气,转头看看李副厂长、赵主席和张书记,再回过头来,正色说道,“其实这个问题在咱们机械厂也存在,那就是‘节俭’。”

  “节俭?”

  杨厂长顿时傻眼,看了看旁边三人,也是满脸茫然。

  李副厂长皱着眉头问道,“节俭怎么会是问题呢?”

  陈凡看着他,轻声说道,“那我提个问题,现在要生产面包车,车子装配好之后,却发现车门有点问题,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拉上不说,门缝还比较大,但不影响使用,那么这扇门,您用、还是不用?”

  李副厂长哈哈一笑,说道,“这有什么不能用的……”

  话还没说话,他突然反应过来,直愣愣地看着陈凡,“你的意思,是这扇门不能用?”

  陈凡笑了笑,转头看向杨厂长,“杨叔,您还记得在一汽工厂看到的那辆新车吗,他们的问题产品,就是这么出来的!”

  杨厂长也明白了他的意思,当即愣在那里,过了好一会儿,才抬起两手做着手势,“可是如果不用的话,那这扇门不就浪费了吗?”

  陈凡耸耸肩,正要说话,旁边李副厂长就叹着气说道,“所以他才说,‘节俭’是个大问题。”

  杨厂长舔舔嘴唇,张大嘴说不出话来。

  赵主席和张书记也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在今天之前,谁要跟他们说一扇门合不紧就要换掉,他们指定一个大嘴巴子扇过去。

  又不是不能用,凭什么不用?!

  陈凡靠在椅背上,抽了口烟,笑着说道,“用,这辆车就是有问题的缺陷车,不用,虽然浪费了一扇门,却可以得到一辆不漏风、推拉轻松的合格新车。用一扇门换一辆车,这个选择很难吗?”

  杨厂长终于回过神来,满脸怅然地叹了口气,“不难,可是却没人想这么选。”

  张书记突然说道,“其实,这种现象也不能怪某一个人,无故浪费一扇门,会有工人看不过眼,往上级打报告的。”

  陈凡毫不隐晦地说道,“那就告诉所有工人,放任缺陷品进入生产环节,是对产品的不负责,他们挽救了一扇门,可是却毁了一辆好车!”

  他转头看着杨厂长,“只要你狠抓质量,保证从汽车厂开出去的每一辆车都符合设计标准,那么不管是一汽二汽,还是北汽上汽,都不可能把‘云汽’的发展之路堵死。”

  杨厂长沉吟两秒,不再说这个话题,而是问道,“那成本呢?红旗车最低8万的成本,却只卖4万的价格,我们怎么能把成本控制下来?”

  陈凡两手一摊,“还是那句话,提升效率、降低残次品,才能降本增效。

  而且红旗的定价是上级定的,他们有政策补贴,产品也是指定销售给相关单位,所以不怕赔钱。换到云湖汽车厂身上,你们有政策补贴吗?”

  杨厂长摇头,“还没谈。”

  陈凡笑了笑,“那就去谈,要么给补贴,要么提高价格,现在好多单位都买不到车,我想只要有指标,哪怕多花几万块,乐意花这个钱的单位应该也不少吧。”

第537章 又回来了

  聊了一阵,已经是下午两点,陈凡看看时间也差不多了,便说道,“就这样吧,先把架子搭起来,同时也不忘手工打造新车。

  至于说云湖没有合适的零配件供应单位,我倒是觉得这也是机械厂的另一个机遇。”

  迎着杨厂长四人探询的目光,陈凡笑道,“我记得之前机械厂还造过车桥,做过万向节,既然有基础,不妨把一部分车间和工人拆分出来,建设成不同的汽配分厂,如此一来,更方便对零配件进行质量管控。”

  他举起手打着手势说道,“这两款车既然被部委公开了,那肯定会被全国各地的汽车厂拿去生产,如此一来,对这两种车型的专属零配件的需求量一定会很大。

  我们一方面抓好汽车的生产工作,另一方面也不放过零配件的利润,只要产品好,把云湖机械厂逐步转变成为一家专业的汽车产业配套公司,是很有可能的。”

  杨厂长听得两眼放光,“之前我们就是没有思路,现在听你这么一说,等于是拨开云雾见月明啊。”

  说着两手一拍,“行,这事我知道怎么做了,放心,短时间内,一定不会再打扰你。”

  陈凡垮着脸,所以长时间就会咯?

  从食堂出来,黄鹂三人早已等在车旁,钱主任还拉着她们聊天,也不知道有什么好聊的?

  陈凡看了一眼,转过身对着杨厂长和李副厂长说道,“马上要成立汽车厂,以后要在京城设立办事处的吧?”

  李副厂长连连点头,“这个肯定很有必要,不管是要任务还是要技术支持,都得多跟部委联系。连首任驻京办主任、我们都已经开会讨论好了。过几天我就会亲自带他去一趟京城,把办事处建好再回来。”

  说完这话,他心里忽然一动,对着陈凡笑道,“你是不是有什么好主意?”

  陈凡摇摇头,“算不上什么好主意,不过是一点现实问题。”

  他转头对着杨厂长说道,“我在京城待的时间稍微长一点,还去作协开过会,您知道作协现在的机关办公室是什么样子吗?”

  杨厂长回想一下去见陈凡时的场景,眼里闪过一丝异色,“该不会就是那排木板屋吧?”

  陈凡正色点头,“对,就是那几间冬天没暖气、夏天热死人的木板屋。”

  杨厂长顿时哑然,张大嘴说不出话来。

  他之前一直处于马上就有汽车厂的亢奋状态,哪有时间去想那几排木屋是什么,当时还只以为他们临时在那里开会,万万没想到,竟然是作协机关。

  好歹也是全国作协,条件就这么艰苦么?

  这时李副厂长也听出来了,若有所思地说道,“你的意思是,京城的单位用房很紧张?以至于连作协都没有一个稳定的办公场所?”

  陈凡自然不会跟他们说自己和何青生的猜想,毅然点头说道,“不仅仅是单位用房,包括居民用房也非常紧张,目前知青回城已经开始形成浪潮,今年和明年两年,很可能绝大部分的知青都会回城,所以城市用房紧张是必然的趋势。

  尤其是像京城、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一家人挤在一间十几平米的屋子里生活,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闻,据说这时候上海的人均居住面积只有不到4平米,京城稍微好一点,可也只有4.5平米。”

  说到这里,陈凡想到自己的番禺路小洋楼和京城的海景小别墅,默默地忏悔了三秒。

  然后立志,以后有钱了一定要多造房子,让大家都有好房子住!

  陈凡这一番话,李副厂长别的没听太明白,就听懂了一件事,机械厂的办事处,首先要解决的不是与一机部的沟通联络问题,而是怎么才能搞到一座堪堪够用的房子!

  当即问道,“那有什么办法能找到房子?”

  陈凡笑了笑,“其实要找房子也挺简单,只要不等不靠,房子多得是。”

  李副厂长目不转睛盯着他,“怎么说?”

  陈凡,“您要是想着找一机部帮忙,他们肯定没有,可要是去找街道办,就很容易解决。”

  李副厂长先是愣了愣,随即眼珠微转,恍然笑道,“明白了,也就是说,这个事部委还帮不上忙,要咱们自己去买房子。”

  陈凡点点头,“现在京城还有不少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尤其是前年那场地震,有些房屋毁坏后还来不及修理,也被腾退出来当做危房等到维修。

  你们可以去买这种房子、自己去修缮改造,或者干脆在三里河附近买個空院子自己造,什么宿舍、办公室、食堂、接待厅,想怎么规划就怎么规划,办什么事都方便。

  说不定以后部委有些时候还要找你们借房办事,那还不是什么事情都好说?!”

  李副厂长和杨厂长相视一眼,脸上齐齐露出笑容。

首节 上一节 476/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