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凡呵呵干笑了两声,“前两天,先回了一趟卢家湾。”
算起来回云湖半个月了,却今天才来这里,还是因为有事,也算是没心没肺了吧。
沈雪怡也只是随口一问,走到姜恒身边坐下,看着他说道,“事情办好啦?”
姜恒点点头,眼里还带着几分兴奋,“上个月我去了省厅,厅里的领导对这个项目也有兴趣,可是对相关信息不了解,一时间谁也不敢轻易做决定。
为了了解当前相关方面的真实情况,我和两位主管领导一起,先后跑了上海、宁波、无锡、江西等好几个地方,还去京城和广州了解羽绒服的销售问题。”
他说着转头看向陈凡,“根据我们了解的信息,和你之前说的情况差不多。目前国内只有寥寥几家有生产羽绒服面料,国内生产羽绒服的工厂,更是不超过一只巴掌。
但是,根据广交会的交易记录,羽绒服在国外的销售势头非常不错。”
他端起茶杯吹了几口热气,小口喝了几口水,放下后继续说道,“根据我们找广东进出口公司了解的情况,羽绒服分为两种,一种是比较薄的款式,这种一般是销往香港和东南亚等地区。
这种地方冬天温度并不低,对衣服的保暖效果要求不高,所以羽绒服以轻薄为主。
而另一种自然是寒冷的地区,比如美国、加拿大,还有欧洲,这些地方对羽绒服的厚度、长度都有非常明确的要求。
除此之外,羽绒服的面料工艺也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轻薄款的,一般使用两层或三层面料,但是一般不会用单层,因为单层容易跑绒。
而厚实款的,面料最多能去到6、7层,比轻薄款多了一倍还多。因为厚实款需要更多量的鸭绒,如果面料不足,跑绒不说,甚至连空气中的寒气都挡不住。”
他正色看着陈凡,“我可是在领导面前打了包票,保证卢家湾能生产出合格的羽绒服。领导这才拍板同意,在云湖棉纺厂增设一条羽绒服面料生产线,并给上海相关单位去函,为我们提供相关纤维原料和生产设备。
如果不出意外,最快今年年底,生产线就能投产。
小凡,卢家湾那边,你可要盯着点,别给我掉链子。我可是立下了军令状的。”
陈凡连连点头,“您放心,我今天才从卢家湾过来。现在卢家湾已经给县商业局打了申请,要筹办服装厂,甚至为了保证生产用电,我们还与隔壁青山公社合作,办了一个小水电站。”
他又看向沈雪怡,继续说道,“暑假期间,我带一个学生去了上海,丽丽她们也知道,那个学生在上海进修了一个多月的裁缝,并学会了使用工业缝纫机。
这次回来,生产队就特意办了一个服装培训学校,专门为即将成立的服装厂培养生产工人。”
如果是一年前,这家服装厂多半没戏,因为服装制造,已经超出了农村“副业”的范畴。
除非是“洗绒”还差不多。
但是今年,各方面的政策都开始慢慢松动,尤其是传说中的华西村,不仅公然办起了工厂,甚至还将整个生产队办成了景区。
这个消息都登了报纸,不说人尽皆知,但该知道的、几乎全都知道了。
这种情况下,卢家湾要办个工厂,根本就不叫事儿。
反正不管怎么说,卢家湾生产大队,还是一个集体,集体办的企业,终究还是人民群众的企业,与私人企业有本质区别,稍微松一点,完全没问题。
而姜恒听到陈凡的话,不禁面露讶色,“你们还送人去上海进修、专门学了工业缝纫机?回来就办了服装培训班?”
旁边沈雪怡也感慨地说道,“那你们的准备工作很充足啊。”
姜恒接着说道,“最让我惊讶的,是你们竟然准备用工业缝纫机,这个可是大手笔啊!”
陈凡看看两人,眼里有些不解,“好像棉纺厂下面就有两家服装厂吧,难道用的不是工业缝纫机?”
这次姜恒没有说话,倒是沈雪怡连连摇头,苦笑着说道,“什么呀,那两家服装厂,一家是为了解决部分困难职工家属的生活问题而开办起来的,用的就是隔壁机械厂生产的家用缝纫机。
这家厂生产的东西也很简单,基本上都是被单、劳保服这样的东西。
另一家倒是稍微正规一点,主要为供销社和市百货公司供货,可用的也同样是家用缝纫机。
那工业缝纫机是重要资源,给那些重点大型服装厂供货还不够呢,怎么会轮到我们?!”
陈凡眨眨眼,沈雪怡的话,倒是出乎他的意料。
一家服装厂用家用缝纫机?
那一天能生产几件衣服啊?!
这时姜恒看着他问道,“你们打算用工业缝纫机,是有了确切的货源吗?那有没有多余的货、能不能给我们厂也介绍一下?”
陈凡“呃”了一声,略显尴尬地说道,“货源没有,就是大队书记通过公社,给商业局打了个申请,商业局表态会全力促成。”
说完之后,顿了一下,他又追加了一句,“嗯,就这样。”
似乎这样更能显示信心似的。
可惜,姜恒对他的信心是严重不足,满脸无语地说道,“我们通过省商业厅都买不到,你们孤峰县商业局就这么厉害,能买到一个厂要用的工业缝纫机?”
陈凡搓了把脸,咂咂嘴说道,“既然这样,那就只能出底牌了。”
姜恒眉头一挑,“你竟然还有底牌?说来听听。”
陈凡指了指东边,“机械厂不是能造电机么,让他们想想办法,再不行,买两台工业缝纫机回来,给他们拆了研究,再给我们生产出来。”
姜恒一听,差点没晕过去。
你当机械厂是你家的?说让他们造什么、他们就造什么?人家辣么大的机械厂,从来都只听……
想到这里,姜恒眼珠微转,看着陈凡的眼里,也变得颇为复杂。
如果是别人,肯定别想指挥得了机械厂,哪怕是地委商业局也得跟人家商量着来。
可是这个小家伙,他要是肯说话,机械厂还真有可能听打招呼!
第632章 多一些就好了
聊了一阵子,陈凡便掏出图纸道明来意。
姜恒看了看图纸,二话不说,带着他去了车间。
多功能收纳包和战术服还好说,照着图纸裁剪、拼接,哪怕工艺粗糙一点,也能把东西做出来。
可是那吉利服,不禁让车间主任犯了难。
“这东西怎么弄的啊?”
陈凡笑着解释,“这东西看着复杂,其实很简单,就是繁琐一点。它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作为底层的普通衣服,以及附着在上面的麻绳和布条。
麻绳和布条要尽量自然弯曲,并染成杂色,这种杂色以植物的绿色、枯黄色和泥土的褐黄色为主。
染好以后,再拼接成块,然后缝在衣服表层上……”
听完解释,车间主任立刻明白了制作工艺,当即点头说道,“没问题,无非就是多找几个人一起干,很快就能做好。”
陈凡又说道,“这东西多做几件,另外再做几个伪装网,工艺和吉利服差不多,就是把底布换成一块网状布料。或者直接用尼龙绳编织成的渔网也行。”
最好的吉利服,其实只有一张网,全靠战士根据作战时的环境需要,自己动手往网上加东西,有时候一件吉利服甚至要花费一周到十天的时间才能成形。
陈凡当然不会那么麻烦,弄个七八分的效果就差不多了。
这东西就是一层窗户纸,只要捅破这张纸,战士们自然会发散思维,开动他们聪明的脑筋,把伪装玩出花来。
比如后来那位在身上绑垃圾袋、躲在垃圾堆里的战士就是,开创了城市吉利服的潮流。
姜恒在一旁看着车间工人开工制作,过了一会儿,他转头看向陈凡,眼里满是惊奇,“你是怎么想到这种东西的?这要是给部队装备上,以后小规模作战时,被发现的概率可就低多了。”
他们这一代人,几乎全部都进行过军事训练,对于单兵作战、小规模协同作战等战术都不陌生。
看到这种伪装物,自然而然就想到用在战场上。
至于说只限于小规模战斗,而不是用于大规模团战,那是因为场景完全不同。
小规模战斗讲究的是出其不意,自然要做好伪装。
而大范围团战,这年头讲究的是集体冲锋,要的是气势如虹、排山倒海,直接从精神上摧毁敌人的斗志。
没见冲锋的时候一个个都不要命的往前跑?那时候吉利服还有个屁用。
而且短兵相接、拼白刃战的时候,身上还挂着那么多零碎,是嫌死得不够快?
也正因为如此,即便吉利服已经发明了一百多年,可是在二战之前,却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重视。
就连美军,也是在80年代以后,才开始正式使用吉利服。
后来随着武器的发展,集团冲锋战术被彻底淘汰,大国之间的斗争转为小规模特种作战,吉利服才被重视起来,乃至出圈。
在此之前,吉利服只是狙击手的专用伪装工具,所以当时也被叫做“狙击手服”。
不过这东西在山林里面用好了,也是一件利器。
陈凡坐在旁边,等着成品出来。
听到姜恒的话,笑了笑说道,“我可没那么多灵感。这东西一百多年前就有了,是一个叫吉利的英格兰人发明的,最早用于牧羊和打猎。
牧羊就是在身上沾上羊毛、伪装成绵羊躲在羊群里,降低野狼等野兽的警惕,然后出其不意对其狙杀。
后来因为隐藏效果很好,就被狙击手借鉴过去,在一战时用于战场狙杀,二战的时候又风光了一把。
卢家湾有一支民兵队,最近一年一直跟着一位老猎手,苦练丛林战术,我想到这东西在山林里面,应该有很好的隐藏效果,就想做出来给他们试着用用看。”
听完陈凡的解释,姜恒眼里闪过几分异色,“你对卢家湾是真上心。”
这时候谁还关注民兵啊?
现在全社会的焦点,就那么几个:翻案、回城、政策松紧。
其中关注人最多的就是最后一个,因为是松是紧关系着赚钱呐。
捞钱可不是后来才有的思路,那是自古以来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本能。只要上面能开一条口子,那股风就能无孔不入。
要不然从明后年起、道路上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那么多的关卡呢。
那都是冲着赚钱去的。
零成本、又方便,还有比这种更简单的赚钱方式吗?!
至于什么时刻警惕着准备战斗之类的东西,除了部队,社会上还有几个人记得?可能也就那些老兵永志不忘。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咯。
陈凡微不可察地叹了口气,收回思绪,开着玩笑说道,“民兵连长是个武痴,脑子里除了提高警惕、时刻备战,就是找人比武。
这不前天又找到我头上了么,我不想理他,可是不理吧,他还缠着不放。正好之前在书上看到过几样有意思的东西,就做个样板出来给他,让他去琢磨,省得他闲着没事儿干,到处找人打架。”
听到这话,姜恒不禁哈哈笑出声来,“你说的是张文良张连长吧,没想到他是这样的人。”
“啊?”
陈凡惊讶地转过头,“您见过?”
姜恒笑道,“卢家湾也在给棉纺厂供货,鸡鸭鱼肉都不少,每天都有运输队送过来,有时候是张连长亲自押送,就见过几次。”
陈凡恍然点点头,“哦,难怪。”
张文良主要负责运输和销售,来了棉纺厂,姜恒看在自己面子上亲自出面接待,也说得过去。
这事他也没在意,中途和姜恒、沈雪怡一起,再约上杨厂长和机械厂的薛副厂长,在棉纺厂小食堂吃了午饭,顺便聊了一下请机械厂研制工业缝纫机的事。
这事儿对别人很困难,但对于杨厂长和薛副厂长来说,不过是一句话而已。
而且工业缝纫机虽然很难买到,但结构其实并不复杂。也就是陈凡懒得去弄,否则给他半天时间,就能画出完整的结构图。
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在学校的时候拆个工业缝纫机很正常吧。
机械厂的能人也不少,在陈凡出现之前,人家的研发部门也拿出过不少好东西。
相比之下,工业缝纫机的难度确实很一般。
再说了,买不到大批量的机器,还买不到样机?
回头找省里工业局帮忙,弄两台样机过来,拆了画图会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