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 第635节

  正教授分为四级,四级就相当于副厅待遇,三级对应厅级,一级对应正部。若是陈凡真答应去学校,有他老师看着,加上他自己的才学,弄不好升级比在作协还快。

  不过,只要不是立刻调换单位,就有回旋的余地,至于以后的事情,船到桥头自然直,当然是以后再说。

  听完何青生的解释,陈凡若有所思点了点头,“原来如此。”

  他之前还真不太了解这方面的东西,即便徐教授说了可以兼职,也不明白里面的门道,现在才清楚原来早有先例。

  那他选择的余地就大了一些。

  随即抬起头笑道,“你说的我记住了。现在距离下决定还早,到时候再说。”

  何青生点点头,“这事确实是要认真考虑,不过在我来说,肯定是希望你留下来的。”

  陈凡哈哈笑了笑,“明白,我也不会随随便便就走人。”

  抽完这支烟,何青生便起身告辞,离开时还不忘交代,“早点过去,别误了飞机。”

  陈凡挥挥手,“耽误不了。”

第674章 添丁进口

  下午一点,随便做了一碗河鲜面,吃完之后,陈凡便一手拎着行李箱、一手提着三只小鸟,上车出发。

  机场距离市区大约四十分钟车程,这时候过去,时间还很充裕。

  他不紧不慢地开着车,绕开城区、走城边的公路,不一会儿便到了郊区,机场也越来越近。

  省城边上的郊区,其实也是公社和生产队,各方面情况和南湖公社差不多,特殊之处,就是距离市区比较近而已,进城很方便。

  但也仅此而已。

  所以当陈凡路过某个小镇时,看着这条过路街的镇子,感觉真就像是回到了南湖镇一样。

  马路两边是各种门市部,以及邮局、卫生院、银行等单位,某条巷子口还挂着一块小学指引牌,学校应该在巷子里面。

  现在这个时间点,距离过年只有一个半月,虽然商店里还没有开始供应春节年货,比如烟花爆竹、年画、假花、……,也没有增加烟酒糖果供应之类的东西。

  但街上已经有了几分过年的气氛。

  不少一看就是生产队社员的人,三五成群、在各个门市部里流连忘返,挑选各种商品。

  若是在平时,商店里可没这么热闹,一年到头、也只有春节前,人们准备年货的时候,才会成群结队到街上购物,或者是赶集。

  这也是现在的春节,与新千年以后的人过春节,最大的区别之一。

  新世纪以后,物资极其丰富,买卖也方便,许多农村的春节习俗都发生了变化。

  比如很多人会提前一两个月准备腊肉腊鱼的,后来却大多都懒得去做,变成了直接上街去买,可能只有一些老人还在坚持。

  现在却不是,绝大部分家庭都会提前一个月以上,准备各种各样的年货,这么做的原因,一方面是准备年货需要时间去做,另一方面,还是物资较少、同时钱和票也很紧张,只能今天买一点、明天买一点,这样慢慢凑齐。

  对大人来说,麻烦中带着几分喜悦,在小孩子看来,那就是纯粹的过年前“仪式”。

  到了准备年货、做新衣的时候,就意味着,年要到了!

  可以穿新衣、放鞭炮,痛痛快快吃几天肉……。

  陈凡开着车,缓缓从街上驶过,看着这一幕,隐隐有些恍惚。

  好像自己很久没有为某件事认真准备过?

  是不是日子过好了以后,什么都不缺,人就会变懒呢?

  就像后来的人们不再认真准备年货一样。

  陈凡晃晃脑袋,回过神来,心里想着,是不是以后对生活也认真些,别什么事都让徒弟去干,有时候自己参与进去,未尝不是一种人生体验。

  不能再摆烂、玩物丧志了啊!

  就在他暗暗反省的时候,车子开到马路尽头,再转个弯,眼看着马路旁边有好大一片空地,边上的积雪还没融化,场坪上却有不少人在聚集。

  只是随意打量两眼,便知道这里在开集。

  “省城也有集市?”

  不是初一、十五,也不是周日,莫名其妙的赶什么集?

  陈凡心里嘀咕了一句,看看时间,还不到一点半,他便将车停在路边,下来看看。

  一辆小汽车过来,引起周围不少人的注意,戴着红袖箍的管理员目光停留在他身上,久久没有离开。

  却也无人上前盘问。

  这里靠近省城,又是去往机场的道路之一,以前赶集的时候,也有汽车临时停靠,基本上都是来随便逛逛、买东西的。

  有了经验,这些管理员就会放松许多。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待遇。

  若是穿着补丁连补丁的破棉袄、挎着个烂包袱,还一副生面孔,那就不好意思了。

  这不,眼前就有两个,管理员只得将视线从陈凡身上移开,上前询问。

  越是赶集、安全问题越是不容忽视,这种时候管理员的警惕性也会更高。

  陈凡感应到注视着自己的目光已经不在,本能地回头看了一眼,发现管理员转移了目标,便没当回事,继续往前走。

  简单逛了一会儿,感觉这里和南湖公社的集市差不多,基本上以农村各种物品为主,当然也少不了农产品。

  这边一条全是各种小动物,鸡、鸭、鹅,还有小猪仔。

  大肥猪是肯定没有的,那属于专卖物资,不允许随意交易。倒是有两处在卖牛马,摊位周围有不少人围着,各自讨价还价。

  陈凡只是瞟了一眼,便不感兴趣地将目光移开。

  转到另一边,这里几乎都是各种蔬菜。

  再往前,则是手工艺品售卖区,自家织的土布、手工做的布鞋,还有自己打的桌子、凳子、椅子、柜子等家具,外观自然不用多说,主打一个朴实耐用。

  其中有个摊位,竟然还在卖草鞋?

  虽说也卖蓑衣和斗笠,但是大冬天的把草鞋拿出来卖,陈凡也只能暗暗给他写个服字。

  他站在原地张望,再往前就是“餐饮区”了。

  冒着热气的摊子,不是包子铺就是面条档,另外还有售卖自家做的各种点心。

  原来这时候就有卖年货的了?

  陈凡晃了晃脑袋,遗憾地没有看见提着祖传酱坛子的人。

  不是说早期的农村集市上,经常能发现古董么,什么家里的酱坛子、喂鸡的缸子、喂狗的罐子、猫用的小碗……

  他在南湖公社也去了不少生产队,集市也逛过好几次,却连一次都没有发现这种好事。

  难道我与横财无缘?

  摇头叹息两声,他便准备离开。

  刚走到集市边上,忽然听见一阵锣鼓声。

  不需要吆喝,随着紧密的锣鼓声响起,那里的人们迅速自动清出一片场地。

  陈凡个子够高,站在人群后面,也看得清清楚楚。

  只见一个穿着破旧棉衣的老汉,背上背着一个斑驳的红漆箱子,手里拿着铜锣敲个不停。

  在他手里,还牵着几条绳子。绳子的另一端,分别是一条狗和三只猴。

  原来是耍猴戏的。

  眼看着人群聚集起来,那老汉话不多说,直接将箱子放下,打开箱子,取出一些道具。

  虽然他牵了三只猴,但表演的只有一只,另外两只却是只有猫儿大小的小猴子。

  其他人的注意力都在猴戏上,随着猴子翻跟头、兜圈子、舞枪弄棒的蹦蹦跳跳,人们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这年头缺少娱乐活动,一场猴戏,便能让人流连忘返。

  等猴子表演完,狗子又接着上场,一番表演过后,那猴子一下子跳到狗子的背上,狗子驮着猴子跑,就和骑马差不多。

  看到这里,人们自发地欢呼鼓掌。

  那老汉趁机拿起铜锣,反面朝上,对着人群作了个罗圈揖,捧着铜锣盘子讨赏。

  这时候瞬间有一大半人散去,但也有豪爽的,在盘子里丢下一张张分币。

  若是有人丢下一毛或两毛,老汉还要额外鞠躬感谢。

  等那铜锣转到陈凡面前,他从兜里掏出一张钱,轻轻放在盘子里。

  老汉顿时一愣,竟然是一块?!

  好大的手笔!

  他赶紧抬起头来,见是一位年轻人,不过衣着光鲜,明显是干部打扮,便打消了疑虑,连连鞠躬道谢,“谢谢小同志赏脸。”

  陈凡笑了笑,轻声说道,“您从哪儿来的啊?”

  老汉眼里闪过几分小心,眼珠微转,笑着说道,“我从四川来的,秋收过了,收成不太好,就赶在过年前出来讨点生活。”

  顿了一下,又特意说道,“出来前队里开了介绍信,是得了允许的。”

  陈凡笑了笑没说话。

  他可不是刚来这个年代时的一脸懵,如今各种情况见识多了。别说是卖艺,上到做生意、下到端着碗讨米,就没有生产队开不出来的介绍信。

  (讨米那张证明信出不来。写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国分忧,自力更生”,有生产队和公社两级印章。而且他们真的只要米,不要钱)

  而且他也不是管理员,这个老汉有没有手续,完全与他无关。

  这时候人群散得差不多了,陈凡左右看了看,小声说道,“老同志,我看别人耍猴,用的都是猕猴,你怎么弄了两只金丝猴呢?”

  刚才耍猴戏的时候,别人都在看戏,他却在看那两只小猴子。

  浑身毛发呈黄色,一张脸蓝汪汪的,两只圆不隆冬的大眼睛、眼里满是委屈,还有那性感的厚嘴唇和朝天鼻,分明就是金丝猴宝宝嘛。

  这玩意儿也能耍猴戏?

  老汉听到他的话,不禁愣了愣,再回头看看那两只蜷缩着偎依在一起的小猴子,回过头来时,脸上满是苦笑,“同志你是不知道,我上当了啊!”

  说这话的时候,他忍不住抹了把脸,“前些天在湖北,我碰上个老乡,也是个耍猴儿的……”

  随着他的讲述,陈凡明白了他的遭遇。

  简单点说,就是喝醉了被人忽悠,花钱买了两只没用的小猴子,他甚至不知道这两只猴子,是老乡抓来的,还是也被人骗了买的。

  金丝猴跟猕猴不同,不具备表演能力,而且性格特别温和,就算挨了鞭子,也只会抱头哭唧唧,根本学不会耍猴人教的本事。

  等于这两只猴子是砸在老汉手里,没用不说,养着还白浪费粮食。

  于是在陈凡的提议下,两人经过友好协商,最终各大欢喜。

  那老汉收了40块钱,跟捡了大便宜似的,赶紧背着箱子、拖着自己的宝贝猴子和狗子离开,生怕这个年轻人反悔。

  至于那没用的金丝猴,自然就到了陈凡手里。

  等那老汉走之后,陈凡便牵着两只小猴子上了车。

  关上车门,就开始给它们立规矩。

  “不许抓鸟、不许乱动,只要乖乖听话,以后包吃包住、还不挨打。”

首节 上一节 635/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