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1977 第660节

  遇到姜丽丽之前,他就是母胎单身狗,哪怕上大学时有女生主动追求,但由于自身条件不好,也让他装傻躲过去。

  工作以后就更别提了,没时间更没钱,拿什么谈?

  所以谈恋爱什么的,他确实没经验,连理论都不懂。

  周亚丽还在继续说着话,“你和丽丽,那完全是出自于同患难之下的惺惺相惜、以及共富贵之后的水到渠成,……”

  听到这话,陈凡立刻打断她的话,满脸认真地说道,“那不是,是惺惺相惜还是真心相爱,这个我还是分得清楚的。她容貌漂亮、性格温和、勤快善良,正是我心中的良配,能和她在一起,是我的幸运。”

  周亚丽眨眨眼,顿了两秒,看着他问道,“所以,对那个女孩子,你也确定是喜欢?”

  陈凡,“对她,……”

  他忽然反应过来,立刻义正言辞地纠正,“什么我确定,都说了,是我一个朋友,安全,是他,不是我。”

  周亚丽没脑子地点头,“嗯嗯嗯,是他是他。那你、啊不,他很确定是喜欢那个女孩子?”

  陈凡咂咂嘴,想了想说道,“应该是不确定,要不然也不会来问我,然后我问你了嘛。”

  周亚丽呵呵冷笑两声,“那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行行行,你告诉他,他肯定喜欢那个女生。理由我已经说了,你还是让他好好考虑怎么办吧。”

  陈凡呼出一口长气,眉头紧紧皱起,“这事儿就是不好办,才问你啊。”

  周亚丽两手一摊,“你都说了,你完全能分清楚什么是喜欢、什么是不喜欢。”

  陈凡再次纠正,“安全。”

  周亚丽嘴角微抽,“好,安全。安全其实心里很清楚,所以之前面对那些喜欢他的女生,他可以做到无动于衷,但是面对这个女孩子的时候,他的心就开始乱了。

  至于说要怎么办?”

  她身体往后,倒在椅子上,闭着眼睛说道,“这个谁也帮不了他,只能他自己做决定,反正呢,老婆是不能抛弃的,对那个女生呢,要么跟她说清楚,一刀两断,不要给别人留幻想的余地,要么呢,……”

  说着扭头看向陈凡,咧嘴假假一笑,“那就看他有没有本事金屋藏娇咯,总不可能两个都娶吧。”

  陈凡黑着脸,“什么乱七八糟的,还金屋藏娇,尽出些馊主意。再说了,人家女生也没有明确跟他表明心意,你让他怎么去说清楚?”

  周亚丽两手一拍,嘿嘿笑道,“那就继续装糊涂,把一切交给时间,等那个女生自己想通,说不定哪天那个女生遇到另外一个更优秀的,就移情别恋了呢。”

  她转回头闭上眼睛,嘴里轻声嘀咕了一句。

  以陈凡的耳力都没能听清这句话,不禁问道,“你说什么?”

  周亚丽眼睛也不睁开,“没什么。”

  却在心里暗笑,“我在说,比你更优秀的?基本上不可能。”

  陈凡见她不肯说,也没办法,只能拍拍大腿站起来,“问了等于没问,还是让他自己去想办法吧。”

  说着刚准备走,又转过身来,小声说道,“喂,这个毕竟是别人的隐私,你可别乱说啊。”

  周亚丽睁开眼睛,看着他微微一笑,“放心,我跟谁都不说。”

  陈凡点点头,“还有,他这个人脸皮薄,要是哪天你们见了面,也别去问他。”

  周亚丽在自己嘴边做拉链状,“我嘴很紧,保证不去问他,也不告诉任何人。”

  陈凡满意地点点头,对她比了个大拇指,“是个好孩子,我给你煮饺子去。”

  周亚丽举起右手挥了挥,“煮烂一点,我就爱吃软的。”

  等陈凡走去厨房,她才抬起头看了一眼,忍不住呲笑一声,又赶紧捂着嘴巴,“朋友?呵呵!”

第696章 开放了

  大雪断断续续下了两三天,雪天路滑,加上陈凡来过上海好多次,再来也没什么好逛的,便除了接送两姐妹上学之外,干脆窝在家里不出门。

  他不出去,周亚丽也躲在家里、没有喊着要出去玩,甚至连已经装修好的房子都没去看,天天挨着壁炉烤火,饿了就吃,困了就睡。

  这日子过得,跟两只小猴子没什么区别,人家半斤和八两两只狸猫,还得坚守岗位,陪着女主人上学、保护她们呢。

  只有海东青无畏风雪,每天有大半时间在天上乱窜,只有睡觉的时候才回来,连喂食都不用,也不知道去了哪里打野。

  如此过了两天,时间也到了12月25日,圣诞节。

  这个时候,国内群众自然没有过圣诞节的意识。这玩意儿还是进入90年代以后,从大学里面慢慢传开的,尤其是学生恋人之间互送礼物,或者是追求者在这一天花血本买礼物送人,大多都能将对象狠狠拿下。

  真是见鬼,搞不懂为什么一个教派生日会变成情人节?

  就是在这股买礼物的风气带动下,社会上的商家才开始搞圣诞促销,再加上西方风气的影响,之后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全社会商业节。

  不过那是以后的事。

  如果非要说这年头还有谁会过圣诞,那就是基督教徒,以及极少数留在国内工作生活的西方人。

  再就是周亚丽这样从西方国家回来探亲的。

  此时她也没坐在壁炉旁,而是裹着陈凡的狐皮大衣,两手笼在袖子里,在客厅里来回转圈圈,还不时跑到门口拉开门张望,“怎么还不回来啊?”

  而她要等的陈凡,这时候还开着车,跟无头苍蝇似的,在街上到处乱窜。

  从百货商店出来,他将一只装满东西的大袋子扔到副驾驶上,再转到驾驶室拉开门上车,先把空调打开,等暖气上来,才呼出一口白气,忍不住直摇头,“什么条件,还要过圣诞,我上哪儿给你找圣诞树去。”

  发动车子缓缓上路,他瞪大眼睛左右观望,这时候的雪天路滑倒成了好事,大家都开得慢,不耽误找目标,还不用担心被追尾。

  只不过,这大街上哪有卖树的啊?还得是杉树、松树这样的圣诞树?

  开了一小段,忽然看见一间餐馆里有热气往外冒,他当即摇下车窗、耸了耸鼻子。

  嗯,喷香。

  再一看,嘿,原来是家湘菜馆,闻着味道,似乎有米粉的香味?

  天气这么冷,不如去嗦碗粉先。

  其实这时候上海的餐饮还是挺丰富的,1980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编印的《上海指南》一书中,就有一个“SH市各地方风味名菜馆一览”表。

  其中遴选了一部分颇具代表性的地方菜馆,有粤菜、上海菜、四川菜、川菜扬点、川扬菜、扬州菜、京城菜、苏州菜、无锡菜、清真菜、净素菜、湖南菜、杭州菜、福建菜、宁波菜、潮州菜、安徽菜、河南菜、西餐厅……等等,共几十个品类的一百多家餐馆。

  当然,相比整个大上海,这么些餐馆就有些不够看了。

  还是要到84年以后,餐饮业才开始得以发展,然后到92年,全市酒菜业价格放开,餐饮业才进入快车道。

  而那个时候,全市的酒菜馆总共也才有6565家,从业人员65117人。

  哪像后世,某个网络平台上的餐饮店数量就超过20万家,虽然其中包括了咖啡店、茶餐厅、奶茶店等轻饮店,可这个数量差距着实有点大。

  现在陈凡面前的这家小饭馆,一看门面,就知道是街道办食品公司的集体制小单位,缺点是地方小、品种单一,但也有优点,那就是人比较好相处、处事手段灵活,没有大饭馆那么多条条框框。

  避开门口停好车,陈凡望着小店走过去。

  一个三开间的房子,边上隔出一块地方做厨房,其他位置摆上桌椅。

  比起路边的馄饨摊,格局几乎一模一样,无非就是多了间屋子,可以遮风避雨。

  此时虽然还没到中午,却已经有不少客人在里面用餐,陈凡在门口打量一圈,默默给了个“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评价,到购票处买餐票。

  “大碗米粉,加牛肉。”

  营业员动作麻利,撕了一张票递给他,“这个鬼天气,吃碗牛肉粉,那才才叫舒服。大碗3两粮票,两毛八分钱,没粮票4毛。”

  陈凡付了钱和粮票,忽然换了一种口音,笑道,“师傅长沙来的?”

  营业员眼睛一亮,“哎呀,你也是扶栏伢子?以前没看到过你,看样子像个大学生,来上海读书的?我小时候就来了这边,乡音难改,被你听出来了啊。”

  随即对着旁边的厨师喊道,“老何,这是老乡咧,搞多点哈。”

  厨师师傅立刻举起手,“都是老乡,好说。”

  说着起身拿了个大海碗,将米粉倒到翻滚的开水里,又从一只桶里面抓了一把扔进锅,这是加了大量,总共少说也有半斤。

  看看,认老乡的好处这就体现出来了。

  啥?他是江南人,不是湖南的?

  这有什么关系呢,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能讲一口长沙阀,那咱就是扶栏人。

  营业员看着陈凡笑道,“这里扶栏人蛮少,难得见到一个老乡,也是缘分呢。”

  陈凡站在一旁,呵呵笑道,“前天开会不是说要开放么,我估计啊,以后各个地方的交流肯定会越来越多,说不定你们天天都能遇到老乡。”

  “希望有这一天呐。”

  营业员说着撇撇嘴,忽然放低声音,“是不是能天天遇到老乡、我不晓得。不过啊,这个开放要怎么搞,单位里还没有通知,倒是来吃饭的人,先‘开放’起来了哦。”

  他见陈凡不明白,便用下巴往旁边点了点。

  陈凡顺着他示意的方向看去,只见几个20来岁的小青年,围坐在一张桌子上,每人面前摆着一碗没加肉的素粉,再一人端着个一看就是自带的杯子,时不时的捉对碰一下,咪上一小口,再吃一根米粉。

  但别说,虽然人家看上去有点拮据,可气势却大不一般。或是侧坐踩凳、或是翘着二郎腿,还有一位直接蹲在板凳上,跟只大马猴儿似的,挥着爪子划拳。

  刚才陈凡就注意到了这拨人,不过人家玩自己的,也没碍着别人什么事儿,相比之下,后世的烧烤摊才叫一个热闹。

  见陈凡看到那些人,营业员脸色很是不屑,撇着嘴说道,“这要在以前,他们敢当众喧哗、划拳喝酒,看我揍不死他们!

  不过这不是说要开放了么,怎么放也不知道。万一真要跟20年前一样,只要不犯法就没事,那咱也不好说他们什么,毕竟他们也没害人。”

  说着还叹了口气,“糟心呐。”

  陈凡回头看了看他,颇有几分惊讶。

  真看不出来,这位同志还挺讲道理。

  换个脾气暴的,能上去甩几个耳巴子。开放又怎么样,就算以后有新规矩,可是在新规矩下来之前,就得按照老规矩办。

  不过,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前几年风最大的那一阵,把不少人都给吓到了,尤其是这里,也是当时的暴风眼之一,所以现在局势明朗、换了风向,有些人难免畏手畏脚,不敢轻易有所动作,就怕又是一阵暴风来,一不小心把自己刮走。

  这时厨师将一碗堆满牛肉的米粉搁到取餐台上,喊道,“老乡,粉好啦。”

  陈凡赶紧走过去,“谢谢啊。”

  端起米粉,还对着两人笑了笑,这才转身找了张空桌子坐下,一边嗦粉,一边看那几个年轻人划拳喝酒、高谈阔论。

  他们谈论的东西虽说有点异想天开、不着边际,却也是围绕开放在进行。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大概就是:人类对未来的想象,都来自于自己对世界的认知。

  这些人差不多就是这么想的,开放就是生活恢复到20年前、甚至更早一些的样子,可以唱歌跳舞、喝酒划拳,私人能做生意,……

  以至于那大马猴儿还在借着酒劲叫嚣,“等以后哥发了财,肯定不忘了你们!”

  然后又是一阵碰杯的声音。

  陈凡吃着火辣辣的牛肉,咧着嘴偷笑。

  在改开初期,可以这样说,全国绝大部分地方,都是唱歌跳舞、喝酒划拳。至于私人做生意,真正有所动作的,基本上都是在从浙江、福建到广东这一带。

  再集中一点,那就是与香港、澳门相近的地区。没错,说的就是第一批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以及他们的周边地带。

  选这几个地方做特区,自然有其特殊的原因。

  厦门对面是台弯,哪怕管理再严的时候,也有对岸的渔民过来躲风浪,便于两岸交流。而汕头能入选,则是因为香港的几十万潮汕人,以及数十位潮汕籍富豪。

  深圳不用多说,与香港就隔一条河,珠海也是和澳门隔海相望。

  早在几年前,这些地方就有胆子大的人、依托跑去香港的亲戚办起了家庭作坊,个别村子甚至是整村参与,要么办厂、要么打工。最多的就是办服装厂,凑几台缝纫机便开张,支撑起一条产业链雏形。

  所以,当上面宣布开放的时候,这条产业链便宛如水底下的鳄鱼,一点点的探出水面,等确定安全之后,便一跃而起,吞下好大一片市场。

  任何市场形成的初期,都是混乱无序的。

  那么,在全国其他地方的年轻人,正忙着跳迪斯科、听邓丽君的时候,这些地方的小青年已经与香港接轨。

首节 上一节 660/6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