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李长河拿着一沓报纸,往家里走去。
回去的路上,李长河哼着歌。
没想到买了华侨公寓的房子还有这隐形的好处。
不光订了报纸,连《参考消息》都订上了。
要知道这个年代大多数人看报,还得从阅报栏上面看。
就是跟后世路边立得广告宣传牌一样,官方会定期把报纸贴在里面,有阅读需求的就去看。
然后就是单位订阅,基本上各单位都每天订阅很多报纸。
少部分人可以家庭订阅。
这还是城市居民。
至于农村,就等着看大队里什么时候来报纸就是了,很多时候看到的信息都是迟滞了很久的了。
回到家,李长河拿着一沓报纸进了屋。
客厅里,朱啉跟龚雪还在模仿着《信》中的表演。
“你们继续,我去书房看会报纸。”
李长河摆摆手,直接走进了书房。
书房其实就是自带小卫生间的那个房间,李长河在里面摆了一张书桌,算是方便自己。
坐在窗前的椅子上,他将报纸展开,然后一张张的看了起来。
“嗯?”
【高考是为国家选材,坚决不能让个人的私心毁掉祖国的建设大计】
好大的标题。
李长河好奇的看了下去,然后看完之后,脸色有些古怪。
原来从他的那篇电影《信》上映之后,不少地方果然发现了通知书被人为损坏乃至顶替上学的现象。
接二连三的新闻报道最终以星火燎原之势,成为了整个七月份的热点,最终炸裂开来。
而这上面还有个很特殊的消息,就是经文化布决议,将《信》纳入了今年的电影下乡片源里面。
而这也意味着,《信》这部电影,将会在广大的农村露天场地播放。
李长河看到这个消息,若有所思。
看来这是有高人看到了这些报道,给广大的农村学子警醒啊。
有了这部电影的宣传,估计以后就算有些没收到通知书的考生,多少也会想着去查一下吧。
事实上,在李长河不知道的地方,变动已经开始了。
某地的邮政局,在接待完又一个去年来查有没有录取通知书的考生之后,营业员有气无力的坐了下来。
一天天的光查这些名字,查的她都烦了,刚跟来的那个考生吵了一架。
本来他们还不觉得有什么事,但是现在很多去年没考上的考生,都跑来问。
他们得调档案,从档案里看名字,麻烦的要死。
“那个导演闲的没事拍什么电影,现在一帮人都在查。”
“主任,这样下去不行啊,光给他们查名字了,本职工作都没法干。”
“是啊,这今天很多寄信的同志都排不上队,这样下去,工作没法干了。”
几个人纷纷冲着邮局的主任抱怨说道。
主任也摇摇头,今天的状况他也看在眼里。
“明天不查了,再来的人让他们下周一来看,下周一咱们张榜。”
“把去年所有送录取通知信的考生名单给他张个榜,让他们自己看去。”
“等今年的考生名单出来了也是,张榜,让他们自己核对去。”
“反正一年也考不上多少个考生。”
主任大手一挥,果断的说道。
“主任,我觉得咱们可以建议上面,直接印一批专门的录取通知邮票,或者录取通知邮戳,这样一收到我们就可以直接记录出来录取信息,这样多方便啊!”
有营业员建议说道。
主任笑了笑:“行了,你以为就你聪明,上面早就开始设计了,今年的高考录取通知书,会用统一的挂号信,并标明高考录取通知的字样。”
“到时候咱们张榜是很方便的。”
“主任,我觉得你这个张榜的想法也很棒,完全可以报告给总行!”
“对啊老张,我怎么没想到呢。”
主任这时候一拍大腿,激动地往办公室走去。
这种创意完全可以报上去啊。
就这样,因为《信》的缘故,原本在1985年才会出现的高考专用录取通知规定,如今提前了六年出现了。
而事实上,这部电影造成的风波还不止如此。
北影厂,厂长办公室。
六十三岁的汪杨正不满的拍着桌子。
“亏了,亏大发了。”
“中影这是卖了多少个拷贝了?”
“我听说各省市的文化局又开始购买拷贝了?这得赚了多少钱啊?”
随着《信》纳入电影下乡的片源之一,各省市的文化局开始纷纷购买胶片,方便下乡的电影宣传队播放。
而这些胶片毫无疑问,只能从中影购买。
因为此时的电影发行模式,还是中影统购统销的发行模式。
各大制片厂把电影拍出来,以70万元一部的价格卖给中影。
而中影则是负责母带拷贝,拷贝出来的母盘,以9000一个的价格卖给下级放映单位。
卖的不管多少,跟电影制片厂都没有什么关系。
制片厂拍一部的获益,就是70万,这七十万还包括了制片厂的成本。
这样算下来,很多时候电影制片厂都是白忙活一场,利润大头都给中影占去了。
汪杨对于这种模式,早就布满了。
自己辛辛苦苦这么多天,到最后全给中影打了工了。
“具体的还不知道,听说现在都卖了快三百个了,还有不少地方正在加购!”
“主要是新闻报道《信》的电影太多了,原本没兴趣购买的很多影院也开始购买了。”
凌子风坐在汪杨的对面,拿着茶杯慢悠悠的喝着茶,笑着说道。
“好家伙,这眼瞅着就三百万了啊,咱们辛辛苦苦拍的,最后到手还没人家十分之一多。”
“这模式不行,改革,必须改革!”
“现在上面不是说要求各单位思考改革方向嘛,我看咱们这个电影厂发行方式就必须得改革。”
“我现在就去电影局,给他们提意见去。”
“正好借着《信》这个机会,必须得跟他们好好谈谈,要不然咱们也太亏了。”
汪杨是老资格的电影人,建国前的老革命了,资历摆在那,别人怕中影,他可不怕。
出了门骑上自行车,汪杨便气势汹汹的往电影局杀奔而去。
(三更结束!)
第208章 家属院的巧遇!
汪杨去得快,回来的也快。
回来之后,便气呼呼的来到了凌子风他们的办公室。
“厂长,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吵了一架,吵完了就回来了。”
汪杨没好气的说道。
凌子风闻言摇了摇头。
发行权可是中影手中的肥肉,怎么可能轻松地给制片厂让出来。
要知道,这个发行权可不止在国内,还包括了国外,也就是说,电影是可以赚外汇的。
这种情况下,即便汪杨是老资格,也很难撼动中影这颗大树。
“看来您这次,又是无功而返啊!”
凌子风慢悠悠的说道。
汪杨笑了笑,随后一屁股坐在了沙发上。
“还真不是!”
“我这次反馈了咱们的情况,这么好的业绩,总不能中影大口吃肉,咱们连口汤也喝不上。”
“照这么下去,咱们还在制片厂干什么,都去中影得了。”
“中影那边还是老借口,什么咱们的电影旱涝保收,不管拍的怎么样,他们都是70万一口价收。”
“说是这么说,可是咱们厂的电影,那可都是赚得多,赔的少啊。”
“反正我就跟他们杠,电影局的领导后面也觉得这种情况咱们制片厂确实有点吃亏,但是中影那边不松口,他们也很难办。”
“不过我看啊,电影局这边,态度估计有所改变了,这对我们来说,就是个好消息。”
“只要电影局站在我们这边,回头我再跟八一厂,西影厂他们统一一下战线,不怕中影不退步。”
“不过这里面我还有个想法。”
“老凌,你看能不能再搞一部这种类似的电影,不要求再卖三百个,但凡能卖个一百来个,只要表现出咱们不亏钱,我这腰板到时候就更硬了。”
汪杨这时候认真的冲着凌子风问道。
他执掌北影厂这些年,培养了四大天王,也就是四大名导,崔巍,水华,凌子风和成荫。
崔巍年龄最大,今年二月份刚刚去世。
成荫刚拍完了战争电影《拔哥的故事》,如今身体不好正在养身体,毕竟前些年整个北影厂几乎全靠他一个人撑着。
水华现在还在回来的路上,帮不了他。。
唯有凌子风,回来之后一腔热情,干劲十足,然后又善于听取意见,算是老汪如今最能倚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