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可是初代航空人,也是妥妥的大牛啊,难怪可以神情坦然的和在座的大佬谈笑风生。
第41章 洪城(求收藏,求追读)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在举国庆祝建国五周年之际,一辆冒着白烟的老式火车缓缓驶入洪城车站。
列车停稳之后,一对青年男女顺着稀疏人群,缓缓走下列车。
轰~
刚一下车,迎面就扑来一阵热浪。
“哈~”男青年穿着身蓝色的中山装,衣服上有点褶皱,看样子主人平时挺爱惜的,但是此时衣服上占满了煤灰,这让男青年体会到了这个时代旅途的不易。
“杨宁同志,走快点。”
就在男青年体会着金秋四大火炉的威力时,身后传来清脆的催促声。
没错,这个男青年就是杨宁,而身后的女青年,就是之前郭院长他们考核杨宁时的记录员。
自从郭院长把杨宁考核的情况报上去之后,引起了极大的重视。
随即上面对他进行了更加严格全面的测试,包括记忆力,运算速度,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动手能力以及神经反射能力等等。
等测试完毕后,得出的结果就是记忆力和运算速度无与伦比,空间想象力和罗辑思维能力比普通人好一点,可归为小天才一类,这还是杨宁通过四年时间锻炼出来的。
动手能力和神经反射,在没有进入他所说的那种超脑模式时,就是一个普通人的水平,但是已一进入那种状态,绝对会达到人类的巅峰。
而且还无意中发现,他在进入超脑模式之后,用枪射击时竟然可以达到在有效射程内,对固定目标的命中率可以达到百分之百。
还可以通过弹道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计算出对方的坐标位置。
这一下本来配合测试的军方也坐不住了,嚷嚷着要把杨宁拉到队伍中去。
然后就是工业领域,科研机构,农业领域,气象领域,地质勘探领域,教育领域纷纷诉说着自己的困难,总之一句话,就是向领导讨要杨宁。
就算是郭院长,也在一旁弱弱的说杨宁在古文化保护方面才能发挥重要作用时,被那些平日里舞锤弄枪的挤一边去了。
介于杨宁的特殊情况,有一个专家当时问了句,杨宁的算力可不可以分开使用后。
在场的专家全都一愣,然后全都用热切的目光看向杨宁。
要是杨宁的算力能够分开使用的话,那他就可以同时处理多个数据,这样一来各方面都能照顾到。
杨宁听后也是一愣,这他还真没试过,因为他潜意识认为他的大脑只不过是被一台个人电脑改造了,分成多个计算节点那不是只有超算才有的能力吗?
但是来都来了,试试也无妨。
于是杨宁试着同时处理两组不同的数据,发现可以,只不过比处理一组数据慢了一倍,每组数据的运算速度只有25亿次每秒。
随后三组,四组……直到同时处理五十组数据后,就再也分不下去了。
杨宁发现,只要同时处理的数据超过五十组,他的脑子就跟裂开了一样,仿佛下一刻就会被这些繁琐的数据撑爆。
得出结论后,在场的各个领域专家纷纷兴奋不已,即便杨宁的算力被分成了五十个计算节点,那每个节点的运算速度也可以达到一亿次每秒,这已经是他们难以想象的运算速度了。
但是领导考虑到杨宁身体,限制他同时处理的数据不能超过30个,每天处理数据的时间不能超过八个小时。
这么一来大家虽然有点失望,但是也能够理解,毕竟杨宁不是机器,也是需要休息的,而且还要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
不过就算如此只能动用三十亿次的运算速度,那也超过世界最先进的计算机十万倍了。
还要啥自行车?
考虑到现在国内还有大量特务,老大哥的援助也在陆陆续续到达,领导让参与这次测试的全部人员,全都签署了级别最高的保密协议。
而且为了保护杨宁,以后在工作场合提及关于杨宁的事时,只能提他的代号“超算”。
杨宁这也算在某种程度上隐姓埋名了。
最后谈及杨宁这次的任务时,领导考虑到他们学校已经和第一机械厂打过招呼了,要是杨宁突然不去了,难免会引起有心人的主意,所以最后还是决定让杨宁去一趟,但是也给他安排了一个保护陪同人员。
也就是之前的记录员,现在跟在杨宁身后的这位女同志,来自冀省沧州,号称自己文武双全的胡映红同志。
可别看这姑娘长着一副娃娃脸,身材看起来很瘦弱,自己一拳就能把她打哭的样子。
但当杨宁看到她同时对付三个军人,几招就把对手放倒之后,就没了试着给她一拳的想法。
于是几天前测试完毕之后,胡映红同志也跟着杨宁一起来到了洪城这个兔军的诞生地。
嗯,负责照顾他的生活和保护他的安全。
当然明面上两人都是一起执行这个任务的。
…………
感受着洪城金秋的热情,两人一身灰随着人流出了火车站。
还好这时候坐火车的人不多,杨宁放眼望去,大部分都是穿着中山装,因公出差的人,还有几抹夹杂在灰蓝色中的土黄。
一出车站,杨宁就看到一个一个身穿白色短衬衫,下身穿着蓝色工装裤,戴着一顶解放帽,皮肤脸庞稍黑的青年举着一张写有他名字的白纸,身旁还停着一辆稍显破旧的自行车。
看到这,杨宁走上前去,站到青年跟前说道:“同志,你好,请问您是三二零厂的吧?”
青年看了一眼杨宁,看着他一眼后,放下手里的纸,小心的叠起来装回兜里,这才问道:“你是四九城来的杨宁同志?”
“对。”杨宁笑着点了点头,看了他身后一眼,有些疑惑的问道:“你这就一辆车?”
青年有点为难的看了两人一眼说道:“本来还安排了一个人和我一起来接你们,可是那位同志之前是北方的,最近才调来我们这里,不习惯我们这边的路,半路上不小心骑水里了。”
说完还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
过渡章节,下章结束回四九城。
第42章 初教5的诞生,这一代人的拼搏精神
先不管那位掉到水里的同志,杨宁和那位接他们的同志商量了一下后,决定将两人的行李放在车架上,三人一起走着去三二零厂。
三二零厂可是兔子最早的一批飞机制造厂,是在原来第二飞机制造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上面之前之所以要派杨宁来这里,主要是为了兔子第一架自主生产的飞机初教5,也就是老大哥雅克18的仿制来的。
因为兔子现在的飞机制造还属于空白,就连就基础的技术工人都找不齐,为了确保这架飞机的顺利生产,因为要用到铆接铝合金接技术,就连洪城以前补铝锅的手艺人都召集了。
从上半年开始试制起,虽然经过了老大哥专家一年多的指点,也克服了一些困难。
但是却在最为关键的铝合金钣金件成型技术上,虽然经历了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努力摸索,但是一直没有达到要求。
其中飞机的中翼、外翼大梁,材料是进口的,零件又长又厚而且界面多变,成形非常困难,淬火后又容易变形,很难校正。
至于更复杂的发动机外表面的双曲面金属加工,据说现在只有一个以前的白铁皮匠人还在坚持尝试。
因为好多材料都需要从老大哥那里进口,工人们没有太多的实操锻炼机会,所以这些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上级考虑到杨宁强悍的记忆力,加上他本身就是学机械的,好歹也算半个同行,就把他派过来提供技术支援了。
因为现在大家对于怎么造飞机都是一抹黑,也算是病急乱投医了,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再说。
谁想到杨宁临走前会放了颗大卫星,这让上级领导为难了好一阵,最后还是决定让杨宁继续任务,毕竟之前调令已经发到第一机械厂了。
要是杨宁能解决最好,解决不了的话也趁早返回四九城,到能最大发挥他作用的地方去。
直到跟着这位接他们的何同志往厂里走时,杨宁才知道为什么之前那位刚从北方来同志会掉到水里了。
虽然从火车站去厂里也有大路,但是骑自行车可就要绕很远了,于是一般骑自行车或者走路的人都会选择抄近道。
抄近道要穿过几个村庄,这时候的南方的农村,水塘随处可见,有的甚至上面还浮着一层厚厚的绿色水藻,要是一般人刚来的时候,一不注意还真容易掉进去。
特别是有的路,就是一条半米宽的田埂,两遍全是稻田。
此时距离水稻成熟还有一段时间,还没到排水的时候,这要是一不小心溜下去了,保准一身泥。
真是为难那个掉进水里的同志了,恐怕他当时看到这些路时,心里想着唐僧的取经路也不过如此了吧。
三人有惊无险的赶在天黑前到了厂里,杨宁和胡映红拿着介绍信和证件,打算先去招待所休息一晚,明天再去报道。
几天的舟车劳顿让杨宁洗漱过后,饭也没吃倒头就睡。
而此时的胡映红,则拿着自己的证件先去给四九城发了一封电报,向上级汇报杨宁平安到达的消息。
接下来一段时间,杨宁就开始跟着老大哥的技术人员,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凭借着超脑模式,根据老大哥技术员的指导,杨宁终于做出了符合条件的零部件。
在三二零厂全体工人的欢呼声中,第一架我国自助制造的飞机,初教5终于在54年3月份制造组装完成。
看着眼前这个大家伙,杨宁的心里也充满了浓浓的自豪感,毕竟这架飞机,自己也参与到了其中。
此时老大哥的技术员拍着杨宁的肩膀一个劲的夸道:“达瓦里氏,哈拉少!”
因为这个项目完成,他也能回到自己那寒冷而美丽的祖国。
在之前的接触中,这个技术员虽然很尽职尽责,但是偶尔也会抱怨洪城的环境。
虽然来之前就有了解,但是直到亲身体会后,他怎么也不理解,明明已经到了家乡冬季的时候,还会有地方会这么热。
明明温度不算低,为什么这里这里的冬季会冷的透进自己的骨头里。
当时杨宁听到他的抱怨后撇了撇嘴,真想直接跟他说:“要不咱两换换?”
杨宁本来以为自己已经够抗冻了,但是到了洪城才知道,有一种冷叫做南方的冷。
你能想象冬季自己盖的被子能拧出水来吗?你能想象自己的衣服一到了冬天就晾不干吗?甚至有时候自己住的房子就变成了水帘洞,水珠顺着墙壁和屋顶一滴滴的往下落。
洪城就这么潮!
难怪前世老听有人说:南方的姑娘是水做的。
这回杨宁是真信了。
初教五制造成功,引起巨大的轰动。
而然杨宁的事还没完,三二零厂的领导见杨宁学东西很快,老大哥的专家只要示范一遍,他就能基本掌握。
于是就让杨宁再留一段时间,指导一下工人的技术。
毕竟之前老大哥指导时,虽然有翻译,但还是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
而这时厂里的工人,就连旧社会的手艺人都有,一些专业词汇他们根本理解不了。
于是接下来一个月,杨宁又指导起了工人的技术。
没有了语言障碍,加上杨宁通俗易懂的讲解,一些还没掌握的技术也很快就被工人学会了。
完事后,在胡映红的一再催促下,两人踏上了返回四九城的列车。
这趟洪城之旅,也让杨宁的精神得到了一定的洗礼。
每每看到那些工人同志不辞劳苦的工作,将几吨的机身抬上工作台,技术人员废寝忘食的钻研,舍弃脸皮围着老大哥的技术人员一个问题好几遍得问,就是为了那一丝丝成功的可能性。
那些人眼中的坚毅和火热,就是这一代人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最直接的表述。
他们或许知道的不多,但是有一点他们知道,他们这一代人要是不努力,那么他们所受的苦难,以后有可能还会降临在自己后代身上。
可以说这一代人,不光打完了五代人的仗,还吃了三代人的苦,这才使得我们以后能够傲然挺立在世界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