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李卫东打了贾张氏几个巴掌,贾东旭一个屁话都没有。
欺负贾东旭这样的软蛋,李卫东也嫌弃脏了自己的手。
纯粹就是贾东旭自己在杞人忧天。
而李卫东这边,他一来到轧钢厂,还没有等王厂长还有张书记带着他去技术部,就从公文包内拿出了不少图纸。这些图纸是大学期间,做项目产生想法,对机械改良的一些想法,被李卫东记录了下来。
王厂长是懂技术的,张书记虽然不是很懂,但是在轧钢厂多年,也看明白了一些。
然后李卫东也提出,不要召开什么大会了,没那时间,先研究一下这些改良方案,对轧钢厂的设备是否可行。
好东西放在面前,不管是王厂长还是张书记都没有意见。
三人直奔技术部。
技术部在轧钢厂,也不是什么忙碌部门,就是机床和设备出现问题,需要他们去维修。
或者是一些产品过来,他们偶尔去指导一下工人看图纸,指导一下生产,对生产的一些部件,进行检测。
因此工作还是很清闲的。
轧钢厂内,原本的八级工程师,姓张,已经五十多岁了,再过三四年就可以退休了。
两个九级工程师,年纪也都四十多了。
在轧钢厂这边,都快半养老的状态。
到是那些技术员,助理技术员,还有技术学徒,更加的年轻朝气。
李卫东过来的时候,广播还没有宣布,是张书记亲自宣布的。
当听到李卫东的履历之后,在场的不管是技术员,还是三个工程师,全都一脸的震撼。
哪怕是八级的工程师,对李卫东也是一脸的恭敬,尊称一声:“李工!”
关键的是,李卫东更是直接成为了整个技术部的主任。
以前技术部的主任,一直都是杨副厂长兼任的,但也就是兼任,根本不管事情。
现在也是真正有了主心骨。
李卫东和大家都认识了一下,轧钢厂的工程师虽然不多,但是技术员不少,大大小小加起来三十多个。
正好一大早的,有些要下车间的还没有出发。
李卫东也将改良机械的设计图拿出来,开始了走马上任,说道:“有没有打印机,将图纸复印几份出来,讨论下改进机械。”
技术部门,怎么可能没有打印机,很快,图纸就复印了五份出来。
李卫东将原图交给了王厂长,然后说道:“厂长,你还什么事情吗?我们要去车间看下设备,然后讨论下改进方案。”
赶人的意思很明显,李卫东现在就想要投入工作,尽快安排技术人员,将改进方案尽快落实。
王厂长脸上没有任何不悦之色,说道:“我还想带你在技术部内看一下,楼上有你专门的办公室,昨天也都叫人打扫干净了,添加了书桌,书柜,还有一个大型的保险柜。
而且厂里也专门给你采购了空调,只是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到货,要不你先去看一下,看看还有什么需要的?”
李卫东摇摇头,说道:“不用了,我有时间再去看。”
王厂长闻言,也没有强求,而是喊来了一个年轻人,对李卫东说道:“这是小王,工业部那边下来的,从现在开始,他就是你的秘书了,你十五级的行政等级,也可以配一个秘书。
平时就是给你拿一拿东西,接一下电话,给你跑跑腿,而且文化也足够,平时也可以给你归纳一下东西。”
李卫东闻言,看了一旁的精神小伙子,这个小伙子看自己的目光,更是一脸的崇拜。
“行吧,以后小王就跟着我。”既然是工业部的安排,李卫东也自然不会拒绝,有个人跑跑腿,也方便李卫东以后的工作。
“还有一件事情,李工你家里也需要拉一部电话,你看什么时候合适?”王厂长又问道。
“再等一阵子,我家里还需要装修十来天的时间,等装修好了,再来安装吧!”李卫东想了想说道。
王厂长点头说道:“行,那李工您忙您的,我就先去忙了,有什么需要,可以叫小王打电话联系我。”
随即王厂长和张书记就离开了。
这时候,技术部办公室的所有人,也全都聚集了过来。
李卫东并没有着急说正事,而是对众人说道:“我还年轻,我这个人也不习惯弯弯绕绕,我不管以前如何,从现在开始,任何人都不能敝帚自珍。
技术员不懂的问工程师,工程师不懂的,在我有时间的时候,随时可以来问我。
每天我也会抽出最少半个小时,来给大家讲课。
所有人也都要努力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争取让我们整个技术部快速的提升起来。
这对大家,对整个技术部来说,也是最重要的事情。
还有三位工程师,平时有时间,也要抽出时间,也可以给大家讲一讲专业知识。
只有大家技术提升起来了,整个技术部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轧钢厂,服务于人民。
另外,我平时主要的工作,是研发,因此我的办公室,还有我的研发实验室,也就是原本技术部边上的小仓库,大家不要随便进入,免得出现一些误会。
现在,将图纸整理一下,带着笔记本,咱们去车间看看设备!”
李卫东话音落下,众人也开始忙碌了起来。
众人也感受到李卫东雷厉风行的性格,就连平时一些摸鱼的人,现在也是脚步加快了不少。
至于看李卫东年轻,有没有不服气的,那是不存在的。
七级工程师,十八岁的年纪,所有人都只会觉得牛逼。
而且李卫东刚刚来上任,就拿出了改进设备的图纸,就更加牛逼了。
哪怕是那三个工程师,看到李卫东的图纸,都是心服口服。
图纸上面的改进理论,很普通,也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可是用这种一看就懂的设计,这才是真正的本事。
搞得十分的复杂,反而落了下乘。
简单的结构,简单的配件,才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加快规模化的改进。
所以李卫东也是有多简单,就设计得多简单,能提升设备的效率就行,当然了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李卫东也考虑了。
第16章 转炉顶底复合吹练技术
李卫东带领着技术部的人,走进了车间。
也不打扰生产,就和技术部的技术员,工程师站在边上,给他们讲解这个设备的工作原理,设备上零件的作用,然后拿出对应设备的改进图纸,继续讲解改进的理论。
一天的时间,李卫东带领着技术部的人在各个车间之间穿梭。碰到设备出现了问题,李卫东就让技术员们,用刚讲的设备原理维修一下。维修完之后李卫东再给他们点评一下。
时间不知不觉流失,下班的时间到了,工人们有序的交接班。李卫东又讲解完一个设备,才提醒技术部的人,明天再继续讲解,今天下班了。
技术部的技术员,一脸感激、兴奋的和李卫东到了个别,才拿着记得满满的笔记本,从车间走出,准备回家。
今天的讲解对技术部的技术员、工程师来说,相当震撼。以前根本没有人这样给他们讲解。他们感觉把李卫东讲解的理解透了,以后这种设备出现故障,不用拆卸就知道哪里出来问题,甚至于仿造出这样的设备。
当然,期间张工也问过李卫东,根据李卫东的知识积累应该能设计出更先进的设备,为什么还要改进设备?直接生产新设备,更换新设备不更好吗?
李卫东的回到是:暂时没有必要。
一是,新设备对材料要求很高,以现有的材料生产出的新设备,比现有设备改进后提升不是很大,还需要花费不菲的资金。
二是,对于现在种花家的钢铁资源来说,改进一下就够用了,花费巨资生产出更好的设备也没用,因为钢铁资源就这么多。
一天的讲解,他们对手把手教他们的李卫东相当感激,信任。
他们都不是很明白,但也没有继续问。这不是他们该考虑的事情,当务之急是把主任讲的搞明白。
李卫东打发了技术部的人,也出了厂,向着四合院走去。
今天晚上还得去趟黑市,把约定好的肉交易了呢!顺便看看有没有古董、黄金、玉石之类的东西,看看能不能研究出空间变大的原因。
晚上,李卫东又去了黑市一趟,除了把约定好的东西卖掉外,就没什么收货了。
接下来几天,一直在车间讲解,一直到炼钢车间讲解完平炉炼钢时,李卫东想起了前世的转炉顶底复合吹炼技术的名字。然后就拿过笔记本开始写写画画。
技术部的人们就站在边上看着自家主任,也不敢说话,生怕打扰到主任。
转炉炼钢技术早就出现了,但是顶底复合吹练技术,到了七十年才出现,并且到了现代,才逐渐的技术成熟起来。
就如同平炉炼钢,也是从十九世纪出现之后,到了一战时期,这才完善了这项技术的细节。
一开始的转炉炼钢用的是转炉顶吹氧气技术,对于熔池搅拌而言,存在搅拌死区,从而造成熔池成分和温度不均匀,且炉衬的侵蚀也很不均匀,尤其在炉役后期炉容量比增大时优为突出。
而李卫东此刻设计的就是顶底复合吹练技术。
顶底复合吹练工艺,是经过几十年的实验及实践,才基本成熟的新型炼钢技术。
即转炉在冶炼过程中炉顶顶吹配合炉底底吹惰性气体,对熔池进行均匀搅拌,可使熔池反应接平衡。
不仅提高了钢水的质量,降低了顿刚成本,还可增加转炉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转炉融化废钢的能力。
从而可按市场废钢和铁水价格的变化灵活改变入炉废钢量,从而获得经济效益。该技术能够更好更快的提炼出钢材,而且钢材的性能更好。
对比现在轧钢厂的平炉炼钢技术,其产量高了不知道多少。
而且一炉钢水,多一点的,可以达到一两百吨,这不是平炉技术可比的。
关键是,该技术并不复杂。
几十年积累的成功经验,加上一点点改进,最终的技术,已经很成熟稳定了。
以李卫东的知识积累,进化之后更加聪慧的大脑,再加上对机械设备的了解。
李卫东也花费了三个多小时的时间,到了下午四点多的时候,才将推算的图纸画出来。
同时也在图纸的空白位置,写上了该技术的一些详细细节。
种花家现在每年的钢铁产量,也就是五六百万吨。
可是有了转炉顶底复合吹练技术,在不增加目前炼钢厂数量的情况下,种花家的钢铁产量,翻十倍那时轻轻松松。
如果建造更加专业的大型钢铁厂,那不需要四年,种花家的钢铁产量就可以超过一亿吨。要知道,种花家也是到了九十年代后期,才有一亿吨的钢铁产量。
而现在,只要这项技术推广开,在七十年代之前,就可以实现一亿吨的钢铁产量。
李卫东画完之后,才注意到这是在车间,技术部的技术员们一直站了好几个小时。
“不好意思啊,刚才突然来了灵感,没注意。大家先回去把讲解的看一下,明后天就准备改进设备了,大家先回去准备一下吧!张工、王工、陈工和我去一趟厂长那里,商量下改进的方案。”
李卫东说完,就带着小王秘书和三位工程师去找厂长了。
走到王厂长办公室,敲了下门,就被王厂长请来进去。
李卫东进来之后,也没有废话,就和三位工程师,王厂长,说了下车间设备的情况,又说了下改进的方案,四人又商量了先改进那个车间设备实验一下,如果成功,再把剩余的车间依次改进。
敲定了改进方案后,李卫东有对王厂长道:“麻烦厂长去一趟工业部,我这里有一份十分重要的图纸,必须要交给大领导。”说着把记录转炉顶底复合吹练技术的笔记本,递给了王厂长。
王厂长脸色立即严肃了起来,看了看手里的笔记本,上面是看不懂的设计图,还有密密麻麻的说明。
王厂长看不懂,但不妨碍他看到了一些东西,很明显,这是一款超大型设备。
那尺寸都是用米来标注的。而且都是数十米,甚至上百米。
“李工,这是?”
“这是一项新的炼钢技术,如果我设想的成功的话,能提高我们炼钢产量的十倍左右,厂长你带给大领导,让大领导找人看一下是否可行。”
“十倍!我现在就去工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