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主不可以登基吗? 第80节

  都过去快二十年了,什么样的仇恨能让他们铭记这么长时间?

  此刻台下那些看热闹的百姓已经散了个干净,九阙和淳于霜几个得以顺畅的来到高台之上。淳于霜本就在刑部就职,上去查看了一下这对父子二人的伤势,摇了摇头。

  “救不活了。这个伤口,除非神仙下凡,谁也不能让它不再流血。”

  他这话确实也没说错,因为这父子二人此刻已然是弥留之际,瞳孔扩散,只是嘴一张一合,不知在说些什么。

  而李澄园和于初阳并没有要离开的意思,她们二人一直站在原地不曾逃脱,正好看到九阙和淳于霜几个过来,李澄园有些遗憾的叹了口气。

  “想来您就是镇安伯吧?一直耳闻,从未亲见。本来还想着若是有机会一定要与您见上一面,本朝第一个因功封伯的女子,实在叫人好奇。只是抱歉了,把你们拉进这场风波中非我所愿。现在你们可以把我带走了。”

  “不!”

  于初阳连忙制止。

  “我也是帮凶,把我一起带走吧。”

  “初阳,你别胡闹!你是什么帮凶?你只是没来得及制止我罢了。”

  九阙无奈的看了一眼这祖孙二人。

  “如今最重要的不是争着承认这杀人之罪。这看陛下如何处理了。”

  是的,这件事毕竟和二皇子挂钩,如今闹得这样大,想来再过片刻,整个京城的百姓都知道了,像这种弑父杀子之事实在骇人听闻,陛下一定会亲自处理,只看这祖孙二人的证词对自身是否有利了。

  于大儒和于大郎此刻还有一息尚存。尤其是于大儒,他不停的用眼神示意走上来的九阙等人,似乎在呼唤旁人救他。只不过,他的伤势实在太过严重,此刻他感到随着大量鲜血从伤口中涌出,身体中的大部分热度也随之一起流逝。他应该是活不成了。

  于大儒从来没有如此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他用尽最后的力气看向自己的妻子,那个与他相濡以沫将近四十年的李澄园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他想过自己名传天下名留青史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或许他会因为才华斐然被上位者看中,或许他会因为学识渊博被天下学子敬重……

  但唯独没想过自己会因为被妻子亲手杀死而闻名,他都可以想象后世的野史会如何编排自己了。

  你到底想做什么?难道杀了我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了?以你的聪慧,难道不知就算杀了我,我们的女儿也回不来了?甚至还会因此让你染上牢狱之灾。还有,你真的这么恨我吗……

  似乎是察觉到于大儒的眼神,李澄园低下头来看了他一眼,似乎是想起了什么。

  “你放心,你心心心念念的莲子羹我会给你倒在坟头上,毕竟你不就是靠着这一招哄我打压我几十年?”

  每次外出参加晚会都会让自己在家给他做莲子羹,说什么在外面参加文会太过辛苦,若是回来能吃上一碗娘子亲手做的莲子羹该有多么幸福……

  啊呸!

  年轻的时候是她傻,被对方持之以恒的甜言蜜语给哄骗了,现在她可不傻了。这男人的嘴啊,想要从你身上获取利益的时候,是真的甜如蜜。有的时候她也会想,算了,就这样吧。装一天很难,但他能持之以恒的装一辈子,岂不代表他本身就是这样的人?

  可是自己就是没办法把这口夹生的饭咽下去。

  “你知道,我的眼里最容不得沙子,可我还是硬生生被磨了这么多年。我忍无可忍,所以不想再忍了。”

  一脚踢开于大儒想要伸手抓住她裙摆的手,李澄园由衷的松了口气,他就这么一直看着,看着这个男人一点点没了呼吸,才觉得这几十年来一直加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在此刻悄然消失于无形。

  太舒服了,这种感觉真的太舒服了。

  她完全没有亲手弑夫杀子的恐怖,只是觉得终于能将这一切结束,心中感到无比畅快。我的儿,我终于可以坦坦荡荡的去见你了。

  面对那些蜂拥而上的衙役,李澄园主动伸出了手。

  九阙安静的看着这位老人。或许在这一刻,她才真正得到了救赎。

  李澄园弑夫杀子这件事迅速占领了京城舆论的顶峰。不仅外面的百姓在热烈讨论,就连朝堂之上都因为此事闹开了锅。

  大朝会上,一个又一个的官员跳出来对李澄园加以批判,他们或许此前从未见过她,或许听过她的名声,又或许对她一点也不了解,但在这件事上他们秉承了一致的看法。

  那就是不行!必须严惩不贷!

  “陛下!女子弑夫杀子,简直骇人听闻!臣几十年都未曾听过这般惨绝人寰之事,还请陛下一定严惩李澄园!像她这样的人,心中可有君父,可有人伦?”

  “陛下应判她斩立决!如今外头传的沸沸扬扬,如果陛下不及时加以干预,恐怕会令百姓恐慌!”

  “那女人应该五马分尸才是!于先生可是我朝大儒啊,他平日里教导过的学子数不胜数,这样一个于国有益之人,竟然被自己的发妻杀死,实在冤枉。陛下,求您早下决定,严惩罪魁祸首!”

  几个最先跳出来的小官絮絮叨叨,说的都是一样的意思。虽说大家伙能理解他们心中的愤怒,但跳的这么高是不是有些不太体面呀?

  再说了,谁不知道你们几个可是二皇子的狗腿子?蹦跶的这么欢快,还不是得了二皇子的授意?

  不过从他们几个的态度上,就能看出来二皇子对这件事的看法,当即就有人忍不住心中叹了口气。

第224章 要不然可是大不孝啊

  身为未来皇帝,做事怎么能只凭自己的喜好?谁不知道二皇子近些时日一直蹦跶着宣传自己的新式学说,打压女子地位?

  而且那于大儒正是二皇子特意找来想要让其削弱九阙等几个女官地位的筹码。谁能想到那棋子不仅没起到相应的作用,而且还招来了大大的笑话。

  本来还想借于大儒把贞洁牌坊这事儿给确立下来,没想到人家妻子直接掀桌子不干了,还直接把于大儒和于大郎给刺死。这还立个什么贞洁牌坊?

  “陛下,臣倒是以为,李澄园之所以弑夫杀子,有其正当理由,毕竟是于大儒谋害女儿和外孙女在先。李澄园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外孙女,不得已出手杀之,否则下一个死的就是她的外孙女儿……”

  “赵大人,你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有正当理由就可以杀人了?照你这么说,牢里那么多杀人犯,因为都有自己的理由,咱们就不必判处他们死刑了?”

  “你这是强词夺理,我只是就事论事罢了。换成个正常人,也不会害自己的女儿外孙女儿!因此我觉得李澄园的所作所为情有可原!”

  “你在说什么屁话?到明儿个你让自家夫人给杀了可好?”

  “你说什么?你竟敢诅咒于我?!”

  本来就不对付的两人因为这件事儿又杠上了,话不投机半句多,不过才说了几句,两人直接冲上去互相殴打。

  噼里啪啦,虽然只是两个文臣,这打起架来还真挺好看的,那些原本昏昏欲睡的武官这下可来了精神,伸长了脖子看两个菜鸡打架。只是看他们的轻飘飘没力道的动作都忍不住遗憾,这力气也太小了吧,打半天脸上才多了块红肿?使劲儿打不行吗?

  高台之上,景泰帝的脸色越来越不好看。直到底下乱糟糟成一团之际,狠狠拍了拍龙椅扶手!

  “你们是当朕死了不成?”

  底下混乱的一幕顿时陷入了僵硬,然后所有人齐刷刷下跪。

  “陛下息怒。”

  “朕息不了!你们是不是没事儿可干了?就这么一件事儿,整个早朝吵来吵去吵来吵去!朕要你们还有什么用?!老二!你来说说这件事儿该怎么处理?”

  二皇子猛然被点名,愣了一下,但这些时日的‘储君’生涯倒是叫他多了几分历练,勉强镇定下来,走上前去先对着景泰帝行了一礼,这才侃侃而谈。

  “儿臣认为,虽然情有可原,但李澄园弑夫杀子的这一罪行有目共睹。为了平定天下非议,还是应当严惩。不仅是李澄园,还有于初阳。当初祸事发生之时,于初阳也在,可她非但没有制止,反而对自己祖父舅舅的求救置若罔闻,因此,以儿臣所见,于初阳也当严惩。”

  “……以皇儿所见,该如何严惩?”

  听到父皇的称呼都变了,二皇子心中顿时涌出一股喜意。父皇这定然是十分满意他的回答。于是越发自信。

  “李澄园弑父杀子,罪无可恕。杖八十,判秋后处斩!至于于初阳……”

  二皇子脸上抑制不住,露出了一抹厌恶,比起李澄园,他更厌恶于初阳。

  当初,姓于的分明说过,会让这个外孙女殉情而死,也好让父皇顺理成章的赐下贞洁牌坊。自此以后,女子自然而然的就柔顺恭谨了。可偏偏,于初阳竟然苟且偷生!她死了难道不好吗?非得这么活着,真是给自己的夫君蒙羞。

  “就也判她秋后处斩吧。”

  这下不仅是听不下去的九阙,就连前方几个阁老都忍不住皱了皱眉。

  李澄园也就算了,毕竟她真的杀了人,虽说这个处罚有些严苛,但也不是不能容忍。可于初阳,她可没动手啊。二皇子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恶就随意抹杀无辜之人。这非是明君之相。

  只是如今二皇子风头正盛,没人敢在这个时候站出来明目张胆的反对,但九阙敢。

  “二殿下,微臣有不同的看法。那于初阳并未动手,为何也要被判处死刑?”

  二皇子如今最讨厌的人非九阙莫属。他本来想下意识的呵斥一句,女人怎么能在男人窝里开口,但很快反应过来,对方如今也是正五品官员,能被尊称一声小阁老的。

  只能强压着心中的厌恶。

  “应大人,那于初阳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外祖父舅舅被杀,竟然也不阻止,事后也不叫大夫救治。这和共同谋杀有什么区别?”

  “所以二殿下这是不靠证据,只靠自己的臆想就判别人处斩?”

  嘶!

  底下有不少官员都用看英雄的眼神看着应九阙。这闺女也太猛了吧。谁不知道二皇子虽然看上去温和守礼,礼贤下士,实际上最是小肚鸡肠,谁要是得罪了他,他能记一辈子。

  当官的最怕上头最大的领导是这德行,因为大伙儿谁也不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时候得罪对方。如果连底下人犯错都无法容忍,日后当官可就难过喽。

  果然,二皇子的眼神阴冷了片刻,随即几乎是咬牙切齿的开口。

  “哦?应大人有何高见?说起来应大人当初也在现场,想来也是亲眼所见了?就是不知道,应大人天生神力,当时为什么没有阻止惨案发生?”

  “呃……殿下,虽说当初微臣在现场,可谁规定天生神力就能及时制止惨案发生?那于大儒于大郎被捅的时候,微臣还在台下。怪就怪微臣实在是没生了双前后眼,不能预料别人的下一步动作是什么。还有那于初阳,实在是愚蠢!舅舅剽窃她的文章算什么?外祖父和舅舅一同逼死亲娘又算得了什么?”

  “身为女子,外孙女儿,外甥女儿!就得老老实实的任由外祖父和舅舅剥削。那文章既然于大郎想要,送给他不就得了?亲娘都死了那么长时间了,何必还要翻旧事为亲娘伸冤?装聋作哑不就成了?”

  “还有,外祖父和舅舅想要自己的命博一个好名声,趁她虚弱想要勒死她?哎,这还不赶紧老老实实伸长了脖子任由对方勒死?要不然可是大不孝啊!”

第225章 鸣冤鼓

  不得不承认的是九阙说的这一番话完完全全戳中了二皇子心中那个点,但是他即便再愚蠢,也知道此时此刻不能赞同。

  他暗暗咬牙,随即尽量若无其事的表示。

  “应大人未免太过激动了吧?就算你们同为女子,可我朝律法不是按照同情制定。其实本皇子可以理解应大人想为同为女子的于初阳求情。可这里是大景朝堂,不是你的闺阁。那等私情还是算……”

  “二皇子此言差矣。微臣虽为女子,但也是大景朝臣。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大景,就事论事而已。于初阳罪不至死,难道要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偏见就置她于死地?这才是对律法最大的蔑视。”

  二皇子根本没想到应九阙竟会当着这么多臣子的面反驳自己,当时脸色就有些难看。再加上父皇并没有对这件事表达明确的态度。

  而且,父皇可是个男人啊,男人最懂男人,又有哪个男人会愿意看到应九阙这等跋扈的女人在朝堂之上活跃?想来父皇早就对她不喜了吧?只是一直没能找到机会。于初阳的事儿就是个最好的时机,若是能借此将于初阳摁下去,应九阙的人就不远了。

  因此他直接开口。

  “我看于初阳与李澄园定是一伙的,否则她们两个也不会一同前往清谈会!应大人认为于初阳无罪,倒是拿出来证据。否则就不要在这里浪费大家的时间……”

  九阙眯了眯眼睛,二皇子这是彻底撕破脸皮了?

  其实他们两个在这里如何争论都影响不了最终的结局,因为这件事能够拍板决定的,只有景泰帝一人。

  只是说来也奇怪,二皇子闹的事儿在整个京城沸沸扬扬的,一直雷厉风行的景泰帝却并没有对此表达自己明确的态度。这也导致了不少朝臣怀疑景泰帝属意的接班人是二皇子,以至于举棋不定。站在前排的那些大员中,有人眯了眯眼。嗯,看来陛下如今也是举棋不定呀。其实二皇子或者四皇子上位于他而言都没什么区别,毕竟都是软弱无能之人,好掌控的很。然而他更想要的是借助二皇子和四皇子之事让陛下再生一场大气。陛下金戈铁马这么多年,身上的暗伤可不少。再加上这些年国事繁杂,精气神远不如前。若是……

  此刻大家的注意力一半在应九阙和二皇子的争论上,剩下的一半都在高台之上的景泰帝身上。

  只是还没等两人争出来个结果,景泰帝就刷了一下,扔下来一本奏折,好巧不巧刚好扔到二皇子腿上。原本还以为自己稳占上风的二皇子脸色突然一变,说句心里话,他还是有些惧怕自己这个父皇,此刻下意识的开始反省自己这段时间有没有做错的地方。

  但想了又想,他好像没做错什么啊……

  “老二,看看这本折子!”

  二皇子胆战心惊的打开这本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奏折,只是眼睛快速扫了几行之后脸色大变,连忙跪下求饶。

  “父皇!儿臣绝无此意!求您明鉴!”

  那本混乱之中被摊在地上的折子刚好落入九阙的视线范围。上面的字迹笔墨酣畅,带着一股难言的愤怒。满篇写的都是难以置信,再一看落款。

  哟吼,北关娘子军!

  果然,这京城的风实在厉害,竟然都刮到北关了。

  “朕还没死呢,你就迫不及待想对边疆插手了?!娘子军的军饷为什么少了七成?今年预备的冬衣哪里去了?!朕倒是没想到你还有这样的胆子!怎么?在京城搅弄风云把女子踩在脚下还不够,还想把远在边关的娘子军也踩在脚下?若是你当真觉得女子毫无作用,为何要忌惮她们?”

  “一个男人,一个皇子!就算你想要朕屁股底下这张龙椅,也应该堂堂正正的来争来抢来夺!而不是藏在你娘屁股后头,用打压女子的方式来争抢!女人难道就不是大景的国民了?女人难道就不是人?合着你底下多拿点儿玩意儿就显得你更尊贵是不?老子这是没有个闺女!朕要是有个闺女,比你强,就轮不到你来做龙椅了!”

  此等诛心之言,不仅二皇子痛哭流涕,表明自己绝无此意,就连朝臣们也纷纷跪下,不敢直视盛怒中的龙颜。

  以前有些老古板想驳斥陛下刚刚说那话,却被身边的同僚给拽住了,就算你想通过上谏搏生前身后名,也得把握时机呀!这时候陛下明显龙颜大怒,你再跳出去,你不死谁死?

  “那个于淮山,持身不正,自己想要名扬天下,偏偏要靠女儿和孙女儿!朕就奇了怪了,满朝堂的朝臣,你们自家的女儿侄女儿,孙女外孙女儿嫁了人死了夫君,还会费尽心思找个更好的。怎么轮到别人家的闺女就不成了?兵部侍郎左大人,朕记得你那小女儿刚出嫁不过三月丈夫就因马上风而死,你家夫人神勇无双,直接冲上门去将自家闺女接回来,不到一年就找了个如意郎君嫁过去,如今生活的和和美美,孩子都生了三个。偏偏你在这件事儿上连个屁都不敢放!怎么?你是觉得你家夫人在你闺女这件事上做错了?”

  “微臣不敢,微臣惶恐。”

  “朕看你确实该惶恐惶恐。二皇子做错了事,你们这些做臣子的不说规劝一二,反而默不作声,是何道理?还有大理寺少卿,朕记得你那外孙女儿……”

首节 上一节 80/11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