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那目光落在了范闲的身上,带着一丝审视,一丝玩味。
帅气。
确实是无可挑剔的帅气模样。
甚至,那张脸,和自己有着惊人的相似!
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这就是……自己与对方的第一次正式见面?
范闲的心脏猛地一沉。
他就是李长生?
那个送丹药的神秘人?
那个抢先“写”出《水调歌头》的家伙?
那个……同样来自另一个世界,并且比自己更早来到这里,还将唐诗宋词几乎搬空了的……哥哥?
范闲的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念头。
他看着范若若惊喜地跑过去,亲昵地站在那人身边,仰头望着他,脸上是全然的信任与依赖。
“长生哥哥!”
那一声清脆的呼唤,像是一记重锤,狠狠砸在范闲的心上。
范闲只觉得一股难以言喻的憋屈与无奈涌上心头。
看着对方那张和自己相似的脸,再想想那本几乎囊括了唐宋精华的《长生诗集》,范闲的内心一片苦涩。
这家伙,简直不给自己留一点活路啊!
自己最大的依仗,那些足以让自己在这个世界扬名立万的诗词,几乎被他一个人“写”完了!
这还怎么玩?
简直是釜底抽薪!
原本以为自己是天选之子,带着整个文明的瑰宝降临。
现在才发现,前面早就有人把矿给挖空了,只留下一地鸡毛。
范闲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心头的翻涌。
事已至此,再多的抱怨也无济于事。
他必须面对这个现实。
面对这个……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却又像是命中宿敌的男人。
李长生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迎着范若若的目光,轻轻点了点头。
随后,他的视线再次转向范闲,穿过人群,清晰地传递过来。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清晰地传入范闲耳中。
“范闲,别来无恙?”
这简单的问候,听在范闲耳中,却别有一番滋味。
范闲挺直的背脊没有丝毫放松。
他迎上李长生的目光,平静地回应。
“托福,还撑得住。”
两人的目光在空中交汇,无声地碰撞。
一个带着探究与复杂。
一个带着警惕与无奈。
周围的人群看着这戏剧性的一幕,尤其是看到范闲与李长生那惊人相似的容貌,更是议论纷纷。
郭保坤看着李长生,又看看范闲,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他自然认得这位名满京都的李长生,长公主的养子。
他没想到李长生会突然出现。
更没想到,范闲竟然认识李长生,而且看范若若的态度,关系匪浅!
但此刻,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他绝不能容忍范闲就此脱身!
“李公子!”
郭保坤高声道。
“你来得正好!范闲此子,剽窃他人诗作,妄称才子!刚才更是拿出你所作的《水调歌头》妄图蒙混过关!此等行径,实乃文坛败类!还请李公子明鉴!”
他试图将李长生拉到自己这边,共同声讨范闲。
李长生闻言,目光淡淡地瞥了郭保坤一眼,那眼神平静无波,却让郭保坤莫名地感到一阵心悸。
李长生没有理会郭保坤。
他的目光重新回到范闲身上。
他缓缓开口,声音依旧平淡,却似乎带着某种暗示。
“诗词之道,浩如烟海,唐宋虽盛,亦非全部。”
“前人佳作固然璀璨,后世亦有可观之处。”
“何必拘泥于一时一地?”
这几句话,别人听着或许只觉得是寻常感慨。
但听在范闲耳中,却如同惊雷!
唐宋虽盛,亦非全部?
后世亦有可观之处?
这是在……提示我(得吗赵)?
提示我那些他没有“写”过的诗词?
比如……元曲?明清诗词?甚至……近现代的?
范闲的心脏再次剧烈跳动起来!
对啊!
他搬空了唐诗宋词,但不代表他搬空了整个华夏的文学宝库!
那些同样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他未必知道!
或者说,他就算知道,也未必有精力全部“写”出来!
范闲的眼睛亮了起来!
思路一旦打开,那些被暂时遗忘的记忆碎片开始重新组合。
有了!
他脑海中,一首气势磅礴、意境苍凉的元曲蓦然浮现!
看着郭保坤那依旧不依不饶、等着看自己笑话的嘴脸。
看着周围那些或质疑、或嘲讽、或看热闹的目光。
范闲胸中一股郁气勃发!
他猛地抬起头,目光扫过全场,最后定格在郭保坤身上。
他的声音,不再压抑,充满了力量与自信,响彻整个庭院!
“枯藤老树昏鸦!”
声音一出,场瞬安静下来。
这句词,风格迥异,意境萧瑟,与众人熟知的唐诗宋词截然不同!
众人皆是一愣。
范闲没有停顿,继续高声吟诵。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一连三句,三个意象并列,勾勒出一幅凄凉萧瑟的秋日黄昏图。
画面感极强!
所有人都被这奇特的句式和苍凉的意境吸引住了。
范若若眼中异彩连连。
李长生眼中也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随即化为赞许。
郭保坤脸衫寺澪^貳紦斯逡上的得意笑容僵住了。
这是什么?
这绝不是李长生的风格!
范闲的声音愈发高亢匀。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最后一句落下,余音袅袅,那份羁旅愁思、漂泊之苦,仿佛穿透了时空,重重地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
全场,一片死寂!
落针可闻!。
第60章李长生才华传世!范闲兄弟联手!庆帝忌惮!
所有人都被这首风格独特、意境深远的短曲给震慑住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九个名词,没有任何连接,却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最后两句点睛之笔,将那份断肠之痛渲染得淋漓尽致!
“好!好一个断肠人在天涯!”
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
“妙啊!此曲虽短,意境却无比深远!”
“从未听过此等体裁,却别有韵味!”
“真乃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