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四合院,开局是八十年代 第173节

曹志强循着声音扭头一看, 发现是一个穿西服打领带的中年眼镜男,正是余德利, 余编辑。

微微一笑,曹志强冲着对方点点头,然后就向余德利的方向走去。

走过去跟余德利简单握了一下手,双方就一起坐进沙发里彼此寒暄。

“老余,好久不见。“坐下后的曹志强第一个笑着打招呼,“吃了吗?”

“哈哈,还没呢。”余德利笑着道,“下午接到你的电话,我刚下班就跑来了,还没来得及回家通知,饭当然是没吃。”

“这样啊。”曹志强眨眨眼,“时间也不早了,要不我请您吃个饭,咱们边吃边聊?只是这样一来,嫂子会不会埋怨啊?”

“不会不会。”余德利连忙笑呵呵的回答。

“大老爷们在外应酬,这很正常,不用管我媳妇。

我要是到点儿没回去,她铁定知道我在外面有应酬,没关系的。”

“那就好。”曹志强点点头。

再次笑了笑后, 余德利又问:“对了,小曹啊,你之前电话里说,出版社的事儿有眉目了,真的假的?”

“当然是真的。”曹志强笑着点点头,“要不是真的,我怎么敢约你出来谈这个事儿?”

“真的?”余德利眼睛一亮,“具体怎么回事儿,说说?”

曹志强刚要开口,忽然微微一笑:“不急,走,咱们先去这里的西餐厅吃个饭,边吃边聊。

我跟你说,这里的西餐厅味道不错,尤其是牛排,特别地道,要不要一起去尝一尝?”

“是嘛。”余德利呵呵一笑, “那可真得去尝一尝。”

“走吧。”曹志强最先站起来, “先去吃饭,详细情况啊, 吃饭的时候慢慢聊。”

“好好好。”余德利笑眯眯的点点头,这就跟着曹志强去了西餐厅。

等曹志强跟余德利去了西餐厅,并点了餐之后,曹志强这才慢悠悠的跟余德利谈起出版社的事儿。

好吧,现如今,距离曹志强跟娄晓娥以及王大爷的第一次见面,已经过去整整一周了。

在这期间,很多事情都在默默发生。

比如说,武警正式成立,象征着一支强有力的保护内部安全的武装力量正式成型。

又比如说,国家因为女运动员胡某的缘故,正式终止了跟米国的体育往来。

中米关系也因为这件事,而遭到了一次重创,原本的蜜月期出现了波折。

还比如说,国内第一辆合资的桑塔纳轿车,正式在上海组装完毕,这意味着国内一个新的合资汽车品牌的诞生,也意味着曾经风光无限的上海牌轿车,正式进入消亡倒计时。

当然了,这些大事情,暂时跟曹志强本人都没多大关系,真正跟他本人有关的,是发生在京城的一些现在看来是“小事情”,在后来却被大书特书的“大事情”!

跟娄晓娥见面后的第三天,曹志强就带着自己重新写好的计划书,还有娄晓娥写出的合作意向书,当然还有王大爷的介绍信,直接去了工商总局。

工商总局的刘局长,在看到那封介绍信后,立刻神情和蔼的把曹志强单独请到了他的办公室,然后面带微笑的收了曹志强呈交的各项资料,还全程微笑的听了曹志强近两个钟头的解说。

亲切而友好的交流结束之后,刘局长郑重的收起了曹志强呈交的各项资料,并语重心长的告诉他说,他一定会严肃而慎重的考虑曹志强提出的意见,还会立刻把他的意见提交组织研讨,并务必在一个月之内给出答复,让曹志强回去等消息。

就这样,曹志强在留下了青红家的住址以及电话号码后,就跟刘局长正式握手告别。

回去之后,曹志强先跟娄晓娥谈了这件事。

听到一切顺利,需要耐心等消息后,娄晓娥表示她要立刻回香江一趟。

不过,娄晓娥在临走之前,还是留下了她在香江的联系电话,表示一旦事情办成,立刻给她打电话,她一定快速赶来。

至于去四合院看看的问题,在曹志强的不断劝说下,娄晓娥最终还是没忍住。

于是乎,娄晓娥戴上口罩,在一个大白天,大部分人都去上班了的时候,跟曹志强去了四合院所在的巷子里,然后远远的看了几眼那个让她悲喜交加的四合院。

但是,娄晓娥并没有进四合院,而是看完之后就离开了。

娄晓娥离开京城回香江之后,曹志强就不再理会娄晓娥的事情,而是继续忙碌自己的事情。

比如继续写稿子,继续写新歌,还有继续在家调教青红,反正好多事儿要忙。

对了,还有件大事要说。

那就是在三天前,曹志强正式跟青红发生了关系,从而让青红正式变成了曹志强的女人,而不再跟过去一样,只能玩一些“盘外招”来过瘾。

或许正是因为真正成了曹志强的女人,加上之前许多“盘外招”的冲击,青红对曹志强的态度也越发依恋,心情也开朗了很多,整天都是笑眯眯的,话也多了起来。

当然,曹志强不光是整天腻在青红家不出门,他也经常回家看看两个妹妹,以及经常去金秀英那里看看,甚至还抽空去医院看望干姐姐于媛媛。

反正四个地点他都雨露均沾,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他的关怀与关心,绝对不冷落任何一个人。

但是,曹志强很有分寸,除了跟青红是真正的情侣关系外,跟其他女人的交往,都恪守哥哥、弟弟或者老板的身份,绝对不逾越雷池一步。

现在可是曹志强的关键时刻,他可不能为了女人而耽误了正事儿。

总之,最近的曹志强,可算是好事连连,心想事成。

不过这些连连的好事儿虽然都还不错,但却不是最让曹志强开心的事儿。

最近这段时间里,真正最让曹志强开心的事情,还是一件事。

那件事就是,曹志强心心念念的那家出版社,已经被正式批准成立了。

7017k

179 承包出版社,三十年不变

原来,就在曹志强正式破瓜青红的第二天,红光机械厂就给曹志强打来了电话,让曹志强第二天早上,务必去单位一趟。

就这样,在两天前,曹志强一大早就去了红光机械厂上班, 然后刚一上班,就被叫到了厂长办公室。

李厂长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慈眉善目的跟曹志强聊了很久,主题就是出版社的事儿。

按照李厂长的说法,红光机械厂申请的出版社执照,上面已经批下来了。

也就是说, 从李厂长找曹志强说话的时刻起,这世上就已经多了一家隶属于红光机械厂的新出版社——红光出版社。

别怪名字被提前定了, 实在是出版社的名字这一块儿,真不是曹志强能管的。

毕竟这个出版社的申办主体,是红光机械厂,所以按照正常流程,新的出版社当然要叫红光出版社。

为了照顾曹志强,红光出版社的社长,由原先红光杂志部的主编老周,也就是周怀恩来担任。

之所以让周怀恩来担任社长职务,除了周怀恩资历最老,辈分最高之外,也是因为周怀恩如今已经58岁,眼看就要退休。

现如今,周主编在红光机械厂里,基本都是在家养老状态,他在之前的时候,甚至都不用参与杂志部的值班活动,只需要每个月月底固定过去点个卯, 检查检查内刊的文章有没有什么敏感问题就行。

说白了, 周怀恩过去的职务,说是主编,实际就是个审核,只需要月底出现,最后把把关就行,其他什么都不用他干。

有这位老先生出来当社长,摆明就是放权给曹志强这个总经理。

没错,按照李厂长的说法,红光出版社申办下来后,名义上是红光机械厂承办的下属子单位,但实际上呢,红光机械厂会跟曹志强个人,签署一个内部承包协议。

也就是说,只要签了承包协议,曹志强就是这个出版社的总经理,全权负责这家出版社的一切经营事宜,而红光机械厂呢,不需要对这个出版社出一分钱。

曹志强只是有了一个出版社的招牌, 其他像办公场所, 水电费, 还有人员工资等等, 都是曹志强自己负责。

顺便说一下,原先红光杂志部的那几个老人,比如老钱跟牛大姐等人,也被安排进了这家新成立的红光出版社。

只是这些人不需要去出版社工作,只需要当个闲人,按时领工资就行。

换言之,周社长也好,牛大姐也罢,那些原先红光杂志社的老人,如今的薪水都是曹志强发,但关系还是红光机械厂。

牛大姐这些人,可以不参与出版社的经营管理,但薪水必须按时发,其他医疗报销之类的待遇也不能差了,等于让曹志强替机械厂把这些闲人养起来。

如此一来,红光机械厂呢,就少了一份负担,但这个负担就得由曹志强来扛起来。

这倒无所谓,毕竟只是六个人的工资而已,哪怕算上奖金跟津贴,在这个时代来讲也不算什么,反正曹志强是没看在眼里。

作为承包方,红光出版社还应该给红光机械厂交一份管理费,或者叫承包费。

一般来讲,这种承包费可以分两种模式,一种是不固定的分成模式,一种是固定模式。

分成模式,就是出版社跟机械厂按盈利的比例来分钱。

一般是三七分,也就是出版社每年固定上缴三成的盈利给机械厂。

这种模式的坏处,是出版社赚的越多,交钱越多。

好处则是,如果出版社没有盈利或者亏损,理论上就不用上缴管理费。

而一个承包人,既然拥有一个单位的经营权,如果想要把自己承包的单位搞成账面上的亏损,那太简单了,随便找个合格的会计就能搞定。

所以在这个时期,大多数的承包人,一般都喜欢玩分成模式,但大多数的被承包单位,却往往不喜欢,因为风险太大。

另外一种模式,就是固定管理费模式。

这种模式,是不管你承包人承包的单位是赚是赔,也不管你赚多赚少,都固定上缴一笔约定的管理费就行。

在这种模式下,承包人的压力就比较大,而被承包的单位呢,压力比较小,因为不管承包人赚还是亏,被承包方都有钱拿。

原本呢,因为关系到位的缘故,李厂长是想让曹志强搞分成模式。

毕竟分成模式下,承包人能玩的花样多,压力小,只要年年搞个账面亏损,机械厂就不跟他要管理费了。

说白了,这就是董书记跟李厂长的一种关照,是想要照顾曹志强创业。

当然,这种关照的前提,是曹志强跟徐大爷以及王大爷这两位大领导的关系不错,要不是这两尊大佛,不管是董书记也好,李厂长也罢,都不会对曹志强这么好说话。

这其中,徐大爷其实已经退居二线,实际权力已经不大,只是人脉威望在那。

但王大爷就不同,王大爷不光有人脉跟威望,还是实权领导,且权力跟地位方面,比徐大爷只高不低。

有这两个人站在曹志强背后,区区一个出版社,红光机械厂压根不放在眼里。

其实像出版社这样的单位,虽然在曹志强看来很重要,很难办,甚至大有可为。

可在很多人,尤其是董书记跟李厂长这样的人眼中,区区一个出版社,根本就不算什么。

因为开一个出版社,曹志强自己是千难万难,但对董书记跟李厂长这样的人来说,那根本不是个事儿。

曹志强后来才知道,他当年就算不求大领导,只求董书记跟李厂长,也能让单位申办一家出版社,再交给他承包。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权者不难。

曹志强作为个人,他想开出版社,在这时期当然难如登天。

可红光机械厂作为一家八千多人的,直属于冶金部的京城大国企,想要以单位名义申办一个出版社,那不要太容易。

之前没搞这个,只是因为太麻烦,没必要,而且怕再多一个亏损部门罢了。

毕竟在这个时期,大多数的出版社,其实都是妥妥的亏损单位,此时跟医院的性质差不多,都是差额拨款模式,还不是设计院那样的自收自支模式。

出版社真正吃香,真正开始百花齐放,什么单位都要搞个出版社捞钱的时代,那还是八五年之后的事儿了。

那么巧,也就是在八五年左右,出版社大都变成了自收自支模式的单位,一切都是自负盈亏。

可能也正是因为出版社大都变成自收自支单位,压力山大,后来的出版社才一门心思捞钱。

什么擦边球杂志,什么盗版录音带,都是那帮百花齐放的杂牌出版社搞的。

当然了,也正因为那段时间的混乱,所以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有关部门开始严查严打,一大批有问题的出版社被撤销。

另外,还要说一个小知识。

那就是在八十年代,出版社并非全都是事业单位,国企也可以开出版社的。

只是大部分情况下,比如京城这样的大城市,出版社才大多数是事业单位。

首节 上一节 173/37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