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四合院,开局是八十年代 第6节

那些杂志社基本都收了他的稿,且基本都给了数目不一的稿费。

不过后来他发现,这种在各个杂志社写短篇小说跟科普文章的形式,赚钱还是太少,而且继续这样下去,恐怕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江郎才尽。

毕竟他不是真正的文学家,只是个文抄公。

他之前投的稿,都是前世偶然记住的一些知名短篇,但数量并不多,记忆也多数比较模糊,知识储备很有限。

然后有一天,他有次去附近的新华书店,想寻找灵感跟观察市场流行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在排队抢购《射雕英雄传》。

那家伙,排队老长了。

这也罢了,关键他们抢购的那套《射雕英雄传》,还很不便宜,只是上下两册,竟然就要40块钱!

四十块钱两本书,这特么比他一个月工资都贵。

可就算如此,大家还得排队抢购,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去晚了没得买。

这场面,比后世苹果手机大热时期,那些凌晨排队买苹果手机的情形,也不遑多让。

看到这个情况,他倒吸一口凉气的同时,终于想到了写武侠小说。

别的不行,但要说武侠小说,他记得就多了,至少故事情节跟人物啥的都印象深刻,不会记错。

武侠小说这一类作品,在此时的国内还没有泛滥成灾,属于方兴未艾时期。

只要内容不涉政不涉黄,武侠小说相对比较安全,而且只要写的过得去,都能卖出去。

也是,武侠小说号称成人的童话。

在娱乐还很匮乏的时代,武侠小说非常让人喜闻乐见。

尤其是年轻人,更是对武侠小说相当追捧,相当铁杆。

像金古梁之类的新派武侠小说的作者,现在简直是风靡全国,无人不知。

其他像卧龙生啊,诸葛青云之类写的武侠小说也有不少,同样市场很广。

就是说,此时老百姓都很爱看这些武侠小说,堪称武侠小说最好的时代。

还有,武侠小说是能出书的,而出书看销量,销量越高,你收入越高。

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国内印刷厂并没有放开,基本都是国营跟集体的,还基本都是吃大锅饭,没有自负盈亏一说。

所以,如今除了南方极少数几个不要脸的集体性质的印刷厂,以及一些更不要脸的,拥有小印刷机的乡镇企业印刷厂,大多数正规印刷厂基本都不玩盗版。

要是到了后来,尤其是到了九十年代,印刷厂自负盈亏之后,那才是真正的盗版横行。

所以在八十年代初,真是文学作品原创者的春天。

此时你一本书如果火了,卖个五六万甚至几十万上百万,一书封神,买车买房,赚够一辈子的钱,一点不夸张。

咦,好像后世也是如此啊?

总之,明白了这个情况后,他曹志强也想蹭一波热度。

就在曹志强还没想好,到底要抄袭并改编后来哪个名家小说的时候。

第二天一早,他忽然签到抽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东西。

《现代武侠小说精选三百部》!

顾名思义,就是三百部特经典的现代名家武侠小说,当然也包括金古梁的作品。

好吧,既然有了人家完整的现成作品,那没的说,当然是选择照抄了。

于是他选了又选,最终决定先抄黄易的《破碎虚空》。

这部小说才二十多万字,字数不算多,但情节紧凑,磅礴大气,想象力特别丰富。

尤其是破碎虚空,升华得道这个概念,简直是打破了原有武侠的天花板。

他相信,只要大家看了破碎虚空,再看其他武侠小说,就会如同嚼蜡。

没办法,思维边界拓宽了,快乐阈值提高了。

毕竟在这个时期,大多数的武侠小说,还多停留在跳崖得奇遇,或者跳海得奇遇的套路上,打通任督二脉,往往就是武力天花板了。

这怎么跟半只脚踏入玄幻的《破碎虚空》比?

可惜这时代呢,他买不起个人电脑,也没键盘码字,更没有靠谱的汉字输入法,他只能手写。

加上他还得去工厂上班,还得跟工友迎来送往,这个那个的屁事儿一堆,写字速度根本快不起来。

一般来讲,他一开始,一天也就是三千多字的速度,后来速度快了,也就是日更五千字,平均下来,也就日更四千多字。

再多就不行了,手会发酸。

这让他无比怀念对着电脑敲键盘的日子。

这要是敲键盘,平均一天四万字他也能给肝出来,不用一周,他就能抄完一部《破碎虚空》。

哪像现在这样,才日均四千多字,还写的手酸无比。

唉,何年何月,才能恢复触手怪的生活啊。

键盘,额想你!

总之,辛辛苦苦的用手写体,用圆珠笔抄了近两个月,那本二十多万字的《破碎虚空》,总算是抄完了。

然后他就发现,书是抄完了,但他不知道怎么出版。

或者说,不知道找哪个平台出版好。

008 作家是怎样炼成的(上)

抄完《破碎虚空》后,为了找个靠谱的出版社,当时的曹志强,就决定先去周围踩个点。

在没有互联网搜索的情况下,只能用土办法,也就是去附近的书摊书店,去翻找各种武侠小说看。

在1983年春,国内的文化产业因为在源头方面还没完全放开,尤其是印刷厂方面没放开,所以个体书商虽然有了,但并不多,盗版书也有,可同样不多,并且私人书摊的书籍种类非常少。

此时你想买书,尤其是武侠小说,最靠谱的方法,就是去遍布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而租书看,当然是去图书馆。

摆地摊卖书的个体户倒是有,比如鼓楼大街那边就有,但他们卖的书,基本都是过时的杂志报纸,要不就是一些不正经的书。

比如什么某某大战女魔头啊,某某大战女土匪啊,肉X团啊,龙虎豹啊之类的黄暴文,又或者是什么少林某某功,武当什么什么秘技,又或者什么什么气功。

没错,此时摆地摊的个体书商那里,正经的图书是没有的,因为进不到货。

为什么呢?

因为在这个时期,印刷厂几乎都是国营或集体,且都是政策挂帅,旱涝保收,没有自负盈亏,很少有经济自主权,当然就缺乏盗印的动力。

而此时的杂志期刊基本都是走邮局,图书则直接走各地新华书店,铺货发行方式也基本都是公对公,很少有公家对个人的。

所以此时你个人要想摆摊卖书,你连进货渠道都木有,正规书人家轻易不卖给你个人。

因此在这时期,你要订杂志,那就去邮局,要看书,那当然就是去新华书店。

什么各个机关事业单位,还有企业之类的内部刊物也有,但那种东西的圈子更小,内容更枯燥,没啥流通性,更没啥摆摊的价值。

既然如此,那此时的个体户书商都卖啥?

那没得说,八成是走水货啦!

什么港台走私过来的各种书籍,还有各种走私或者私人录制的录音磁带,此时卖的那是相当火。

反正有关部门轻易不来扫荡,就算有关部门来扫荡了,只要你跑的比别人快,那就没问题。

所以此时敢去摆地摊的人,几乎都是跑步小能手。

不过,地摊文学真正要崛起,还得是八四年以后的事儿了。

总之,有天当他来到附近的一家新华书店后,就开始到处看武侠小说。

他不是看哪个武侠小说好看,而是看哪本书的质量比较好,定价比较高。

尤其是要抄下那些发行武侠小说的出版社名字。

这样的话,他以后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选出一个相对靠谱的出版社,找到出版社地址,并给这家出版社投稿。

可就在他记住好几个武侠小说的出版社名字,打算回去研究研究的时候,忽然发现书店的一个年轻女销售员,正趴在柜台上写东西。

随口一问,她竟然很自豪的说,自己正在写诗,打算给《诗刊》投稿,还说她之前有首诗被选中,不但发表了,还给了她20元稿费呢。

这么一聊天,曹志强发现对方对出版这块儿很熟,于是就勾起了曹志强的兴趣。

通过跟新华书店那个女销售员的聊天,曹志强这才发现,原来在这个时代,纯新人一开始就写书出版武侠小说的话,会很麻烦。

反倒是像他之前那样,先给杂志社投稿,在人家的杂志上,刊登点诗歌散文跟短篇小说,赚钱更快更稳。

因为武侠小说属于图书类,要正规出版的话,就要有书号。

书号这玩意儿,如今都是出版署分配给各个出版社的。

这个东西可以理解成粮票肉票,都是有数量限制的。

一般越大的出版社,能分到的书号就越多,反之亦然。

正因为有数量限制,所以相当稀缺。

正常来说,一个没名气的新人想要出武侠小说,出版社考虑到各种风险,往往不会给你出书。

就算出版社编辑看重你的文章,决定给你出版了,一般也不会给你多少钱,多数情况是按照千字多少钱给你稿费,通常不会高过千字十元这个天花板。

最离谱的是,你千字十元这么便宜的卖了作品,版权就不是你的了,都是出版社的。

除非你是有一定名气的老作者名作家,自带流量,才会给你个比较高的买断价,一般还是千字多少钱。

至于版税制?那是什么东西?

所以,要找出版社出书,作者名气越大越好,因为作者名气越大,你的议价权越大。

你比如金庸,他去哪儿发书都抢手,可以切最大蛋糕。

当然了,毕竟改开了,所以此时还有一种出版模式,就是你自掏腰包出书。

这样的话,前期你得自己花钱偷偷跟出版社买书号。

另外印刷钱,发行钱,全都得你掏腰包,甚至工作人员给你出书的劳务费也得你出,反正前期各种费用都是你自己掏钱。

你自费出版的话,如果书卖的越多,你赚的越多,卖的少,亏钱的也是你,出版社不会亏。

要是你对自己的作品很有信心,当然也可以搞这种自费出书模式,出版社就是赚个中间费。

在八十年代初期,这种自费出书的模式还并不流行。

主要原因就是自费出书的前期投入太高。

如今的印刷厂可不是后来,一旦排版印刷,最低起印量的要求是五千本,有的大厂甚至起印量是一万本。

因为此时没有靠谱的汉字电脑输入法,没有电脑排版跟打印,排字印刷很麻烦,都是人工。

再算上其他各种费用,你自掏腰包,成本至少要八千元,这都是要提前给出版社的。

这笔费用,一般的个人是拿不出的。

有那八千块,都够开个小饭馆了。

不像九十年代,汉字输入法跟排版技术都进步了,印刷厂多了,开始自负盈亏了,起印量要求也跟着降低,进而导致出版图书的费用也降低了。

所以在九十年代,很多自认有点文化的干部领导,就喜欢自费出书来提升逼格。

首节 上一节 6/37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