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娱乐圈的悠闲生活 第104节

第146章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电话很快就接通,传来金云峰爽朗的声音:“冬青,最近忙啥呢?自从参加完电影节后,就没见你的消息。”

“也没干啥,一天闲待着......金台长,我今天给您打电话,是因为我有个朋友拍了一部电影,担心审核过了不关没法公演,您是影视界资深人士,能不能看看帮把把关?”

“哦?你朋友拍的哪方面的内容?”

“煤矿工人,骗保之类。”俞冬青实话实说。

“这题材有点敏感啊......行,我明天下午有空,你送过我先看看再说。”

“谢谢了啊,我明天中午上班后去找你。”

第二天中午一点多,俞冬青换上衣服冒着烈日出了门,开车直奔皇都电视台的总部大厦。

在十六层的副台长办公室里,俞冬青见到金云峰。

“来,来,先喝口水。”金云峰热情招呼。

等秘书倒上凉茶,俞冬青坐在沙发上喝了口,这才从兜里掏出一个U盘放在茶几上。

“金台长,影片就在这里,不过后期制作还没完全做好,还有点乱。”

金云峰也没说什么,拿起U盘插在电脑上,认真看了起来。

两个小时多的影片,竟然从头到尾看完!

最后金云峰长吁了一口气说道:“拍的很好,震撼人心啊,竟然采用同期录音的模式,很少影棚里合成.....虽然有些粗粝,但更加真实。”

俞冬青点点头,的确如此。

“但我可以百分之百肯定,肯定过不了审,如果想过审公映,必须要大刀阔斧的修改。”金云峰又说道。

“可是这样,就会失去那种原汁原味,这部电影拍出来就没任何意义。”俞冬青说道。

“是啊.......这就是矛盾。”金云峰叹了口气,又问道:“你这朋友叫什么名字?”

“王东生,去年拍《老师,您好》的导演。”

“他?小伙子果然很有才华啊......可惜,实在是可惜。”

“金台长,您说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如果在内地不能公演,但可以默许在香江公演吗?”俞冬青突然问道。

“先前有过这样的例子,不过难度也挺大的。”金云峰实话实说。

“金台长,您能不能帮帮忙?您认识的人多。如果不能上映,实在有点可惜。”俞冬青又把王东生自己掏腰包拍片的情况简单说了一遍,金云峰听了微微动容,想了想说道:

“好,我可以试试,不过我也不敢肯定能办成。”

“谢谢,谢谢,太谢谢您了。”

.....

.....

“谢谢,谢谢你,俞先生。”

电话里,当俞冬青告诉王东生事情经过时候,王东生激动万分。

“还有,你缺的那100万,我也掏了。”

“啊?这?俞先生,你也知道像这样的小众片子,即便在内地上映能回票房也比较困难,何况是在香江,那你?”

“也别这么妄自菲薄,抱回几个奖投资不就收回来了?不过王导,我建议你以后拍片还得考虑咱们内地的实际情况,其实我觉得你拍的类似《老师,您好》这样的怀旧青春题材片就挺好。”

“我想换一种题材试试。”

好吧......

执拗。

不过或许也就是这样的人,才使我们的电影看上去不那么千篇一律。

两人又在电话里约好见面,第二天俞冬青就在投资合同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一百万资金也打入剧组的账户。

他不再关心此事。

时间到了七月初,学生们放暑假了,俞冬青的几个哥们也四散分离。

杜辉跟着女朋友去了江浙,见未来的岳父岳母。张扬夫妇直接飞往英国看望放暑假的儿子,顺便带着儿子在欧洲逛一圈。

连刘益民夫妇也带着女儿准备参加一个亲子旅游团,到大连、青岛一带去看海。

看到老友们都纷纷出行,俞冬青也很想出去转转。

刚好原本承诺带俞彤彤暑假爬华山的明媚突然有了事情,她的老师张文清准备利用暑假拍一部新片,让明媚做导演助理,马上动身去横店拍摄。

能跟着老师在实践中学习,这么好的机会明媚当然不愿错过,立刻收拾行李准备跟着剧组去横店,估计整个假期都要忙。

这让俞彤彤很不高兴,在燕子胡同的四合院里,噘着嘴说小姨说话不算数。

“好啦好啦,你小姨有正事要做,别老缠着她。”俞冬青说道:“爸爸带你去,咱们不仅爬华山,还开车去青海玩!

“好啊,好啊!”俞彤彤立刻答应。

听说青海好远好远啊,又可以好长时间不做作业,不弹钢琴啦。

丈母娘听了有点担心:“冬青,青海那么远,你开车去?又带个小孩,路上出点事怎么办?”

“不会的,现在都是一路高速,能出什么事?”俞冬青笑道:“我不是刚买了新车吗?刚好跑远路磨合磨合,顺便回老家看看我父母。”

听俞冬青这么说,刘慧研也不再好说什么,只是嘱咐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

老丈人一听那个羡慕啊,他也想去青海湖,倒不是去玩而是想摄影。

可是自己身体不允许,就叮嘱俞冬青一定要多拍照回来。

既然要远行,俞冬青带着女儿回家做准备,衣物、药品、必要的食物和水,照相机、DV,女儿的布娃娃,当然没忘记带把吉他。

最后俞冬青干脆把野营的帐篷等也带上,全部塞到后备箱,没准兴致所致在外面宿营呢。

说走就走,第二天早上七点,俞冬青开着自己新买的奔驰SUV,带着女儿离开燕京,沿着京昆高速一路南下。

看着外面郁郁葱葱的景色,哼着许巍《蓝莲花》: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你对自由的向往

天马行空的生涯

你的心了无牵挂

....

....

这感觉就是爽!

走了快十二个小时,到了下午七点多才赶到老家华阴北寨村,此时已经晚霞漫天。

俞冬青已经提前打电话告诉父母,所以开车回到家里,父母都在,简单洗漱之后,父女两个,一人一碗,先吃老妈亲手擀的大刀面。俞冬青一边吃的唏哩呼噜,一边和父母聊天。

“爸,妈,我三叔现在怎么样?”俞冬青问道。

“你三叔现在可是县上的名人啦。”老妈笑着说:“听说已经申请什么省级非遗传承人,而且县上还成立了什么华山老腔艺术保护发展中心,你三叔成国家干部啦。”

“别听你妈瞎说,什么国家干部?!”老爸俞红军毫不客气打断媳妇的话:“县上成了这个发展中心,下面还有一个老腔民间艺术团和华阴老腔培训中心,你三叔是艺术团团长,专门负责演出和培训学员,算不上国家干部。”

俞红军纠正道。

“反正发工资。”刘凤兰嘟囔了句。

“哪有他红白喜事唱歌赚钱多?”俞红军又瞪了媳妇一眼。

第147章 三叔的烦心事

到底怎么回事?

俞红军才细细讲来。

原来华阴老腔申请省级非遗之后,省上又向国家推荐申请国家级非遗。

为了重视此项工作,保护、推广老腔,县上就专门成立了华阴市华山老腔艺术保护发展中心。

下设华阴老腔民间艺术团和华阴老腔培训中心,包括三叔俞红光在内的几名老伙计都是艺术团团员兼任培训中心老师。

现在他们基本上都处于半脱产状态,除了演出还带了几个年轻学生每天培训。

俞红光又是团长还是老师,觉得自己再去红白喜事的酒席上唱流行歌曲不太合适,也没那个时间,于是就婉拒邀请,一心一意扑在老腔艺术团上。

“那不是收入比以前少了?”俞冬青问道。

“是啊,以前你三叔唱歌,一月随随便便挣万把块钱呢,现在一月工资就两千八,如果没有演出就么没入。”俞红军说道。

“你三妈为此这事还说你三叔呢,唱歌好好的非要去唱老腔。”老妈刘凤兰插话道。

这确实是,走穴当然能赚钱。

俞冬青听了点点头,又问道:“我三叔在家吗?我一会过去看看。”

“在,这几天听说没演出。”

俞冬青吃完饭后,女儿俞彤彤要在家看电视,俞冬青就一个人出门向村中央走去,刚到三叔家院子外面,就隐隐约约听到里面传来争吵声,是三妈的声音。

“唱歌你不去唱你非要唱戏,你看唱戏挣几个钱?传承人,传承人有啥好处?能赚钱,还是当饭吃?!”

“巧玲,话不能这么说?唱老腔这是我爹临走前给我交代的,我不能丢!你不能钻到钱眼里去。”

“好啊......你竟然说我钻钱眼里,你,你.....我还不是为了咱们这个家!”紧接着就传来哭泣声。

俞冬青再也听不下去,站在院子门外高喊了声:“三叔,三妈在家吗?”

吵架声戛然而止。

没过几分钟,大门吱呀声开来,三妈走了出来满脸笑容:“是冬青啊,啥时候回来的?”

“今天下午刚回来,我三叔在吗?”

“在,在......你进来。”

俞冬青跟着三妈进了院子来到堂屋,看见三叔正抽着烟,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

他看到俞冬青进来,脸上勉强挤出笑容:“冬青你回来了?”

“嗯,彤彤放暑假了,带她出来转转。”俞冬青笑着说道。

“冬青,你们聊,我给你们去做饭。”三妈转身就要出去。

“三妈,不用麻烦,我刚吃完饭肚子不饿。”俞冬青赶忙制止:“外面天气凉快,我和三叔出去找个地方乘凉。”

“那.....好吧。”三妈瞅了一眼三叔说道。

两人拿着蒲扇出了院门,向村头走去。

月色如水,晚风轻拂,街道两旁都是纳凉的乡亲,俞冬青边走边招呼着,和三叔走到村东头的那棵大槐树的树根上坐下。

远处是玉米地,月光下婆娑,微风吹过发出沙沙的声音。

“三叔,我听我爸妈说,县上成立老腔艺术保护发展中心,你任下属的艺术团团长?”俞冬青边用蒲扇赶着蚊子,边问道。

首节 上一节 104/15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