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人体冬眠大致可以分为死亡冬眠和健康冬眠两种。”
“死亡冬眠,就是人死了,马上冻起来,保留尸体死亡一瞬的状态,解冻后依旧有抢救希望。”
“健康冬眠,一个人健健康康,但希望直达很多年后而不衰老,譬如要坐飞船去跨越星系,路程遥远枯燥,冬眠是好选择。”
“如果是健康冬眠,缴费问题很容易,就像APP充会员一样,会员费没了就暂停服务,让冬眠者醒过来缴费,费用足了再继续冬眠。”
“眼下我们技术不成熟,健康冬眠绝对通不过审批,好端端的人很容易冬眠时死掉,无异于杀人甚至变相安乐死。”
“所以我们暂时只能做死亡冬眠,最好过审的是死亡后冻起来,努努力也能争取在客户临终几天内冬眠,作为一种激进治疗手段,就像绝症实验药。”
“死亡冬眠的话,收费确实困难,我们不可能在某个绝症尚未攻克前,因为费用花光而解冻身患绝症的客户,解冻了也是死路一条,既属于杀人,也收不到更多钱。”
“的确,于情于法,都不能提前解冻冬眠者,死亡冬眠的唯一解冻条件就是,解冻后能让客户活!”李行长点头。
“但……长久来看,这对你们乘黄来说很危险!”
“譬如一百万肺癌患者冬眠了,它们付的钱在冬眠时间里慢慢消耗掉,但肺癌迟迟未攻克,你们乘黄就要暂时自掏腰包,养着这一百万肺癌患者。”
“全国每天死亡近三万人,全世界每天死亡近二十万人,绝大多数人无疑都想冷冻自己,即便只有一小部分人冬眠,更小一部分冬眠客户解冻期迟迟不到,日积月累也将积累出无比庞大的坏账,乘黄的盈利是否能覆盖坏账?坏账过高是否导致乘黄破产?”
问题越发尖锐,视频会议室的气氛变得窒息。
韦理群眉头拧死,身为董事长,这些问题他肩头的压力反而比宋河巨大。
“问题略多,好在公司内部早就讨论过,这些问题都有答案!”宋河清清喉咙。
“人体冬眠市场的庞大程度,堪称史无前例,相当于医疗业和丧葬业共同的孩子。”
“有一个悬念是,乘黄如今公布技术进展了,世界上其他医药巨头到底跟不跟?”
“如果医药巨头们能跟上,各国研发出自己的冬眠技术,那我们轻松了,压力由多家共同承担,冬眠公司像医疗公司一样林立,市场繁荣起来,有腾挪余地。”
“如果医药巨头们在未来十几年没跟上,那坏了,乘黄会变成冬眠技术领域的巨无霸,数十年内不会有其他冬眠公司,这是历史规律,想必各位行长明白,能突破历史规律者寥寥无几,小概率事件。”
“巨无霸局面不是我想看到的,整个市场的压力会压在乘黄一家身上,稍有经济震动,乘黄一家公司顶不住。你所说的坏账过多导致崩塌破产,几乎一定会发生。”
“为了避免乘黄被超大市场的波动震死,也为了让更多人安全无虞进入冬眠,我们总结了八字方针。”宋河顿了顿。
“哪八个字?”李行长问。
第1176章 密集的问题
“缓慢扩张,多重保险!”宋河道。
“有些事情,或许由不得慢。”李行长考虑片刻后说。
“明白您的意思,生死不公平是史无前例的不公平。”宋河表情严肃。
“第一阶段,临床实验,随机抽号,数量有限且死亡率高,不会引起太大波澜,这一阶段的波澜只停留在网络论战上。”宋河认真解释。
“甚至,由于前期临床试验的解冻死残率过高,没准还会迎来一段时间的冷静期,大家会怀疑冬眠技术完全不靠谱,烧钱买罪受。”
“第二阶段,试点商业化,我们优先保证国内大众客户和国外权贵客户的冬眠需求。”
“前者我们准备交给国企去做,毕竟规模太大责任太重,我们一家私企的人手精力承受不住,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国家合作,尽快在各省普及冬眠服务。”
“后者,让国外权贵客户能掏钱买冬眠名额,既是很好的国际筹码,可以作为对外制裁的选项来用,也能平复国际舆论,淡化技术垄断的冲突敌对。”
“第三阶段,才是全人类范围的大面积普及,冬眠技术真正重塑人类社会,完成从死者不能复生,到死者有可能复生的和平过渡。”
“以上三个阶段,就是八字方针的前半句,缓慢扩张!”宋河顿了顿,“缓慢扩张的好处是,有充裕时间调整,针对现实变化不断改变。”
“多重保险呢?”李行长又问。
“第一重保险,冬眠者应绑定一个冬眠账户,提前把足够的冬眠费用存进去,每年收款时,我们乘黄自动从账户里扣款。”
“这个可以,我们银行很容易提供此项服务。”李行长马上表态。
“第二重保险,我希望保险公司参与进来,普通人可以提前买一个冬眠期保险,一旦超过多少年仍然未能解冻,保险公司承担一部分冬眠费用。”宋河道。
“这肯定也有保险公司做,就是比例多少的问题了,有总比没有强。”李行长点头。
“第三重保险,人体冬眠也是医疗技术,希望医保能报销一部分。”宋河说。
“如果技术成熟,需求量大,估计医保会设置一个冬眠的报销比例。”李行长说。
“第四重保险,还是和银行有关。”宋河顿了顿,“譬如一个冬眠者要冬眠一百年,是否可以提前给银行签理财合同?在冬眠期间,账户里的钱自动涨理财收益?”
“说到点子上了,这也是我们各行迫切关心的问题。”李行长表态,“冬眠者的长期储蓄怎么定?包括冬眠者是否需要银行提供冬眠贷款?我们要连夜研究。”
“冬眠贷款真的很好,既然车贷房贷能形成大市场,几十万的冬眠费用没理由不衍生出贷款业务。”宋河笑道。
“货币在缓慢地通货膨胀,今天三十万费用可能是大数字,很多冬眠者需要省吃俭用攒很久才能攒下来。”
“但一百年后冬眠者苏醒过来,三十万可能只是笔小钱,冬眠者先花点时间适应社会,然后轻轻松松就能赚到钱还款,坏账率不会太高。”
“所以超长期的冬眠贷款,可以把利率拉很高,拉高之后还可以打包成金融产品,当然我不希望因为冬眠产业,诞生出过于巨大的金融泡沫。”宋河表态。
“明白,听上去不错,缓慢扩张,多重保险,我的问题完了!”李行长点头。
“下一位,周行长!”韦理群开口。
“冬眠市场做起来,需要很多地皮吧?”周行长问,“乘黄有把握拿到够多的地皮来放置冬眠舱吗?”
“是个问题,我们需要在各地建设冬眠中心,大面积的地皮和规模巨大的建筑群,用来容纳源源不断的冬眠舱!”宋河颔首。
“这可是需要很多钱,地皮和盖楼全要疯狂烧钱,如果乘黄需要的话,我行可以提供超大额贷款!”周行长表态。
宋河笑了,果然有现场拉生意的。
其他行长惊呆了,大家其实有默契,视频会议只讨论大话题,拉生意私底下拉,没想到周行长不讲武德!
房主韦理群控制着所有人的麦,其他行长的麦没开,只能噼里啪啦打字,争相抢生意。
“宋总!我行大额贷款的利息很低!”
“宋总韦总会后方便聊聊吗?我行在拿地方面经验充沛!”
“宋总韦总,贷款好商量!”
宋河望着猴急的行长们,忍不住摇头失笑,“让大家失望了!乘黄现金流充足,盖冬眠中心的钱付得起,暂时不需要大额贷款,当然有需求的话,韦理群会第一时间联系各位!”
“下一位,吴行长!”韦理群开口。
“宋总,刚刚您提到通货膨胀,我想知道冬眠者每年的缴费会不会变?是否随着物价上涨或下跌,每年冬眠费用也会调整?”吴行长问。
“调整肯定要调,十年二十年的经济变化可以大概预测,但时间拉长到五十年一百年甚至更久,确实无法预测!”宋河皱眉。
“这方面我们公司也在讨论研究,很麻烦的问题,所以我之前说的价格只是暂定价,真正商业化运作后可能会变价。”
“我个人倾向于设定一个上下限,譬如每年涨跌幅不超过3%,让冬眠者的账户稳定些,不至于一觉醒来发现背上几个亿的债务,当场活活吓死。”宋河笑了笑,“我猜法规方面也会对收费进行限定,避免向睡着的客户漫天要价。”
“3%?复利吗?”吴行长问。
“还得研究,一万块钱按3%复利一百年,就是十九万,在百年尺度上,复利太吓人!”宋河说。
“下一位,郑行长!”韦理群道。
“我的问题关于遗产继承。”郑行长开口。
第1177章 会议海
“现在规则是,一个人死了,名下财产自动分配,有遗嘱按照遗嘱分配,没遗嘱按照法律分配,财富自动流动。”郑行长说。
“冬眠技术一出,是不是一个人死了,名下财产依旧攥在自己手里?除非冬眠苏醒失败,拖延很多年后死掉了,才重新分配遗产?”
“不知道。”宋河摇头,“这要看法律怎么修订了,如果现行法律不变,你说的情况确实会出现。”
“谈到死后财产,还有些情况值得探讨。”宋河挠挠头。
“漫长冬眠期间,社会经济会不断变化,可能变好可能变差,也可能好坏循环数个经济周期。”
“那么冬眠者醒来之后,会不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富了?或者发现自己变得更穷了?”
郑行长思索片刻,开口答复,“大部分情况,应该是发现自己更穷了,世界大势总的来说是缓慢通胀,冬眠时间越久,积蓄的购买力降得越猛。”
“也有少部分情况,冬眠醒来会更富,譬如冬眠者买了一块地,那块地附近发展成繁荣商业区,地价暴涨几十倍,很容易跑赢通胀。”
“还有就是宋总之前提到的理财,譬如冬眠者买了一份我行的信托,恰好信托运作的不错,也可能跑赢通胀。”
宋河点头,“冬眠者数量一旦形成规模,金融市场将涌入海量财富,对你们金融行业的人来说压力不小!”
“是,压力巨大,管理越大规模的资金,越难拿到高回报率,市场上适合投资的地方寥寥无几。”郑行长顿了顿,“我们倒是无比看好宋总的一系列生意,奈何宋总不缺钱。”
“我不喜欢金融,钱生钱没意思,乘黄也找不到多少好的投资机会,大部分钱全拿去烧科研了,目前烧的挺旺。”宋河笑了。
“钱用来烧科研其实是最健康的。”郑行长说。
“哦?”宋河意外,“我以为烧科研回报率太低,你们做金融的不喜欢,十个科研项目最后有一个能落地赚钱就不错了。”
“烧科研属于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几百个小项目烧死了,能烧出一个大项目新产业,回报率就足够。”郑行长说,“我们其实非常想投资科研项目,但很困难。”
“困难在何处?”宋河感兴趣,“因为不懂?”
“对,投资别的生意,有大量普适规律和数据经验,我们只需分析市场和公司,就知道生意赚不赚钱,风险多大。科研项目很难分析,成千上万科研方向,我们难以雇佣足够多的专业人士来评估项目前景,纯靠撞大运。”郑行长语速飞快。
“理解,隔行如隔山,别说你们搞金融的了,我一个搞科研的,也看不懂其他方向的科研项目。”宋河点头。
“下一位,王……”韦理群开口。
“我们最近在做一个科研项目投资模型。”郑行长语速飞快扔下一句,麦被关了。
“且慢!让郑行长说完。”宋河叫停韦理群。
“请郑行长继续。”韦理群重新打开郑行长的麦克风。
“科研项目投资模型,怎么做的?”宋河好奇。
“目前只是尝试,还没做出来,我们的思路是通过一些指标来侧面判断项目成功率。”郑行长解释。
“譬如论文数和论文被引用数,数值越高意味着此学者经验越充足。譬如同类论文的商业转化率,有些论文身处热门行业,就更容易转化出成果。”
“科研团队本身的制度也是衡量指标,现在大部分高校搞非升即走,逼着老师们拼命搞科研,就比论资排辈铁饭碗的产出率要高。”
“而非升即走也分好几种,有些高校盲目注重论文数,导致老师们猛发灌水论文,反而成果回报率会下降。有些高校注重论文质量,回报率上升。最好的是注重专利商业转化的,回报率高的吓人。有些高校只对青年教师搞非升即走,有些高校连老教授也搞非升即走,后者就比前者回报率高。”
“此外,还有经费规模,过往科研项目的商业转化率,针对项目带头人的个人分析,包括年龄、职权、团队阵容、家庭状况等等。”
“总之模型相关指标极多,我们正艰难尝试调整各大指标的赋分比例,找到一个能精确描述科研回报率的模型!”郑行长说的气喘吁吁。
“艰巨的工作啊!真做成了,值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宋河笑道,“很有意思,我们乘黄也好,前科大药学院也好,也该做一个类似的模型。”
“宋总有意向合作吗?”郑行长话锋一转,“我们分析过宋总的团队,发现您简直像科研界的巴菲特,成功率又稳又高,几乎从不失手,远远超出模型预测,我们觉得很神奇,想知道什么因素让您的团队如此成功?”
“可以合作,会后您联系韦理群吧。”宋河点头。
银行行长一个接一个提问,会议不知不觉竟然开了五个多小时,五花八门的问题喷泉般冒出来,幸好宋河思路敏捷,全程对答如流。
“戴维有点急了。”韦理群突然插了一句。
“戴维?哪位?”宋河一怔,没转过弯来。
“大摩CEO。”韦理群说,“还有花旗、富国、高盛、高卢农业信贷、三菱、桑坦德……都在另一间视频会议室等了五个钟头了。”
“再过十分钟我过去。”宋河点头,目光闪过一丝狡黠,“各位,你们希望我下一场会怎么聊,现在赶紧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