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啊,你觉得八点半之前能讲完吗?”相晓桐伸手摸鼠标。
“半小时?够呛吧!那得多敷衍啊!”
摄像头打开,两人出现在直播间里。
比起前两晚在体育馆开发布会的慷慨激情,今晚两人显得非常平和松弛,犹如给学生们上网课。
“感谢大家收看,今晚发布会时间会很短,因为没有太多内容。”宋河开口,也懒得自我介绍了,天下谁人不识君?
“之前我们很早就提过,正在合著一本书,《未来经济学》,这是今晚要介绍的第一套书。”相晓桐道,“本来计划是写一个厚本,但越写越长,变成一套了。”
“有多少呢?十本!”宋河伸手,伸手从旁边抱过一大摞书,在镜头前展示。
十大厚本书,外壳是漂亮的白色,每本宛如词典厚,气势汹汹地摞成书楼,任何人看一眼都会直呼卧槽的恐怖厚度。
“我看到弹幕有人刷头皮发麻,是不是觉得太多了?”宋河笑道,“不用担心,其实真正的内容只有九本书,最后一本是参考文献和名词解释。”
直播间吐槽四起:
“九本特么也不少啊!”
“一本厚度都能当防弹衣了!你这一套是要当坦克装甲吗?”
“卖废纸的老头上门收书,都得累个腰间盘突出的工伤!”
“卧槽,参考文献就一本?这都写了什么?”
如果是现场发布会,此刻早已全场大哗,还得静候观众们的躁动劲儿过去,幸好今晚是直播间,任凭观众们聒噪不休,两位主播气定神闲按节奏讲。
“正式介绍《未来经济学》之前,先叠叠甲。”相晓桐道。
“我们不是正统科班学院派出身的经济学家,我们是彻头彻尾的野路子,我们的理论基础几乎全靠翻书翻论文自学。”宋河道,“所以我们绝非权威,谦虚点说只是野狐禅。”
“我们主要是通过自己数学家、生物学家、企业家的视角,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因果总结,来对技术大爆发背景下的未来经济进行拙劣的预测,一家之言,仅供参考。”相晓桐道。
“整套书大部分内容比较通俗易懂,其实我们可以精简到6本的厚度,但为了让更多人能够理解,我们用了很多篇幅进行举例。”宋河道。
“同时,书里也有一定篇幅的数学部分,在定稿后我们找了一些专业人士去读,专业人士均表示数学部分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一定的耐心。但我们保证,数学部分非常详细,没有任何省略,已经是最为易懂的步骤推算。”
“由于书中涉及各大技术门类,我们不可能样样精通,因此在写书过程中,我们也专门咨询了各领域的专家,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都在文中相应部分罗列了名字,但也有一些专家不愿意公开透露姓名。”相晓桐道。
“因此,涉及技术细节若有错误,请读者们在批评指正的同时,不要过度苛责我和宋河,去找专家们,但也不要过度苛责专家们,因为留名的专家只是一部分,书中信息未必是他们提供。”
“行了吧?叠甲叠差不多了?”相晓桐扭头问宋河。
“再叠一下吧。”宋河说,“最后叠两个厚甲。”
“第一个甲,这套书面向全世界出售,世界太大了,不同群体对不同观点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同一群体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看法,书中部分内容可能触犯个别群体的不适点,我们在此表示歉意,我们所罗列的观点并不意味着我们支持或反对,因为我们只是探讨这个世界可能出现的变化。”
“举例,第四本书里,我们讨论了工业合成肉类技术。我们判断这将是一个大趋势,而且速度会非常快,因为相关技术越来越成熟了。”
“肉食爱好者里,部分人觉得吃上廉价新鲜的肉是好事,部分人觉得机器里打印出来的肉是噩梦。”
“素食者里有些人会高兴,觉得因吃肉捕杀的动物会减少,有些人会不适,觉得这会增多地球上的食肉量。”
“动物保护者里,部分人认为工业肉将减少捕杀动物,动物的生存状况会更好,部分人认为工业肉会导致大规模的动物灭绝。”
“最后一个甲,要提到阿西莫夫的电梯效应。”宋河说。
“假设一个1850年的科幻作家,以某种方式得知未来会有上百层的高楼出现,他会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去推断百层高楼的状况。”
“比如爬楼下楼很辛苦,所以大家更倾向于待在楼里不出去,那么每隔几层楼就会有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会有诊所、餐厅、商场、理发店,循环出现。”
“比如低楼层会更昂贵,因为可以轻松离开大楼,而高层几乎很难出入大楼,那么可以在相邻高楼之间搭建桥梁。”
“这些推断,在1850年的人看来都是正确的,逻辑上无懈可击,但后来电梯出现了,仅仅一个电梯技术,把百层大楼的所有构想彻底推翻。”
“因此,我们写的这套《未来经济学》,也只是从没有电梯的时代去推断未来,我们尽可能推断出更多的电梯,但总会有一些电梯我们预判不到,因此现实肯定会和我们的理论大相径庭。”
“但《未来经济学》因此就没有意义吗?非也!军事领域有句俗话,任何作战计划在第一枪打响后都会变成废纸,但依旧要认认真真制订作战计划。”
宋河说的都累了,长叹一口气,“叠甲结束,下面正式介绍书的内容!”
第1465章 第三场发布会
“由于时间限制,本场发布会不可能讲很多,甚至无法从头到尾梳理一遍框架,所以我们采取抽签方式,随机翻书,翻到哪页,就讲讲相关内容。”宋河说,“只讲皮毛,深刻的细节大家可以买书看。”
相晓桐伸手,从高高的书楼里抽出一本,信手翻开,“第二本第66页!”
宋河清晰记得每一页的内容,看也不看一眼便开讲。
“有两句俗话,一句是三贫三富不到老,意思是往往一个人经历多次贫穷和富裕状态的转变,还没过完一生,几乎所有人的财富都在起起落落。另一句是富不过三代,绝大多数富户的财富很难延续三代人以上。”
“这两句俗话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分别是小债务周期和大债务周期。”
“债务周期从古代就开始了,世界各地都遵循高度一致的债务周期状态,具备共同的特征。”
“小债务周期通常是八年一个周期,大债务周期则持续50到100年,连续的小债务周期共同构成大债务周期,两三个大债务周期则贯穿帝国的盛衰周期。”
“所谓周期,顾名思义它有起落过程,像抛物线一样,上升期,巅峰期,下跌期,循环往复。”
“展示一下图片吧。”宋河扭头看看相晓桐。
相晓桐翻开书,展开后凑在摄像头前,给所有观众展示书页。
书页上是无比凌乱的债务周期历史图,密密麻麻的波纹起伏,像什么海啸地震波数据,上下颤动不止。
“乍一看是不是眼花缭乱?”宋河说,“简单解读一下。”
“最小的起伏其实省略了,往往是一年内的起伏,比如每年的金九银十。”
“然后是数不清的八年小周期起伏,每个人的体验感就会比较强烈,好像近几年比前几年赚钱难了,或者近几年比前几年赚钱快了。”
“接着是50到100年的大债务周期,和250年左右的帝国盛衰周期,这种大周期会让很多人感到困惑。”
“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的半辈子或者一辈子,只能经历大周期的部分阶段,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寿命可以连续经历多个大周期。”
“比如一个人,年轻时恰好处于大周期的上升期和巅峰期,他会轻松积累一些财富,感觉一切都很平稳,偶尔会连续几年波折,但事情总体上在慢慢变好,人到中年,发现自己的衣食住行比小时候条件更好了。”
“于是,这个人满怀信心和斗志,迈过中年走入老年,以为老年时世界也会一样美好,但很不巧,他进入了大周期的下降阶段,震惊地目睹了前所未见的动乱,恐怖的世界大战,最后满怀绝望迈入坟墓。”
“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每年都有人出生,可能有的人前半生在战乱中度过,食不果腹,亲人被炸死,到了后半生却和平安定,得以在儿孙绕膝中安然离去。”
“也可能生命的开头和末尾处于大周期的糟糕时间,而青年和中年却处于大周期的美好时间,或者相反。”
“所以,仅凭自己的人生经验,往往最终会对变化感到震惊和不知所措,只有熟悉大周期的人,才能通过历史的经验,去判断眼前究竟是小波折,还是无可挽回的长期下降,究竟是辉煌时代的新开始,还是末日余晖和回光返照。”
“书里盘点了很多周期特征,比如帝国的整个周期,笼统的说会出现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上升期,往往持续五十到一百年,人们觉得自己很穷,实际上也真的很穷,刚经历过战乱,百废待兴,于是人们大量借债,所有人都欠着一屁股债,节衣缩食疯狂奋斗。”
“第二个阶段,巅峰期,也是五十到一百年,人们依然觉得自己很穷,实际上已经富起来了,各行各业出现成熟的公司。这一阶段人们倾向于更稳定地生活,依旧勤奋工作,不敢大手大脚消费,选择卖力存钱,并怀念第一阶段的急剧增长时代,悲观认为已经步入了衰退期,但此时往往却是最好的历史时期。”
“第三个阶段,衰退期,人们普遍以为自己富有,实际上已经开始没钱了。历经上百年甚至两百年的好时期,开始感觉任何波折都只是暂时的,大方向永远会变得更好。于是绝大部分人再次债台高筑,不再存款,选择奢侈享受,欠着一屁股债保持生活质量。这一阶段的最后往往伴随满街死尸的战争。”
“刚刚讲的这些,各路经济历史学家都有非常成熟的理论,只是一个前情提要。”宋河道,“《未来经济学》书里的新内容,是探讨未来各种周期的变化!”
“我们最初猜测,之所以出现大小债务周期,和人类寿命息息相关。”
“我们参考了古代人均寿命三四十岁的时期,和现代人均寿命八十岁的国家,尽量多的搜集数据,刨除偶然因素的干扰,确认了这一猜测。”
“人的寿命越长,每个周期也会拉的越长,小周期可以从4年变成8年,大周期可以从50年变为100年,重要因素就是人类寿命。”
“此刻我们到了医药技术爆发的前夜,人类寿命接下来将急剧增长,而且已经有冬眠技术这种介于生死之间的变化出现,债务周期也会剧烈变化!”
“如果你是个预期寿命40岁的古人,那你十几岁就要准备生孩子了,而如果你是预期寿命400岁的未来人,如果你十几岁生孩子,最后你的孩子会变得非常像你的同龄人,节奏会逐渐放慢到二百岁左右生孩子,甚至会更晚。”
“如果你预期寿命只有80年,那么到了40岁身体由盛转衰,你就会产生危机感,要赚足够多的钱养老。但如果你的预期寿命是300年,头100岁你都不会有攒养老钱的紧迫感,或许还在啃老宅家打游戏,或者在学校里慢慢修学位,柜子里攒了十几个博士帽。”
“当然,具体情况非常复杂,我们考虑了极多因素,请大家买书详细看。”
宋河讲的有点累,从旁边拿了一颗糖,塞进面具里吃。
相晓桐又抽出书,翻开一页,“第三本第367页。”
宋河刚要开口,被她打断。
“我讲吧,你歇会儿,不能光让你劳动啊。”相晓桐道。
“我倒不累,平时上课上一天都习惯。”宋河笑笑,“你讲吧,我摸摸鱼。”
相晓桐也能记住书里内容,合上书本放在一边,娓娓道来。
“未来还有一个重要变化,可能会有更多个体融入人类的经济体系里。”
“以前人类的经济体系,都仅仅考虑人的经济情况,因为只有人类可以工作生产或拿着钱消费。”
“但下一步,或许会出现机器人融入经济体系的情况,是颠覆性的变数。”
“实际上,前沿科技大学药学院已经在试点了,下学期脑科学院也会试点。”
“前科大药学院配备了一种人形机器人,名叫白老师……”
“我叫个白老师过来吧。”宋河突然打断,拿起手机,“让大伙儿看看。”
不到两分钟,办公室门被敲响,一个白老师走过来,“院长找我有事?”
“直播呢,介绍白老师,你过来露露面。”宋河招招手。
白老师马上走过来,看看镜头挥挥手,“大家好!”
“对,这位就是白老师,可能是目前全世界最聪明的人形机器人。”相晓桐道,“它可以远程借助超算的能力,平时在学校里干活,言行举止和人类无异,甚至有些时候比人类还聪明。”
“白老师,你介绍介绍你的工作变化,收入和消费。”相晓桐扭头问。
“我干过两份工作,第一份工作在宿舍健身房,负责让学生们有空锻炼身体,有学生状况不好,我要及时解救送医。第二份工作是在实验室刷试管,我得分辨哪些试管得用什么清洗,而且得机灵一些,比如有同学低头忙,伸手拿着试管往旁边递一下,旁边没人,意思就是让我清洗。”白老师认真讲述。
“我的工资是每月两千块钱,偶尔会有奖金。”白老师道,“暂时花不完,我没有太多想买的东西,本月给自己买了一瓶机油,换了两个关节螺丝,剩下的钱请同组的学生们喝奶茶了。”
“很好!你去忙吧。”相晓桐点头。
白老师冲镜头挥挥手,不紧不慢从容离开。
“机器人市场这几十年越来越大,市面上已经有很多款式,但我们的白老师应该是最聪明的,它不像其他款式一样只能干一些设定好的工作,它可以像人一样学习。”相晓桐道。
“目前我们还在测试改进白老师,未来几年可能会推向市场。”宋河插话,“各行各业都可以考虑用,暂时成本还太高,但工业产品的成本总会逐渐降低。”
“如果像白老师这样的机器人大规模普及了,它就可以融入到经济体系里去。”相晓桐道,“只需要几条简单的指令,就可以让白老师们渴望赚钱,再来几条简单的指令,白老师们就愿意去买买买。”
“这毫无疑问会对现有经济体系带来巨大变化,比如一个小镇,原本只有五万人类居民,但可以视情况快速投放十万白老师,甚至九十五万白老师,迅速变为百万人口的繁荣城市,只不过95%的人口是机器人。”
“如果说,财富会出现二八定律,像金字塔一样,原本人类占据整个金字塔,但未来或许机器人可以填充金字塔的下半部分,而人类里最贫穷的部分也可以来到金字塔中上游。”
“宋河戏称这种状况是机器人奴隶制,有点像南北战争前灯塔的奴隶制。未来所有人类是奴隶主,依旧会存在大小奴隶主之分,但每个人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总体位置都在往上走,绝对是史无前例的新历史时期。”
“当然,也有隐患,如果机器人比人类廉价好用,意味着人类不再那么重要,为了避免这种负面影响,我们也在书里列举了大量措施,欢迎大家买书看。”
“老婆辛苦了,我再讲一个。”宋河随手抓了本书,翻开,“第六本第112页。”
“这一部分更大了,关于星际经济体系。”
“我分了两部分撰写,分别是小星际经济体系和大星际经济体系。”
“小星际经济体系,包括地球、火星、月球和含矿小行星,是咱们绝大多数人有生之年能看到的状况。”
“大星际经济体系,则是人类掌握了虫洞技术,可以任意在宇宙中抵达大量星球,很难说这得什么时候才能成功。”
“这部分没法笼统讲,计算太多,总之我们的研究是,如何建立一套稳定运行、长期繁荣的星际经济体系大框架,避免类似火星宣布独立,甚至火星向地球宣战的情况。”
相晓桐笑了笑,“这部分数学模型太复杂,但非常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