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记者听到王树同意,脸上的笑容更甚,她连忙问道:“王导,听说您所执导的《恐怖游轮》参与了这次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的角逐,冒昧的问一下,您有信心拿奖吗?”
“信心当然有,如果没有就不会来到戛纳了。”作为一名20岁的年轻人,王树觉得必不可少需要展现出年轻人该有的“自信”。
而且,《恐怖游轮》又正在国内影院上映,需要冲击3亿票房,更是要搞出新闻,维持热度。
听到王树的回答,新浪网记者的笑容更加热烈了,作为一名想要搞到吸引眼球的新闻的记者,她最担心采访时遇到的人过于圆滑。
采访来采访去,看似采访了不少时间,实则没什么大用。
反观王导就不一样了,第一个问题就敢给出如此肯定的回答。
王树瞅到新浪网的记者眼前一亮,脸上的微笑同时也更加灿烂。
一旁的周讯、周海味虽然也保持着微笑,心里却是在偷笑。
她们早已知道《恐怖游轮》在冲击内地影院的三亿票房,清楚王树此举是在创造热度。
接下来新浪网的记者询问了王树一些问题后,又采访周讯、周海味等人。
几人都回答的很官方,完全没有王树言语中的肆意。
新浪网的记者没在周讯、周海味等人那里采访到想要的东西,内心有些失望,于是又转头继续采访了王树一会儿。
王树觉得说的差不多了,这才抽身离开。
戛纳是世界的旅游胜地,几人在观看了一些国外影片的展映后,便开始逛起了这座城镇。
一天,就这么过去。
同一时间,国内新浪网已经将关于王树的采访发布了出去。
当然,是以文字的形式。
“王树接受记者采访说:有信心在戛纳拿奖!”
“《恐怖游轮》剧组抵达戛纳,不仅受邀参加,王树志在拿奖。”
“王树.”
新浪网很鸡贼,明知道《恐怖游轮》并没有参与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竞争,只是参与了一种关注单元。
但.就是不说。
故意让国内一些不明真相的观众以为王树携《恐怖游轮》参与了金棕榈大奖的竞争,使得这些人在网络上议论起来。
而国内,同样有很多人清楚王树只是受邀携《恐怖游轮》参加戛纳电影节非竞赛单元的展映。
于是就出现了一捧、一踩相互争论的画面。
不过不管这样,《恐怖游轮》在国内的热度因此又上涨了一些。
尽管多了些抹黑的声音,王树也不亏。
5月20日,是王树的生日,这一点周讯、周海味等人都知道。
几人偷偷合计,在戛纳为王树庆生,度过了欢乐的一天。
5月21日傍晚,《夜宴》在戛纳举行了海滩酒会,导演王树,主演巩莉、梁家灰、周讯等人全都盛装亮相。
此次,受邀参加酒会的各界嘉宾有300人之多。
酒会上放映了6分钟的《恐怖游轮》片花,著名导演大卫·芬奇、制片人马克·穆勒等等到场祝贺。
除了他们之外,当晚出现在现场的还有华纳、韩国CJ娱乐等世界知名电影公司。
基本都是中影的人脉邀请过来的。
其中华纳是《恐怖游轮》在北美的发行方之一。
这些人在看过片花后表示:“这是一部极为烧脑的科幻电影。”
王树此次带着《恐怖游轮》来到戛纳,除了为电影宣传之外,确实也有为明年的奥外做准备的心思。
这也是巩莉第一时间同意出演,以及当韩三坪表示将剧本做大后王树想到巩莉的原因之一。
王树作为国内非学院出身的导演,心知不去好莱坞走一遭,有些人永远不会正眼看人。
而如果所制作的电影能够提名奥外,甚至拿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座奖杯。
对他未来踏入好莱坞,会有帮助。
(本章完)
第327章 闭幕
酒会上来了许多业界名流,明星、制片人、导演、厂商.皆有。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无论是否看懂了《恐怖游轮》这部电影,都很给面子的给出相当高的评价。
不喝酒的王树这会儿也端着香槟游走在舞会中,说着他那一口蹩脚的英语与众人交谈。
王树俱都客气的与之交流了一会儿。
而后又与华纳的人聊了一会儿。
华纳是美国八大电影公司之一,进入中国市场后,一直与中影互相有着合作。
《疯狂的石头》、《玉战士》、《面纱》、《疯狂的赛车》、《赤壁》、《投名状》都有华纳参与投资。
其实《恐怖游轮》表面上是一棵树公司与中影两家投资,实则中影那边是中影,以及中影的合资公司中影华纳横店参与投资。
中影负责中国内地市场的发行,华纳负责北美市场的发行。
《恐怖游轮》是面向全球市场的电影,仅有中影与一棵树参与投资,难以进入北美影院。
可若加上华纳,就没有问题了。
这也没有办法的事情,华语电影想要进入北美影院,没有强力的北美公司为其发行,根本就行不通。
而获取强力的北美公司负责发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有北美的影视公司参与制作。
没有华纳参与,找一些小的发行商代理,其实《恐怖游轮》也能进入北美市场。
只不过,大概率就在十几块荧幕上放映,然后没有然后。
华语电影在北美的上映时间没有具体限制,是由票房而定。
一周票房所得达到5000美元,则可继续上映,否则就下线。
美国发行公司引进华语片时,目标人群首选华裔,通常在华裔聚集区的影院发行,一般也就在十多家影院上映。
一直以来,在美国影响较大的华语影片是2000年李桉导演的《卧虎藏龙》和2002年张一谋导演的《英雄》,后者蝉联北美票房冠军长达两个星期,被美国媒体誉为“中国最成功的一次文化出口”。
不过,这样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
迄今为止,除少数国产大片能在美国电影院线上映外,绝大部分华语电影在美国往往通过两种形式露面。
一是参加中国电影展映活动,二是由华人聚居区的影院与国内制片人直接联系、单独引进少量影片。
其实在90年代以前,旧金山、洛杉矶等美国城市有许多专映华语电影的影院,鼎盛时洛杉矶就有五六家之多,主要放映港岛功夫片,有时也放些配有英文字幕的内地电影。
这些电影院虽然在华人聚居区,但也吸引了许多英语观众。
似周润發、陈龙、周星星、刘德桦等港岛影星的电影还是有一定吸引力和影响力的。
于是聚居区内的影院就会与国内的制片人联系,单独引进少量影片。
且也只是在华裔聚集区内上映。
而后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华人欣赏电影的方式相继被录像带、VCD和DVD取代,再加上华语电视台和互联网的日益兴起,华语电影院逐渐式微,华语电影也一度在美国电影市场上近乎绝迹。
这个时候,中国电影大量走上美国银幕,是随着中美电影节等华语电影集中展映活动的兴起而出现。
中美电影节是2005那年由美国鹰龙传媒公司主办,联合了美国多家媒体娱乐机构参与,并且获得了中国国家电影局和美国电影协会的支持。
在每年十一月的整整一个月内,中美电影节组委会在好莱坞、洛杉矶、旧金山等城市的美国主流多个电影院线20多個放映场地,连续放映200场的展映。
在展映期间,组委会会邀请中美电影人和主流电影机构进行观摩和交流,同时也会在美国各大著名电影学院和博物馆等机构举办学术论坛。
每年中美电影节会邀请中国主流电影集团和电影管理机构和美国主流电影机构和电影集团的高层代表人物参加,在美国好莱坞各大电影集团和主流电影机构举办各类交流讲座和论坛,希望藉此搭建中美电影界务实交流合作的平台。
说一千道一万,其实许多好莱坞的电影人愿意拍摄中国题材的电影,看重的是中国日益增长的电影市场。
同理,这种合作在客观上也有助于中国电影人熟悉美国电影人的眼光和思路,也有助于华语电影开拓进入美国市场。
只不过,内地的电影人不争气。
其实,很多真正优秀的华语电影并没有进入美国市场,与代理商宣传不够有很大关系。
好比《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电影,是由日本公司代理发行。
坑爹的是,这片事先未做充分宣传。
上映两周后,代理公司才拉来一卡车宣传品和小礼品。
没有好的代理公司,华语电影很难打开市场。
因为,放映前的宣传很重要。
华语片要寻找强力的发行代理公司,用最快的速度、最好的宣传方式推广中国的好电影。
否则一提中国电影,美国人想到的总是功夫片。
根据统计,在诸多华裔聚集区内的影院上映的华语片的目标观众一直都明确定位为华人,所选影片都是适合华人欣赏口味的,但实际上,观众有65%是非华裔人士。
这说明,华语片在北美并不是没有市场。
只是许多美国电影发行公司购买华语电影的版权后,并不是为了在电影院里放映,而是根据故事情节去重拍,或者制成DVD出售,因此不大可能全力宣传推广。
一般情况下,对于打算上映的电影,发行公司在选片时主要看导演的名气,如张一谋、陈恺歌等大牌导演的电影较受欢迎。
而比较受欢迎,只是代表着是否有发行公司代理发行,并不代表着是否尽心宣传。
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北美上映时,就被宣发坑了。
幸好张一谋的名气够大,再加上又有巩莉主演,斩获了656W票房。
如果宣发有所保证,再加上上映的院线够多,千万美金也不是不可能。
奈何,被代理发行公司坑了。
相比之下,合拍片《功夫之王》就不一样,不仅宣发到位,上映首周甚至登陆北美3151家影院。
奈何这片是真不行,收官只斩获5200W美金的票房。
相对于美国,其实国内同样对进口片有着限制,甚至限制的更为厉害。
1994年以前,国内引进的电影,会以 20000美元的价格买断,电影片方无法分享票房收益。
1995年,国内才首次采用国际通行的分账方式,允许每年有 10部外国电影参与国内的票房分账,但分账比例仅有 13%,远低于正常情况下所能够获得的 40%- 50%的比例。
1999年,国内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对外承诺,将在加入 WTO后放宽分账电影进口配额。
2001年,分账片进口配额扩大到 20部。
这一数字在 2012达成的谅解备忘录中增加到 34部,同时分账比例也从 13%提升到 25%。
不过,由于国内电影市场越来越大,外国片方自然也更希望中国能够取消对于电影的贸易保护。
于是,2017年原本的谅解备忘录到期后,好莱坞正是以此目标来和国内谈判的,只是并没有成功。
虽说华语片只要找到发行代理商就能进入北美市场,而国内却重重限制进口电影,明显不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