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制作过程之繁琐,雕板之复杂。
纵使伦勃朗的版画多以素描版画为主。
但他创作这些版画时所画的心力,应该是要比画一幅尺寸更大的油画来的多的,当时出售的售价也是差不多的。
只是长久以来。
传统艺术投资里,收藏家在够买印刷作品的时候,多少会有一些顾虑。
觉得相比起真正画出来的作品,轻飘飘的一印就是一张,显得多少会有些投机取巧的嫌疑。
伦勃朗的油画,拍卖场价格基本上早就突破1000万美元了。
而他的版画作品,存世量并不比油画多到哪去,但只能卖到这个价格的三分之二甚至更低。
不过。
如今的收藏界的版画价格也是在不断的走高的。
自从安迪·沃荷将的那些丝网印刷版画卖出了几千万英镑的高价以后。富豪们对印刷制品的观念,也正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
顾为经感受着系统注入他脑海的信息。
版画版画。
顾名思义,关键就在一个“版”字。
通常版画的制作流程包括了绘制图案,制版,印刷的三步流。
每一步都多有讲究,但最重要的便是“制版”。
母版完成了的那一刻。
便决定了一幅版画的上限。
印刷拓印的过程做的再好,再精细,也无法改变母版的先天不足。
抛除进入到现当代社会以后,出现的丝网版画,以及复合材料的版画以外。
传统领域的版画有木版、石版、铜版三种分类。
不同的制版材料有不同的艺术特色。
木版画起源于东夏,古籍藏书里的插画配图,没有例外,几乎全部都是匠人用木料制板刻印的。
三种版画之中,木板画是最易为镌刻的材料。
却也是最难画精的材料。
木料的材制、密度、板材上的纹理,都会极大的影响到印刷后的线条效果。
处理的好,能够为画面赋予与众不同的生动元素。
处理的不好,便会让纸张印刷的过程中要不然变得斑驳浑浊,要不然模糊不清。
木版画的制作极注重经验。
石版画起源于德国,又石印术演变而来,制作工序要比木版画更加缜密,可以轻松的做到极细腻极细腻的地步,但是石版的雕刻也更加困难,因此多用于腐蚀法。门采尔他们家就是组传开石版画印刷工坊的,手艺代代相传。
铜版画是制板最复杂的版画重类,对绘图、雕刻、印刷及所用纸墨等材料的要求也十分严格,费工费时耗资都很大,篆刻出来的艺术品也显得非常贵气。
因此早期的铜版画只出现在宫庭之中。
伦勃朗在传统的铜版画之上,结合石板画的特点,改进出了蚀刻法,才将其发扬光大。
无论任何一种版画技法。
是石版还是木版。
是蚀刻还是刀刻。
都是一门手艺。
想要走到高处,将手工活发展到艺术的地步,经验都是重要性排到第一位的事情。
顾为经此刻,就觉得有海量的雕刻经验,向着他的脑海涌动而来。
第628章 吴中绝技
“谁建造了七座城门的底比斯?史书上写着诸位国王的名字,是国王们亲自搬运的石头么?金璧辉煌的利马城内,住着它的建造者?西班牙的菲利普在无敌舰队沉默时流下眼泪,就没有别人哭么?”
——节选《一个工人读历史的疑问》(德)剧作家,诗人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刻版这门技艺。
手中的刻刀即是画笔,刀触即笔触。
其他绘画领域讲究行笔用笔,版画使用雕刻法制版的时候,则讲究行刀用刀。
脑海里的信息如伊洛瓦底江和仰光河的交汇处,每年雨季濒临结束时的潮水,一浪又一浪的打来。
他仿佛站在一间老旧的古代工坊之中,凝望着一个青衣男子。
男人坐在窗边用解玉砂磨石雕玉。
他站在厅中对着木料刻板。
站在夕阳之中,用刀形似弯月的银亮小铁刀,在一枚小小的扳指之上,一条又一条的镌缕马尾奔跑间,如发的飞扬鬃毛。
从日升到日落。
从日落又到日升。
窗外的菊花开了又败,败了复开。
开开又败败。
月月又年年。
明代承袭了元代的匠户制度,将人分为了三种。
三者之间不能互相流通。
曰民、曰军,曰匠。
匠人身份最下,不得脱籍改业,不得为官,不得科举。
子子孙孙世代承袭。
到了嘉靖年间。
匠户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可工匠的一生仍然活的卑微而艰辛。
同为艺术行业,如果说南派画宗的士大夫们,如董其昌、文徽明等显贵文人清流,他们从生下来那一刻便生在仆役环伺的深宅大院之中。
入仕可与天子坐而论道。
归隐则可邀三、五好友,于楼船画坊之间,看着钱塘江上的涛涛江水。
纵使仕不能仕,隐不得隐。
也可将一腔才情皆付与酒肆歌会,在美婢舞姬旋转飞扬的裙摆中,在才子佳人的颂诗唱和中,一把将手里的白玉杯抛掷出窗外,高唱一句“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撵一株桃花笑答一声“大势已不可为,国破家亡之迹,不过一死以报君王而已,诸君不如共看此刻大好春光?”
在珠宝珍馐所堆积起来的小桥流水的江南园林中,他们可以过着鲜花开烂,永远没有尽头的春天。
他们的一生往往充斥着恋酒迷花的浪漫色彩。
但陆子冈不行。
陆子冈不是文人,不是士大夫,他只是一位工匠。
所有的那些唱和,所有的那些繁华,所有的那些翻卷的裙摆与污浊的酒浆,都注定了与匠人没有关系。
莒国公的后裔,兵部主事的孙子唐伯虎,他有他的仇苦,可在最落魄的时候,他也不会缺友人的慷慨接济,也可以看着美人如画的眉眼沉沉的醉去。
陆子冈没有这样的放纵的权力。
工匠不是搅动波涛的弄潮者。
匠人生命的如水中清萍,在达官贵人的喜怒无常中,随着波涛而起伏。
匠人的技艺就是他们唯一所能拥有的根。
他们的身家性命,前途命运,全部的全部,都寄托在手中的一把刻刀之上。
顾为经站在了那家雕刻工坊之中。
数百个日头,数千个日头,数十年都融为了这寂寂的一刹那。
窗外的菊花开败了无数次,无数個人影在其中穿行。
初时多为麻衣布衣的学徒。
后多了些行走的商贾,从小商贩到戴着金玉配饰的大商贾。
又变成了宽衣博袖头戴方巾的士大夫。
到了最后,甚至出现了御用监绣有海水的蓝袍内官的身影。
顾为经明白,这意味着陆子冈的名声越来越大,他的雕刻技法在被越来越广的传颂,在被越来越多的公卿贵胄们所认可和喜爱。
对比历史上绝大多数没有留下自己姓名的工匠,那些因为造出的物品不符上意而失势获罪的匠人。
他无疑是幸运的。
但在绝大多数时候,在这些川流不息的层叠幻影中,最多的依旧是独身一人的陆子冈。
没有妻子,没有朋友。
凝固般的寂寞里,这有凝固般的一个男人……还有他掌中啄玉的工具,雕版的刻刀。
技艺就是他的妻子,也是他唯一的友人。
顾为经在一瞬间,在这些同时存在的交错的身影中,目睹了他的少年、青年与老年。
他的身形变高又变矮。
工具台移了几次位置,作坊内又多添了几处陈设,墙上也多了几幅名人的字画。
唯一不变的。
就是窗外的菊花,与手中的雕刀。
陆子冈一生中以将文人画的风骨与线条,全部都完整的保留到了刻画技法之中而闻名。
甚至以此赢得了东夏封建历史上工匠的最高荣誉——留名。
是的。
对于士大夫来说,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是最为天经地义,理所应当不过的事情,这是任何人也无法剥夺的权力。
碰上乾隆这样的盖戳爱好者,一生刻了1000多方各种章的主。
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作品,人家都喜欢打桩机成精一样盖个自己的章上去。
自己盖累了让小太监盖,小太监盖完了自己再撸胳膊接着盖。王羲之的《快雨时晴贴》,全文共二十八个字,乾隆愣是给硬盖了170个章上去。
把字贴整的跟视频弹幕似的,密密麻麻。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的《中秋贴》的待遇明显要好的多,全文三十余个字,乾隆爷也就往上盖了80来个私章而已,“字章比”倒是已然低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