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亚洲艺术》的封面上,只是一张影印的照片,还是达不到专业的美术画册印刷水平的影印照片。
伊莲娜小姐还是一眼就看了个七七八八。
“在巴黎的黄昏,我和朋友们看到了火红的光线在凯旋门上空盘旋,我的梦亦漂浮在其上……一扇崭新的艺术道路在我眼前徐徐展开。在燃烧的天幕中,我看到了一条可以无限延伸的梦幻色彩之河。我感受到,这将是我一生的归宿。”
盯着封面上的老教堂与雷雨云。
看着蜡烛在深沉的夜色中,透过教堂的彩色玻璃,所映照出的仿佛漂浮在暗夜中的彩虹般的弧光。
不知怎得。
安娜小姐的耳畔,忽然便想起了她曾经读到过了卡拉奶奶在信中写下的话。
大概——很多优秀的印象派画家,他们都在人生的某一刻,拥有过相似的感觉吧。
同样的月亮,同样的云彩,同样的星。
照在了同样善于捕捉色彩的敏感又勇敢的心之上。
理所应当会有相似的感触。
女人因为刚刚刘子明的话而升起的怀疑散去了大半,眼神也变得柔软了一些。
“也许……也未必都是些假的,至少这幅画本身,还是是不错的。”
安娜轻轻点点头。
听刘子明提过,这篇的论文的作者中,除了顾为经,还有酒井胜子。
她知道酒井胜子是谁,也知道她是酒井一成的女儿。
艺术行业是一个小圈子,而最上层的社交圈,更是总共总共就那么一点人。
布朗爵士开一次欧洲美术年会,狠不得就把整个欧洲行业内的头面人物用一个会场给一网打尽了。
伊莲娜小姐甚至在日本,还曾和酒井小姐有过一面之缘。
日本,是印象派收藏领域的大国。
因为历史原因。
在印象派在欧洲本土被学院派打压,不受待见的年代,市场上印象派的大收藏家有一半是美国人,剩下的一半,几乎都是日本的大财阀。
亚洲是有非常非常多印象派的画作流传的。
“以酒井一成的人脉关系,挖到一张非常少见的早期印象派作品,倒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伊莲娜小姐翻到了封面论文的位置。
下一刻。
《The Female Artists Forgotten by Time: The Color Entanglement and Visual Dimension of Dark Tone Impressionist Works》。
硕大的英文标题映入眼帘。
安娜扫了一眼,继续往下翻。
忽然。
女人的手指僵住了,她下意识的觉得有什么东西不对。
被遗忘的印象派女画家——
Carol?
卡洛尔?
回忆如一声惊雷鼓响,惊起了世上的万千潮水。
第703章 然而,蝴蝶有知
寂静无声。
旁边曹老和他的门人弟子们,在低声的说着什么话。
贵宾休息厅的环绕音响系统里,也在低声播放着机场特有的钢琴乐,理查德·克莱德曼或者保罗·莫里哀。
但在此时此刻,这些都已经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了。
安娜·伊莲娜的耳边,世界顷刻之间,便静若无声。
唯一重要的,只有手中的论文上的名字——卡洛尔。
《被时间遗忘的女画家卡洛尔:深色调印象派作品的颜色纠缠和视觉维度》。
这篇论文的名字很长,那种标准英文八股式的命名,专业繁复的学术名词有节奏的镶在占据一整行的长长标题之中,在标榜自身专业性的同时,吸引着学者们的目光,像是嵌着一圈彩钻的劳力士手表。
可安娜只是盯着那个名字看。
Carol.
C-A-R-O-L,简简单单的五个英文字母,也可能是来源于日耳曼语族的德文字母或者希腊字母。
它们五个连成一条珠线,彼此碰撞,在杂志纸面所构成的“斜坡”上一个一个的滚下来。
依次溅落进伊莲娜小姐的胸口。
叮当作响。
那些无形的字母碰撞,若是能听在耳中,所发出的一定是海顿交响乐风格般的声音。
明快而清脆,充满了宗教式的超脱感。
初听时,只觉不过和普通的圣颂歌没有本质的差别,余音却环绕在奥地利的上空,抓住了欧洲作曲家们的心,盘旋不去,往后整整两百年。
安娜的心,也被这个声音所捉住了。
《雷雨天的老教堂》、早期印象派作品、被遗忘的女画家,以及——卡洛尔。
这一个又一个单词全部组合在一起,多米诺骨牌依次排列,最终又在同一个漫漫长音中,一起倾倒。
像是两个世纪前,有人拨动了琴弦。
一百五十年后。
音符却姗姗来迟的响在了新加坡的机场里,响在了轮椅上的年轻女人的胸口,让整个世界都一起为此而屏息凝神。
这迟来的哀婉之音。
“C-A-R-O-L……Carol.”
那个音符弹跳在安娜的心中,对她这么说道。
伊莲娜小姐翻动着手上的论文。
她浏览着纸页间有关《雷雨天的老教堂》的一切信息,关于它的发现,艺术造诣,用笔风格的研究,色调与美学,还有论文的作者们对于画家身份的推测。
和很多学术论文一样,这是学术研究而非考古传记。
篇幅有限。
关于这篇《雷雨天的老教堂》的发现,论文的两位写作者只是浅浅的说了一句,是在仰光一次机缘之下,发现了一幅老画。
油画的美学分析倒是写了很多。
这幅画与雷诺阿用笔风格的对比分析,与德加用笔风格的对比分析,对比梵高,对比毕沙罗甚至是透纳。
还有对印象派演变的理解,画作的哪一部分是典型的印象派,哪些笔触又带着浪漫主义的特征。
这些东西,他们的有些写得问题,推论略显牵强。
有些他们写的有道理,但分析的过程难免有年轻人的青涩。
还有些东西,顾为经和酒井胜子虽然写得不错,但伊莲娜小姐可以一边用左手在钢琴上弹出C大调音阶,一边用右手给奥古斯特梳毛,在陪着大狗狗玩的空隙里,写出比这更为深刻的陈述。
……
以安娜的审美标准。
这篇《亚洲艺术》上的论文,远非无可挑剔的“完美”论文。
它甚至连“有力”的论文都称不上。
行文之间充斥着各种作者的犹疑、推测和不确定。
对比分析不够专业,给出的观点不够有说服力,而且难免有没有论据可以写,强行凑数以填充文章的嫌疑。
他们给出的身份论断也很潦草。
尽管如此,伊莲娜小姐还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把这篇文章从头到尾,全部都读完了。
这是一篇数千词的论文。
不算长,也不短。
关于这幅画,顾为经和酒井胜子两个人在文章中说了很多,又在文章中说了很少。
在安娜的眼里,长长短短,零零总总,无非就是“Carol”这五个字母而已。
它宛如是只由一种琶音构成的旋律。
弹来弹去,不过便是几个琴键在不同位置的往来重复。
可无论弹了多少遍,听了多少次,伊莲娜小姐却总是听不够。
她听的有点想哭。
安娜想,不能哭。
哭是年轻姑娘的特权,但不是伊莲娜家主的特权。
年轻代表着娇弱。
女性是柔软的,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是柔弱的。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比坐在轮椅上的年轻女人更显得娇柔、柔软且柔弱,那么就是坐在轮椅上哭哭啼啼的年轻女人。
她讨厌这样。
如果曹轩是一座雕塑。
那么安娜也是,她不光是人,她也是圣女贞德或者其他什么类似的东西。
她是伊莲娜家族最后的女儿了。
不管这个家族代表了什么、意味着什么,不管她的祖先赢得了多少的荣耀,亦或者是犯下了多少的罪。
她都是伊莲娜家族最后的女儿,也是家族最后的象征。
她必须有力、必须强大也必须要“熠熠生辉”。
雕塑是不会哭的,就像雕塑是不会流血的一样,即使被宗教裁判所绑在火刑架上,你也应该平静从容的等待火光将你所吞没。
“刚点火时,她叫了不止六遍耶稣,特别是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她用坚定的声音叫着耶稣。几乎在场所有人都流下了同情的泪水。”——她讨厌女子公学的气氛,但安娜清晰的记得,学校里的老校里的老嬷嬷是这么以读经般的口吻,念出贞德的故事。
她的成绩从来都是最好的。
“用坚定的语气,叫着耶稣。”
贞德不哭,所以其他人忍不住,要落下泪来。
所以行火刑的刽子手会因为害怕自己因处死了一位“圣女”而下地狱,而辗转难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