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响奶奶也说不收钱,所以最终,李响是免费给大家带货。
这一番解释出来,粉丝们更加热情高涨了,纷纷夸赞李响。
“响哥高风亮节啊!”
“响哥千古。”
卧槽,又来。
李响很不喜欢听这句话,什么叫“响哥千古啊?”这特么不是一般写在挽联上的吗?
不过,他也不介意对方的恶趣味。只要肯买东西就行。
李响没有买流量,但是直播间人气却不停飙升,可能是因为那位榜一大姐和榜二大哥争相打榜,惊动了平台运营的缘故。
平台都是有抽成的啊,有钱赚嘛,自然要多派发一些流量过来。
头茬的新笋刚出来,价格自然要贵一些,后面的量大,且口感不如头茬,所以价格就不高了。
这跟茶叶是一个道理,“明前茶”就比“雨前茶”要贵,至于谷雨之后的茶,基本上没人要了。
李响直播间的定价是冬笋10元一斤,三两以上的则12元一斤,绝对的物美价廉。
因为这批货都是最近几天刚刚挖出来的,品质也都杠杠的,而大城市里,新笋上市,价格都卖到了十八,甚至二十多一斤。
再加上有之前直播挖笋,还手抓竹叶青的名场面,新老粉丝们都很追捧。
没多久,李响直播间就一跃到了人气小时榜前三了。
远在一千五百多公里之外,李响的前同事们有人刷抖音,不小心“误入”李响直播间,看见在线人数那么多,订单跟雪花飞一样,不由都惊呆了。
“我去,才几天时间,李响就做得这么风生水起了?都杀进人气小时榜前三了?”
一些人回想起,曾经当众嘲讽李响,肯定做不起来,这时候不由脸颊火辣辣的。
“李响老牛逼了,要实现财富自由了。不像我们,依然在这里争做牛马,勾心斗角不亦乐乎。”
陈欢欢双手托腮,盯着屏幕:“好想去李响那里玩玩,可惜没时间。”
“当时我要是勇敢一些,也许就把他拿下了。”
……
第一天的销售量非常可观,直接就卖掉了六千多斤冬笋,五百斤干货菌子,九百斤九蒸九晒的黄精,还有八百斤红薯。
三天不到,所有货物销售一空。
最后一算账,光是冬笋,就足足卖了一万五千多斤,若是再加上其他货物,总销售额439082元。
村民们兴奋不已,虽然平均到每户,没有多少钱,也就一家一万七八,但这钱来得容易啊。
平常这些老人孩子留守在家,上哪儿挣这么多钱去,不得巴巴地等城里打工的年轻人们寄钱回来么。
搞得好有点钱寄回来,搞不好就是空手回来。有时候人能平安回来就不错了。
跟着响仔有饭吃。
李金玉松了一口气,之前他将“想培养李响当村长接班人”的消息透露出去,就是想探探村民们的口风,现在看来,不再会有阻力了。
李响的威望估计还要超过他。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天卖的时候,李金堂家没有拿冬笋过来,两口子在家中拌嘴,第二天,两口子就在家里大吵大闹,看着别人赚钱眼红啊。
第三天,终于,李金堂鼻青脸肿,厚着脸皮过来了,在家里被媳妇打了,不得不用车拖了冬笋和菌子过来央求李响。
李响自然不好不收,帮对方卖点就卖点呗。就算看在村长的面子上。毕竟对方是村长的三弟。
事后,李金堂不禁惭愧,颇为感慨:“这小子做人实在啊。”
第47章 分钱
由于李响只是助农性质,没有收佣金,所以打包、发货,都是村民们帮忙,为了防止人多手杂,出问题,村长李金玉专门挑了几个精干的大叔、大婶,姜采儿的爸妈也在其中。姜家这次也准备了不少货。
发货的时候就是用村里的3辆拖拉机,还有7辆三轮车,包含李响那辆,“气势恢宏”、“浩浩荡荡”地杀往县城顺丰网点。
用邮政会便宜一些,但是邮政比较慢,而那些买家基本上都是城里人,所以不用考虑到不到的问题。
一路上,遇到别村的一些熟人,免不了停下来打招呼,说起这个事,别村的人都羡慕不已。
到了顺丰网点,里面的工作人员也都惊呆了。
其中有人早就跟李响混熟了的,因为李响之前总是来寄东西,但是,没有一次性寄过这么多的。
“响哥,这是搞大的了?”连网点的负责人都惊动了,放下手中的工作,连忙跑出来围观。
李响就解释了一番,这是免费帮村里人带货,问能不能运费优惠一些。
村长李金玉和几位同来的大叔们也都附和,最终,经过商议,给了个8折的优惠。其实,若去其他快递网点,可能便宜得更多,因为顺丰比较难砍价。
但李响跟这儿最熟,而且顺丰也最快。
“响哥,其实你可以跟我们签订一个长期合作的协议,会有更多的优惠。”对方负责人建议道。
李响点点头,表示会考虑。他现在主要是不知道一年到头能卖多少货。现在有一单没一单的心里没底。毕竟,直播卖货不是他的主业,他的主业是种田,享受田园生活,提升自己的超凡实力。
可是,简单的田园生活也需要钱来支持啊,要不然生活品质怎么保证?但是,让他花太多的时间在挣钱上,去“忙于奔命”,每天累得跟狗一样,那又违背了初衷。
所以,这里面有个平衡点。
忙活了大半天,总算将所有的货物都发出去了。
村长李金玉提议,大伙儿先去吃一顿,庆祝一下,吃完饭去取钱,回家分钱!
大伙儿一听,兴奋不已,即便是李响也跟着高兴。
其实这一次直播,李响自己没有多少钱,虽然粉丝刷礼物和打赏有五万多,但实际上卖货他自己仅仅三百公斤优质冬笋。
他挖的冬笋,颗颗肥大,都在三两以上,所以售价是12元一斤,三百公斤也就七千多块钱,其余的都是村民们的。扣掉平台抽成、税以及运费,最终剩余37万多。
大家来到了一家火锅店,点了满满一大桌,唯一可惜的是都要开车,没有喝酒。那啥,三轮车也是车,也不能酒驾的,会出问题的。
之前村里就有个人,骑三轮车去隔壁村打麻将,回来时喝了点酒,结果一头栽沟里去了。
本来李响想请客的,但是村长伯伯说李响给村里做了这么大的事,再让他破费就不好了,于是这一顿算村委的。
去银行的路上,看到一家锅盔店,香喷喷的,大家又去买锅盔,李响也买了十个,带回去吃。
他们县城的锅盔也是一绝,外皮酥脆,肉馅咸淡适中,口感极佳,另外还有没有馅的白锅盔。
锅盔这门小吃,其实起源于关中地区,后来传到周边几个省份,李响之前在东南省份工作,虽然也有烧饼,但真没有家乡的正宗,已经好多年没吃过了。
37万多现金,自然是要预约的,李响早就提前一天打过电话了,所以他今天到的时候,非常顺利。按照流程,工作人员还是询问了好几个问题,李响都如实回答。
现在电诈泛滥,银行开卡、取款、转账,都管得比较严,也是应有之义。
银行工作人员听说是助农直播挣的钱,也都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大堂经理刚好在,就过来和李响聊了聊,表示他那天也看到了李响的直播间,办得挺好的。
不涉及电诈,取钱自然顺利。
装钱的袋子自然不能太“豪奢”,越是普通越好,李响带的就是塑料袋,装好之后,再套两层蛇皮袋,拎着就走。
大堂经理在后面直叮嘱,让他千万注意安全。
李响笑笑,指了指村长李金玉一行:“谢谢,我们这么多人呢。”
于是大家就都笑了。
其实,即便没有这些村里的大伯大叔们,光是他自己一人,凭借一阶超凡的实力,也没有人能轻易从他手中抢走这些钱。
村长和大伯大叔们很紧张,保护着李响,一路浩浩荡荡回到了家。
村民们早就在村委那里等着了。李家村,村支书和村长都是李金玉。这是可以兼任的,以后李响大概率也是一人兼任。
主要是偏远农村人才匮乏,没什么年轻人愿意回来。
由于有平台抽成、税和运费,所以每家每户大约分到一万五左右,有的人家东西多一点,所以稍微多一些,最高的有将近两万,最低的也有一万一千多。才几天时间,就这么多钱,整个村子变得喜气洋洋。
在分钱之前,村长李金玉还挺有仪式感,拿出鞭炮放了一把。
当然,也少不了讲话,代表整个村子,对李响表示了隆重的谢意。村民们也都纷纷鼓掌,李响谦虚几句,地位在村子里一时无两。
由于填的寄件人联系方式都是李响,所以以后跟踪包裹状态,李响义不容辞。
就是光打开手机,查看那些包裹都要往下拖好久才能到底。
不过也费不了多少功夫,其实不查也可以,但李响责任心比较强,还是会定期查看的,这也是维护自己的粉丝群体,售后服务的一种。
他特意建了几个群,邀请这些优质买家加入了进去。
上次那个榜一大姐也在里面,只是榜一大姐比较高冷,平时不怎么发言。
至于退货,李响觉得会有,但绝不会太多,因为从他这里出去的东西,都是他亲自检查过的,品质一流,问题不大。即便有,他自己私掏腰包垫一下也就得了。
没几个钱,退的货自己吃吃,都是好东西。
实际上转账也是可以的,但是村里有些老人没有网银,也未下载APP,用ATM也不大熟,而分现金,实打实地拿在手上,更能令人兴奋。
李响回到家,将锅盔交给奶奶,晚上的主食就是煮锅盔。
因为奶奶年纪大了,牙口不好,锅盔切块了煮起来也相当好吃。
第48章 烤锅盔 建地窖
在“陕省十大怪”中,有一怪叫“烙馍像锅盖”,说的就是锅盔。
“干、酥、白、香”,吃法多种多样,但如果煮来吃,也十分美味。
到饭点时,李响取了三只锅盔,切成小块,也可以用手掰,具体根据个人喜好。
烧开水,将事先浸泡好的木耳、黄花菜倒进锅里煮熟,然后放入切好的锅盔,再打两个鸡蛋,撒胡椒粉、盐、葱花,再小煮片刻即可。
在李响做煮锅盔的时候,奶奶则用火钳夹了一个锅盔,伸入灶膛在炭火上慢烤,一边烤一边翻转,锅盔表面的芝麻滋滋冒油,香气四溢。
奶奶知道,李响煮锅盔是为了照顾自己口味,但是大孙子肯定应该更喜欢吃烤的。
“奶奶,煮锅盔好了。”李响盛了一碗煮锅盔端给奶奶。
奶奶笑着说道:“你的烤锅盔也好了!”
“谢谢奶奶。”李响接过烤锅盔,又去弄了一小碟辣酱,用手撕下一片香喷喷、热腾腾的锅盔,蘸着辣酱吃,酥脆辣香,简直一绝。
李响觉着,如果有时间,自己也可以学着做一下锅盔。毕竟村里面赶集也不大容易。以后末世时,这种锅盔比压缩饼干更容易获取。
因为压缩饼干是车间流水线生产出来的,而末世时,工业衰退,工厂所剩无几,而且工厂需要更多的能源,远不如锅盔成本低。
李响嫌蘸着吃不过瘾,便将碟子里的辣酱全部倒在锅盔上,撕下一小片锅盔进行涂抹,忽然,一阵北风吹来,凉飕飕的,李响看了看天,天色阴霾。
“大约二十天后,将有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雪啊。”久远的记忆从李响脑海中浮现出来,他喃喃轻语嘀咕。
这场大雪,当时只道是偶然,因为南方地区罕见大雪,可是谁能料到,从今往后,竟然一年比一年寒冷,极端天气也越来越多。
现在想想,早在末世前十年,“老天爷”就提醒过了,只是没有人重视。
即便有人警觉,也只以为是明朝时期的小冰河期再现。
小冰河期,明朝都能扛过去,现代社会还惧怕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