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322节

  “啊,振东啊,听说你今天已经回来上班了?上班第一天就想起我来了?哈哈。”李副厂长很是高兴。

  高振东和他说笑几句,然后把情况说了一下,问道:“李厂长,我就是想先确认一下,厂里今年福利大概会发些什么,还有就是我们三分厂如果想自己另外张罗一点儿,是否合适。”

  “合适,怎么不合适?一个厂里不同车间福利不一样的多了去了,更别说你们是个财务核算有自己一套账本的特殊大分厂了。总厂这边是有,不过不会多,你可以忽略不计,放开搞,不用担心其他车间能有什么意见,还有好多地方连福利都没有呢,有意见就自己搞起来嘛。”

  有自己一套账本不等于独立核算,但是至少地位还是不一样的,而且三分厂这套账,就算是总厂领导,也不是个个都能看的,通过资金流向,能分析的东西很多。

  至于眼红,那就更好办了,要么打不过就加入,要么让自己同样强大。

  而有一个突出的三分厂让厂里人人向往,对于总厂也是好事,鲶鱼效应这种玄学都不说了,至少让厂里多了一种管理手段,一种不需要动用编制、职级这些制度性奖励的灵活激励手段。

  ——“你要是把这个事情搞好了,我就和三分厂协调协调,调你过去!”这是对贡献者的承诺。

  ——“同志放心,你这个伤厂里负责,而且你家孩子顶你的班进来,我们直接安排进三分厂。”这是对因公负伤者的肯定。

  要是强行把三分厂拉到和全厂一样的程度,那是缺乏管理水平的体现,绝对公平就是最大的不公平,榜样还是需要的,就算农村吃大锅饭,还讲究一个计工分呢。

  有了老李这句话,高振东就放心下来,放手大干。

  他接连打了好一串电话,就一个主题,化缘。

  接到他化缘电话的单位,配合度还都挺高的,高总工可是难得找自己帮次忙,就算做不到,态度也绝对不能差了。

  高振东在技术上找人帮忙,那可都是带着好处来的,帮助他解决技术配套的单位,甜头可都是大大滴,细说起来,谁帮谁还两说呢。

  反而高振东因为这种事情求人,接到电话的同志还觉得高总这可太接地气了,他也会为了职工的事情拉下脸来,太亲切了。

  而高总这种纯纯的化缘,太难得一见了,那还不得赶紧抓住机会?帮得了要帮,帮不了的找兄弟单位出力也要帮。

  有的单位因为实在没能力帮忙,挂了电话直呼可惜,这么好的机会,就这样溜走了!

  高振东在这边忙着化缘,防工委那边却是在关心着他的行动。

  “高振东今天上班了吧?去打听打听他在忙什么。”2月1号才上班,是防工委领导给高振东下的死命令,时间到了,他自然得关心关心。

  通信员出去一趟回来,一脸憋着笑的表情。

  “报告领导,高振东在忙着化缘。”

  “嗯?什么?他的条件,还需要化缘?”这岂不滑天下之大稽。

  “不是给他自己,是给职工。”通信员笑道,然后把事情解释了一遍。

  领导哈哈大笑起来:“对对对,他还是他们分厂一把手,这事情的确是他的本职工作。爱兵如子,方是领军风范。”

  对于高振东折腾这事儿,领导丝毫不以为意,在其位谋其政,应该的。

  笑了一会儿,领导想起来什么:“那啥,我也赞助他一点。”

  通信员一脸的懵逼:“领导,我们这里的东西,不合适吧?”

  “你和他们区人武部的同志联系联系,由他们出面,表彰一下他们厂的基干民兵训练工作,以此为由,给他们的武器更新更新,并表彰一下先进个人,该发枪发枪,该给奖给奖。”

  向个人奖励武器,在这年头可不新鲜。

  曾经有位女民兵徒手杀豹,得到的奖励就是半自动步枪一支,子弹100发,那时候的人和那时候的表彰,就是如此的硬核。

  高振东并不知道自己化缘居然能化到武器,他在忙活了一天多之后,把老严又叫了过来。

  “老严,这个事情厂里已经发话了,让我们大胆搞。”

  严厂长很高兴,有了这句话,就不怕别的车间眼红了,还是高总和总厂好打交道。

  还没等他高兴完,高振东摸出一张纸,笑道:“这是我忙活了两天,要来的东西,你拿去落实一下弄回来,顺便把分配的计划给列一列。”

  化缘的意思不是白要不给钱,而是能够买得到。

  高振东估摸着自己脸上的表情,有点儿前世在网上看到的“家人们,又要到饭了”的感觉,啊呸,想特么什么呢,有这么形容自己的么。

  看着纸上密密麻麻的字,严厂长头皮发麻。

  还没看内容,光看字数,就知道数量惊人,高总总不可能把肉1000斤拆成1000个“1斤肉”来记录的。

  “小米、肉、山货、的确良……”

  老严双眼放光,这些可都是好东西。

  小米是当营养品发放的,这东西来自农口。

  肉,农口和东北、草原几个单位一个地方出了点儿,有猪肉、羊肉、猎物,每样都不太多,可是加在一起还是不少,想来厂里职工是不会介意肉的品种的。

  山货,包括木耳、蘑菇好多品种,来自东北几个单位,这也是好东西。

  的确良,就来自应化那边了,这东西是化纤布,在这年头那可是好东西,比纯棉有面儿,但是说实话,没有纯棉穿着舒服。

  太多了太多了,说实话,老严估计高振东能搞来东西,但是没想到搞来这么多东西,这都让他有点不敢往下发了。

  “高总,这太多了,我反而有点怕了,这是真扎眼啊。”

  高振东想了想:“你在发之前肯定是要开年终总结会的嘛,你就先说清楚,这是我们厂今年成立,兄弟单位凑的分子,明年就没这么多了。”

  这特么也能凑份子的?不过好歹也算是个说辞,能解释得过去,难道还捂着不分?那更要出问题。

  大不了把总厂那边也考虑一部分,既分肉也分锅。

  想到这里,严厂长继续往下看,这一看差点儿跳了起来,这特么是什么?这玩意都能当福利的?

  只见纸上赫然写着“自行车票10张,收音机票10张,工业票1000张。”

  自行车票来自十一机部,收音机票来自十二机部,至于工业票,这东西看起来多,不过要好多张才能顶得上一张自行车票,来自于十七机部自己。

  高振东化缘都化到十七机部头上了,部里也觉得好像发菜刀的确不像话,于是换成了工业票。

  “高总工,这东西你都能搞来这么多?不过也不够分啊。”

  相比三分厂千多号人,这几十张票的确不够分,不对,够分也不敢分。

  高振东笑道:“这个不分,年底我们分厂总要表彰表彰的吧?这些就是奖品。”

  严厂长一听,也对,这样就好多了,凭本事拿,谁也别逼逼。

  老严一脸喜色,把单子一收:“那我去落实这个事情,回头把计划给你签字。”

  作为三分厂的大管家,有了这些,他在职工面前说话就更硬气,管理更从容,作为领导,能替职工谋到福利,说起话来腰杆可直了。

  别看高总平时不怎么管事,这一出手,就是要害。

  高振东点点头:“行,对了,别忘了来我们分厂支援过的同志,也要人人有份才行。”

第506章 反坦克导弹的小尾巴

  严厂长美滋滋的拿着清单去进货,高振东则是把这个事情放下,开始处理技术性的工作。

  东北光学所那边,已经把光学系统改造完成,送了过来,顺便还来了一个人,负责配合光学系统的安装和调试。

  厂里的老师傅们,暂时放下了进一步提高工件台定位精度的工作,转而开始组装光刻机。

  说是组装,实际上更贴切的说法应该是试装,高振东只是提出了安装要求和主要结构,具体的细节,都得老师傅们一点一点摸索,一点一点的修改,所以进度相对缓慢。

  好在这时候的光刻机,实际上是个相对比较简单的东西,简单到后世如果不是相关专业的人看见它,绝对不会把它和光刻机联系起来的地步。

  而高振东的光刻机,则更加简单,采用的是人工输片,人工对准,自动曝光。

  虽然简单,但还是要花时间的,特别是很多小零件、构件、连接件需要手搓调整的前提下,这其中,就有大量细节需要高振东修改和确认,急是急不来的。

  高振东正带着三分厂的同志们大干苦干加巧干呢,有人来找他了,确切的说是早就想找他,但是一直在等他上班。

  长剑机械厂的骆总来了。

  骆总一过来,先带来了一个好消息,虽然早有所料,但这次是尘埃落定,也算是让人心里能放下一桩事情。

  ——一次性火箭筒正式定型了。

  经过多地多单位实地使用,以及在雪城实验中心同步进行的正式定型试验,最终,一次性火箭筒被命名为“1961年式反坦克火箭筒”,正式列装,按照惯例,简称“61火”。

  雪城这个正式定型试验一共打了400来发火箭筒,试验的内容繁多,把使用中的各种情况都考虑了进去。

  同时,按照防工委对于装备定型的最新要求,雪城那边还对一次性火箭筒展开了装备加速实验评估,试验表明,使用黑混-60的1961年式反坦克火箭筒,完全满足设计寿命期内的可靠性、存储性要求。

  “高总,现在我们厂已经开始增加设备和人手,开始全力生产61火。”

  长剑机械厂原本是搞引信的,想要生产61火,是需要更新一批设备的。

  “已经交给你们了?那原本生产40火的同志那边怎么办?”高振东有些诧异。

  在这条时间线上,现在没有“新40火”,所以老40火就直接被简称40火了。说来也有趣,40火的简称,是从口径来简称的,而61火的简称,则是从年份来的。

  骆总笑道:“听说是他们继续生产,两边不影响。他们那个是占编制的,我们这个不占编制,所以暂时该怎么生产,怎么配发,还是照旧。而且听说他们还有援外的任务需要完成。”

  听了他的话,高振东明白了,估计是部队的同志也对61火的威力有些心惊,而且从现在的斗争形势来看,40火完全够用,所以61火还是要先紧着自己人来的。

  这绝对不是用猴版援外,援外40火的威力,和自用40火一样一样的,猴哪儿了?不存在的好吧。

  而骆总笑得很开心,为自己厂子去年抓住机会,痛下决心,背水一战,抓住高总放出的一丝机会,果断参研单兵反坦克导弹的决定叫好。

  先别说快要成功的反坦克导弹了,就算是一开始以为只是个战斗部的原理样弹的边角料,现在都发展成为了一型威力巨大、性能优秀的正式装备。

  而他今天来的另一个目的,正是为了这个单兵反坦克导弹。

  “高总,我今天来的另一个事情,除了给你带来这个好消息之外,还有一个事情,关于单兵反坦克导弹的。”

  高振东并不感到意外,反坦克导弹搞了这么些时间,有了自己搞的战斗部、制导系统、火箭发动机做底子,加上长剑厂的同志的努力和经验,也差不多是快到开花结果的时候了。

  “反坦克导弹?我记得前段时间你们在解决弹尾小型陀螺仪的事情吧?情况怎么样了?”

  “小型陀螺仪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十一机部提供了改进的加工设备,加工精度得到了提高,现在情况不错。这次来,是为了制导系统的。”

  又有进展了,不错不错,高振东笑道:“说说看。”

  “我们在试验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不是致命的,但是会对命中率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想看看能不能进一步改进优化一下。如果暂时技术支持不住,或者成本太高,那就算了,毕竟现在这个命中率已经能够达到要求。”

  这就是技术人员的通病或者叫执拗了,虽然达标了,但是我好像发现有条路子能再提升一点点,那就试试?不试试不甘心。

  不过骆总还是很理智,除了技术支持不住这个例外条件,还很清醒的加上了成本太高这个条件。

  “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是这样,虽然在结构设计上,弹尾的红外曳光管尽量和弹体中部的发动机喷口错位布置,并且尽量采用了与发动机喷气不同的发光颜色,但由于发动机气体的喷射是扩散的,而且光本身也有散射,发动机工作时的火光也远远压过了曳光管的亮度。这样一来,发动机发出的光芒和红外线就会干扰到红外线测角仪,造成一定程度的失准,而且是距离越近越明显。”

  高振东想了想,这倒的确是个问题。

  如果说人眼通过曳光管判断导弹位置与目标的偏差时,火光再大,人也能通过脑补基本判断准确导弹位置的话,那自动捕捉的红外测角仪,在条件不理想或者器件性能不够的时候,那就是完全没有办法。

  人脑袋上的这套系统别看精度不高,可是要说实用性,那是非常厉害的。现在这些上古级别的自控系统,在传感器、算法、运算核心甚至没有运算核心都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还真就干不过人脑袋。

  至于造成距离越近越不准的原因倒是很明显,距离越近,发动机的烟火就越大,干扰就越大,距离远了,就小了,甚至发动机烧完不工作了,反倒没事儿了。

  发动机高唱: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是在旁人看来,越近越不准,这特么不是开玩笑嘛。

  不过这个事情倒是难不倒高振东,他手上有货啊。

  “嗯,这个问题不难解决,这样,你回去之后,打一个发动机火焰的红外光谱,看看它的红外光谱在哪一段最弱。”

  骆总顺着高振东的思路往下想:“哪一段最弱?最弱……最弱……高总,我明白的了,你是想把红外曳光管的红外线特征波长放到发动机火焰最弱的那一段?这样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开干扰了?”

  不同波长的红外线,现象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是本质是不同的。就好像二十一世纪的桑巴国足和东大国足,同样都是被S2轴心国灌进了7个球,但是能说两者是同一个水平线上?明显不能嘛。

  这就是骆总喜欢找高振东的原因,除了总是能解决问题之外,还能受到不少启发。

  高振东点点头:“对,我就是这个意思,用特征波长来分辨发动机火焰和红外曳光管,这样不需要人脑,红外测角仪也能搞清楚谁是谁了。”

首节 上一节 322/6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