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笑了起来,高教授还挺幽默。
至于搞这个软件的同志,马上集中了十二万分的注意力,握紧钢笔杵在了笔记本上。
高教授的亲口点拨,这可不是谁都有机会的。
“第一个,是应用的方向,你可以主动和防工委、邮通委等单位联系,他们对于你这个成果,是有很迫切的需求的。”
防工委肯定想尽量压缩数据,缩短发送时间,还有数据备份也是很需要这个东西。
而邮通委,这时候公众传输的所有数据都在他们那里,不论是传输还是存储备案,对于更小的体积是永恒在追求的。
“第二个,我建议你们和防工委沟通一下,把国密-1(GM-1)对称加密算法融合到这个软件里,压缩、加密一起就做了,对于使用人员,是很有好处的。”
之所以要和防工委沟通,是因为GM-1现在是不开放民用的,其实这有点杞人忧天了,对称加密算法的核心,在于密钥长度和符合策略的密钥,算法公不公开其实无所谓。
和防工委沟通的结果,能不能开放民用不好说,但至少防工委是绝对有兴趣。
“第三,不要把这个算法和这个软件捆绑起来,软件只是一个结果,算法才是最重要的。建议你把算法整理出来,单独作为课题。这样一来,其他同志想用这个算法,也比较方便。”
高振东自己扔GM-1加密算法出来的时候,倒是跟扔一颗大白菜差不多,因为对他来说这东西不算什么,对他个人待遇也没什么提升,但是对于其他同志来说,类似的成果意义可就不一样了。
高振东这个建议,一是凸显算法的重要性,二来,对于参与这个项目的同志,也大有好处。
课题翻一番,前六变前三!
这里面的道道,懂的都懂。
搞压缩软件的同志们,一边记录,一边面露感激,这样一来,参加这个项目的同志,就人人都有足够份量的成果在身了。
至于说拆分开来会不会批不下来?呵呵……
同样的话,有的人说出来那真的只是个建议,但有的人说出来,基本可以等同于决议。
高振东自己这两辈子倒是没怎么淋过雨,但这不妨碍他在方便的时候,为别人打一打伞。
计算机领域的同志后来形成的共识,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建立起来的。
——高教授骂人可能不留情面,但是帮忙那也绝对是不遗余力。
至于挨骂,多半不是因为你太菜,而是因为他太强。
说到这里,在高振东看来无关紧要的建议算是说得差不多了,他接下来的话,让搞压缩软件的同志们欣喜若狂。
“最后的一个建议嘛,几位同志,这个课题收尾后,有没有兴趣和我合作一个小课题啊?”
第663章 最后一块板
有!有!有!
可太有兴趣了!
高教授嘴里的小课题,放到他们手上,可能就是个大家伙,至少不比这次的这个小。
“有!高教授,有什么我们能参与的,您尽管安排。”
都不用回单位汇报,搞压缩软件的同志先把话给扣死。
过了这个村可能就没这个店了。
至于单位会不会怪他擅自决定?想来单位领导脑子应该是健康的。
运算所的池总工眼睛里透着羡慕,高教授的活儿,就算再小,也绝对是有开创性的。
在原有的东西身上修修补补?人家没那个空知道吧。
不过他也能猜到,高振东这个课题,多半是和算法有关的,在这方面,运算所的确是干不过应用数学专业的同志。
见同志们这么积极,高振东也不吊他们胃口。
“我先给你们说说吧,你们也好早做一下相关的准备。我的想法啊,是搞一套图片的有损压缩算法和配套软件模块出来。”
这就是高振东想做的,多媒体应用,现在计算机还撑不住,所以他都暂时没提声音压缩的事情,毕竟那东西是需要实时解压实时播放的,这年头的计算机真有点撑不住。
但是图片就不同了,这东西在文件里,那是真的有用。
同时,对于公文、论文等文件来说,不需要太高的分辨率,320*240的256色或者256灰阶图片就有很大的用处,而这种图压缩得当,体积不过20k~30k,对于研制中的磁盘来说还是能承受得起的,至于磁带,就更不用说。
矢量图和矢量字库方面,和三角飞机公司合作工业软件的同志们已经在和高卢鸡一起搞了,不用高振东再去费神。
而位图还没有,现在既然有搞压缩软件的同志,不妨一起搞搞。
压缩后的位图,本质上也依然还是位图,这和后缀是bmp还是jpg啥的没关系。
位图和矢量图,各有各的用处,至少高振东前世,没有人想要把照片这类图片搞成矢量图格式来应用,那样搞不说人疯不疯,反正计算机是先疯了。
有个比较常见的例子是,导航软件里的地图,都是矢量图,但是它们的卫星地图,就都是位图。
高振东的话,把在场的同志都干懵了。
有损?有损失,那还压个啥?
主要是都没搞过这种东西,完全没有接触和概念,有些事情是想象不到的。
搞压缩算法的同志先提出了疑问:“高教授,是不是无损?”
没想到高振东摇摇头:“就是有损,图片这种东西是给人看的,人眼的能力有限,其实一些细节的损失是不怎么看得出来的,或者说叫能够接受。”
见大家还是将信将疑,高振东举了个例子。
“如果有一个人,他是黑一点还是白一点,脸上的坑是大一点还是小一点,会不会影响你们把他认出来?”
所有同志都摇摇头,有些人,化成灰都认识。
“那就对了,图片也是一样。而且有损压缩算法的核心就在于搞清楚,哪些信息是可以被损失掉而不太影响效果的。”
有损图片压缩算法的压缩率之所以惊人,核心就在这个“有损”上了。
几M大小的bmp压成jpg,压缩率可能高达90%,就是这个原因,无损压缩是没有这么大的压缩率的,除非是色彩和线条都极简单的那种。
搞压缩算法的同志见高振东神态笃定,也就放下心来,仔细想想,高教授的话,那还真的挺有道理。
而高振东接下来的话,让他们彻底放心之余,又感觉到一点点不过瘾。
“其实这个算法,我已经搞得差不多了,但是没有时间完善和编程实现,所以想把这个工作交给你们,你们有了压缩软件的经验,想来应该会很快就出成果。”
其实说不完善不太准确,毕竟抄JPEG压缩算法能有什么完善不完善的说法,就那样了,而且绝对能用,效果绝对不错。
但是话还是要这么说,给参加的同志留一点空间和余地,免得别人觉得他们没啥大贡献。
在一旁的池总工,则是暗叹果然还是如此,高教授的课题,别名“喂饭”,最难的东西都被他解决了,剩下的大概都可以归类到力气活里。
“好的高教授,我们会尽快来向您请教相关知识。但是为什么不直接做成一个软件,而只是做成软件模块呢?”
软件和软件模块的区别,他们还是明白的。
“因为会用到图片的显示的软件,可能会很多,做成一个模块,方便他们调用。你们也别以为算法已经被研究过了,你们的工作就简单了,实际上你们要完成的,是在计算机上进行图像显示的一整套体系,比如,最基础的——颜色的表示。”
高振东说这个话,一是提醒他们不要掉以轻心,二是替他们说说话,别看他们算法部分只是完善,但是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其实不小。
高振东的话,让有些“轻敌”的同志们心里一惊,自己还是浅薄了,不能大意啊。
“我们会注意的,高教授。”
安排好这个事情,计算机的媒体展示能力方面基本上暂时就到头了,高振东不准备做更多,太过奢侈。
实际上直到80年代,“多媒体”在电脑上都是个奢侈品,90年代我们的电脑广告,依然会将多媒体作为卖点,那个年头,连声卡都是单独的一张扩展卡。
有了文字,有了图片,基本上对于科研、办公等工作来说就基本足够了,实在想听声音,MIDI凑合下得了,这东西本质上就是个乐谱文件,直接合成频率的,计算机还勉强处理得过来。
对于这场评审会,参会各方都很满意。
搞压缩软件的同志得到了新课题,高振东补齐了电脑基本能力的最后一块板,而其他同志,则是看到了计算机的一种新可能,各取所需了属于是。
——
西南腹地的崇山峻岭之中,某重要铁路的施工路线上,成千上万的铁道部队战士,正分散在各个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建设着这条道路。
现场非常艰苦,虽然粮食是不怎么缺了,但是陡峭的山崖,幽深的峡谷,茂密的树林,横飞的虫豸……这一切还是给战士们带来了无尽的麻烦。
但是战士们并不怎么在乎这些,他们依然热情饱满的奋力劳作,挥洒着汗水乃至鲜血,一条长长的线路在各个工地上向两头蜿蜒伸展,逐一合拢。
某处工地上,指挥员正愁眉不展的看着眼前的山崖。
“营长,这里必须把施工机械送上去,否则光靠战士们在上面零敲碎打,打到猴年马月也完不成任务。”
“嗯,每天爬上去就得花一个小时,下来又是半个小时,战士们不抱怨一锤一凿的辛苦,只是担心进度实在太慢,而且汛期还没过,一旦下雨,施工难度会急剧加大,施工条件会急剧恶化。这个地方汛期‘天无三日晴’,可真不是闹着玩儿的。”
营长听了几位连长,还有地方上的同志的话,眉头紧锁,想了想:“能不能每天不下来,我们带头,吃在上面吃!住在上面住!争取利用一切时间,尽快完成任务?”
地方上的同志心疼的摇了摇头:“营长同志,不行的,上面石头很尖利,一时间能住的地方不多,容易积水,那样搞的话,你们多半是逃不过风湿病,对你们的身体损害太大了。这个事情,我们有经验,不能这么搞。”
如果专门去开辟住的地方,反而更耽误工期。
一位连长也摇摇头:“这个是一回事,主要是那样依然很难保证完成任务,这里的石灰岩虽然没有花岗岩硬,但是靠人力依然很慢。而且在上面休息也不合适,休息的时候是没有防备能力的,这路段在工程完工、护坡成形之前,上方的落石情况非常严重,人就算清醒的都很危险,更别说彻底睡觉了。”
另一位连长提建议:“那我们用土工结合爆破,应该能加快进度。”
这个建议被营长否决了:“不行,怕不小心炸塌了,会完全破坏路基条件,一旦路基条件被破坏,就必须改道,这一段是最优选择,改道的损失会非常大!”
商议半天,还是得想办法把机械送上去。
看着这台最新生产的挖掘机,听说是十一机部拿到新材料之后才研究出来的,很好用,但是再好用,也得到达作业面才行,连作业面都上不去,别的都白扯。
可这谈何容易,要不然他们也不用在这里开诸葛亮会了。
施工机械重达6~7吨,整体吊上去是没办法的,已经不知道断了多少木吊架,弯了多少钢制梁,上不去就是上不去,还差点伤着人。
其实几吨重的挖掘机,在日后最多算个小老弟,但是在这年头,就是不折不扣的大型施工机械。
而拆开也不现实,施工机械有大量的液压结构,这里的条件不支持,而且分解只能不完全分解,能不能吊上去依然是未知数。
第664章 新机新发
就算吊上去了,这东西太新,大家都不是很熟悉,能不能顺利拼回来又是一个问题。
变数太多,风险太大,可行性不高。
商量半天,营长下了决心。
“同志们,我们两条腿走路。一边做好住在上面,连续作战的准备。尽可能寻找条件合适的居住地,除了各个炊事班的同志,其他的,包括我们,全部上去!另外,把我们的困难向上级报告,看看有没有什么支援,不论是工具、人力还是别的。哪怕是预防风湿病的物资也好!”
雨淅淅沥沥的下着,就在他们上报完成,在紧锣密鼓的做最坏打算的时候,上级的电话来了。
会有一批物资送来,是最新生产刚刚大面积开始使用的,对预防风湿可能会有一定作用。
至于设备的转运,上面在了解到他们的困难之后,已经有了安排,等待天气一旦好转,马上就会实施。
这个好消息,让营长他们大喜过望,能把挖掘机弄上去,那就好办了。
不过他们依然没有停下上崖作战的准备工作,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依赖心过重,只会“等、靠、要”,不是他们的风格。
雨还没停,物资先运到了,分发了一批给战士们,让战士们喜笑颜开,能不能防风湿不知道,但是至少休息或者不下雨干活的时候,舒服多了。
“这东西好使,贴一张在关节附近,暖烘烘的,能驱寒气。”
虽然还是秋天,但是这个地方下雨就像过冬,其实这里的冬天温度并不低,但是哪怕是雨后,空气也极为阴冷,穿着秋装的滋味很难受。
这片山林里,“雨过”和“天晴”之间,从来都是不挂钩的。
“是啊,可惜这东西不能沾水,否则下雨我都能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