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0,能覆盖周边主要国家的核心城市,以及太平洋第二岛链基地,当然,如果有余力,建议是4500,这样的话,这个级别就能覆盖更好一些,不用考虑用远程导弹打中程目标。否则一部分中程目标得用8500的远程弹来打,有些浪费。”
3500能覆盖脏三全境,老毛子的首都,花旗佬的第二岛链重要节点,南洋全境。
4500就能覆盖脏三往南的所有重要目标,以及石油湾整个产油区,包括最西边的类似鼻屎一样大的国家。
听了高振东的分析,大家觉得有道理,有余力就4500,没余力就3500,毕竟4500多覆盖的那些地方,在现阶段意义不大。
然而高振东接下来的话,杀气就足了,句句不离同一个目标。
“8500的话,能在我们的东北覆盖住花旗佬在太平洋上的所有目标,以及花旗佬本土的西北部分,包括北极附近那一块。”
网上讨论这个事情的时候,一般都是笼统说8000公里能覆盖花旗佬的西海岸,其实这样说不是很完整。由于大圆航线的原因,实际上8000是只能在东北把花旗佬的西海岸的北部三分之二,以及西北角覆盖住。
8500公里,基本上就在东北能把花旗佬的西海岸整个覆盖住了,也包括其西偏北的部分,只是需要挑一下阵地。
“11500,能从东北基本覆盖花旗佬全境!而且能在我们南部海域覆盖花旗佬西海岸部分区域。”
“14500,能在我们的大部分国土覆盖花旗佬全境,而且这个射程,也能在我们的南部海域覆盖花旗佬全境,这非常重要。”
嘶~~~~~~不少同志倒吸一口凉气,这位顾问同志,杀气重得很啊。
但是强调南部海域这话就很迷了,大家都不知道他的意思。
“为什么是南部海域?”
水下的东西,现在很多人还没想到那里去,对于它的使用,也不怎么了解,根本想不到这么多。
高振东在电话里笑道:“因为我们的内海,海水太浅。”
更多的他没说。
京城东部的那片海,是我们的内海,从距离上说是最好的发射阵地,但是有个大问题,水太浅了,平均水深还不到20米,在这里,水下和水面没什么区别,根本没有太多的掩护作用。
防工委领导和使用方的同志,听了高振东这话,更是眼里露出了精光,对视了一眼。
看来那片海域非常重要啊。
防工委领导更是欣慰,今天把高振东叫来打电话,是搞对了!不但系统性的总结了射程的问题,不管对不对,但是系统性很强,理由很充分。
至于这这个1450……错了,14500和南部海域之间的关系,算是一个很重要的意外收获,这时候还真没想到这个方面去。但是既然现在有人提出来了,那就值得深入思考一下了。
不过现在不是讨论这个的时候,防工委领导问道:“那500公里的呢?”
很奇怪,高振东直接跳过了最简单的近程导弹没说。
“500公里太近了,目标不够多,我觉得用1700的兼顾就好。最大的目标需要的投射量太大,用这个不合适,精确打击的话,现在精度又不够,我的建议是,在地地导弹没有便宜到一定程度,同时精度没有优于100米之前,不要大量装备近程地地导弹。有那钱,还不如整点远程大口径火箭弹。”
远程大口径火箭弹?好像不是不行。
“火箭弹的事今天不讨论。那如果搞4500的话,精度问题怎么解决?”
高振东笑了:“其实4500和1700,精度是差不多的。”
这就涉及到战鼓二号没用上的一个技术了。
星光导航修正。
每一次星光导航修正,都相当于是把累积误差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清零,误差从修正后重新累积。
不严格的来说,这种技术搭配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精度只和惯导系统精度以及最后一次星光导航修正时距离目标的距离有关。
说完上面那句话,高振东说得兴起。
“对于4500射程来说,可以……”
“嘟……嘟……嘟……”
啪!电话被掐断了,高振东拿着“嘟嘟”着响的电话一脸懵逼。
几个意思?就算觉得我吹牛逼,也不用挂电话嘛。
而会场上,一把将电话叉簧拍下的防工委领导,看着大伙儿一脸的不好意思。
“那啥,接下来的那些话,不适合大家一起听,呵呵,同志们都懂的,对吧?”
现场一阵哄笑,哄笑之后就是佩服。
这位电话里的神秘同志,真是太厉害了,随便说说,说着说着就变成绝密了。
能让在场的人不能一起听的,大概是能够得上这个级别的。
防工委领导再次把电话接通:“顾问同志啊,那个具体的技术,我们今天不讨论,不讨论。你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一起说说看。”
第683章 主要还是发动机
高振东因为这句话,又想了一会儿,这边会场上的同志也很有耐心。
耐心来自信任,也来自刚才高振东的表现。
现场解决技术问题,别看高振东经常这么干,但是这年头这么干的不多。
虽然话刚出口就被掐住了,但是就问你吓没吓住防工委吧。
高振东想了一会儿,才开口道。
“如果液体导弹的快反能力问题已经解决,我建议现阶段主要以液体导弹为主。”
高振东并没有因为自己在固体火箭发动机上更有技术优势,就建议搞固体导弹为主,对于现阶段的我们来说,液体远比固体有优势。
最直接的一点就是,液发的比冲比固发要大不少,运力更大,这就把它的用途扩展了很多。
高振东这话把搞导弹的同志都整懵了,不是,我们没考虑过固推啊,也暂时没想比较这两者。
但是高振东这话说出来,说明这位“神秘的同志”至少对于固发液发都是很了解的,听听也不错。
“为什么暂时不推荐搞固发?”防工委领导问出了大家的心声。
然后大家就听见高振东在电话里笑道:“为了省钱。”
这句话说出来,搞发动机的蔡总又有点不淡定了,他已经听出了高振东的声音,但是高总工不至于连这个都不知道吧?
他是最清楚不过了,液发比固发可贵太多了,最夸张的,差不多推力和射程的,能贵出10倍来。
他忍不住示意自己想发言,防工委领导将话筒递给了他。
“高……可靠高推力的液体发动机,应该比固发贵很多吧?”
卧槽卧槽,好险好险,还好自己圆回来了。
他这个急转弯,别人听不出来,但是少数几个人还是听出来了的。
都给我忍住了!不许笑!
其他没听出来的同志,只是暗赞蔡总工用语严谨,别的不一定贵,但是高可靠高推力的一定是贵的,这是科学道理决定的。
电话那头的高振东听出来蔡总的声音了,蔡总在这个会场上一点都不奇怪,但是他就比蔡总要好一点了,刚才差点走嘴的他,现在非常注意这个事情。
“同志,的确是这样,但是这个事情要结合环境和发展来看,现阶段,对于我们来说,综合下来,液发是要比固发要便宜的,而且液发的一些优势也非常明显。”
老毛子抱着液体洲际导弹一直用到二十一世纪,不是没有原因的。
其他同志一听,啧啧,一个个的都是严谨怪,“现阶段综合下来”,用词密不透风,隔空斗法了属于是。
电话里,高振东就不等人家问了,直接开始解释。
“我们都知道,先抛开固发的技术难度不说,哪怕是固发的技术是成熟的,也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每个不同型号的导弹或者火箭,都需要做不同的设计,可以说,每个型号对应的固体火箭发动机,都是不同的。”
蔡总一听,对啊,高总工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
和液发可以多个组合成在一个火箭或者导弹上用不同,固发基本上没有这么干的。
高振东:也不一定,比如花旗佬的龙式单兵反坦克导弹,小虽然小,但是人家固体发动机多得一批。
固发的结构简单,同时也意味着结构单一,能玩儿的花活不多。
推力调整很麻烦,使用不够灵活,这本来就是固发的固有问题之一。
固发除非像航天火箭那样搞外部捆绑,否则在同一个圆柱体内搞多发并联,很明显是一个吃饱了撑着的事情。
因此不同的截面积、长度、射程、用途的固发,都相当于是一个新型号发动机,需要进行重新设计。
这一点,固发是无论如何比不上液发的。
高振东的声音,还在电话里传来:“而且固发的比冲小,推力大但是工作时间一般较短,这意味着其投射重量想要搞大,难度是比较高的,再加上燃料实时用量难以调整等等问题,都意味着固发不能搞一锤子买卖,这会大大增加我们的研发投入,以及摊薄本来就比较薄弱的研究力量。”
说固发便宜,一般说的是生产成本,因为液发比固发复杂得多。
如果说固发是个二踢脚的话,那液发就有点像个敞开的内燃机,复杂程度和成本,自然不用多说。
听着电话里高振东侃侃而谈,会场上的所有同志都听得津津有味。虽然一开始就没考虑固发的事情,但是个中原因,其实是没想那么多,那么透的。
现在有人扎扎实实的分析了一遍,对于大家来说,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而液体火箭发动机就不一样了,如果经过仔细、严谨、科学的规划,基本上在现阶段,能够做到仅需要一到两型发动机,能够基本涵盖好射程从中程到远程、洲际,用途从地地导弹、航天火箭,发射方式从井射、发射架发射乃至机动发射等等绝大部分使用场景。”
“只要你们将快反问题解决到一定程度,那液发其实在现阶段来看,还是非常合适的一种选择。特别是对于井射来说,只要解决了长期存储液态燃料的问题,两者的快反速度其实差距没有非常大,因为井射的维护条件那是极好的,装备和制度设计得当,能很大程度上的抹平两者之间反应差距。”
蔡总一听,你这话不是明知故问嘛,快反问题有没有解决到一定的程度,别人可能不知道,你心里没点儿数?
星光制导修正+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燃料,一个解决发射后定位瞄准问题,一个解决燃料临时加注问题,可都是你那儿过来的。
其他同志听得就非常入神,高振东说的这些,在场的同志并没有想这么多,但是高振东这么抽丝剥茧的说一遍,大家觉得事情还真是这样。
规划一到两型发动机,小的用一个,大点的用两个三个,近程的用一级,远程乃至更远的用二级三级。
充分组合,一大一小或者一中一小两型发动机,就能够把现有不论是规划中还是没想到的各种用途,都覆盖得七七八八,非常节省研发经费,也有利于装备的成熟和成本压缩。
“嗯,你的这个建议很好,谢谢你,顾问同志,我们会充分考虑的。”防工委领导在电话里说道。
高振东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话:“总之就是,不管准备搞射程多远的,也不管准备搞几种射程,先扎扎实实把这个液体火箭发动机规划好、设计好,后面的一切都好说。制导、射程这些都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发动机好不好用。”
不知道高振东的同志一听,嚯,这同志好大口气,制导、射程都不是问题?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但是认识他的那几位却是知道的,他说这话,还真算不上是托大。
如果说射程还能靠大力出奇迹的话,那到底高振东怎么保证大射程下还能有不错的精度,这就很好奇了。
这些好奇的人里,包括他的张师兄,张师兄知道星光制导,也知道用来修正,但是还是很好奇怎么在各种情况下都能保证精度。
当然,这些事情,现在是没法说的,回头再说吧。
高振东想了想,还是没有把固发一竿子打死,只是提了一个建议:“如果一定要搞固发,建议是在近程和远程或以上的导弹上搞,然后再考虑中程。”
这个两头梭的建议,把大家搞得很懵,这也太奇怪了吧?
“你为什么这样建议?”
“因为近程导弹是战术导弹,想要真正发挥作用,产量一定不能小,在这种情况下,固发的生产成本优势就很明显了,而且近程导弹嘛,固发的比冲劣势比较容易掩盖,大不了做得稍微大一些,也还能接受。”
高振东的声音从扬声器里传出来,有些不甚分明,但是大家还是听清楚了他的意思。
现场的同志都笑了,扬长避短,这倒也的确算得上是一个不错的思路,做不小就做大点,这位同志能凑合的时候还真就凑合凑合就完事儿了。
“至于远程以上,因为那东西射程远,单枚导弹的价格自然就高,这个时候,固发的成本优势也能发挥,而且,这个导弹肯定个头不小,这样一来,固发比冲小的劣势,也有想办法解决的空间,螺丝壳里不好做道场,但地盘大了可以想的办法就多了。”
这个想法就比较清奇了,一时之间大家还真没想通。
但是高振东在电话里的下一句话,却让大家都引起了重视。
“而且快反能力,在这个射程上是最需要的。”得,听懂了,这位同志对花旗佬的感觉,那是真纯粹啊,三句话不离花旗佬。
“总之就是,如果没有余力,那在远程以上也可以用液发组合解决问题,如果有余力,能有一款远程以上的固发导弹那也是极好的。毕竟固发的维护性能,无论如何是液发比不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