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485节

  炮兵一脸喜色,陆装局还是要考虑一些别的东西的:“那前期的研究投入……”

  180火这边笑了:“老180火的投入,反正都是没有用的,肯定会基本废弃掉,这点没有任何区别,而新180火,我们现在还在理论计算和图纸设计阶段,其实投入还不是特别的多,也没什么问题。”

  只要样炮试制阶段还没启动,其实对于现在的研究体系来说,就没有太多的沉没成本。

  炮兵的同志沉不住气了:“嗨,我觉得啊,技战术指标做不好,就不要先考虑什么成本不成本的问题了。”

  陆装局这边听见这话,悚然而惊,还是部队的同志看问题比较实在,这才是硬道理。要是没有末敏弹也就算了,180也不是不能用,可是现在有了这个东西,事情就发生了质的变化。

  当务之急,是最大程度的发挥末敏弹的作用。

  可以说,末敏弹的出现,让原本只能承担压制、支援的远程火箭炮,第一次拥有了精确打击能力,发挥末敏弹的作用,这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只要能在战役距离上,对敌人的装甲集群造成较大打击,剩下的事情,相信部队的同志能做得更好。

  这也不是说没有这东西就不行了,我们不是纯靠装备过日子的军队,我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但是有更好的武器,更高的杀敌效率,更小的己方损失,那不是更好嘛。

  陆装局的几位同志交换了一下意见,转向炮兵那边。

  “但是这势必造成大口径火箭炮的延迟装备,对于你们来说有没有问题?”

  说到这个,炮兵那边噗嗤的一声笑了,说出来的话也有点那啥。

  “你应该知道,原本我们只能拿到10公里射程的180毫米火箭炮,我们都没有什么问题,现在能有60公里的更大口径火箭炮,你看我们还能有什么问题?”

  这话把包括搞180火在内的、所有负责装备工作的同志整了个大红脸,陆装局自然也在内。

  这事儿说起来,丢脸啊!

  要是没有高总工那边的技术支持,嗨……不说了,说起来都不好意思。

  一看他们这样子,炮兵的同志差点给自己一个大嘴巴子。

  嗨,看你,瞎说什么大实话!!!!!

  为了缓和一下其他同志尴尬的样子,他笑道:“再说了,现在在搞的新130,射程也远超原本大口径远程火箭炮的射程,有那个顶着,我们其实不急的,宁愿慢工出细活,要个更好的、正儿八经的大口径远程火箭炮!”

  新130的规划射程,是标准弹25公里,增程弹40公里,别说这个40公里了,就连标准弹的25公里,都已经差不多能赶上最早的战役级别纵深范围。

  有了这个做底气,炮兵的同志心态还是比较平稳的,有足够的耐心。

  事实就是,新130火在大幅增加射程的前提下,同时保证了单发投射重量与老180火基本持平,因为这货的战斗部更长!

  之所以现在炮兵一点儿都不急,还有一个原因。

  ——最早的130、180火,除了投射重量大点之外,和已经预定型的107火比,没有任何优势,那货的射程,现在已经高达12公里!比老130、180都要高!

  想想那时候的日子,团火箭炮,打8公里,师火箭炮,打10公里,军级火箭炮,还是打10公里,简直了!

  再想想现在,炮兵已经非常满足了。

  还是得感谢高振东同志,从身管火炮到火箭炮,都带来了极大的变化,老战友就是靠谱!

  所以当他们知道大口径火箭炮扩口径这个建议是高振东提出来的时候,他们就下定决心,这个事情听高总工的绝对没错,你们说什么都没用,绝对没他靠谱。

  我就要250mm以上的口径,我愿意等,谁来说话都不好使!

  他这一说,其他同志也都想起这个事情来,对啊,新130的性能,实际上已经远超原本对远程火箭炮的所有想象了,有那个顶着,不碍事儿!

  陆装局最终一槌定音:“那就这么定了,我们向防工委要求,终止180mm火箭炮的研究工作,改为二百……改为研制大口径火箭炮。同志们,这个大口径火箭炮的口径,到底是多少啊?”

  大家都哄笑了起来,扯了这么半天,这个压根儿没提!搞得陆装局这边做总结发言都做不下去。

  这个事情,搞火箭炮的同志比较有发言权。

  “我看啊,比180提升50%吧,270mm,这样既能满足高总工那边250mm以上的要求,也留了一定的冗余。同时,提升50%的话,我们一些前期计算和设计转换起来比较方便,毕竟到现在为止,新180的部分研究成果还是能用得上的。”

  老180的是彻底没用,但新180还是有些用处的。

  嗯,这个想法不错,很有道理,其他同志纷纷表示同意。

  当陆装局这次会议的结果,传到防工委这边的时候,防工委领导看着都乐了。

  “还是没跑掉啊,终究还是扩口径了。”

  要是放在高振东前世,高低能得一个“真香定律”的评价。

  委总工笑道:“高振东对情况的全盘掌握比他们要全面,所以考虑更加周到一些,出现这种情况也不奇怪,末敏弹、远程大口径火箭炮,基本上都是高振东引导着出现的,直接提供了大量核心技术,所以他在这方面的建议,很少有不靠谱的时候。再加上他本来就是陆军出身,这帮同志心里想什么,恐怕防工系统比他更清楚的人,那还真不多了。”

  “嗯,的确啊。这样,这个事情,我们同意。180火正式转270火!”

  至此,180火涅槃,270火重生!——

  这个事情,高振东也接到了防工委的通报,他是一百二十个支持。180那个不上不下的口径,他是早就看不顺眼了。

  放下这桩事情,他向会客室走去。

  今天接到防工委通知,有搞定位系统的同志过来找他,交流单基站定位系统的事情,现在人已经到了。

  可算是开搞了?高振东心里很高兴。

  毕竟单基站定位比起三角定位来,少一个基站,就少一半的故障率,系统基础建设成本也要低30%~40%,而且其他应用上,方便程度可不是一倍的提升,而是指数级上升。

  而且单基站定位,没有三角定位的方向性问题。

  三角定位在两个基站连线方向上的一定角度范围内,定位是有些问题的,比如产生背向点。

  来到会客室,搞战术定位系统的同志已经到了,为首的姓林,这倒让高振东想起林连伟来,有日子没见到这小子了。

  双方介绍完毕,寒暄几句之后,他们很快就进入了正题,毕竟大家时间都有限,先紧着工作来吧。

第746章 三角定位有大问题!

  “现在的情况是,对于三角定位系统,现在经过试用,各军兵种的反馈是比较好的,特别是处于无人、少人、交通有一定困难地区的同志们,对于这个系统的反馈很好。”

  “特别在地形平坦的地区,这套系统能发挥不错的作用,即便是因为距离过远,通信功能失效,但是至少在保证定位基站功率的前提下,能让使用者掌握自身位置。在前期的试用过程中,也起到了加快搜救速度,挽救信标携带者生命的实际功用。”

  林总师给高振东介绍当前的情况。

  “当然,也不是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还是三角定位原理本身导致的,多一个基站,在使用上的限制就大很多,这是最核心的。另外,山区定位效果差,多径传播干扰严重,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其他诸如通信功能受限等等,反倒是在其次了。毕竟这个系统的核心还是定位,通信只是附带功能,可以随时剥离的。”

  高振东听着,倒是挺佩服他们的,他们这个“定位+通信”的架构和效果,倒是颇有日后我们的定位系统的感觉了,能在几十年前就想到兼顾两者,还真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情。

  而且他们事情也把握得很准,确立了定位是核心、通信是辅助的主次关系,这样一来,很多事情处理起来就方便多了。

  想要完美兼顾所有的情况,代价是很大的,搞科研,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贪心。

  “所以我们的考虑,是在单基站定位这个系统上,就暂时不考虑通信的事情了,原本三角定位的通信,是为了搜救使用的。单基站定位,我们主要考虑定位本身,至于通信,交给其他系统或者装备来完成。”

  林总他们甚至准备直接放弃通信部分,众所周知,一个系统或者一个计划越复杂,失败或者故障的可能性就越大。

  高振东对他们的想法,赞同一半:“嗯,你们这个考虑有一定的道理,严格说来,定位信号和复杂的通信数据是不太合适整合到一起的,不过简单的信息,其实问题不大。作为次要目标,简单通信还是可以解决的,反正你们都是要询问的嘛。”

  作为测距,最简单的手段就是二次雷达方式,询问-应答,然后根据时差计算距离,这是最简单的方法,既然都要询问了,那里面夹杂一点简单的数据,其实还是不难办到,民航用的DME就是典型,不过DME是在1961年正式投入使用的,林总他们对于完整的DME虽然了解不多,只是凭借技术功底和已有技术,弄出了问-答测距。

  “高总工,这样一来,定位终端机要处理的事情可就多了,成本也会急剧升高,别的不说,单单是汉字字库,就是一个巨大的成本压力。磁芯什么的不用说了,磁带容量倒是大,但是顺序存储在这种条件下不合适用,倒是有一种新设备,叫做磁盘的,可以实现随机读取,但是可靠性和体积如果要考虑单兵的话,也不合适。”

  如果要想发数据,至少常用汉字得齐全吧?几千个常用字,存下来可不老少。

  高振东笑道:“我看你们的求生信标就很好啊,能上报自身状态和位置信息。”

  林总对此倒是颇为自得:“嗯,是的,但是那东西其实什么都不存,只是根据按钮在回报的数据里面加了一个用于表示状态的数字而已,状态也只有好和差两种而已,用于救生还行,但是想要用于各种状态的话,根本不够的。”

  高振东笑了:“你们不是都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了嘛,怎么还说不够?”

  这话说得林总一愣一愣的:“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了?没有啊,我就就是投机取巧解决了一点点小问题而已,应用范围很窄的。”

  高振东摇摇头:“多解决一些小问题,累积到一起,也就能解决大问题了,毕竟战术通信又不是拉家常,要四邻八舍天涯海角什么都说,常见的情况能盖住,基本上也够用了。”

  这话让林总陷入了沉思,想了一会儿,他一拍大腿:“高总工,你的意思是,把常见的情况编成一张码表,只需要存储这张码表就行了?”

  高振东点点头:“对,而且这个事情啊,不用你们去编,有同志在做这个事情的,你们可以去找防工委,他们在组织人员,进行战术情报通信规约的编制,虽然还没完成,但是雏形应该是出来了的,针对不同的终端,可以挑选其中的子集进行实现,而导航台,则实现对整个规约的解析和应答,这样一来,终端价格压住了,功能基本实现了,导航台也能对所有情况进行处理。”

  战术情报通信规约这个事情,还在实施过程中,其他同志可能是不知道的,但是高振东知道啊。

  林总一听,心里的一块石头放了下来:“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太好了,我们可以享受一下其他同志的工作成果了,哈哈哈。不过处理这么复杂的功能,普通的电路可就力有不逮了,哪怕是数字电路也不行,但是C6108用在这上面,又有点太过昂贵,而且体积也会有一定的上升吧?”

  用到C6108,就会用到C6110,七七八八加起来可不便宜,同时,份量还是有那么一两斤三五斤的,而且C6108用在这里,多多少少有些性能溢出,心疼!

  高振东笑道:“这个你不用考虑,你用C6108先设计原理样机就行,到时候,有别的东西给你们用,呵呵呵。”

  单片机正在由防工委送过来的那几个小伙子带着搞设计,成功几乎是必然的,因为高振东把路都给他们铺平了。这东西的价格和体积重量,比起C6108可就温柔得多。

  林总他们彻底放心,面前这位,在公众这边真正出名的,是计算机!在他们来找高振东之前,他们根本想不到他还会其他技术领域,甚至刚拿到单位和人名的时候,他们一度以为防工委是搞错了。

  所以在计算机方面,他说有新东西,那就肯定有,等着用就完事儿了。

  说到这里,林总才想起来,扯了半天,光顾着说通信的事情了,定位的事情还没谈到呢。

  见他说起这个事情,高振东想了一下:“定位这个事情,其实主要就是两个问题——测距、测角,这一点无论是三角定位还是单基站定位,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三角定位的测角,被隐含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的测定里去了。与三角定位使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不同,如果要单基站定位,就得转用极坐标系,这样更方便一些。”

  平面直角坐标系有两个参数,横坐标和纵坐标,三角定位两个基站,一个放到原点,另外一个放到横轴或者纵轴上,很方便计算。

  极坐标系也有两个参数,距离、方位(角度),对于单基站定位来说,将基站往极坐标原点一放,方便!

  林总在脑袋里转了一下高振东的话,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下极坐标系,点点头:“嗯,有道理,如此一来,那就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两个小问题了,测距、测角度。”

  高振东笑道:“对,所以,我们先说测距。”

  林总有些不解:“测距我们在三角定位里已经基本解决了,这个倒是好说。”

  “我就是想看看细节,现在测距的终端容量有多大。”

  “终端容量?无限啊,想要生产多少前端设备都行。”

  高振东摇摇头:“我的意思,是同时有多少前端设备可以发起定位?”

  林总一下子就沉默了,艰难的思考了半天,才说出来一句话:“如果多台设备同时发起的话,只能同时实现一台设备的定位,而且……”

  “而且其他终端有可能接收到错误的定位数据,对吧?”这句话才是真正的问题,大家都在一个频率上做事情,串线了呗。

  “对……”林总有些沉默,本来以为三角定位依靠已有技术,已经很成功了,但是经过高总工这么一问才发现,好像现在的成功,都是建立在试用期用户特别少的基础上的,而且主要用于人员定位搜救,这种情况下定位请求的数量是极少的。

  真要用于作战,多个终端频繁发起定位请求的情况下,定不了位也就算了,最大的问题是定位错误,那特么的是要出大问题的!

  “高总工,这个问题很严重,我们工作有问题。”林总也不逃避,发现问题,解决就好,现在一切还来得及。

  “对,你们这个收发频段的规划和使用,是有很大问题的,除了上面那些之外,还有一些其他问题,不过既然要解决,那这些问题也就不存在了,我就不一一的说了,我们来考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吧。”

  林总一听不干了,那怎么行,我想听!不找到自己的全部问题,搞清楚原因,下次在别的工作里再犯一次怎么办?

第747章 把问题拆开就好办多了

  “高总工,你不用替我们留面子,有什么问题都说,我们是来学习的。”林总把脸皮从脸上一把抹下来揣兜里,工作重要。

  高振东倒是求之不得,他一开始准备跳过,主要是考虑到同志们的感受,既然他不在意,那就最好了。

  他详详细细的把频段规划的问题给林总他们说了个遍。

  诸如频率过低定位精度略差,收发同频可能造成自发振荡烧坏机器,没有进行频道划分导致设备请求拥挤等等。

  听得林总他们一身冷汗,这玩意看起来简单,没想到居然还有这么多毛病?

  这种情况,在我们早期的科研中是很常见的,那就是原理没问题,实现也实现了,但是细节考虑就不大靠谱,因为没经验,细节问题累积多了,就整成了大问题,最终结果就是弄来弄去,弄一个好像能用,但是又不大能用的东西出来。

  “高总工,这个频道划分,你有什么建议没有?”既然高总工一眼就找到了问题,那么想来也是有解决的方案的,至少方向性的总有的,能节约不少摸索时间。

  高振东笑道:“这个方案啊,其实不用我出,已经有人出好了。”

  “啊?国内还有人这么超前?”

首节 上一节 485/6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