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489节

  啊,在座的大拿们纷纷点头,明白了,原来是他。

  果然是闻名不如见面,盛名之下无虚士。

  高振东在外面,最出名的就是计算机方面了,没想到这位同志不但计算机厉害,应用数学方面也是有几把刷子的。

  这些同志里相当一部分都是科学大拿,对于计算机和应用数学还是心里有数的,不会混为一谈。

  见大家纷纷点头,高振东举了个例子:“我们做过试验,一张清晰的自然照片,转换为960*540分辨率的黑白图片,在保持高清细节的前提下,可以做到100k字节出头,这个大小,就算按照1200bps的低速率传输,大约需要800秒,也就是15分钟不到。”

  960*540虽然总像素只有1080P分辨率的四分之一,但放在这个年头,幅面合适的情况下,妥妥的高清图片。

  不过这下子有的同志就有点遭不住了,毕竟不是这个专业的,而且这东西还是个比较新鲜的玩意。满口专业词儿,你要考研啊?

  不过虽然不是完全听懂,但是至少弄懂了一件事,一张质量不错,保持细节的照片,用现有比较低速的速率传输,15分钟能传一张。

  “如果能有这个速度,这事儿还真能成,如果轨道合适,40分钟到2个小时就能返回一次,至少能对感兴趣的地方拍一张照片!”

  “别说一次拍了就传回了,就算一次拍照、一次传回,4个小时也是能接受的嘛。”

  “你们这要求真高,哪儿有农作物估产要4个小时估一次的,天灾也不见得需要这速度。”

  “诶,你别管,反正我觉得这个倒是的确值得考虑。”

  “……”

  别说他们了,眼睛最亮的,就是防工委的领导和总工。

  我艹,又被这小子套进去了,这东西真的很想要……

  不过有的同志激动过后冷静下来,又有些担心。

  “但是我们的光学技术……”这才是最要命的地方。

  不过有的同志倒是无所谓:“嗨,就算不能拍太详细,拍卫星云图也好啊。这个轨道高度可能拍不了太全,但是至少局部是能拍清楚的嘛,这是真的能用于农业生产、群众生活的,哈哈哈哈。”

  这句话就很灵性,把大家都说得笑了起来。

  对于这个,高振东倒是不太担心,至少卫星云图真没问题,而且东北光学所的能力,那是真不算差,没准还能有惊喜,反正3微米光刻机,他们就给高振东很大的惊喜,有时候没搞出东西来,是没有需求牵引,而不是真的没能力。

  气氛都说到这儿了,那大家的兴趣也就起来了,开始深入思考照相卫星的各种可行性。

  “但是有个问题,我们现在的摄像技术,没法支持把照片转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图片吧?”

  这年头还没有CCD,但是这明显难不倒在场的大拿们。

  “还是有办法的,摄像管就可以解决,将摄像管靶面上的模拟信号读出来,换成数字信号就可以。”

  有电视机就有摄像机,只是这时候的摄像机和后来的不太一样,可以看作是把显像管反过来。

  显像管是电子束打到荧光粉上显像,而摄像管是把光打到光电材料上获得电子,驱动模拟电路记录视频信号,只是这种模拟信号是没法用于直接数字化传输的,更不能用于计算机存储。

  “这种不行,理论上没问题,分辨率不够,也可以通过定制靶面和光学扫描系统的方式提升。但是摄像管的光电子消失很快,需要非常高速的AD转换器才能记录下图像来,否则哪怕采用低分辨率的标准电视信号进行模拟传输的话,其传输带宽高达8MHz,现在我们的通信技术还是有点顶不住的。”

  8M?嘶……

  凡是对通信技术有了解的同志都犹如被一盆冷水当头浇下,这个速率,哪怕是近地轨道,也远远超出当前通信技术的能力了。

  有同志的脑袋转得很快:“我们只是要静止照片,不需要标准电视信号25帧每秒的速度吧?一定时间内,只传一帧不就行了?”

  看来防工委本来就想着卫星要搞通信或者广播电视方面的工作,否则在讨论星上载荷的时候,不会有这么多的相关专业同志在,一个个都很熟悉的样子。

  “问题不在这里,主要是还是离不开高速AD,摄像管信号保持时间就这么长。”

  “增加后级电路延长信号保持时间,再传回来?”

  “理论上可以,可是这样的技术暂时还是没有的。”

  就在大家为这个问题抠脑袋的时候,高振东已经完成了搜索,相比无中生有,这玩意他是真保存了,感谢前世骂起人来有些难听的导师,让他存了不少稀奇古怪的东西。

  高振东举了举手,所有人都向他看过来,这事情好像和计算机也沾边,他既然在图片的压缩保存方面有成果,也许在图片的生成方面也有想法?

  虽然这个联系非常勉强,但他都举手了,想来不会毫无所得。

  “各位专家,不需要传回来,我们可以存储电子,让它在靶面上多保持一段时间的,这个时间,足够低速AD完成扫描了,扫描完变成数字图像后,慢慢回传就是了。”

  嗯?存储电子?这是什么稀奇的想法?这东西都能存?靶面又不是电容。

  “振东同志,你有把握?”防工委的领导却是知道他的,在光电方面,他是真有货。红外传感器、热像仪,不都是光电材料嘛,在座的同志不知道,他是知道的,材料也是这位的强项。

  高振东笑道:“有,实际上想存储电子,无非就是要求靶面材料在满足光电性能的同时,拥有尽可能高的电阻率,让光电子流失尽量慢而已。”

  这话前面都对,即使不是搞材料的,但是只要对电学有了解的,也能一听就听懂了,唯一问题就是最后一句话不太做人,“而已”?就这两个字,就能耗死一堆人。

  “问题是,我们没有这种高电阻率的靶面光电材料。”这就是最大的问题了,没有这玩意啊,所以那两个字根本就是说出来气人的。

  听见这位同志的话,高振东还没笑,防工委领导脸上先露出了笑容,原来问题在这里?

  那就好办了!特别是当高振东主动说起这个事情的时候。

第753章 慢扫摄像

  领导的笑容刚浮起来,高振东也乐呵呵的开了口。

  “我有!”

  啥?!开什么玩笑啊,从来没听说过我们有这东西,你突然之间就有了?这种巧合,实在是很难让人相信。

  “真有?”有同志实在是忍不住。

  “真有!具体的我不能多说,但是我可以保证,这种材料能够将光电子保存20秒以上,如果需要甚至可以保留1个小时。”

  这种材料其实就是后来早期气象卫星用的摄像管里的,在CCD、CMOS感光元件没有成熟的年代,就是用的这种特殊摄像管来进行图像的数字化,这东西的特性拍不了视频,但是恰恰可以拍照片。

  慢扫摄像管,早期用于照相卫星、天文观测的特殊摄像器件。

  原理就是高振东说过的,把光电子存储在摄像管靶面上,这个靶面实际上就是感光元件,然后慢慢的用AD元件读出来,是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奇葩元件。

  但你别管奇葩不奇葩,就说能不能用吧。

  20秒?这个时间,那是的确足够低速AD元件一个个慢悠悠读过去,而且还很富余。

  “振东同志,你确定能做到?”有的同志估计是被放假卫星放怕了,现在放真卫星了,怕高振东信口开河放卫星。

  防工委领导笑了:“振东,说吧,具体说说,这里没关系。”

  可是你要我说的嗷,高振东可就不客气了。

  “嗯,行,我就具体介绍一下。我是搞材料的……”

  你特么不是搞计算机的嘛?所有人脑袋里都浮起了这句话。

  但是看防工委领导一点疑惑的表情都没有,他们这才知道,面前这个搞计算机的小伙子好像不简单,他特么真是搞材料的?!

  “……搞某些光电材料的时候,我有一些中间副产品,具体来说,其中一种是掺氧硫化锑,经过测试,其漏电流极小,光电效应产生的光电子保持时间非常的长,远超普通光电材料,比如掺氧硫化锑,能保持20秒以上。这种特性对于我的目标来说是不利的,过长的光电子保持时间会严重降低成像和探测性能,所以我只是记录下来,但是没有深入研究。”

  这一番话,把所有人都整不会了,信息过于丰富。

  “搞某些光电材料”,说明他至少搞成功过一种新型光电材料。

  “一些中间副产品”,那他搞光电材料的时候,技术路线有很多条,这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其中一种”,说明他手上甚至不止一种高电阻率光电材料。

  “没有深入”,没有深入,你怎么知道甚至能保持1个小时以上?只能说他的“深入”,可能比一般人的要求要高些。

  现在其他同志算是明白了,为什么防工委会临时把他给请过来,这个年轻人,那是真的有货。

  至于防工委这边,听完高振东的话,更是放下一百二十个心,因为高振东搞光电材料,这是真事,虽然最终结果是碲汞镉,但是前期试验的时候,肯定试验了不少东西。

  毕竟我们最早使用的红外光电材料是硫化铅,那他一开始做研究的时候把主意打到硫化锑身上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闭环了闭环了,防工委领导甚至脑补闭环了碲汞镉的研究过程,虽然他还是没想通高振东哪儿来的这么多时间,但是至少过程被他脑补完了。

  高振东根本不知道领导脑补了这么多,他现在正在有些不知所措的看着冲到他面前的这位同志。

  这位同志自从刚才高振东一说完,马上就冲过来了,握住高振东的手:“振东同志,那个能保持1个小时的材料,我很需要,天文观测很有用。”

  原来是搞天文的,这就不奇怪了,研究讨论卫星的事情,把天文学家请过来,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高振东被他吓了一跳,估计也是意识到这个问题,这位同志解释道:“天文观测有很多场合需要长时间曝光,或者是分多次曝光,比如深空观测,现在我们就是苦于没有数字化的类似曝光手段。”

  慢扫摄像管,本来就是用于天文观测的,这也算是回归本源了。

  高振东挺佩服这些各行各业的同志,非常敏锐,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新材料的本质,找到合适自己的使用方向。

  这个要求不难,三分厂那边满足起来非常轻松。

  “嗯,这个没问题,回头你把要求给我发一份,我们给你定制高阻感光靶面。”

  搞天文的同志闻言,高高兴兴的落回了座,脸上那个笑容,就再也没消失过,没想到开个讨论会居然还能有这收获,嘿嘿。

  看着眼前这一幕,其他同志也笑了,现场解决两个科研难题,任谁都是感到兴奋的,哪怕难题可能和他的本职工作无关。

  有搞广电通信的同志,甚至已经算完了传输参数了。

  “哈哈哈,不用多,只要有10秒的可靠保持时间,我就能用31kHz的信号带宽,把标准电视图幅大小的图像,以10秒/帧的频次进行传输。”

  这个信号带宽和网络带宽不一样,是两个概念,至于到底有多低,简单说就是比电视信号低250倍。

  旁人都骚动起来,这个带宽,就有跳起来够一够的可能了。

  不是,刚才还在担心这担心那,现在甚至都有可能十秒一幅图了?虽然电视图幅有些小,但是这个速度至少意味着,用一分钟传一幅分辨率达到堪用程度的图已经不是梦想?

  不对不对,很多同志觉得事情非常不真实,我是谁,我在哪,刚才开的什么会,我是不是没睡醒?

  “但是这种尺寸的图片,现在的C6108处理起来是有困难的吧?哪怕C6108上星,有了高振东同志说的图像压缩算法,也没法很好的处理压缩这种图片。”

  说到这个,高振东可就不困了,C6108的确差点儿意思,但是C6132可就不差了,以它的规格处理JPG图片,速度是能够让人接受的。

  “这个不用担心,作为规划没问题的。”

  没人比我更懂计算机——特靠谱.高。

  提出问题的同志这才又想起了高振东的另一层身份——C6108的研究者,高振东同志这身份真是太讨厌了,反复横跳,总是让人忘记他到底干啥的。

  有了高振东这句话,所有人都略过这个问题,在这方面,高振东说一,那别人就不会怀疑是二,虽然他没说得很详细,但是懂的都懂。

  “那看来把照相卫星作为功能性卫星的首选,条件还是基本成熟的,至少前景很明朗。”有同志做出总结性发言,哪怕高振东的话不能100%全信,至少从路线和前景上来说,没有比这个更靠谱的了。

  而且这东西是真的实用,别的都不说,单单是作为气象卫星,就已经足够诱人。

  “嗯,高振东同志这个建议,我同意。”

  “我同意。”

  “我也是。”

  “……”

  见大家意见都非常一致,防工委领导笑道:“嗯,这个事情,作为星上载荷的规划内容,纳入总体规划方案送审稿。第三颗试验照相,第二颗嘛,试验遥测、空间环境、星载电源……”

  刚说到这里,有同志突然发现一个问题被漏过去了。

  “等等,领导,还有个问题。电源!电源怎么办?第二颗星试验什么电源?”

  这句话好像很突兀,但是却真的提醒了所有人,电源啊,如果这样,那这第三颗卫星就是要连续工作的,电源咋整?无论如何,第二颗星就得为第三颗星试验电源,但是第二颗用什么电源?

  高振东是压根没想过这个事情,电源?那不是有太阳能板么?

  但是很快他就意识到,自己是被前世的光伏产业给惯坏了。

  “对啊,这种方式,就不能用蓄电池了。”

首节 上一节 489/6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