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503节

  “这批电池,就送给你们了,你们测试一下,如果没问题的话,这里面最重要的储氢合金负极,我们厂会生产了提供给你们。”

  对于这个结果,同志们都很满意,至于要求高振东把储氢合金负极的配比、生产工艺都交给他们这种事情,说实话,他们自己都完全没有这么考虑过。

  哪儿来那么大脸呐,能有得用就已经是同志们支持得到位了。

  “高总工,你刚才说到了非空间电池,使用这种储氢合金的,那你的意思是,空间电池这东西,还是使用高压存储氢气的方案比较好?”

  一位同志问道。

  高振东点点头:“对,高压存储氢气这个方案要说别的优点可能最多和你们手上那几块镍氢电池差不多,但是唯有一项——能量密度问题,就足以让人爱不释手,特别是它的使用寿命和记忆效应问题都比较理想的前提下。”

  高压存储氢气这个方案非要说的话,其实比储氢金属的要更早投入使用,因为储氢金属前期一直没完善起来,当然,现在到高振东手上,这个事情就全反过来了。

  他手上的镍氢电池样本、镍氢电池技术,都是基于八九十年代的民用镍氢电池,是典型的低压镍氢电池。

  不过好在高压镍氢的内容,他也是曾经保存了不少,原因嘛,和太阳能电池板他保存了不少资料的原因是一样的,都是导师逼的,搞遥测的嘛,各种电源都要熟悉熟悉。

  “高压镍氢如果其能量密集度的确如您所说,那倒是的确值得考虑。”更高的能量密度就意味着更轻小的体积和重量,这对空间应用来说绝对是值得考虑的事情。

  高振东点点头:“高压镍氢这东西,其实最大的缺点不是需要压力容器。”

  “高总,那是什么?”

  “最大的问题是贵,不是一般的贵,所以除了空间项目,一般的那是真的用不起。”高振东笑道。

  “嗯,3~5MPa的压力容器,的确是不便宜。”应化部的同志深以为然,但是他还是低估了这东西的离谱程度。

  “不不不,这东西贵的原因,远远不止那一点,它的电极也是昂贵的原因,它那个氢电极价格也不便宜。”高振东笑道。

  这玩意的氢电极是一个活性炭、聚四氟乙烯、含铂催化剂等多种成分构成的,别的都不用说,就含铂催化剂这东西,就足够让人认识到为什么贵。高振东前世,报废车辆最值钱的不是别的,就是那个三元催化,是一样的道理。

  高振东把氢电极的制作方法给应化部的同志们解释了一遍,应化部的同志才意识到这东西有多麻烦,难怪高总工自己,都只是试验了低压镍氢电池,高压的都还没碰,自己这帮人就找上门来了。

  “这个东西虽然难搞,而且价格昂贵,但是用在空间电池上是真的不错,我这里条件也有限,就没有来得及试验,这个东西的落地工作,就拜托给你们了。”

  高振东找了个理由,算是把自己为什么没有搞高压镍氢的事儿给解释了一下。

  对于应化部的同志们来说,这个事情完全就是天上掉馅饼,虽然这些成果他们无论如何成不了主力,可是能参加进去,就已经是运气爆棚,更别说里面还有一种新的偏理论的东西——储氢合金。

  对于高振东,他们的佩服是打心底浮起来的。同样的镍氢充放电原理,他硬生生能找出两种不同的应用方式来,这可不是谁都有的本事,一般人,能找到这种原理就已经值得高兴了。

  他们带着一批低压镍氢电池样本,还有从高振东这里收获的高压、低压镍氢电池的材料,乐颠颠的回了自己单位。

  没多久,防工委就收到了他们关于研究新型电池的申报书,申报的带头人,是高振东。

  虽然高振东并没有参加他们后来的工作,可是对于应化部这批搞电池的同志来说,这里面高振东发挥的作用无疑是最大的。

  防工委总工一边笑,一边往申报书上签字,这事儿,稳了!——

  雪域高原南部,脏三的一位上层人士正在和他的幕僚商量着什么。

  “我们必须拿到这片高原所有权,并且将驻军,驻到他们的蜀省去!”

  说实话,对于脏三这帮人莫名其妙的自信和离谱的想法,我们一直是没怎么想得通的。

  “东方人会同意么?别忘了,他们才和花旗佬为首的十七国联军打过一仗,表现非常惊艳。”

  “阿里,你完全忘记了,那是因为他们的对手不是我们,如果他们的对手是我们,情况将完全不同。”

  一个人吹牛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吹到自己都相信了。

  “可是在舆论方面……”

  “这一点你放心,我们是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国家,我们和老毛子关系很好,老毛子也希望我们能够压制一下东方人的发展,花旗佬也对我们抛出了橄榄枝……”

  只能说,只要有我们存在,那脏三的国际政治环境就是最好的,哪怕是冷战刚起这个时候,它依然能够在花旗佬和老毛子中间左右逢源,两头吃得不亦乐乎。

  可是阿里却没有这人那么乐观。

  “辛格先生,我想你要注意一个事情,他们已经开始在这个位置修建机场了。”

  说完阿里拿出一个文件袋,递给了辛格先生。

  “这是老毛子最新的Zenit-2卫星拍摄的照片,是老毛子交给我们的。有迹象表明,东方人已经开始在这个位置修建机场,虽然总体规模不大,但是其跑道规格却是比较高的。”

  老毛子从61年开始,就陆陆续续往天上打返回式照相侦查卫星,我们和脏三交界的地方,自然是他重点关注的对象。

  辛格一边看,一边和阿里开玩笑:“啊哈,从这个机场建设的所在地来看,这是为你建设的机场啊……”

  但是没等他把玩笑开完,他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这个机场,离他们的首都纽德里太近了!

  从机场到纽德里,仅有500多公里。

  这意味着从这个机场起飞,只需要飞40分钟,就能把炸弹扔到纽德里人的头上。

  这个时候,辛格心中不由得抱怨将首都定在纽德里的那帮蠢货,他们当时就没想过这地方离东方人有多近么?

  而且事情的严重性,不仅仅是太近的问题,而是东方人最近刚炸了一个大的!

  想到这里,辛格就有些不安,他们虽然宣布不会首先用,但是这种事情谁知道呢?

第775章 复杂的计划

  别说脏三想不到我们现在就会在那个地方修机场,就连高振东自己也是万万想不到自己蝴蝶翅膀扇来扇去,居然把这个几十年后才会出现的两用机场给扇出来了。

  实际上,此时已经开建的,还不止这个机场,另外一个为雪域高原首府服务的机场也早已开建,那个机场原本就是在4年后就会建成,而现在,时间被提前了。

  确切的说就是,在雪域高原上建一定数量的机场,原本就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难题,以前没有,主要是缺乏需求,这是个需求推动而不是技术决定的事情。

  然而现在,这个需求在各种事件的推动之下,有了!而建设机场的能力,相比高振东前世同期来说,其实是更强了。

  至于为什么老毛子只给了离纽德里500公里的这个机场的情报,估计是因为老毛子觉得那个机场对我们太过敏感,而离纽德里距离更近的这个机场对脏三更加敏感,权衡之下的结果。

  老毛子这真是既怕脏三过得苦,又怕脏三开路虎。

  还是那句话,任何东西,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

  “阿里,不用担心,最后这都是我们的,这是东方人为我们修建的,就让他们修吧,修得越漂亮越好。”辛格很快就从不安中走了出来,不得不说,他们的心那是真大。

  对于他们这种神奇的脑回路,使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在这里已经成了另外一种解释,“不是我们同一族群的,其心理必定有些异常”。

  “辛格先生,他们万一在飞机上装上那种武器怎么办?”阿里非常明白,己方最近决定下来的行动方针和近几年不断的小动作小摩擦,实际上是一直在向对方的底线进行危险的试探。

  “不用担心,花旗佬和老毛子会帮助我们的,而且我们有战无不胜的空军,我们的飞机一架能打下对方一百架来!”辛格非常乐观。

  这种类似的论调,在高振东前世也看到过,一开始他以为这只是脏三的宣传需要,可是后来发现不是,他们真的就是这么想的……

  “但是我们是不是应该抗议一下他们在自己国土上修机场的举动对我们造成了重大威胁?”阿里退而求其次,很明显,那个地方虽然离得很近,但是如果光靠骚扰,还是根本影响不到的,毕竟离边界线还有一段不算短的距离,他本意是想能不能直接发起一次空中打击或者偷袭。

  毕竟现在对方在高原上并没有空军部队,这一点对于己方来说,是很占便宜的事情。

  “对,抗议,严正抗议。另外,悄悄的做一点什么事情,记住,不能以我们官方的名义,懂么?我们还需要时间在东中西几条线上做好更多的准备,如果不是这个地方的威胁过于重大,我恨不得等他们修好了再去接收!”

  对于把蚕食骚扰摩擦这些小动作当作家常便饭的他们来说,对于如此重大的威胁做出一些相对更加激进的动作,那是一点都不奇怪,好在他们还知道那里已经不是争议地带,有所收敛,不能大张旗鼓,最多只能隐藏身份进去,成功了也许还能大吹特吹,给对方一个下马威,失败了就只好把脸皮一把抹下来揣兜里,当没发生。

  阿里狠狠的点了点头,是时候给东方人一点颜色瞧瞧了!去年的得胜山口冲突,被他们无耻的偷袭埋伏,损失了很多人!这一次,无论如何要悄悄的把面子给找回来。

  对于这个事情,他还是很有把握的,直接出动空军轰炸是不可能的,那样事情就闹得太大,但是对方在这片高原上是没有空军的,有这一点前提做保证,他相信那些将军们能做出非常漂亮的部署来。

  屋脊山脉虽然高耸,但是这这一段并没有高到不可逾越的程度,哪怕是对直升机来说也是如此。

  抗议的事情很快就来了,毕竟只是动动嘴而已,这对于吹牛和PPT技能点满的脏三儿来说,无疑是碰上了本专业。

  对于他们的抗议,外事部门只是很简单的回应:“……这是我们改善高原交通环境,提升运输能力,加强群众生活保障的正常举措……”

  全程车轱辘话,甚至都没有说一句“为了和平目的,不针对特定第三方”这种客套话。

  直到这时候,高振东才从报纸上知道,我们已经开始在那个地方修机场了,虽然报道里只提到了离纽德里最近的那一个,但是高振东非常清楚,那个地方都开建了,毫无疑问就意味着高原首府的雪山机场也开建了,否则无论如何是解释不过去的。

  原因并不难猜,报道中提到的那个机场,能够控制西线,但是对于中线和东线是控制不住的,距离太远,而雪山机场则有两个好处。

  一是真的能改善交通,增强特种运力,保障群众生活,二来,雪山机场能够轻易控制住与脏三接壤的中线和东线。

  高振东前世,雪山机场是几年后才建成的,这可不仅仅是延迟四年使用的问题,而是活生生就少了一种战时打击手段,以及战后控制的办法。

  很多遗憾就是这么造成的,这儿少一点儿,那儿少一点儿,最后一看,总的缺口太大了,没法子,只好忍疼。

  看着报纸上外商部那无比熟悉的车轱辘话,高振东乐了,还是熟悉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这个事情仿佛很快就偃旗息鼓,在国际上也是毫无波澜,说直白点就是,我们在自己地盘上修机场,脏三再怎么蹦跶,也是不大蹦跶得出道理的。别说这个了,高卢鸡把他们Chooz核电站都修到邻居的肚脐眼里去了,别人不也没话说嘛。

  不过明面上没动静,不等于实际上就真的没动静。

  就在他们抗议过后没几天,脏三与我们接壤的西线,香泉河谷中,他们距离我们最近的有人村落里,伴随着直升机那特殊的桨叶声,一架直升机直接落在了这个小村子为数不多的平地上。

  这架直升机将飞机上的货全部卸下之后,就起飞离开了,随后,另外一架直升机重复着这个动作,直到他们认为货物的数量已经足够使用。

  这些货物,不是别的,全是供直升机使用的燃油,以及少量易损件。

  这批货物安置好之后,另外三架直升机陆续降落到了这一小片平地上。

  这些直升机来自100多公里外的猖迪加,不是他们不想一口气飞到自己的目的地,实在是这些来自老毛子的米-4A直升机,航程没有那么远,想要一口气从猖迪加飞到目的地——我们的西线机场工地,实在是有些勉强。

  所以他们制定了一个看起来有些复杂的计划,先用大量直升机将足够的油料和备件运送到距离我们最近的山村,然后三架准备用于突击的直升机在此降落,加满油之后,再飞向我们的西线机场,此时距离我们的机场工地的距离对于米-4A来说,油量就差不多够用了。

  唯一的问题是,这片地区的海拔对于米-4A那5500米的升限来说,实在是有些过于不友好。

  所以“聪明”的他们为米-4A选定了一条复杂的路线,从出发点开始,沿香泉河飞行,快到香泉河源头的时候,折返向西北方飞行一段距离,恰好能够在燃油量还能接受的前提下,到达我们西线机场工地附近。

  然后人员下机,一波突击,打了炸了就跑,总之就是重装备要躲躲藏藏,但是人员就没事,解放没太久,这边的情况还是很复杂的嘛。之所以不派空军就是这个问题,万一被弄下来一架,飞机那东西可都是有型号有数量有说道的,很难抵赖,至于人被发现了甚至还留下来了嘛……哪儿有人?

  我脏三别说现在,就算是几十年后,能算得上人的也就只有2亿。

  只要能够哪怕炸掉一个车轱辘,这个事情就成功了。如果东方人不声张,那就是吃了闷亏,他们要加强防御,运输能力就那么多,加强防御就会减少建材运量,延缓他们建造的速度。

  如果东方人对此反应强烈,正好把这个事情彻底暴露出来,在国际上打打嘴炮,还是能延缓他们的建造速度。

  横竖都不亏。

  至于速度延缓了,后面还是会建成怎么办?那没关系,只要时间一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到时候,这个机场就是我脏三的了!

  对于这个复杂的计划,制定者充满骄傲,执行者战战兢兢。

  无他,特么的这个计划简直就是坐在椅子上拿着尺子在图上硬画出来的。

  理论上还真没问题,除了折返向西北方向飞的折返点附近海拔在5000米左右之外,前段全程海拔3500米左右,西北向飞行段海拔4500米左右,都在米-4A那5500米的升限之下,而且理论上留的冗余还比较多。

  可是真的飞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河谷里看起来高度是低了,但是气流复杂多变,对于直升机飞行员的技术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而屋脊山脉那多变的气候,对于直升机来说又是另一大考验。别说直升机了,S2时著名的死亡航线“驼峰航线”,同样是翻越屋脊山脉,对于高空性能更好的DC-3等固定翼飞机来说都是个大麻烦。

  不过他们的飞行员运气不错,这一天居然没有起雨雪,甚至连大雾都没有,天气晴好,在三架直升机飞行员提心吊胆的飞行过程中,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

  一路都没有出事,这的确不容易,既要运气,也要驾驶技术,也许他们是整个部队里最好的直升机飞行员了。

  再烂的军队里也是有出众的个体的,就好像几十年后,脏三那名被击落的飞行员在被放回去之后,被他们授予了英雄称号。

  这个事情初看起来是丧事喜办,但是如果考虑到只有这哥们儿是开着飞机往上冲真正接战、而其他脏三飞行员都是掉头就跑的事实,那说他是英雄好像也说得过去。

  沿着河谷飞行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即使没有导航,也不容易迷路,只要注意折返点就行,开局如此顺利,这让领头的1号机飞行员的心情好了起来。

  根据飞行距离、时间,结合图上作业来看,很快就要到折返点了,1号机飞行员拿起了电台话筒:“准备上升后向西北方向折返。”

  这是又一个麻烦,到折返点之前,有一段海拔达到5000米的航段。

  这一次,他们的运气终究没有那么好了,空中起了雾。

  “该死!我什么都看不见了。”

  “尽量提升高度。”

首节 上一节 503/6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