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东乐了:“有啊,好东西,你稍等一会儿就知道了。”
等防工委的总工也端着茶杯过来,这个高振东紧急组织的临时会议就算是开始了。
防工委领导没来,他最近工作很忙很繁重。
“各位领导、同志,此次请大家过来,是我在搞录像机的时候,发现可以搞一个副产品,对于空军的同志很有用处,所以就紧急把大家召集起来了。”
这个开场白,让不少同志很是奇怪,就连春雷厂也是这样。
按说一个新装备,不至于如此的紧急吧?慢慢搞也来得及。
只有被专门请过来的空军同志,还有防工委的总工,对此若有所思。
防工委总工想着高振东这一两年的动作,总觉得这小子像是猜到了什么似的。
至于怎么猜到的,那就不知道了,人家那脑子,能猜到些什么好像也不奇怪,就好像他不久前写的那份《关于各类新式武器在高寒条件下的使用研究及建议》,就很能说明问题。
只是他这次这么急,到底是为什么?
不管他有什么疑问,空军的同志却是兴趣十足,高振东同志又有新想法了?事实证明,他的想法,不但有用、好用,而且还很靠谱。
有用好用不难,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都这样,但是靠谱、能实现,这就陡然将事情上升到了另外一个层面。
“振东同志,请说。”空军有些迫不及待。
高振东点点头:“本来我搞录像机,只是想丰富一下群众的精神生活,顺便出口创点汇……”
这个顺序不能反,出口创汇是顺便的。
“但是搞好了以后,我发现这里面的核心部件,能够用于一种新式武器的制导核心。”
说起制导武器,空军的同志就更来劲了,那个激光制导炸弹用起来简直不要太爽啊。
“是什么武器?”
“电视制导武器,初步的来说,电视制导炸弹吧,这东西价格现在不便宜,用在导弹上,威力小了点,不划算。”
即便是同等重量下,炸弹的装药量比导弹多得多,娘胎里结构决定的。
“电视制导?”这个新奇的东西,把所有人的兴趣都提了起来。
第855章 专打要点
“对,电视制导,利用摄像机拍摄到的画面,进行制导的一种方法。制导过程就好像看电视一样,所以我就这么起名字了。”
实际上我们说的电视制导,更多是一种翻译导致的结果,原理上来说叫做“图像制导”更合适一些,还不见得就是真像看电视,但是高振东准备搞的这种电视制导,就真的像了。
“噢,我明白了,就是用摄像头做导引头吧?”春雷厂的同志反应比较快一些,毕竟有激光制导炸弹的经验。
高振东点点头又摇摇头:“是,也不是。严格说来,摄像头只是探测器,真正的导引头,是人脑袋。”
人在回路嘛。
这话说得有点惊悚,同志们脑海里突然想起了一幅画面,每个炸弹上绑了个人头,直飞目标……
这倒也不是不行,就是人头不太好找,我们优待俘虏,善待敌人尸骸。
画面太过惊悚,大家摇摇头,看向了高振东。
“我们想个办法,把画面传回作战飞机上来,操作手在作战飞机上根据传回的画面,适时干预炸弹飞行轨迹。”
这是这种电视制导炸弹和射程几公里的手操反坦克导弹之间一种微妙的区别,适时干预,而不是随时修正。
“诶,这个办法有意思啊,炸弹看见什么,告诉射手,射手告诉炸弹,你瞄得准不准。高总,这东西有激光制导打得准没有?”空军的同志没想具体困难,只考虑这个原理,觉得好像有那么一点意思。
对于他们来说,现在最直观的灵巧弹药,那就是激光制导炸弹了,所以直接就用这东西来做对比,想要得到一个直观的印象。
高振东摇摇头:“要说准,在激光制导炸弹工作正常的时候,这种炸弹还真没有激光制导炸弹那么准。”
这话听得空军的同志先泄了一半的气,打不准,那还有什么意思?
不过回头一想,不对啊,高总工可是亲自上过战场的,战场上那些弯弯绕绕,他比自己清楚多了,那他都说这东西有用,那就是真有用,只是自己还没考虑周全而已。
“高总工,那这个有什么好处?”有坏处还被提出来,而且还是这么急召集大家,那这东西一定有让人无法拒绝的好处。
高振东笑了:“要说好处的话,这东西的好处就在于传输距离可以比激光照射距离远,而且没有激光制导炸弹对于照射指向性的要求。”
射程、使用方便性,马上就引起了空军那边的兴趣。
“现在激光制导炸弹照射距离是多远?”
这个问题,春厂的同志是知道的:“根据条件不同,按照当前的技术能力,能见度15km情况下,大概在5~10公里之间。”
春雷厂自己心里有数,激光制导炸弹虽说极限射程有25公里左右,但那是高度、气象、载机速度各种条件都最好的情况下获得的,正常条件下,很难获得如此理想的条件,如果没有地面照射等配合,实际常用的在10~15公里之间,20公里也还凑合,再往上就有些极限了。
有10公里?好像也还不错。
第一次用到远程精确制导武器的空军同志感觉好像还凑合,他将目光转向了高振东。
高振东摇摇头:“没有那么乐观,尤其是在海拔3000到5000米的高原上。”
这话听得防工委的总工噗嗤的一声笑了出来,海拔3000到5000的高原,还有哪里?别说我国只有这两个,就算是全世界,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全世界就4个,两个在亚洲,两个在南美,顺便说一句,最高的两个,一个我国基本全占,一个占了一部分。
现在防工委的总工和空军那边,基本笃定高振东这回,就是指着雪域高原去的了,所以才对激光制导炸弹在高原上的性能那么在意。
“我计算过,理论上任务高度3km,目标靶面法线天顶角45度,目标大小4*4m,导引头灵敏度XXfJ/cm2,激光能量XXXmJ的情况下,照射距离是5公里,这是理论值,实际上还要低一些。”
高振东这串数据把春雷厂给整不会了,我都没想到那么多。
“高总工,你咋算那么仔细的?”
高振东道:“回头我把公式和各种条件下算出来的几张曲线图给你,可以用于照射距离的估算。”
春雷厂的张总喜笑颜开:“好嘞。”
高振东转头对空军的同志道:“实际上,如果是在任务地点海拔原本就有3000到5000米的地方,想要达到3km的任务高度,就要飞到6000到8000米,对于打击飞机来说,倒也不是不能飞,但是这个高度上,云层对于激光制导的影响可就大了,更容易受影响。”
低云族0.5~2km,中云族2~7km,高云族5~15公里,飞到6000到8000,意味着只要有云,所有高度的云都可能影响到激光制导。
“嘶~~~~~~”高振东这话,直接让空军的同志嘬起了牙花子。
飞高了可能看不见,总不能一直等大晴天吧,打仗这事情,可不见得这么惯着你。
飞低了,5公里的照射距离,就只能指望地面有照射器了,否则对手哪怕是前出几个防空炮阵地,也能让3km高的飞机喝一壶的,高原空气稀薄,情况可能还要恶劣一些。
实际上步兵帮助照射,是春雷厂搞出来的炸弹射程远超实际照射距离范围的主要原因,往大致方向扔一个,飞过去了再由步兵照射接力。飞机本身很多时候是照不了那么远的。
但是地面有步兵帮助照射的条件,那就不见得一直都有。
不对不对,我特么也怎么跟着逮着高原的事情薅了,空军的同志摇了摇头。
“而且我计算过,其他条件不变,单纯增加高度的话,12000米高度,照射距离大概8公里多,而这个高度,就算不加入目标海拔,也已经接近我们攻击飞机升限的极限。”
伊尔-28实用升限12300米,就算改进有了提升,那也不可能提升太多,主要还是花在载重航程上去了。
8km,而到了高原上,连8km都到不了,和5km区别不是太大,空军这边牙更疼了,激光哪儿哪儿都好,就是受天气影响这个事情,比较头疼。
春雷厂也没说话,他们知道,高振东给出的条件,实际上已经是放宽了一些,实际上的条件,还达不到高总工算的那个条件呢,不论是灵敏度还是激光能量,都要差一些。
这也不是高振东故意放宽,而是他找到的论文,预设条件就那样,高振东懒得重算了,能让同志们意识到问题就足够。
“所以我就考虑,用电视制导做补充。”高振东这才下了自己的结论。
空军的同志这才放松下来,诶,有这个托底啊,那没事儿了,还是高总工考虑周到。
“我的考虑,是这种炸弹,主要用于要点的打击,所以制导套件,优先研制适配1吨以上的大炸弹的型号。”高振东先提了个基本要求。
“这是为什么?”
“因为对于战术空中支援来说,有其他手段可以解决,战术空中支援当前面对的压力要小得多,抵近了,激光制导炸弹就好办了,我们要解决的是远程的问题,这种炸弹,射程要达到45公里以上。”
战术空中支援别管有没有制空权作为前提,总之是要干这个活儿,那就得抵近了打,要不攻-6的装甲装来干啥的。
而对于要点的打击,就不见得有这个条件了,而且这种要点的防空力量肯定很强,哪怕有制空权,也不见得就能顺利打击。
花旗佬、清化大桥:你说得对。
“啊,明白了。45公里好啊!”空军点头称是,有道理。一听能有45公里,更是乐得不行。
“高总工,可这样一来,炸弹可就飞不了那么远了。”春雷厂的气动负责人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理论上来说,弹体三围*2,就意味着重量*8,这翻译过来就是,重量大幅增加,尺寸却没加多少,对于光靠弹体滑翔,有时候反而有问题。
高振东点点头:“我知道,所以这个东西我们套件不太一样,用滑翔套件,套件上弄一对折叠翼,投放后就自动打开,把炸弹变成滑翔机!这样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用对炸弹做低阻处理,只要滑翔套件设计得合理,低阻与否无所谓,套件可以做成一个整体的。”
说完,高振东在黑板上画下了一个滑翔套件的示意图,看起来简单粗糙,说是铁皮焊的都不过分。
这是跟老毛子学的,它们老大老二打架的时候,那个滑翔套件看起来low得一批,看工艺还不如我们小商品之城的一些小作坊,但是效果还真就不错。
这个办法谁都没想到,但是一听又觉得这法子好。简单、实用、易行,同时也能达到效果。
果然是高总工的风格,能凑合用的时候,他就凑合用了,前提是凑合下来效果不错。
“嗯……这个办法好啊,高总,还得是您。不过……”春雷厂的气动负责人陷入了思考。
“不过什么?”高振东有些奇怪,按说到这一步,气动应该没啥问题了啊,剩下的就是吹风洞的事情了,这东西简单得很,风洞也很好吹。
第856章 一帧能玩,两帧流畅
“不过这样一来,为了维持稳定性,就需要在炸弹上方安装这个套件,还要考虑离地高度问题。”
高振东看着他,摇了摇头:“不用考虑离地高度问题。”
“不会吧?这个套件的厚度估计不会太小吧?”张总也觉得搞气动的同志说得对。
“因为你可以把导航套件装在侧面,扔炸弹的时候让它翻半个身就行,如果空间足够,也不用安装在顶部,你装在底部就行,这样你可以压根不考虑套件与飞机的挂接,就用炸弹本身的就可以。那啥,工厂里常用的抱箍,见过没?就用那东西,把套件抱在炸弹上就行。”
高振东这话,说得,让张总他们觉得自己是个傻子。
旁边的同志们也觉得,自己也是傻子。一开始大部分人都觉得春雷厂的同志说得有道理。
这个事情上,他们倒是没有去感叹高振东聪明,而是感叹自己傻,这么简单的事情,居然想不到。
“记住,这是个改装套件,只要能达到效果,怎么方便怎么来。”高振东笑道。
有高振东这句话,同志们算是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那弹翼自动展开装置就不用花心思了,机械弹簧直接弹开后锁死,平时靠扎带绑着,展开的时候用倾斜开关触发爆炸螺栓就成。”
“这个开关也不用太精确,大差不差就行,靠飞控系统修正展开后的飞行姿态就完事儿。”
“那就用水银开关嘛,触发角度做得小一点就行。简单、便宜、可靠性好。”水银不算便宜,但是一个水银倾斜开关那点儿用量和复杂控制系统相比,那就算不了什么。
“水银开关会不会因为飞行振动误触发?”
“水银池做深一点,要实在觉得不放心,加一个发射通电才打开的阀板,简单得很。”
空军那头乐得合不拢嘴,而来的其他几个民品配合单位,则是暗暗心惊,原来军用装备研发都是这么搞的,这些大佬这么牛逼的?
如果其他人知道他们的想法,会告诉他们,一般不这样,今天这个情况是特殊。
“诶,我记得我看到过花旗佬的一种新发明,用那东西好,用那个的话,1吨炸弹和500kg炸弹用的抱箍都一样,通用的,加上这个组件有自主飞控能力,实际上只要满足了炸弹口径的上限,那1吨炸弹和500kg炸弹其实可以用同一个套件,甚至同一套连接件。”
春雷厂的一名结构方面的人员提了一个非常好的建议,看得出来,这名同志在工作中也是在不停的充实自己的那种。
能知道花旗佬的新发明,这就很能说明问题,虽然振兴电产等渠道在不停的往国内倒腾国外技术资料,但是倒腾进来还要你自己学才行啊。
他的建议不是没有道理,炸弹轻了?那我把控制舵面压一压,调一调,主动适配,也不是不行。
别人都看向了高振东,不是迷信,而是换连接件会带来什么后果,暂时只有他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