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596节

  “总结得好!”搞导弹的同志没忍住,叫起好来,这位同志不但技术高超,思维超前,而且条理分明,逐步递进,把多弹头的技术、难度和效率分类划分得非常好。

  防工委领导也被高振东的话给吸引住了,这三种东西,那是肉眼可见的一个比一个好啊。

  “那分导式……”防工委领导问道。

  机动式可能太难,但是分导式是不是可以……

  “有难度,再说我觉得对我们现在来说好像意义不大,集束式多弹头算是最容易搞的,理论上来说,在运载器和制导系统上,它和单弹头没有任何区别,只是要解决弹头小型化的问题,算是效费比最高的。当然,个人看法,个人看法。”

  呵呵,你的个人看法多了去了。

  “嗯,记下来,记下来,具体怎么搞,后面再看。”

  防工委这边乐呵呵的,诶,就高振东这几句话,未来几十年,战略弹道导弹的弹头这一块该怎么搞,可以说是一下子就说清楚了,都不用再搞什么规划论证。

  因为高振东是从打击原理出发来描述问题,几乎不涉及任何技术,这种归纳描述方式可以说是在玩赖,你怎么都跳不出这个圈子去。

  “另外,诱饵弹头也可以作为未来要考虑的技术之一,放到未来去,当然,现在倒是不用,现在也没谁能拦这个东西。”高振东意犹未尽,不过这东西的确是太过超前,现在弄出来就成了妥妥的屠龙之术,没用,还不如拿这些资源去搞别的。

  “诱饵弹头?有这运力不如直接扔一个下去吧?”防工委领导笑道,其他同志也深以为然。

  “诱饵弹头可以比实际弹头轻很多,不需要占用太大的投掷重量,说得难听点,就算是搞个充气的也能用,根本不需要多少重量,一枚导弹能带一堆!”高振东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笑意,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充气的?那岂不是飞得比真弹头慢很多?一下子就被认出来了吧。”有同志有些疑惑。

  “外太空没空气阻力的,充不充气一样的速度,呵呵呵,等到再入大气层烧毁的时候,它们的使命已经完成了。”

  得,现在算是知道那头的那位特别顾问同志在笑什么了,他应该是估计到这种情况——有人一时之间转不过这个弯来,外太空和大气层完全是两码事,特别不是搞导弹的同志。

  防工委领导:好险好险。

  “嗯,这个倒是的确可以作为远期的技术来考虑,记下来记下来。”

  “但是,上面这些都是小事,我觉得里面最值得商榷的,是精度。”

  合着你扯了半天,还没说到你最想吐槽的地方?

  “精度?从理论的角度来说,1万公里以上2.5公里的误差,已经是很高的精度了。超高精度陀螺仪个头太大,想装到导弹上面,非常困难,惯性导航的误差就小不了,就算有星光制导,这也是一个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搞导弹的同志沉吟道。

  “我知道,不过星光制导其实是有能力不断修正误差的,虽然它自身也有误差,但是它能把累积误差控制在一个限度范围内,对吧?”

  “对。”

  有的同志不知道这位顾问怎么能一口说出星光制导的细节来,但是有的同志却是很清楚的,星光制导就来自这里,这也就是高振东的张师兄他们这些人没来,否则早就听出高振东的声音来。

  “所以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有一套足够好、足够小的陀螺仪就行了,对吧?”

第923章 不再是绝症,不要吓自己

  对啊……对你个头啊!

  搞导弹的同志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

  剩下的就简单了?

  你说的这个事情,恰好是最不简单的之一!

  一个精度够高,而且还够小的陀螺仪,这玩意恰好就和前面提到的,已经看到解决曙光的超高能固体推进剂一样,都是那种基础性的、而且是绕不过去的难题。

  不过想一想,这位同志说出这种话来也不算是奇怪,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极为出色的同志,也许在看其他专业的时候不太能领略到其中的难处,会把事情想得简单,这也无可厚非。

  不能怪人家,不能怪人家。

  防工委领导却像是想起了什么,好像记得高振东那儿是有个什么事儿和这个有关来着,不过时间有点长了。

  这小子手上神神秘秘的事情有点多,跨度也不一致,想要一下子理清楚他干的课题非常难,特别是这些课题的起源,还不是任何单位发的任务,而是人家自己搞的项目的时候,就更想不起来了。

  所以搞导弹的同志在心里给高振东的“大话”找理由开脱的时候,就听见防工委领导问起了一句让他极为开心的话。

  “你那儿是不是有什么想法?”

  这话非常匪夷所思,对面的同志在化学方面可能非常出众,但是陀螺仪这东西完全是物理上的玩意,领导这是不是有点病急乱投医了?

  没想到对面的回答,却让搞导弹的同志心情一下就兴奋了起来:“是的领导,你应该记得,在很久以前,我们启动过一个基础性的研究项目……”

  不是,你居然还真有啊?而且还是早就启动的?

  搞导弹的同志兴奋无比,正想听听到底是什么研究项目的时候,防工委领导却一下子就把对面的话头给掐断了。

  “停!停!你就说说大致情况就行,具体项目名称什么的在这里不用说了,如果有需要,回头会有同志去找你的。”

  这话听起来很扫兴,但是却让其他同志的心放了下来,看样子,这事儿能行!

  如果这个事情完全不靠谱的话,那防工委这边断然不是这个态度,吹牛逼嘛,大家一起听一听,反而是真正靠谱的课题,他们的态度才会这么审慎。

  虽然完全不知道这位同志为什么能从有机化学一大步跨到物理上面去,但是有门就好啊。

  “嗯,行。让我想想怎么说啊……这么说吧,我们正在研究一种陀螺仪,单体为底边长不超过25cm的三角形,厚度不超过8cm,但是灵敏度和精准度可以达到……”

  在搞导弹的同志们期盼的神情里,电话里传来了几个数字。

  搞导弹的同志瞠目结舌,如果说灵敏度和精准度单听起来虽然高,也许还能通过某种手段慢慢打磨的话,但是这么高的参数,能做到单体25cm大小的三角形盘里,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真的,现在他们的感觉就是这样,天方夜谭。

  这他妈不科学!

  脾气再好,再是文明,他们心里也开始爆粗口了。

  可是对方显然没有停下给他们一点震撼的意思,而是继续说道:“……陀螺仪状态建立时间不超过5秒……”

  5秒?这就更是扯淡,对于大型高精度陀螺仪来说,这点儿准备时间甚至根本不够陀螺仪达到工作旋转速度,更遑论建立状态。

  他看向防工委领导,想看看他们对这种超级大卫星是个什么态度。

  没想到防工委领导也看向他,问出一句话来:“这些参数对你们来说,够不够用?”

  毫无防备的同志们被整不会了,不是,这话你真的相信?

  “够用,完全够用,非常够用,有这参数,我敢初步保证把精度压缩到500,乃至300米以内,问题是这东西听起来不靠谱啊,领导,这些参数结合到一起,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甚至其中部分参数单独拎出来,都已经是天方夜谭了。”

  高振东这这边听见了对面的话,不过一点儿都不在意,他自己知道,刚才他说的那一串参数和数字在别人眼里会有多么离谱。

  激光陀螺仪嘛,和传统陀螺仪完全是两回事,别人不相信是正常的,相信的反而不正常。

  比如防工委领导,就属于不太正常的,他就真信。

  而他的不正常,主要原因是因为高振东自己不正常。

  非常人行非常事,这个道理防工委的领导戎马半生,经历无数,还是很清楚的。

  “现在进度怎么样了?”他转过头,在电话里问高振东。

  高振东罕见的用上了“很久以前”这几个字,说明这个东西难度是有的,而且他很重视。

  振东同志做事情是有规划的,早早就把埋伏给打下的那种,他都提前这么久,要说他不是为了这一天准备的?防工委领导不信。

  只不过高振东说的“很久以前”,实际上在常人看起来也不会太久,他的时间观念有点急。

  搞这种重器,别说一年两年,就算是十年八年,也都能算得上是快的。

  果然,高振东的回答很是有信心,感觉很对得起他这句“很久以前”。

  “嗯,进度很不错,现在在技术上已经没什么问题了,细节上还在打磨。”

  激光陀螺仪开始的时间之早,和程控交换机有一比,过程中原研所的同志也来找过高振东很多次,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在这些沟通中被高振东一一解决。

  所以高振东说起这个话来,是非常有底气的。

  “那就太好了!”搞导弹的同志情绪高涨。

  固体,精度能至少有300-500米,这东西要是能搞出来,可以说是能将国外一些不太好的想法直接掐灭在苗头之中。

  固体弹道导弹的生产、存储、运输、使用相比起液体导弹来说,那提升都不是一星半点的。

  这个道理,所有的同志都知道。远的不说,防工委就知道,仿制544的液体反舰弹相比最新的固体反舰弹,在反舰效能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后者比起前者不知道方便了多少。

  “好,那我们就一边用现有技术搞着,一边等你的新型陀螺仪。”两条腿走路还是很有必要的。

  ——

  京城某传染病医院,一名身形瘦小面容枯槁,带着棉布口罩的的病人正在一边剧烈咳嗽,一边忐忑不安的等着检查结果。他的身后,一名中年妇女面色焦急,搀扶着他。

  带着口罩的医生拿着病人从X光室带过来的检查结果,挂在了灯箱上,这种白色的灯箱在后来大医院里少见得多,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是每个诊室的必配。

  功能说起来也很简单,把片子往灯箱上一挂,能够更好的观察医学影像图片。

  这年头也没有CT这些东西,主要就是看X光片。

  医生眉头微皱,看着灯箱上的X光片,和后世不同,他们现在没有专职的影像学诊断医生,X光片都是医生自己看。

  几乎刚扫了一眼,他就明确了:“嗯,你这就是肺结核。”

  “肺结核?”

  “嗯,以前叫肺痨。”

  如果说肺结核对这年头的普通群众来说是一个新奇的名词的话,那“肺痨”就一听就懂。

  病人剧烈的咳嗽起来,想说什么又一时之间说不出来的样子,但是眼睛里露出的全是绝望。

  在后面搀扶着他的中年妇女,身体肉眼可见的软倒,人不受控制的往地上坐。

  “大夫,会不会搞错了?他可不能得这个病啊,他要是走了,我们一家老小可没法活啊。”肺痨,流传了几千年的绝症。

  自家男人只要还在,不论能不能干活,他的单位上总还有一份保障,自己再做一点零活,一家人挤一挤节约节约,日子再是紧巴,也总能过下去,最重要的是,一家人都在。

  要是男人没了,她都不敢想象这日子要怎么过下去。

  “没有搞错,这很明显的肺结核影像特征,你看这里、这里,还有这个,是痰培养的结果,也证明了就是肺结核。”

  医生同志指着他们带来的另外一张纸条,语气和煦,但是说出来的话在病人听起来却是无比的寒冷。

  女人忍不住哇哇大哭起来,眼看着这些年日子好过起来,可是自家男人却又得了绝症,想着家里的老小,两口子都禁不住悲从中来。

  “你们别哭别哭,哭成这样干嘛?”医生连忙摆手,示意他们别急。

  “大夫,这个病我知道,没救的。你就告诉我,我还有几年?能基本正常干活的那种时间。”肺结核的病程是相对较慢的那种。

  虽然听说现在技术比以前要好很多,但是缠绵病榻几乎是必然的结果,最终还不见得能救回来。

  他不想那样,他只想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时间,能尽力为家里人准备下多少钱财。

  医生摆摆手:“你别自己吓自己,你这想法,没病都得弄出病来。可别病没怎么着你,你自己把自己给吓死了。不要怕,现在有办法治了,效果很好的,你只要运气不是特别差,治好的把握还是很大的。”

第924章 娄晓娥的收获,高振东的猜测

  “真的?您没骗我?您这不是拿空话安慰我的吧?”病人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但是又将信将疑,生怕这最后的救命稻草被火给点了。

  “没有没有,现在有X光片和痰培养这些检查手段,你们也比较重视比较警觉,来得早,发现得早……”

  来得早有个屁用,病人并没有感觉到轻松。

  “你现在这个病情不严重,最重要的是啊,我们现在有新药和新疗法,有很大概率在半年内治好你的病。你别急,你别急。”

  “真的?”病人眼里的光芒亮了起来,大夫说得这么有鼻子有眼的,总不会骗我吧?

  “嗯,真的,你别担心。来,给你看看这个。”为了增强他的信心,医生拿出来几份病历,翻开指指点点的给他看。

首节 上一节 596/6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