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599节

  一起开会的同志带着笑意抱怨道,这老小子,逮着机会就显摆。

  “诶,对咯,咋滴,不服气?哈哈哈。”陆军这边完全不在意,嘿,你就说我有没有吧。

  “原本在考虑的三线建设工程,是不是要停下来?”这个事情,可就比那些人造山来得大得多得多,数百亿级别的事情,60年代初中期的几百亿。

  在高振东前世,三线建设的正式提出和实施,是在一年半之后,但是一些考虑,应该是在这之前,而且现在的经济形势比高振东前世同期要好得多,有些事情被提前提出来,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毕竟三线建设不只是为了“躲”,别忘了,三线建设的核心主语其实是“建设”。

  说实话,光是一个末敏弹,可能影响不了这个级别的决策,把重大决策维系在一两件事物上,那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但是把近两年的所有变化和影响都加到一起,那就有得商量。

  “我觉得可以停,或者是缩小规模。这事情太花钱了,原本的出发点,也在慢慢的得到缓解,此时再维持这个浩大的工程,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而且资金和资源的耗费极为严重。虽然我们的外部环境好了不少,但是还是经不起这种程度的消耗,对于其他方面的建设,会带来很严重的影响。”

  这种观点没什么问题,对于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的我们来说,也是老成持重,顾家之言。

  有不少的领导同志都赞成这种做法。

  “我觉得还是要保留吧,毕竟敌强我弱、外敌合流的威胁始终存在,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战略上的现实威胁,这不是我们在技术上占据了优势,就能抵消掉的问题。未雨绸缪,还是要考虑的。”

  这也是基于战略环境的考量,也没什么问题,毕竟敌人永远都在那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敌强我弱的现实问题是永远都存在的。

  甚至最恶劣的情况下,东西合流针对我们的可能性,也不是不存在,实际上在打脏三这件事情上,就已经可以初见端倪。

  “有道理,这次我们对脏三动手,你们看看,东西方的意见,倒是一致得很唻。反倒是不少穷兄弟,还能为我们说句公道话。”

  “这个事情,要仔细滴考虑,再把基础工作做扎实一点,调研做深一点、广一点,然后再去考虑这件事情,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嘛,有些工作已经开展起来了,那就不要顾虑,前期论证工作多花一点钱,我们还是出得起滴唻。”一位首长弹了弹长长的烟灰,笑着说道。

  也许在他眼里,没有什么困难是迈不过去的,无非就是方法找得对不对,是现在解决还是以后解决的区别。

  防工委领导散会回到自己单位,考虑着这个重大问题,三线建设,和防工委关系极为密切,不由得他不多考虑。

  一边思考,一边敲着桌子,他想起首长的话“调研做深一点、广一点”。

  诶,这可是您说的,那我就不客气了,要说到广,那有一个人就很适合找他调研调研。

  不是别人,正是防工委眼里的宝贝疙瘩——高振东同志。

  某种程度上,防工委是把高振东当做高级智库在使用,而高振东自己也从来没有让防工委这边失望。

  实际上以高振东的情况,这种带点务虚但是又非常重要的智囊工作,是极为合适的,这货看到的东西多、远,不进入具体细节,只是搞分析、出主意那是再合适不过。

  防工委领导觉得这小子主意又多又好,实际上就是来自这个原因。

  他一个电话把高振东请了过来,也不管高振东手上有没有什么重要工作了,这小子手上工作一把一把的,但他好像总是能挤出时间来完成,也是稀奇。

  高振东:不稀奇不稀奇,你跺你也麻,你抄你也快。

  他赶到防工委,径直进了领导办公室。

  领导乐呵呵的给他泡杯茶,坐了下来。听说这小子除了喜欢工作之外,就只有几大爱好——吃、酒、茶。

  这几方面可不能亏待了他,脑力劳动也是劳动,以他的劳动强度,能吃能喝是好事,要是他吃不下喝不动,反而要担心。

  “领导,今天叫我来,是有什么事情?开会?”高振东很是好奇,一般不是开大会,不会叫自己过来的。

  “开会肯定要开的,打了脏三儿,总是有经验要总结,这方面部队的同志正在做准备。不过今天请你来,不是开大会,就是一个内部的事情,就你我,我想请教请教你。”领导笑道,私下聊天,而且是和高振东聊天,他用语也随意起来,脏三就是脏三。

  高振东点点头,没有多说,那就等着领导问就好了。

  领导没有先发问,而是拿出了一份薄薄的材料递给高振东:“你先看看这个,然后再说。”

  高振东接过来,眼睛一扫,脑袋里面就犹如一道闪电划过。

  《关于启动三线建设的建议》。

  原来是这件事情?按说没有这么早啊。高振东前世,自己是到一些三线建设的博物馆看过的,按说还有一年半左右来着,所以他一直没有在这方面考虑。

  不过国内情况变化这么大,有些事情有所变化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高振东按下性子,仔仔细细的把《建议》看了一遍,心情激动,这可是参与国策了,由不得他不仔细。

  虽然只是防工委这边询问自己的看法,但是自己的任何一句话,也许就能透过防工委,对这种国策工程产生影响,以这种国策工程的重要性,哪怕是再小的影响,也可能产生重大的后果。

  所以他字斟句酌,看得很仔细,比自己写报告的时候来得认真得多。

  领导也没有催促他,而是非常耐心的等他看完,如果高振东一目十行,说明他对这个事情很着急,而像现在这样细嚼慢咽,说明他对这个事情很重视,总之都是好现象。

  良久,高振东放下了《建议》,领导让他喝了口茶,才笑道:“不瞒你说,你的能力和级别,也应该了解一下这方面的事情了,国家正在讨论,是否要终止三线建设的规划,或者是调整规模。你刚才看过了这个建议,你有什么看法?”

  高振东热血沸腾,果然能参与讨论,但凡是个有追求的,碰见这种事情要说不激动万分,那绝对是假话。

  但越是这样,他越没有急着开口,这和技术问题不同,技术问题在他这里,大部分都是有答案或者方向的,而且相对单纯,要考虑的问题,无非就是三个:技术、人、钱,没有太大的其他牵连。

  但是这个问题影响的范围可就很大,考虑不周全,容易好心办坏事。

  领导也不急,他今天留足了足够的时间来做这件事,连高振东都如此审慎小心,也能看出这件事情的重要性来,甚至能侧面反映出,他找高振东是找对了。

  他想了一会儿,才开始慢慢的回答:“首先,我觉得不能取消。”

  “噢?说说你的理由。”领导笑道。

  高振东还是那个习惯,自己觉得不该留余地的时候,那是一点不留,“不能”,而不是“不建议”,说明他在这方面有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吧,这件事情的重点不在‘三线’,而在‘建设’上面,三线除了是一个地理上划分的概念之外,实际上基本代表着当前落后、欠发达地区,我想客观上来说这应该没有疑问。”

  发展状况与地理位置密切相连,这是客观上的事实。

  “实际上,这里面的三线地区除了如蜀省这种因为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情况稍好一些的地区之外,大部分都欠发达,所以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建设’这个事情对于他们是很重要的。”

  “但是在欠发达地区投入资金,会不会影响到对先进地区的投资建设?”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蛋糕就那么大,那边分走了,这边就没有了。

  “肯定有影响,但是我想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事情,那就是建设的规模和类型要做调整,如果调整得当,影响不会太大,而且能大大的增强这些地区的自我造血能力,让他们有真正发展的机会。而且我们主要的,是要有资源去做,钱反而不是最主要的,我们现在实际上主要的经济形式是内循环经济,说得本质一点,这可以算是以工代赈,建设三线。”

  嗯?这小子对经济也懂一点?

  “经济上的事情,你在我这里说一说就好了,在外面,还是要把精力放在技术上。”

  “嗯,好嘞。”高振东笑起来。

  “不过你说得有道理,三线也是要发展的,西南三省除了蜀省,加上西北四省,这是三线里面都算得上最困难的,等他们自行发展,困难重重。”

第928章 你小子黔山人吧?

  说到这里,防工委领导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了点儿什么,然后才抬起头。

  “那你说说看,你觉得那些工业类型可以往三线搬。”

  没想到高振东却摇了摇头:“产业可以搬,厂子可以搬,人不能!至少不能全搬。”

  “人不能?没人还怎么搞生产?”防工委领导觉得这小子是不是脑子转太快过热了。

  高振东却是胸有成竹:“我先说说人不能搬的原因吧。把人搬走了,实际上就是把东部发达地区的成熟工人同志给清空了,这对东部发达地区来说是一种很重大的打击,也会降低东部的经济活力。”

  计划经济也是经济,也有活力问题。

  “嗯……好像……是有那么点道理……”防工委领导在这方面不是很擅长,但是他能跟着话头想。

  “抛开经济活力不说,这一批成熟的工人同志只是换一个地方工作,实际上相当于拆东墙补西墙,三线省份的群众还是不能从这个庞大的国策工程里获得太大的好处。”

  三线的同志,原来干嘛,结果还是干嘛,厂子还是原来那些人在干,只是花了钱换了个地方而已。

  “嘶~~~~~~”,防工委领导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好像是啊。

  “而且,还有一个最大的原因,把这一批工人同志搬到三线去,是非常严重的浪费,这一批工人同志留在一二线,能发挥比他们在三线更为重要的作用。”

  这倒是个新鲜说法,防工委领导洗耳恭听。

  “这批工人同志,可以留在一二线,生产三线不适合生产的、非常急需和重要的产品,三线的同志,生产适合三线的工业产品。”

  “啊,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厂子搬过去或者新建,给三线造血,然后一二线做别的。”

  “对,我就是这个意思。”高振东笑道。

  “可是三线哪里来这么多的工人?这可不是地里的大白菜,随便一拔就有的。”成熟的工人,这可不是简简单单就能有的。

  “建学校!工程的建设总是要时间的吧?根据规模不同,两到五年是不是很正常?就利用这些时间,在三线大量开办技术学校,从一二线抽调师资力量过去任教,初中毕业就能读,三年绝对能培养出熟练的初级工人,加上部分一二线的老师傅带教,能够承担得起生产任务来。”

  高振东听老一辈说过,曾经80年代,中技、中专也是非常吃香的学校,初中毕业就能考,学制三年,三年毕业就几乎是合格的技术工人或者专业技术人才,而且在向高级技术人员方向发展的潜力也很大。

  “诶,有意思,你这是在打时间差啊,呵呵呵。”防工委领导觉得这事儿有门。

  高振东补充道:“经过这十多年的建设,三线那边可能别的不行,但是基础教育应该是基本成体系的,能够提供大量的初中毕业生,而且这些学校一开始,可以把合格的往届毕业生也接纳进来,总体上来说,应该不会有什么缺口。三线落后不是因为人笨,而是环境使然,只要有条件,我相信那边的群众能把这件事情做好。”

  只能说,我们真的有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底蕴在,乱世初定,最先干的几件事之一,就是发展教育,这件在我们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全世界80%以上的国家都想不到,或者想到了也做不到。

  “嗯,有道理,那什么在三线做,什么在一二线做?”这是问题的关键。

  高振东摸着下巴,自己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一边写画,一边道:“军工、电子之类的高价值产品放到三线去,越是高价值的越好!”

  如果说军工放过去,是很正常的事情,这原本就是三线建设的出发点之一,但是连电子之类的高价值产品也放过去,就把防工委领导给惊住了,这些宝贝疙瘩也往那边放?

  “电子这些高价值的也放过去?是不是搞反了?”

  高振东摇摇头:“我的考虑是这样,高价值产品,才能撑得住这些地方高昂的交通成本,而一二线这边,有相对便利的交通,更适合生产普通的外向型产品和大宗产品,这些东西价值不高,只有交通足够便利,才……方便生产……”

  高振东把话到嘴边的“有利可图”几个字吞了回去,换了一种说法。

  不过防工委领导还是听懂了他的意思:“呵呵,有点道理,但是有个问题,这些高价值产品对技术的要求也高啊,对环境要求更高。”

  高振东笑了起来:“领导,高价值产品对我们来说,往往都是新产品,在这方面,新老都一样,老工人也要现学,新的也是现学,同一个起跑线。”

  “啊这……好像也是……”领导这时候想起来,要说和高价值产品相关性最高的,就是面前这个笑呵呵的年轻人。

  他还真就能一下子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事情。

  “而且从环境上来说,这些地方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有着更优越的条件。”

  “啊?说说看。”这还能优越了?不是偏见,而是这些地方天生条件在那里,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以黔山省为例,那里搞电子方面的生产其实就挺适合的。”高振东举了个例子,不能用蜀省,那地儿本来发展就不错。

  实际上,原本在三线建设中,黔山就是承接的光电、电子、尖端武器方面的产业比较多,仿制S-75的改进型导弹最早叫“凯山-1”,这个凯山实际上就是厂子的名字,就在黔山省。

  后来我们的两种五代机,其中一种的发动机也是在黔山研制生产的,只可惜这种五代机的高光时刻实在是短得离谱,甚至还没有S2高卢人投降前坚持的时间长。

  “啊?就那个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地方?那地方能搞电子?”领导觉得今天开了个大眼。

  “诶,这您就不知道了吧。”高振东笑了起来。

  “搞高价值电子元件的生产,最重要的是电力,因为这东西的原材料运输其实是一个很轻松的活儿。这么说吧,现在包括集成电路、光电材料在内,最重要的就是电。现在1274、1218已经受到电力的严重制约了,毕竟京城要耗电的厂子实在是太多了,普通群众、机关单位也是数量众多,耗电不小。”

  “但是黔山也没电啊?”领导一想,不对啊,你小子蒙我吧?说,你是不是有个黔山亲戚,你才这么拼命往那边扒拉这个肥差。

  要不是知道高振东不是黔山人,领导甚至要以为他就是黔山人。

  高振东这个建议看起来他可能是黔山人,但高振东是黔山人这事儿不可能。

  玩笑归玩笑,他还是很好奇的看着高振东,想知道他到底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是,黔山现在是没电,但是它有两样东西,煤!水!黔山的煤山地区煤矿可不少,而且他们那里地形特殊,水能资源丰富,随便找个山谷,封起来就是个水力发电厂,水煤结合,不需要太大投入,电力是绝对不缺的。”

  这时候煤山地区几个特区还没成立,但是煤矿是探明了的。

  随便是不可能随便的,但是总之条件是很好的。黔山的水力资源,每一处的总装机量可能不大,但是胜在方便、投资小,这比后来那些大江大河上的超级工程,更适合现在的情况。

  后世粤东有相当一部分电,就是从黔山发了输送过去的,比如煤山特区的响水火电站。

  “啊,你的意思是建电厂?那不能把煤运出来嘛?水……水就算了,那东西也不好运。”

  “领导,直接在煤矿附近建设坑口火电站,就能以接近坑口煤价发电,长远来算,这便宜的可不是一星半点。只要输电线路搞得好,运电比运煤可要方便得多。”坑口煤价,指刚从煤矿里挖出来的煤,没有长途运输的成本。

首节 上一节 599/6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