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607节

  “嗯,好!接待工作已经准备好了?”领导很是高兴,他知道这是这片贫瘠山区的一次重大机遇。

  “准备好了,住宿就在旁边冠舟宾馆,保卫工作也全部到位,不知道专家都习惯吃什么,所以以比较清淡,容易适应的粤东菜为主。”

  “嗯,要不,还是搞一点本地特色?”领导不是黔山人,但是在黔山工作,对于黔山本地情况还是很了解的。

  “酸汤鱼?”这应该是最容易让外地同志接受的本地特色菜。

  “鱼不行,卡嗓子,酸汤牛肉吧。说到牛,那牛……算了,那东西一般人是真吃不了。崇义地区的羊肉搞一个吧,同志们也没那么娇气,这边湿气重,驱驱寒。”领导笑了起来。

  牛瘪、羊瘪、虾酸都是黔山的超级特色,就是有点特色过头……虾酸、干瘪还好一些,前两者的汤瘪,别说黔山省外的,就是省内的,大部分人也顶不住。

第940章 衣锦还乡?不,锦衣夜行!

  崇义位于黔北,从蜀省划到黔山的,羊肉颇有特色,但是最出名的,还是那次会议,还有著名的几渡赤溪,对了,还有茅子。

  “行,我去通知准备。这是接待计划,您看看。”通信员转身出门。

  领导拿起计划,转身去了另一间办公室。

  “老X啊,这次机会,可一定要抓住了……”

  两人在办公室里商量起来。

  第二天中午,高振东和同志们一起,降落在机场上,这个机场60年通航,离黔阳市区有30多公里,不是后来黔阳的那个国际机场。

  高振东带着几分好奇看着这个机场,虽然前世在黔阳生活过,但那是读高中,而且那时这个机场早已变为军用机场,他还真的从来没来过。

  看着周围连绵的大山,还有头上阴沉的乌云,呼吸着冬日带着寒风的空气,高振东的心情非常兴奋。

  可以算是富贵还乡,但还是犹如锦衣夜行,这感觉就很难绷。

  以一种诡异的方式,时隔……提前几十年回到这个地方,以另外一种身份,但是这里任何人都不知道他这是回来。

  这就好像几十年后,袋鼠国的铁矿到了东大,然后变成钢铁造成军舰,这些军舰又以另外一个身份回到它们的故乡门口,但却没人能认出来一样。

  奇妙如斯。

  回来了,一切都回来了,就是这个味儿,就是这个味儿!

  这个机场他不熟,但是这片土地他很熟。

  一群同志迎了上来,伸出双手,非常热情。

  负责领队的同志一一介绍。

  “这是……”

  “这是专家组的第一副组长,十七机部的高振东同志。”当介绍到高振东的时候,让黔山的同志明显愣了一下。

  这位副组长也忒年轻了一点,而且是“第一”。

  其实要不是上头知道高振东不喜欢负责具体管理工作,实际上是想让他当组长的,更惊人。

  但是久经风浪的黔山同志很快回过神来,伸出双手,更加热情。

  这么年轻的第一副组长,想来工作很重要吧。

  一番寒暄之后,大家上了车,向着黔阳市区赶去,这个机场离市区有30多公里,还有得摇晃。

  蜿蜒的山路,让本来在飞机上已经吐得一塌糊涂的部分同志,吐得更厉害。

  只有高振东等少数人,面不改色,对于高振东自己,如鱼得水,这种路,小意思。

  甚至路过一个小村的时候,他还有余暇指着一处峡谷,笑呵呵的道:“这里适合修个水库。”

  黔山的同志笑道:“高组长好眼光!学识渊博,触类旁通啊。”

  十七机部和水利没关系,但是人家说的话真的没错,搞地质和水利的同志给他汇报过,那儿的确适合修水库。

  修水库这个事情,不是看见峡谷就能修的,还要看成库条件,能不能蓄得起水来。

  高振东心想,这和我学识渊博没太大关系,主要是我来过,几十年后这儿真的是个中型水库。

  高振东一路极度兴奋,看着两旁的山石,心情激荡。

  当偶尔路过自己看见过的熟悉的标志性地形,他心里就更开心了。

  “这个地方修个公园不错,上面有个水库,能保证公园里一直有水景。”他指着一片在怪石中穿行的溪流笑道。

  黔山的同志有些诧异,这位看起来不像是十七机部的,倒像是水利、园林的同志,怎么和水库杠上了。

  “嗯,对,上面那个水库60年蓄水,去年12月开始发电。高组长,我们这里啊,山多,所以水电条件就很好,从资源禀赋上说,不缺电。”这不赶紧推销一波,摆摆自己的长处?

  高振东闻言有些诧异,这比自己上辈子所知,发电时间要早6个月。

  “哈哈哈,对,这里的确是电力条件不错。”高振东点头笑道。

  等车子回到状元楼这边,食堂的同志已经等了很久了,专家组下来,黔山再穷,吃个饭还是吃得起的。

  大家落座,高振东抽了抽鼻子,眼泪都差点下来了。

  相比日后的精致,这桌上的东西卖相很朴实,但是香是真香!

  酸汤牛肉、黔北麻羊……和北方喜欢吃绵羊不同,黔北喜欢吃山羊,而且颜色要麻灰麻灰的,那味儿,一闻就知道。

  眼睛一扫,可惜没有牛瘪羊瘪,汤瘪他属于勉强能下口,但是干瘪和虾酸他觉得香得一批!

  再看看,觉得少个东西。

  他是一点儿不带客气的,这年头也没那么多规矩。

  “领导啊,能不能请食堂的同志,给我凉拌个折耳根?”他直接向和自己同车回来的领导笑问道。

  这下子是真的把领导给整不会了,这东西别说吃,这年头不是西南三省的人,可能听都没听说过,他不但知道,居然还喜欢吃?

  那味道连他自己都不怎么习惯,也就是考虑到大多数人吃不惯,食堂的同志才没有安排这个,没想到这位同志还能下得去嘴。

  不过这个要求好解决,折耳根这东西又不是什么稀罕玩意,要是喜欢吃,吃撑都没问题。专家同志要大鱼大肉可能有点出格,要个到处都是的折耳根算啥。

  “没问题,小程,请食堂的同志马上准备一下,这东西食堂绝对有!”开玩笑,在黔山的食堂里别的可能没有,折耳根是绝对有的。

  然后他转过头来:“高组长是我们本地人?还是蜀省的?”

  如果是真的,那可是个好消息。

  高振东摇摇头笑道:“我也不知道我是哪里人,我是西北根据地保育院长大的,只知道我父母是35年初参加的革命。我在京城有个邻居,会做一手川菜,听他提起过。”

  荜路蓝蒌的时代,很多记述是不全的,高振东在档案上也只知道这些。

  自己喜欢吃折耳根这事儿实在是没法说,拉个川菜厨子出来顶缸。

  西北根据地保育院,领导一听就明白了,烈士遗孤!

  而且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的,那最大可能就是从不懂事开始,双亲就为了革命工作离开了他,直到牺牲也再没见过这位高组长一面。

  别说他了,其他同志也是肃然起敬。

  “高组长,谢谢他们的牺牲。”黔山领导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有些沉重,转头催促道:“小程,请食堂的同志快一点!”

  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弥补眼前这位年轻的高组长一丝遗憾一样。

  然后又转过头来:“35年初参加革命,那算时间,正好是在我们这里啊,没准高组长你就是我们黔山人,难怪你能吃折耳根,你这是回家了啊。”

  高振东脑袋里仿佛什么东西震动了一下,他笑了起来,笑得很真诚。

  还别说,这位高组长吃起折耳根来,那是真的没有半点不习惯,看起来忒香。专家组有的同志看他这样,也没忍住夹了一筷子,然后呲牙咧嘴的才吞下去。

  粮食不能浪费,这是最基础的,但是这玩意是真难吃啊!!高组长也是,怎么能吃得惯这玩意。

  “高组长胃口不错啊,年轻就是好,哈哈哈。”黔山的领导和高振东碰了一杯,笑了起来。

  “呵呵,五几年在半岛打花旗佬,补给经常被花旗佬封锁没得吃,只能嚼两口雪充饥。然后就落下这毛病,有得吃胃口就忒好,让领导见笑了,哈哈哈。”高振东乐呵呵的道。

  他总不能说这桌上这几样我十多年没吃过,想得很。

  他说得云淡风轻,一桌子人却是有点吃不动了。

  对于这位高组长,整个专家组其实大部分人都不大清楚,级别不够。

  现在这么一听,不得了!

  同志们心里,那是真的敬佩,不是对高振东,而是对高振东这家人。

  感性一点的女同志,差点就热泪盈眶。

  这一家人都是什么样的啊,从父母到儿子,一个接一个的冲上去,全家人都把自己置身于这条道路上,不惜以自己的鲜血铺就这条路。

  同志们这时候觉得,先不说人家的技术能力,就这经历,来当这个专家组副组长就绰绰有余,技术好不好是一回事,但是思想过不过硬那人家是真没得说。

  所有人的筷子都有点动不起来,高振东扫视了一下全场,自己端起酒杯:“不说这些不说这些,我这人,就好口吃的,好口酒,让同志们见笑了。”

  人吧,不能太完美,总得有点让别人说的地方。

  这可是正宗茅子,不多喝点亏得慌,虽然自己能提得出来,但是总感觉没有实实在在的来得有意思。这年头普通人不大流行喝茅子,而且忒贵,原产的在京城不多见。

  黔山的同志一拍桌子:“吃!喝!高组长,这儿就是你老家,想吃什么想喝什么,别的我们黔山可能没办法,这个绝对没问题。”

  为了不让气氛过于沉重,黔山的同志也是豁出去了。

  而且他说的也是实话,吃就吃点,喝就喝点,这可能是黔山出去的娃。

  大家情绪逐渐平复过来,慢慢的说起了正事。

  “各位专家,这次来,主要的调研方向是什么,可以给我们说一声,方便早做准备,不瞒大家说,黔山难啊,如果不早点说一声,可能你们连人都见不到一个。”

第941章 打主意的人很多

  这年头可没什么饭桌上不谈工作的说法,时间紧着呢,能谈尽量谈,扭扭捏捏也没什么意思。

  “啊?这是为何?”工作组的同志老一点的倒是了解一些,年轻的估计是不大清楚的。

  想来黔山的同志总不至于不配合调研,那这个不先打招呼找不着人就显得有些不合常理起来。

  “同志,情况是这样,我们黔山穷啊,越往基层,情况就越具体。你们要是调研的是厂矿还好,如果是农村,那真是很多家全家人就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要是不提前打招呼裤子被家里人穿走了,有的基层同志恐怕只有光着屁股来见人,那也不合适啊。”

  黔山的同志苦笑着道。

  这个情况高振东是心知肚明的,但是他不好说,好在黔山的同志自己也不避讳,自己就开诚布公的说了出来。

  “啊,原来这样。高组长,您看?”专家组的组长转过头,对高振东道。

  他虽然是组长,但是离京之前,上级有交代,这个事情,要多听高副组长的意见。

  他对此心知肚明,再说了,他自己都上过高振东的课,这个组,是以电子、电力、水利的同志为主的,目的就是考察这几方面,而其中重中之重,是电子,毕竟这是要落地的东西,其他两个主要是配套。

  他自己就是搞电子的,第一副组长也是搞电子的,其中的意味,不言自明。而搞电子的在国内能超过高振东的,他想不出来能有几个人。

  其实这次主要目的是调研资源禀赋,这方面也没什么好作假的,有就是有,没有那是真没有。

  几方面结合,加之刚才看高组长和黔山的同志相谈甚欢,他不介意主动给高组长抬抬轿子。

  “嗯,我觉得没有问题,这方面,黔山的情况的确具体,我们还是要入乡随俗。调查资源禀赋嘛,也不用考虑太复杂的东西。”果然,高振东点头同意,对于他来说,对黔山在这方面的资源禀赋情况其实不调研都大致知道。

  而他来这里,来都来了,目的可不只是国家交代的任务那一点点,他想做一些别的。

  黔山的同志笑着连连点头,感谢专家组的同志,无论如何,这份善意他是收到了。

  看来这位高组长,果然在工作组里位置非常重要,黔山的同志看着在高振东身边不远处虽然并不显眼,但实际上形影不离的几位同志,心里仿佛明白了一点什么。

  这些同志是干嘛的,他非常清楚,毕竟他身边也有。

首节 上一节 607/6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23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