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我们当年为什么整出“下反稳像”这么个东西来,原因倒是不复杂——穷,技术差!
具体的原理说起来很复杂,但是简单说就是上反稳像需要稳定一的东西多,所以结构复杂成本高昂,但有很多好处。
升级方便,容易集成其他观瞄通道,跟踪精度好,这是上反稳像的最大好处。
但是吧,这东西它贵啊,技术也复杂……
下反稳像对炮手不太友好,要跟着瞄准线歪来歪去,集成其他通道困难,在夜间或者使用热像仪的时候“动对动”能力差……
不过垃圾佬说得好,没有垃圾的产品,只有垃圾的价格。
在60年代初,能有个下反稳像指挥仪火控已经是顶级火控,吊打一切不服。
至于夜战,这货可是有热像仪的,不服的来战。
相比别人就算是用,也是效果极差,还有可能被闪光弹一发闪瞎的一代微光夜视仪来说,这东西简直就是降维打击。微光夜视仪的闪瞎有可能是真瞎,直接烧坏的那种。
对于我们来说,最关键的还是要用得起才行,而且这种方式,相对昂贵的稳像系统能放到车体里,避免被7.62、弹片之类小虾米一发带走,换个镜片、反射镜之类的零件,比起换整个稳像系统还是便宜多了。
而且下反稳像有个好处,就算是没电了,这货也能当人工瞄准的瞄准镜用,而上反稳像就不行,得另外整一套辅助瞄准镜备着,成本和复杂度那就更高。
陆军的同志在听过高振东的各种分析之后,也是坚决的选择了下反稳像,下反稳像在现阶段已经足够先进,而且其技术特点也非常适合我们现在的情况——穷!
不得不说,80年代因为经济和技术条件所限,我们科技人员开的脑洞,却是完美契合了高振东现在面临的情况,感谢前辈们的馈赠!
至于缺点嘛,和敌人一对比,没缺点,全靠同行衬托。
放到90年代你说我落后技术我不说啥,但现在,请尊称我为FTFCS(未来坦克火控系统,Future Tank Fire Control System)。
至于便于升级这个事情,其实陆军的同志想得很开,需要升级的时候,我把整个系统全部升级不就行了?甚至到那时候,我把下反直接换上反也有可能嘛。
这就好像几十年后的电脑,搞DIY的会倒腾升级单个零件,但是系统化、组织度高的机构,一般都是整机更换,很少有单独升级部分的。
小国才抠抠搜搜换零件,大国,全都换。
第958章 我们的二代,世界的三代!
“……该套火控系统系统反应速度不高于X秒,白天具备动对动射击能力,夜间具备静对动射击能力及有限的动对动能力……能对白天2500米内、夜间不低于2000米内的典型敌坦克目标发起打击,且命中率满足设计要求……”
这是罗总在汇报中总结二代坦克火控系统时的话,这些话要让老毛子听见,能馋哭,更别说花旗佬那个连双稳都没有的白板M-60,那玩意1000米内命中率能干到50%以下,对动目标就更磕碜。
凡是对坦克真正了解的,都对罗总这段话感到激动不已。
动对动这种能力,别看电视电影上S2的坦克兵们随随便便就能打出动对动命中,实际上那特么都是扯淡的,动对动命中率在S2全靠蒙,还要运气逆天才能打出来,根本就不能作为技战术指标来使用。
想要有稳定的动对动命中率,没有双稳,那只能靠爽文,这么一看,反正都是ShuangWen,也没差。
原本的5DL在5DL-D之前,都是扰动式火控系统,大概就比S2好那么一丢丢,说实话,陆军的同志对这个二代坦克的火控系统甚至有点不适应,这和以前练的东西,差别也太大了。
还好,我们的高总师非常贴心的用下反稳像留了一个手动操炮的备份,这以前训练的一身武艺总算是没有白费。对这个事情,空军有话说了,激动啥激动啥,没看见我们一样要练打火箭弹和扔铁炸弹嘛?
然后……他们就看着手上一大堆白板型5DL开始不顺眼起来……这玩意,好像也太落后了吧?
一位陆军领导把脑袋伸到高振东旁边:“振东同志,这个62式和5DL是不是区别有点太大了?我们训练大纲都不好整,统一不起来啊……”
高振东看了他一眼,笑道:“基本功还是要练的。”
仿佛是知道自己这个吐槽有点太过逆天,陆军的同志也笑了:“嗯,有道理,有道理。”
话虽如此,但是他的眼睛里却一直在闪着什么,应该是在想什么事情。
“……新型坦克装备105毫米滑膛炮,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2000米距离钨合金弹穿甲深度不低于440毫米,镶钨全钢弹穿甲深度不低于320毫米……”
陆军的同志脸上的笑容都快溢出来了,这个穿深看起来好像不太高,但是这是动能弹,坦克手上最难防御的弹种没有之一。
和后来的破甲弹动辄800、1000毫米以上的穿深不同,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穿深在相同的装甲技术背景下很难削减。
5DL那门炮和这们105滑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部分同志知道,这个怪物和高振东密不可分,ESR、身管自紧,这两个技术造就了这门怪物,而这两门技术,就出自高振东的手。
高振东倒是没觉得有什么,这也就是比约翰牛的L7-105线强那么一丢丢而已,但是和我们后来自己改的L7-94相比,还差不少。
不过已经很够用了,别说钨合金弹头的440,就连全钢弹的320毫米,也能吊锤现役的几乎所有坦克,乃至未来十年二十年,扛得住的也不多。
防工委领导转过头,对高振东笑道:“你提议搞的这个全钢弹,大大降低了这门炮的使用门槛啊,陆军的同志得谢谢你。”
主要还是钨合金太贵了,部队的同志一看,这东西好是好,就是不大打得起,而且平时训练用这玩意也太过夸张,本来炮的寿命就不高,再加上弹的费用,这坦克用起来老贵老贵的。
这时他们想起来,二代坦克论证的时候,高振东说过,除了钨合金,全钢弹也能搞一搞,能大大降低成本,于是这个顶部嵌钨合金的全钢弹应运而生,搞出来一试,嘿,效果同样拔群。
部队的同志也是转头看向高振东,一脸的赞赏和感谢。不为了先进而先进,还同时考虑使用成本和综合效果,这是非常优秀的科研风格。
“……炮身寿命在发射普通弹种时,不低于1200发,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不低于420发……”
高振东建议老何他们在内膛镀铬,结合其他技术,大大的提升了炮身寿命,总算是不用那么抠搜着只能枪代炮训练,至少能时不时的打上几发实弹验验成色。
枪代炮,训练时使用弹道合适的枪械替代火炮击发,能起到训练作用,同时节约炮身寿命,这种枪械可能是专门的装在炮膛内的内膛弹道枪,也有可能是更简陋的,比如我们曾经有训练照片看到,在坦克炮管上架了支枪,那枪不是用来杀敌的,就是用来干这事儿的。
但是再怎么练,也总要打几发实弹验一下,而这个炮的寿命,大大的减轻了这种训练对炮身寿命的担忧。
现在陆军最关心的就是打APFSDS的寿命,什么榴弹、破甲弹那些他们不是特别关心,特别是破甲弹,虽然经过61火类似改进,使用新型火药、药型罩等技术的破甲弹,其破甲威力已经达到了600毫米以上,对于现在的坦克来说同样是属于防不住的大爷,但是陆军的同志们在实弹实验中发现一个问题。
破甲弹这玩意,没有APFSDS打得准!
后者的弹道更加笔直低伸、飞行速度更快,而破甲弹在2000米距离上,弹道弯曲程度肉眼可见。
此事在几十年后大毛组织的坦克世界赛上,亦有记录。大毛子用破甲弹打靶,那弹道真是肉眼看见的难看。
如果说榴弹还有支援步兵的必要的话,那破甲弹在部队眼里就是一种“存在弹药”,有是一定得有,但是要说多喜欢,那真没有。
至于碎甲弹这种邪典玩意,部队的同志在复合装甲上试用过之后,彻底摈弃,对复合装甲,这玩意鸟用没有。
实际上在后来,除了约翰牛还在坚持以打击工事为由保留碎甲弹之外,全世界都不再用这东西。对了,这东西是约翰牛发明的,估计这也是他们坚持要用的最大原因——祖宗之法不可变!
“……新型坦克采用了593装甲钢基甲,外覆复合装甲的防护结构,拥有450mm防穿、600mm防破的优异防护性能……”
这个防护性能刚好超出T-64一个档次,这也是搞装甲的关总他们在高振东帮助下,想尽办法提升上来的结果,能在41.5吨下有这效果,与火炮、发动机等部分的成功减重密不可分,关总他们有更多的重量能用来堆装甲。
T-64是防穿400,防破450,至于二代坦克堆这么高的理由,其实很简单——总不能让自己打穿了吧?自己的炮穿甲440,破甲600,那绝不能低于这个数!
更别说如果再低一点,还有61火在虎视眈眈的盯着,压力山大!什么?61火是自己的?而且没有出口?那没事儿了。
老关和老何这对老冤家,憋着劲你追我赶的往上整,最终以老何败北告终——炮的口径、长度、体积都受限,在这方面,老关要比他略微自在一些。
“我要整个大的,整个大的……”老何正好坐在高振东身后,那咬牙切齿、都能听见磨牙声的自言自语,听得高振东都笑了起来。
“……新一代坦克装备了配备红紫外双色传感器的自动灭火抑爆系统,系统动作时间不大于5ms,灭火剂喷射完成时间不大于90ms,且灭火剂对乘员没有明显的后续伤害……”
罗总的这句话,别说其他同志,就连部队的同志都觉得新鲜,上次验收都没注意这事情,光顾着对着弹和甲兴奋去了。
90ms灭火,这意义之大,自然无需多说,虽然不可能抑制所有的殉爆,但是至少能大大降低其概率。
而来自天南海北的验收专家,听到这个甚至比前面的甲弹对抗还来劲,毕竟那些东西离其他同志的工作太远。
“我们居然有这种技术?这也太快了吧?”有的同志觉得简直不敢相信。
“90ms?是不是给我们实验室或者档案室也装一套,这样就不怕火灾了。”有的同志却是想到了自己的工作上去。
还别说,他的想法实际上在后来的机房、档案馆、图书馆等要地,是得到了实际应用的,配备七氟丙烷的自动灭火系统应用非常广泛。
“……同时,新一代坦克充分考虑成员舒适性和连续恶劣环境作战需求,配备了空调背心、集体三防系统等辅助系统,大大提升了装备的连续作战能力……”罗总连这些小东西,都事无巨细的汇报。
高振东在努力,其他同志也没闲着,总算是把集体三防给憋出来了,这比他前世所知的二代坦克的情况可好得太多,那个的三防是靠防毒面具的。
“……坦克装备的热烟雾发生器、烟雾弹抛射器等辅助装备,可在突击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为自身及伴随步兵提供有效的掩护……”
高振东差点想大喊一声,什么特么的二代坦克,这东西放到外面去,就是妥妥的三代坦克!
第959章 王者的巅峰
只可惜这个事情只有他知道,现场的所有同志,任谁也预料不到,现在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辆整整领先世界一代的新式装备。
不过,也不是没有缺点。
有句话虽然偏颇,但是不无道理——贵的东西唯一的缺陷就是贵。
倒过来说也一样,一种找不到什么缺陷的装备,那就必然有一个缺陷——贵!
这个二代坦克的价格,是能让既要又要还要的部队同志看了都直呲牙的那种。
整场验收会,部队的同志喜笑颜开,唯一脸色拉垮的时候,就是听到内部采购价的时候。
这玩意也忒贵了,一辆的价格抵得上5DL至少两辆以上。
虽然心里很清楚,这东西和5DL放对的话,作战效能远超1:2,但是价格贵,数量就上不去。
贵的地方,主要是复合装甲、火控系统,至于发动机倒还好,研发费用是不计入价格的,那发动机和传动机构只要生产稳定了,价格就不算夸张,钢材都是自产的不用进口,这就便宜很多。
想到这里,部队的同志又开始在心里感谢起高振东来,要没有他提供这么些新技术,恐怕这玩意还得贵。
也不能这么说,没有这些技术,这辆坦克贵不起来,因为压根没得用。
这些技术要是想进口,能不能进口得到先不说,那价格绝对直接坐飞机。
其实他们想多了,这里面有不少技术,外面没有,次一级的,老毛子没有,还有的花旗佬没有。
前者如热像仪,后者如那套自动灭火抑爆,再后者如双稳。
60年代初,花旗佬还没全部消化完S2的战争红利,科技存在滞后性,这年头花旗佬拉垮的东西其实也不少。
“这辆坦克,绝对不能随意让人看到!”部队的同志发了狠。
参观?远观都不行!对,一定要留点T34-85之类的东西用来专门给人看,他们心里想着。
验收会除了此起彼伏的惊呼、激动之外,没有任何意外,那一块块靶板,一叠叠记录,一张张签名,无不印证着这辆坦克的先进。
就连高振东自己都为之激动不已,这是陆战之王,而我们,现在是王者的巅峰!
迄今为止,在单一装备里,这辆二代坦克是高振东出手次数最多的,因为它的重要性是最高的。
高振东非常清楚,以当前的技术条件,两个体量相近的接壤大国之间如果冲突,制空权甚至都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此事在大二毛特别军事行动中亦有记载。
现在真正重要的,还是静静的呆在一旁的那辆威武雄壮的大家伙。
只是光有质量还不够,还得有数量。
S2的汉斯佬,用来速推高卢鸡的并不是什么好货,一二三号坦克和S2后期的坦克比,就是一群弱鸡,他们有的“坦克”甚至连炮都不见得有一门。
而S2汉斯佬被大毛子反推的时候,那座蹲满了纸面性能高超的虎豹的“动物园”,也并不能拯救他们。
一天半的会议结束,所有的验收专家都爽快的在鉴定意见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防工委领导拿着鉴定意见书,大声宣布:“现在我宣布,我国新一代62式中型坦克通过鉴定,正式进入装备序列!”
会场上响起了震耳欲聋、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是同志们正式见证着一种具有重大意义的重要主战装备研制成功,而且它还极为先进。
可以说,这在我们的装备史上,还是第一次。
雷电-3也极为先进,但是在这个时代,它的意义和坦克比起来,无疑是两码事。
同志们看着旁边那辆披挂着红花的62式中型坦克,再看看远处它的61步战和61装输两名小弟弟,笑得更加开心。
“此时会场的同志都不知道,他们验收的是一台什么样的装备,这辆坦克一举奠定了我国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的领先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辆被我们谦虚的命名为‘中型坦克’的坦克,才是世界上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主战坦克。当它在我们的自卫作战中,将自己的性能暴露在世人面前的时候,无论东西,都惊呼它为‘怪兽’,只是我们自己,更愿意称呼它为‘猛兽’。”——摘自《装甲兵发展史话.纪念我国装甲兵成立60周年》。
就在当天下午,高振东在准备第二天回程的东西的时候,一名部队的通信员来到他的房间外。
“领导,我们首长和防工委的首长请您去招待所小会议室一趟。”
高振东闻言,放下手里的事情,跟着通信员同志一起走向招待所小会议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