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年代从1977开始 第640节

  所以,他们全集团的很多运营重点依然在百草枯也就是巴拉利身上,这是既定的运营战略。

  结果偏偏出来个突然改革开放要与国际接轨的中国。

  偏偏他们还不了解中国。

  这下子好了。

  在他们眼里贫穷落后且神秘莫测的中国成了变数!

  高效氯氰菊酯的出口项目简单,克拉克做主跟钱进拟定合同就行了。

  百草枯的出口项目可不行,这个意义很重大,因为一签订就是六年合同呢。

  另外合同具体怎么拟定、甚至这个合同要不要签订,其实ICI内部都没有统一意见。

  最终在四月下旬,ICI总裁巴克利安排了手下精英对中国工农业进行了一番探查,然后决定开个最终表决大会。

  会议在帝国化学工业集团总部大楼顶楼会议室进行,这里最隐秘。

  作为世界数得着的超级化工集团,ICI的总部大楼建设的高耸入云、恢宏大气。

  顶楼会议室南向是一排落地大窗,室内地面铺就了吸音效果良好的手工地毯,东西北三面墙壁除了实木大门外没有窗口。

  这样想要探查会议结果,只能派人到南边落地窗大玻璃上出主意,而这是不可能的。

  会议室内部布置简单,内外三圈的胡桃木桌椅,幻灯片投影仪,再就是墙上一面巨大的幕布。

  会议桌主位端坐着集团总裁亨利·巴克利爵士,这位英伦老牌绅士冷峻威严,用指尖无声地叩击着光洁的胡桃木桌面。

  他旁边的是集团研发总监塞西尔·布莱特伍德博士。

  这是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化工科学院的终身教授、名誉院长,在国际化工界名气极大,百草枯就是他带队研究出来的神农药。

  另外围绕长桌而坐的还有管理岗和专业岗的顶流们,比如各大区总监、副总裁,ICI各大实验室、研究所的生物化学家、农药专家、工艺工程师以及亚太区嗅觉最为敏锐的市场策略官。

  会议的主题很明确:

  评估中国此刻是否真正具备了工业化生产百草枯这一高效除草剂的能力。

  会议开始。

  亨利·巴克利这边开门见山的告诉众人,今天这一评估将直接关系到ICI在全球的战略部署。

  尤其是他们即将开启对华合作谈判,今天的评估更是将直接决定战略基调是遏制封锁还是主动示好、联合竞争。

  然后他看向研发总监:“博士,你先来发表高见吗?”

  塞西尔博士站起身,平静的说道:

  “尊敬的总裁先生,基于我目前所掌握的所有公开及非公开的技术情报,我个人观点是,中国目前并不具备独立完成百草枯完整工业化生产链条的技术、设备基础和管理能力。”

  “也就是说,他们顶多已经掌握了实验室生产百草枯的能力,实际上并不具备工业化生产能力。”

  亚太区总监克拉克抬手示意。

  巴克利点头。

  克拉克礼貌的问:“塞西尔,我想你先说说理由更好。”

  塞西尔打了个响指指了指投影仪,负责会议记录的秘书立马打开了机器,几张大概的工业流程图纸打在洁白的幕布上。

  他的声音平缓、腔调淡漠,说话跟机器人似的没什么感情: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是,百草枯,尤其是达到ICI技术标准和产能规模的产品,并非随意可以复制的‘小玩意儿’。”

  他的激光笔光点在关键的核心反应釜和提纯装置上跳跃:

  “这里是部分非核心生产流程图,而要完成它们的生产已经殊为不易。”

  “吡啶碱化与高温甲基化串联,金属钠作为核心还原剂……工艺温度窗口极其狭窄,对压力、物料的精确比例、催化剂的活性稳定性,要求苛刻到近乎残酷。”

  “我们都知道在反应过程中,任何环节的微小波动,轻则收率锐减、成本失控,重则是难以预料的安全事故。”

  投影画面迅速切过。

  “再看关键设备。”

  “持续稳定的高温中压反应系统、抗强腐蚀材质、密闭高效的纯化结晶单元……”

  “每一套核心装置的价格,都足以让一个中小型国家的决策者思虑再三,而这还仅仅是硬件门槛。”

  塞西尔的目光锐利地扫过在座的专家们:“连续稳定生产工艺的秘密配方控制、长达千小时的反应流程节点安全连锁逻辑……”

  “这些沉淀了ICI三十年心血的技术结晶,才是我们赖以控制市场的真正砝码。”

  “而接收这些‘软件’,需要的是完整的知识体系、成熟的工程团队和一丝不苟的现代化管理体系。”

  他放下激光笔,声音里多少有些傲然:“我认为中国人的化工工业体系非常薄弱,尤其是在高端专用化学品领域,与西方存在巨大的代差。”

  “他们的所谓‘百草枯’,要么是实验室级别的微量制备,意义极其有限;要么,就是……”

  后面的‘要么’他没有说出来。

  结果有人愣头愣脑的问:“就是什么?怎么不说了?”

  好些人无语,纷纷扭头看向说话人。

  就是什么?

  这都想不到吗?

  就是有人背叛了ICI!就是有商业间谍出现了!就是ICI的绝密资料透露出去了!

  然后大家伙一看。

  原来发问的是巴克利总裁的好大儿小巴克利,这样大家就明白了。

  没毛病。

  眼看小巴克利还要问,老总裁怒视他一眼,然后淡淡地说:“继续,还有人要说话吗?”

  有人举起手。

  总裁助理对巴克利低声介绍:“这是马来西亚橡胶研究所所长、对亚洲工业基础有着深厚了解的化学专家托马斯·埃德加。”

  巴克利点点头:“埃德加先生,请直说吧。”

  埃德加起身说道:“塞西尔博士描绘的技术门槛高墙,毋庸置疑。”

  “但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当他们在物质匮乏与技术更薄弱的罗布泊,在世人几乎无人看好的情况下,点燃那枚震惊世界的原子弹火球时。”

  “当他们的科学家以算盘和人脑对抗电子计算机,将‘东方红’送入太空轨道时。”

  “当他们的工程师在同样缺乏一切‘成熟的工程团队’和‘现代化管理体系’的条件下,造出能在幽深海底潜行的核动力船只时。”

  “还有他们的东风战略飞弹、自主研发的万吨巨轮、长江大桥、首都地铁等工程,这些东西又该划归到哪一类‘代差’的沟壑之中?”

  “这些与化工科学有关吗?”另有人质疑道。

  埃德加却转移开了话题,说道:“先生们,这次我能来参会,是得知该议题后多次向总公司申请后获得的机会。”

  总裁助理点点头。

  是他做主安排埃德加参会的。

  其他人对此没话说。

  虽然名头上带‘助理’,谁要是真把人家当个秘书助理之类的那就是纯傻子。

  总裁助理职级很高,克拉克这种职级想去给人家敬杯酒最好把杯子口贴着人家杯子底。

  此时总裁助理可以随便开口,他对巴克利低声解释:“我批准的,埃德加所长强烈要求参会。”

  “他虽然在马来西亚,却非常关注那个东方大国的情况,根据克拉克总监的介绍,他可能是集团中高层里最了解东方大国的人。”

  巴克利脸上露出来一丝感兴趣的姿态:“继续说。”

  埃德加表情变得凝重起来,说道:“尊敬的巴克利爵士,各位先生各位女士,请大家务必别小瞧这个在英伦没有什么话题性的国家。”

  “这个国家有十亿人口……”

  “巴拉特的人口也不少。”有人忍不住反驳他,“我们或许不了解中国,但很清楚巴拉特。”

  “那是个他妈的、该死的粪坑!”

  巴克利皱眉看向发言者。

  打断别人的话很不礼貌。

  他身边的总裁助理低声介绍:“他之前是我们东巴拉特分公司的总经理。”

  “我知道,但是他怎么这么没礼貌?”巴克利不高兴。

  总裁助理用更低的声音解释:“他有一次带情人野炊,结果车子坏了,他们下车步行找最近的村庄求援,结果被村庄里的巴拉特贱民给、给轮了。”

  巴克利明白了这人对巴拉特这个国家的厌恶。

  他有些同情的说:“幸好他带的是情人而不是妻子或者女儿。”

  总裁助理的声音低不可闻:“不,爵士,被轮的不仅仅是他的情人。”

  巴克利猛然扭头看向他。

  总裁助理默默的点点头:“是的,是您猜测的那样。”

  巴克利夹了夹屁股,对埃德加说:“请继续你的发言。”

  埃德加恳切的说道:“在座大多数人以为中国还是那个人民脑袋后梳着一条猪尾巴一样辫子的国家,不,完全不是。”

  “他们已经研究出了超级计算机,五年前他们就可以把几千兆的汉字字形信息压缩后存进了只有几兆内存的计算机里。”

  “四年前他们已经拉出了石英光纤,开启了光纤数字化通信时代!”

  “如果你们认为这与化工制药无关?那他们在几乎二十年前发明了人工胰岛素、几年前就独自完成了维生素C两步发酵新工艺的研发呢?”

  他环视四周,看到不少专家脸上露出了深思的表情,甚至有人微微点头。

  这样他松了口气,说道:“诸位请一定要清楚,我们如今评估的是一个能在极端封锁中独立完成核武和太空计划的国家,这种国家他们的工业潜力与爆发力是恐怖的。”

  “你们可能不清楚,他们跟我们熟悉的粪坑巴拉特完全不一样,他们拥有最顶级的基础学科人才储备,以及一种极其独特、难以用西方标准衡量的举国体制力量。”

  “这种体制力量非常可怕,据我所知早在十年前的1971年,他们国家就出台了一项《国家化工科学技术第四个五年计划赶超规划草案》。”

  “我至今牢记这份规划的提议,他们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突破重点,攻克难关,迅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拿出产品,满足工业和农业的需要。”

  “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排除他们以我们ICI的王牌产品作为目标进行突破的可能!”

  克拉克也举手了。

  得到许可他站起来说:“我赞同埃德加先生的话,诚然,百草枯不是原子弹,它需要精密化工设备支持。”

  “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无法从无到有地摸索、创造甚至绕开我们的某些技术壁垒。”

  “原子弹的引爆机制,难道不比吡啶的甲基化更复杂莫测吗?低估这样一个对手的技术整合与突破能力,将是极其危险的战略盲点!”

  他必须得证明中国牛逼。

  否则就显得他太傻逼了。

  塞西尔在ICI技术领域拥有一锤定音的分量,可是一连两人反驳了他,这仿佛在平静的水潭投入巨石,激起强烈的涟漪。

  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从沉闷转向激烈交锋。

  几位来自德美两国的工程师立刻加入辩论,核心聚焦于尖端军工科技这种点状突破,与大规模商业化工产能这样的面状复制之间究竟有多大鸿沟。

首节 上一节 640/70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