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时,会场的气氛变得更加肃穆。
郑国栋走到主席台中央,发表了题为《发扬抗灾精神,夺取抗旱斗争新胜利》的动员讲话。、
他没有回避旱情的严峻性,详细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然后话锋一转,声音洪亮而充满力量:
“……同志们!”
“虫灾的硝烟刚刚散去,旱魔的阴影又已笼罩!”
“但是!我们海滨的干部和人民,是吓不倒、压不垮的!”
“今天这个大会,既是表彰会,总结我们战胜虫灾的成功经验;更是誓师会,吹响我们向旱灾发起总攻的冲锋号!”
他用力地挥动手臂:
“我代表各单位各机关干部正式宣布:从即日起,全市进入抗旱救灾紧急状态!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抗旱救灾这个中心任务展开!一切资源都要优先保障抗旱救灾的需要!”
“我们要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的精神,把抗击虫灾时那股子‘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拿出来,用到抗旱斗争中去!”
他接着宣布了市抗旱救灾工作指挥部的正式成立及核心成员名单,当念到“副指挥:钱进”时,台下不少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钱进现在风头太足了。
连这些基层干部都看出来了。
这是有一颗新星在升起,而且升的飞快!
指挥部人员名单公布,作为总指挥的韩兆新进行发言,语气很重,一句话就是一个感叹句:
“指挥部就是全市抗旱的作战司令部!各级各部门必须无条件服从指挥部的统一调度!”
“水利、农业部门要冲在一线;供销、物资部门要保障供给;交通、公安部门要畅通运输、维持秩序;各公社、大队要组织好群众,积极开展生产自救!”
“全市上下,党政军民学,要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韩兆新最后的声音如同洪钟大吕,响彻整个礼堂:
“同志们!海滨市正式向旱灾宣战了!这是一场关乎全市人民口粮、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硬仗!”
“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依靠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发扬伟大的抗灾精神,我们一定能够战胜旱魔,夺取抗旱救灾斗争的最后胜利!”
“最后我要说,战天斗地,人定胜天!”
“战天斗地,人定胜天!”台下数千名干部和劳模代表,群情激昂,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呼应声。
第317章 全民抗旱,全城开动
国家机器开动了。
海滨市如此大张旗鼓的抗旱救灾还有个原因,国家层级组织专家进行了论述,结合来自海外的信息,最终认为南北方今年都会遭遇较大天灾。
南方防洪,北方抗旱。
这是大旗。
有了大旗的指挥,很多政策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执行了。
海滨地区是最先进行旱情告警的地区,所以在这方面干的也好,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都开始加入抗旱工作。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今年天气格外残忍,刚进入五月中旬,天上那轮白炽的太阳就开始散发六月中旬的热量。
钱进跟随指挥部下乡去查看情况,旱情初现端倪。
往年该是绿浪翻滚的田野,此刻绿色不多,黄色不少。
黄是枯黄的黄。
蔫头耷脑的麦子长势很不好,叶片打着卷儿,边缘焦枯,风一吹,簌簌作响。
韩兆新领着钱进下去掐了几个麦穗一看,小小的麦穗干瘪瘪的,一看就知道发育不好。
有农民看到他们下入自家麦地,扛着铁锨喊着叫着冲过来:“干啥呢!干啥呢!”
随行的秘书急忙解释:“老同志,我们是市里抗旱指挥部的同志,我们来查看咱农村的旱情。”
老汉一看钱进一行人的打扮,再看不远处的吉普车,赶紧把铁锨扔进了地里去。
他儿子愁眉苦脸的解释:“对不住,各位领导,我们还以为你们是在糟践这地里的麦子呢。”
“别怪俺爹着急,这农民谁不着急?本来眼瞅着快要收麦子了,可是你们瞅瞅,现在就这麦子的情况,咋收?”
韩兆新算算时间:“距离收麦子还有一个月了?咱们这边临海还不太缺水,就是这个情况,你们说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得是啥情况?”
“那边收麦子可是更早啊。”有老干部沉甸甸的说道。
年轻的农民听到他们的话着急的说:“咱这里怎么不缺水?领导你们去瞅瞅俺大队的水塘河沟吧,都干了!要不然这麦子能长这个逼样吗?”
一行人跟随农民领导去大队周围转了转。
本该泛着粼粼波光的水塘、小河沟,只剩下一片片浑浊的河床底泥,可以预料,如果再不下雨或者再不能引水到来,河床就要从浑浊变成干枯乃至龟裂了!
正午的空气滚烫,每一次呼吸都灼着肺管子。
得知市里领导来了,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干部也来了,指挥部的领导们与他们交谈,能听出一股子恐慌感。
大队干部要求指挥部允许他们往小河沟里引水:“俺南边有一条清水河,那河里水不少,可那边大李庄小李庄拦着不叫俺大队引水啊……”
涉及到生产大队引水这种工程性工作,领导们不能一拍屁股就表决,他们不了解当地水情。
于是韩兆新先安慰干部们不要着急,同时承诺回去就责令有关领导来视察并酌情往周边生产队乃至公社引水。
得到领导的承诺,社员们算是松了半口气。
钱进没有参与讨论,他蹲在地头凝视土地,然后抓一把干土在手里,闻不见尘土味,能闻见绝望味。
回到市里,指挥部开会。
韩兆新有些着急了:
“形势比预想的还要糟,我看了基层的统计,现在还是五月份,就有生产大队出现了人畜饮水告急的情况,要是进入六月七月八月会是什么情况?”
秘书补充说:“今天刚接到的汇报,青西公社红星红大队那边,几个孤寡老人要到五里外其他大队挑水吃了!”
“还有个叫马山子的生产队,三百多口子人,只靠村口一口快见底的老井吃水……”
他把汇报报告分发给众人,钱进一看上面那密密麻麻的情况。
头皮发麻。
领导这个位置不好坐的!
韩兆新说道:
“现在大家应该能直观意识到了,旱情现在是压在我们每一个人肩上的山,处理不好它,它能压倒我们农村地区。”
“现在不再是动员大会或者某个会议上的号召了,我就下命令了,各单位、各部门,现在都要无条件服从指挥部统一调度进行抗旱工作。”
“任何工作,都必须给抗旱让路!这不是喊口号,是军令状!”
“军令状”三个字,如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
还好。
现在这年头虽然改革开放、开始讲究个人的力量,但集体依然是社会最主流团体。
市府下达死命令,整个市民集体都要开始执行。
抗旱工作成了一张无所不在的网,它在哗然中壮大、悄然中延伸,伸展到了各单位各工厂乃至各家各户,包括钱家。
晚饭时间,一群孩童疯玩以后跑回来准备往浴室钻:“大伯娘,把浴缸放满水啊……”
马红霞没好气的吼道:“从今天开始浴缸停用了,要节省用水,你们想玩水去海边。”
钱夕赶紧说:“都消停的啊,以后不准那么闹腾那么洗澡了,每天顶多可以冲个凉,冲凉的水还得收集起来去浇花。”
“另外没大人带着不准去海边,昨天我听我同事说,海水浴场淹死了两个上小学的孩子……”
马红霞闻言觉得有道理,让孩子们去浴缸里站着,冲洗之后把水又给舀了出来,准备拿去浇花浇菜。
钱进给她在楼顶放了一批泡沫箱、铁皮箱之类的东西,放上土后种了蔬菜。
饭菜上桌,格外简单。
以前是两道肉菜配四五道蔬菜然后还有个汤,慢慢的菜量开始减少。
今晚饭桌上加上了咸菜。
钱进笑着调侃,说迟早有一天桌子上只剩下一盘咸菜。
但这咸菜很好吃。
毕竟是他从商城买出来的东西,他用供销社来路进行解释,一行人吃的开开心心。
钱程有些疲惫,一边扒拉着碗里稀疏的菜叶,一边说话:“老四、媳妇,下个礼拜我应该就不在家吃饭了。”
“单位下了动员令,各科室组织志愿支援小队,轮流去近郊的刘家庄大队挑水运水,下班过去,晚上住那边。”
“我们科里城里人多,老同志多,我报名参加第一组进行支援,一去一个礼拜。”
钱进点头:“好,大哥,在单位里这是好事,你放心的去,咱家里有大嫂坐镇呢。”
马红霞帮自家男人整了整衣领,有些心疼:“近郊的地方还缺水啊?有那么缺水吗?”
钱夕解释说:“那地方我知道,缺水是不怎么缺,但老弱多点儿,壮劳力太少了。”
“对,以前他们喝水是用自来水,现在自来水厂把郊区线已经停了。”钱程补充,“特殊时期,大家先挑水吃,壮劳力不够的地方,城里的工厂单位组织积极分子去帮忙。”
马红霞嘴唇翕动了几下,最终还是没说出反对的话,只长长地叹了口气:
“唉,这该死的老天爷,孩子他爹你下去可得当心点,挑担子别硬逞强,你那腰……”
“没事,放心,我心里有数。”钱程打断妻子的话,声音放柔了些,“挑水的都是精壮小伙和我这样的好劳力,活儿分着干,不累。”
马红霞便说:“那行,你忙你那边,就像四兄弟说的那样,家里你不用担心。”
“我这边还有建国妈她们帮忙呢……”
钱夕放下手里的碗乐了:“大嫂,你指望不上我了,我大哥那里忙?我这边也不轻省。”
“昨天我们单位的的李书记找我谈过了,市里想组织一支‘抗旱知青助农大队’,男同志下乡干活,女同志前方宣传、后勤支援。”
“你也知道,我现在认识不少还闲在家的待业知青姐妹,李书记的意思,让我出面帮着把她们组织起来,宣传男同志下乡支援,也给下乡的男同志们提供后勤支援。”
马红霞呆了:“啊?你也去啊?”
“我觉得晓红也得去。”钱夕看向钱烈的妻子赵晓红。
赵晓红:“啊?我?”
她自从回城一直没工作,但她不是闲着。
钱进得知她在公社当过会计后,就找了师傅带她,也给她从商城买了好些财会书籍让她学习。
钱进以后肯定要搞企业。
他其实不喜欢把自己七大姑八大姨往企业里安插,以后也不准备这么干。
可财会工作不一样。
如果赵晓红有天赋,他希望这方面由自己人负责,起码初期企业架构不那么严谨齐全的时候,才会让自己人掌控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