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新的城市,被正式命名为「先驱号」。
见到联盟内部居民的学习氛围如此浓厚,当天,位于「格物号」的奇点联盟学院也趁热打铁,正式宣布对外开放入学。
原本找不到事干的居民,又发现了新大陆,大量涌入学院号。
学习,这件在旧世界对大多数人来说颇为痛苦的事情。
在如今的「奇点联盟」,大家却完全没有这种感觉。
因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所带来的智力上的快感与成就感,简直令人上瘾!
在递归上岗的第二天。
「格物号」宣布,本期招生名额已满,正式停止招生。
学院内的总学生人数,已经达到了一万七千人。
其中,非「奇点联盟」的居民,大概占了几百人,这些人来自「奇点联盟」繁荣圈的会员移动城市。
这些人的身份,非富即贵,要么是城市高层,要么是城主子嗣,甚至还有城主本人。
但无人敢把自己“高贵”的身份拿出来显摆,在「格物号」,他们就是一个老老实实的学生。
当然,这些人也都接受过“开智”,因为入学的硬性要求,就是必须开智。
这项规定,其实是为学生好。
一个未经开智的普通人要是直接进入这种学习环境,周围同学那种恐怖的学习进度,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可能会让他彻底怀疑人生。
他也根本不可能跟得上任何一门课程。
目前的「奇点学院」,学制只有“学前”与“学士”两个阶段。
所有入学学生,都得从“学前班”读起。
学前班的知识都很基础,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这是四大主要科目,除此之外还有历史、生物、思政、体育、计算机五门副科。
由于整个学院一共只有101位学前班老师,而学前班的学生却接近两万之众。
所以,「奇点学院」统一采用了“大课”加“自学”的混合制度,一个班的人数,高达两百人。
当然了,学生也可以选择不来上大课。
只要你个人自学的进度能够跟得上,并且能顺利通过每周举行的学期考核即可。
而且经过开学后几天时间的观察,选择以自学为主的学生,居然不在少数!
只不过这样一来,也产生了一个问题。
这些老师一般都有自己的研究项目在身上,上完课就急匆匆离开了,根本没空给学生开小灶。
万一学生有问题怎么办?
当姜知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现学生们自己找到了办法。
——自发组建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与研究。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大家坐在一起讨论一下,就可能迸发出更多全新的想法。
许多学习上的困惑与难题,在这样热烈的思维碰撞之中,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当然,姜知序自己也有安排。
比如让递归承担一部分解答问题的职责。
这个方法很好用!
最终,“大课引导+个人自学+小组讨论+AI答疑”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学生们的学习进度堪称一日千里!
是递归上岗的第四天。
此时的它已经深度接入了「联盟科学院」的每一个研究项目与研究小组的数据库,彻底打通了过去各个项目组之间存在的信息壁垒。
它能在第一时间,收集到每一项研究的最新进展与技术突破。
并且将所有看似无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横向串联,然后分配出全新的、更具前景的交叉研究任务。
于是,「奇点联盟」的科技树,忽然之间就出现了链式爆发一般的突破性进展。
其中最重要的突破,便是第一代三进制计算机的设计蓝图。
递归发现,神经科学研究院的一个研究组,通过逆向研究“神经感应芯片”这种系统材料,成功培养出了一种具备“静息”、“激活”、“不应期”三种稳定状态的“类神经元生物单元”。
递归又发现,生物工程院那边还有一个积压许久的科研成果,名为《生物单元的定向电激励及其状态跃迁研究》。
于是递归AI立刻将这两个科研成果进行了整合,并且迅速组织了一个由多所科学院专家构成的联合项目组。
在它的协调下,项目组成功地让那种“类神经元生物单元”,实现了稳定可控的三态切换!
“生物三进制逻辑门”原型就此诞生。
但这还没有结束。
材料科学院那边,以“活性生物质”为基础,融合了“碳纳米管”技术,研发出了一种半有机半导体的特殊材料。
递归AI判断,这种新材料非常适合当作承载生物逻辑门的基板。
因为它不仅能为“类神经元生物单元”提供一个极其稳定的“培养环境”,还能与外部的二进制电子信号,进行超高速的交互。
于是,在递归的统筹下。
神经科学院、生物工程院、计算机科学院、材料工程院进行了全面合作与项目合并。
他们基于「环日文明」留下的三进制计算机理论,成功设计出了第一代高度具备「奇点联盟」特色的三进制处理器架构。
项目代号,被命名为“伏羲”。
递归上岗的第二十天。
第一块“伏羲”中央处理器,在万众期待之中,在实验室诞生。
它的结构极为独特,由“晶片”与“类神经元”两部分构成。
其中,晶片部分充当着维生系统与外部数据接口,使用了对如今「奇点联盟」来说最先进但并不成熟的90纳米工艺进行制造。
它负责将外部传入的“0”与“1”二进制电信号,转化为能够“激励”生物单元产生反应的微弱生物电流。
同时也负责将生物单元运算出的三进制结果,转译成标准的二进制信号进行输出。
真正的“大脑皮层”,在类神经元部分,这里有三百万个“类神经元生物单元”被培养并集成在一起,负责核心的三进制逻辑运算。
这块儿“伏羲”CPU,其理论运算速度,已经追平了旧世界AMD-Ryzen-9-9950X这款顶尖消费级CPU的水平!
第176章 核弹解除,寻宝潮
如此庞大复杂的一个尖端科技项目,从立项到原型机诞生,仅仅花费了二十天的时间。
就连姜知序乍一听见,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对此伏羲项目总工程师说:
“统帅,按理来说,这种级别的交叉学科项目的研发工期,确实应该以‘年’为基本单位来计算。
“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在过去这二十天里,我们项目组全程所有的实验都进行得异常顺利!
“所有天马行空般的设想,几乎都是一次性验证通过,我们没有遇到任何事实性的技术困难或者理论阻碍。
“这种感觉……我无法给您形容,反正您要是感觉不合逻辑,就当是文明游戏的问题好了!”
那姜知序还能说什么呢?
不合逻辑的东西,都是文明游戏的锅!
而且,经历了这种“链式突破”的,并不仅仅是三进制计算机这一个领域。
联盟科学院的其他各个学科,全都在这段时间里,出现了程度不一的重大突破!
「奇点联盟」正在重建的科技树,正在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从接近原始人的水平,一路狂飙。
轻松跳过旧世界的一战、二战水平,迅速抵达了旧世界的现代科技水准。
尤其在计算机这门科目上,甚至已经远远超越了旧世界的巅峰!
毫不客气地说,再给「奇点联盟」两个月的时间,让他们把这些突破全部消化掉,并且转化为成熟的应用成果。
到那个时候,即使完全抛弃文明游戏提供的黑科技,「奇点联盟」照样能凭借自身的力量,吊打绝大多数的二级移动城市!
在这些好消息之外,姜知序也接到了一个研究人员们普遍反馈上来的问题。
那就是,他们所经历的那种,科研上“如有神助”一般的状态,正在以一种可以感知的速度迅速消退。
虽然与旧世界相比,经过开智、智力获得大幅度提升的他们,如今的研究进度依旧是不可思议地快。
但经历过那种极致的巅峰体验之后,由奢入俭难,大家还是很怀恋那个灵感泉涌的状态。
对此,姜知序独自一人站在舷窗前。
他静静地看着远方那条巍峨的中央山脉,许久之后,他轻轻叹了口气,用一种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说:
“天凉了,天网也该灭了。”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在过去这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明面上,那些负责搜寻核弹的工程队与志愿军,在山脉外围干得热火朝天,制造出了巨大的声势。
实际上,一支由地球人精英与泰拉人战士共同组成的特种部队,正在目标点附近,小心翼翼地搜寻着天网深埋于地下的通信光缆。
那附近巡逻的机器人很多。
但是,通信光缆的铺设线路非常长,天网不可能无限地派遣机器人,去守住每一寸光缆。
因为它也害怕,一旦闹出的动静太大了,会被「奇点联盟」察觉到异常。
它们当然不知道「奇点联盟」早就发现了。
这给「奇点联盟」的搜寻计划,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之所以拖这么久,是要做好准备,在同一时间切断二十条通信光缆——是的,不是十条,是二十条,天网为每颗核弹做了双倍线路冗余。
这自然是相当有难度的,因为天网的通信光缆通常埋在一百五十米的地下。
好在经过二十天的探测与搜寻,特种部队已经找到了所有线路埋设最浅薄的地段,并悄无声息地打入了钻地弹。
——这种名为“地龙”的钻地弹是泰拉人的特产。
一旦启动,它能直接贯穿到一百米左右的泥土层,即使是薄一点的岩层,它也能轻松打穿。
只是它只有小臂长,有效爆炸范围很小,需要极其精确的计算才行。
当姜知序得知这件事后,疑惑地问:“为什么要计算?把那片地全部打入钻地弹、饱和式打击不就行了?”
泰拉人:“???这种钻地弹很贵的……”
一天后,几千个泰拉人、背着拢共几万支钻地弹,笑逐颜开地钻进山林。
这辈子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在「超距通讯平台」的实时无延迟无干扰通讯下,一道“起爆”指令瞬间传达至每个爆破小组。
即使“地龙”钻地弹的爆炸范围很小,但几万枚同时钻入地下的爆炸,还是让天网第一时间察觉到了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