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陈默赢来的钱就被她输个精光。
“我今天就不信了!”
李尖尖大手一挥,拿出了自己的私房钱,
挽了挽袖子,做了好大一个架势想要翻本。
陈默笑而不语,
李尖尖,凭你那技术,
多少钱都不够你输的!
不过陈默也只是想想,并没有说出来。
只要李尖尖开心,输点钱能算什么?
另外一桌上,
李海潮想要上洗手间,让陈默去帮他打一会儿。
这一桌上都是些长辈,陈默开启了完全放水模式,
甚至连自摸都打了出去,
凌和平,贺兰和辛任杰都赢了个盆满钵满。
不过他是掏的自己身上的钱,
没动李海潮留下的钱。
等到李海潮回来后,陈默直接让了位置。
这边李尖尖很快也把自己的私房钱输光了,
无奈之下找陈默求助,
陈默就陪着她打了两把,跟她讲解了一下打麻将的要领。
有了老师的指点,李尖尖很快的掌握了技术,
至少,不会乱出牌了。
陈默走之前给她留下好多本钱,帮助她翻身,
然后自己就去找外婆说说话,陪表弟表妹们玩耍了。
牌局持续到凌晨,
到最后 ,这场牌局除了陈默输了钱,其他人都赢了钱,
可谓是皆大欢喜。
……
第二天,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
腊月二十七已经离过年很近了,
这天有将家里的家禽宰杀,为过年准备肉食的说法。
过年是喜庆的日子,在这天大家都要避免不吉利的事情,像动刀杀鸡这样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所以为了避免那一天动刀杀生,过年要吃的肉类得提前准备。
这就有了“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的说法。
除了要杀鸡宰鸭,还要去购买年货,
像过年要用的鞭炮、春联等庆祝的东西,
还有香烛、烧纸等祭祀用的东西,
东西很琐碎,不是一次性就能买齐的。
所以今天,
陈默让陈陆把二姨二姨父带来的鸡鸭宰了,
他们一大家子呢又再一次出门去“赶大集。”.
第339章
今天人更多,分成了两波人。
李海潮和凌和平负责照顾大人们,陈默四兄妹则负责照顾三个表弟表妹。
他们是第一次来帝京,好奇得很,
也正好陪他们到处逛一逛。
有了三个小朋友,逛街的气氛更活泼了,
李尖尖顿时成了个娃娃头,别提有多开心了。
因为壹号别墅处于帝京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区域,
所以陈默只买了一些小型烟花,仙女棒什么的在自家院子里放。
回到家,陈陆已经炖好了鸡汤,
热气腾腾,香味扑鼻。
外面冰天雪地北风呼呼,
一推门,就是各种香味儿和着热气扑面而来,
还有满屋子的笑语喧阗,屋外的鞭炮齐鸣。
年,就这样带着形、声、色、香、味,定格在记忆中。
……
吃过晚饭,陈默去了华视电视台参加春晚最后一次的联排,
他的节目早已经内定了,不会有被毙的风险,
所以陈默心情还是很轻松的。
掐着点参加完自己的节目的彩排后,也没多做停留,就径直回了家。
值得一提的是,哈闻导演看了内部人员传阅的陈默在默想集团年会上的表演,
那个舞美效果让她都拍手叫绝,
于是,她让陈默也把他这个节目的舞美复刻在春晚的舞台上,
虽然之前已经用过,春晚上再用会有些跟风的意义,
不过默想集团的年会晚会目前还没有公开视频,
就连天王天后的世纪合唱视频都还握在各家媒体的手里。
因为默想集团打过招呼,年会内容至少要等到大年初一才能发布,
所以,对于普通大众而言,
春晚上陈默节目的舞美效果会是第一次亮相,
陈默则表示无所谓,
直接派出了当时的舞台总监胡子轩去和哈闻导演商议,重新布置。
……
第二天,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在这天,龙城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 ¨箩”,
北河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
南河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
只有帝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
经过了“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过年要吃的肉类就已经准备好了,
到了二十八,就要准备过年吃的面食了。
因为在以前大家没有发酵粉这么便利的发酵工具,所以做面食得提前准备。
普通的和面制作的面食放不了几天,经过发酵的面食却可以放的时间长一些,
所以从二十八开始准备面食,可以吃到正月初五,
这也是为什么说初一到初五期间不动火蒸馒头的原因,
不是不允许,是不需要。
也有一种说法是,从初一开始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和炒菜,
所以老帝京人习惯在大年二十八、二十九这两天做主食。
由于春节期间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
而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炸与炸谐音、烙与落谐音,均属不吉利,
所以老帝京人在年前都要蒸出够全家吃上一个星期左右的馒头,
这叫隔年吃。
如今,外面卖的馒头花样繁多且价格不贵,
所以平日自己发面蒸馍的人越来越少。
但是,每到年关,很多人还是会按照老辈传下来的习惯,
在腊月二十八这天发面,准备第二天蒸馒头。
前两年这事儿都是李海潮做,
不过今年孩子们不允许他再揉面,所以这事儿交代给了陈陆代劳,
而他们则是进行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以外的另一项活动——“` 々贴花花”,
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钱得好)贴窗花。
窗花和年画之前已经贴了,现在就只剩下贴春联了。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
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
在古代,人们在大门两边的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两位神仙的名字,来保佑家宅平安,
这种习俗逐渐演变成了贴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