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血色浪漫:我成矮矬穷李奎勇 第74节

  但上山下乡插队当知青的这一批人,却又是那么的与众不同,绝对能在这历史的长河当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它独特的魅力和记忆!

第107章 秦岭!

  火车一路向西南方向疾驰,这一批次的下乡知青虽说都是去陕北插队落户,但这么些人不可能在同个地方,去之前其实已经都分配好了。

  像李奎勇、钟跃民、郑桐几个,是给分配到位于榆林市下辖的一个县城下的公社,先前在地图上找了找,好像是处在靖边县和绥德县中间,具体在哪还不清楚。

  眼下从京城去陕北,火车只有到西安的,所以呢只能先去西安,两地两距近一千公里,眼下的火车速度,怎么着得三四天,也没个卧铺,就这么坐着干熬,一路从保定、石家庄、邯郸……

  就这么熬了三天三夜,终于是到了西安站,这还没完,‘万里长征’也才刚走完第一步,下了车又转车北上,坐往去铜川的火车,到了铜川转坐长途汽车,继续北上,经过延安,再到靖边县城,这是一个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的一个小县城,到县城又是花了一天时间。

  到了地儿,在县知青办办理了相关手续,在食堂里吃了顿免费的午饭,人员分配完,还要继续赶路,也就是旅程的最后一站,下乡插队的村落。

  钟跃民和郑桐分配到石川村,离县城不算远,几十里山路,走路一两个小时就能到。

  离别之时,钟跃民挺失落道:

  “奎勇,咱得分开了,还想着咱能在一块呢。”

  李奎勇拍了拍人肩膀,道:

  “没事,我刚问了个当地老乡,我去的红卫公社白店村,听说跟你们石川村挨得很近,到时在那边安顿好了,我和李子元会过来找你们的。”

  挺巧的,在这边还遇到了熟人,之前在京城什刹海滑冰有过较量的那位哥们,人也在火车上,这一路上都没碰着,是刚人员分配时才知道的。

  郑桐这时凑上来,眼神却飘向前头不远处那坐毛驴板车的人影,贱嗖嗖道:

  “哎,勇哥,你这运气也太好了,就是下乡插个队,这妞也不少,我给你们数了数,

  你们十个人,好家伙,三男七女,这妥妥的‘富足’日子,再瞧瞧我们,七男三女,典型的狼多肉少,唉……我都想跟领导谈谈,看看能不能加入到你们白店村,这‘阴盛阳衰’的局面,怎么着能改善改善。”

  李奎勇笑骂,郑桐这家伙这点挺好,不管到哪里,心态一直不错,能苦中作乐,坐了四天四夜火车、汽车,别人都蔫吧了,你倒好,

  还不忘拍婆子!

  道:

  “咱是来干活的,不是来拍婆子旅游的,女人多有什么好处?到时我看这挑水、劈柴的活,都得男的干,这不增加额外的工作量嘛。”

  郑桐撇嘴,“这算什么,要是能有个女的在边上给你唠唠嗑,谈情说爱的,别说挑水,就是吃屎,哥们也愿意。”

  “槽!”

  李奎勇忍不住骂一句,都特么是牲口。

  郑桐接着道:

  “勇哥,你看到那个脑后绑俩马尾的妞没?啧啧啧……那小模样,真带劲,我看跟你对象晓白有一拼,

  跃民,你说是不是?”

  钟跃民也是点头,他刚也看到了,确实不错。

  李奎勇知道人说的是谁,其实他都不用问人名字,基本就猜到了,那姑娘叫秦岭。

  “你再看看咱这边,唉……”郑桐重重叹口气,

  “一言难尽啊,不过,跃民,你看跟咱同村的,那个坐板车最后的那个妞没?我怎么感觉在哪里见过,有些面熟呢?”

  “行了,郑桐”,钟跃民无语,道:

  “还当在京城呢?又来拍婆子这一套,给我悠着点,这特么可是陕北,你再吊儿郎当,人家把你当流氓给抓了,回头身上要再因此背个污点,这辈子真就完了。”

  “不是……”郑桐急了,“谁拍婆子了,这真有些眼熟,你再瞧瞧!”

  钟跃民瞥了眼,“不认识!”

  他们过去拍的婆子多了去了,两手都数不过来,哪里会记得清楚。

  李奎勇却是知道,这不就是蒋碧云嘛,郑桐你丫的之前还调戏过人家,害得他们几个被公安追了一路,跑的肺管子都炸了。

  这么快就给忘了?

  “勇哥,走咯!”

  李子元这时在前头坐板车上,对他招手喊着。

  李奎勇不多说,

  “跃民、郑桐,那我们先走了,回头我会来找你们的。”

  跟两人道别,跑过去坐上了板车,然后离去。

  “当啷!当啷!”

  一路伴随着驴脖子上的铃铛声,三男七女十个知青,坐在板车上,往插队的白店村晃晃荡荡出发去。

  赶车的老汉,看模样得有五六十了,典型的陕北农民打扮,身穿光板山羊皮袄,眼下五月底的天,心道你这不热嘛?

  头扎着白羊肚手巾,其实都不能说是白了,脏兮兮的,更像是灰手巾,看样子挺久没洗了,说话操着一股浓厚的陕北土话,一开始还真不适应,都不知人讲啥。

  话也不多,就只顾坐前头赶车,老汉其实心里也嘀咕,这些个京城来的娃子来他们这穷乡僻壤干啥?

  后面他们十个知青,虽说都京城来的,但彼此也不认识,又是姑娘居多,从坐上车开始,相互之间都没说过一句话,气氛有些沉闷。

  他这一看,这不行啊,便先开口了,道:

  “那个,大家都是京城来的,不远千里来到陕北插队当知青,咱能聚到一块那就是缘分,今后几年可能都要在同个屋檐下吃饭干活了,

  大家彼此先认识认识,自我介绍下,好吧?我先来,我叫李奎勇,宣武第一中学的。”

  李子元紧跟其后,“我叫李子元,西城二中的。”

  “我叫李严,海淀中学的。”这是另一个男同胞。

  然后几个姑娘自我介绍着,

  “我叫萧薇,也是海淀的。”

  “我叫刘娇,师院附中的……”

  “我叫秦岭”,人最后一个开口,“我也是海淀的”,相比于其她几个姑娘害羞的姿态,这位倒是落落大方,没一点胆怯。

  而且不光是穿着打扮,还有样貌气质,感觉跟眼下的处境,

  并不是太搭,

  就是跟其她几个姑娘并排坐着,也是有意识的隔开点距离,很容易让人觉得是清高、傲慢。

第108章 白店村!

  别人不了解,但他‘熟悉’,这姑娘只是性格上……怎么说呢,用后世词语来形容,就是前卫、开放,不会被当下社会环境所笼罩包裹起来的‘囚笼’,条条框框给束缚住,思想跳脱,不拘一格。

  原著中这姑娘跟钟跃民相爱,在得知钟跃民要离开去当兵了,两人直接在草垛子里,完成了人生中各自彼此的第一次,从男孩女孩蜕变成男人女人。

  然后这女人回京城后,整个就消失了,两人十几年后再见面,在餐厅相见,两人一番叙旧,钟跃民是百感交集,有太多的话对人说,但不知从何说起,

  相比钟跃民的感情丰富,这位可就爽快多了,直接进入主题,

  “跃民,你不用多说,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事。”

  瞧瞧,这姑娘就是这么洒脱,

  干就是!!!

  再到后面,人直接是被一富商给包养了,这富商是有家事的,她也不在乎,结婚对她来说并不是很重要,

  她享受的只是生活中的每一个过程,并不追求结果。

  要说钟跃民是游戏人间,这姑娘怕是更上一个层次,让他不由想起一句话

  ——高端的猎人,往往都是以猎物的姿态出现,

  所以就是钟跃民这种情场高手,也‘栽’到了这女人手里。

  人对待爱情观、道德观、世界观,都跟眼下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是大相径庭,南辕北辙,

  不追求结婚,被人包养,当小三,在这六七十年代,这种思想简直不敢想象的。

  要是在那种穷乡僻壤的农村,这种女人都是要被浸猪笼的。

  你能体会这姑娘的‘大胆!”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在外人看来,这姑娘给人感觉就是跟其他人格格不入,就像流经陕西的泾河和渭河,一条清澈明亮,一条浑浊不堪,

  彼此泾渭分明!

  驴板车还在继续行进着,离县城也是越来越远,进入了山区,你才能深刻体会到这一片贫瘠苍凉的黄土地,它的广袤、壮阔,当然,更多的是它的荒芜和萧条。

  眼下明明是五六月的天,外面不得是草长莺飞,郁郁葱葱,一片碧绿幽幽,生机盎然的景象。

  可现在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放眼望去,那远处一道道、一层层起伏的丘陵山峦,千沟万壑,宛若一条条横亘在黄土地上的巨龙一般,

  在视线之内,一眼都望不到头!

  上面除了黄土,看不到丁点绿色,昏黄萧瑟,看久了,会让人觉得很压抑。

  有的只是无尽的沙尘,风一吹,直接迷进眼里,灌进嘴里去,他们这些人刚来,一时也不适应,嘴里不停‘呸呸呸……”的吐着。

  李子元问赶车的老汉,

  “大爷,你们这儿这黄尘天天这么刮嘛?”

  “啊?”这老汉耳朵有些背,回过身来,操着粗糙嗓门,“娃子,你说啥?”

  李子元只能又给重复一遍。

  老好摇头,道:

  “这算啥子刮沙,到了冬天,那土龙子才是要吃人呦,出了门,方向都辨不清,

  现在,呵呵,莫事,莫事!”

  众人一听,傻眼了,好家伙,听这意思,眼下这都‘毛毛雨’,今儿算是好天气了?

  李奎勇承认自己失策了,从县城到白店村,直线距离也就十几里山路,你再慢,一两个小时肯定能到,但他忘了这儿独特大的丘陵地形,

  一路全是沟沟坎坎,整了路程就是下坡,上坡,翻过山坎,然后又是下坡,上坡,翻山坎,如此反复,

  这样描述可能不直观,举个简单例子,我在一座山头上,要去对面的山头,距离不远,也就五六十米,都能看到对面山头上的人,还能彼此喊话,

  按理说,到对面也就几分钟路程吧?

  但在这片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去对面得翻山越岭,明明能看到听到对方,但过去的话可能得花上半天,甚至一整天。

  所以啊,这几十里的小路,就得无限‘放大’了,吃完中午饭出发,到了白店村,这天都已经擦黑了,已到下午五点多,愣是走了四五个小时。

  李奎勇多少无奈,这以后要去县城或者公社,那可真是太麻烦了。

  到了地儿,他们这一下来了十个知青,人不少,村里开了个社员大会,就在村里的打谷场,还拉了条横幅,原本底色应该是红的,估计有些年头,上面都是污渍,掩盖了红色,黑乎乎的,上面歪歪扭扭几个字,

  ——热烈欢迎京城知青到白店村插队落户。

  相比于横幅上的‘热情’,下面的一众社员,可就没那么好脸色了,各忙各的,女的纳鞋底,缝缝补补,男的抽着旱烟,肆意喧嚷,一众半大孩童在人群里穿梭玩耍,笑的大声,

  至于新来的这些个什么知青,都没正眼瞧,村里本来就够穷了,也不知上面领导怎么想的,还要给村里安排人,

  就这么点粮食,够谁吃啊?这是来跟他们抢粮食的,能欢迎才怪。

首节 上一节 74/224下一节 尾节 目录